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00节

  “朱厚自幼聪敏,帝王权术可以说是无师自通,其继位不久便以认谁为皇考的问题,掀起了长达三四年的‘大礼议’之争。”

  “通过大礼议之争,他打压了以杨廷和为首的阁臣威望,提升了自身威望,切实掌握了部分皇权。”

  “这时候的朱厚可以说踌躇满志,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甚至建立超越祖宗的功业。”

  “他先是诛杀江彬、钱宁等正德八虎剩余之人,又释放豹房的珍禽异兽,命地方不得再进献。”

  “他又裁抑司礼监的权力,整顿厂卫,撤废镇守太监,任用了张璁、夏言等一批新锐文臣。”

  “自洪熙年间,额,也就是朱高炽在位时开始,大明有了给外戚封爵的习惯,而且是一门封数个世爵,令大明多出了一个贵戚团体。”

  “朱厚接受臣子意见,将贵戚世爵改为终身制,让贵戚子孙不再袭爵,减少贵戚队伍。”

  “除此外,朱厚对当时经济、科举等方面的弊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甚至曾试行‘一条鞭法’,为后来的张居正改革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朱厚早期的治理下,在正德时期因各种乱子而低迷的民生、经济都有所恢复,甚至有所提升,文化也变得繁荣。”

  说到这里,刘宽露出感叹之色,道:“可惜,大约是嘉靖帝的改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在嘉靖十年之后,不仅他让实施的各项政策遭到挫折,他本人也数次遭遇危险。”

  数次遭遇危险?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与朱标、朱棣对视了眼。

  或许是担心刘宽略过此事,朱元璋打断刘宽的话,问:“你可知他具体遭遇了什么危险?”

  第一更。

第356章 老朱:这嘉靖命真大

  刘宽仔细回忆了下,道:“大约是在嘉靖十几年的时候,因生母病逝,朱厚决定南巡,回家乡安陆为父母合葬。”

  “结果启程不久,原定的两处行宫都发生了火灾,不能居住。后来他到了卫辉行宫,也遭遇了火灾,差点被烧死,幸亏被幼时玩伴、时任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冒死将其救出。”

  “在这之后,朱厚似乎受到很大的打击,开始怠政,并迷信道教,修道服丹。”

  “几年后,又发生了著名的‘壬寅宫变’在两位嫔妃的指使下,十几个宫女趁朱厚熟睡之际,用黄绫将其脖子套住,用力拉扯,企图勒死朱厚。”

  “什么?!”

  “宫人竟如此大胆?”

  “宫廷侍卫是干什么吃的?!”

  一时间,老朱、朱标、朱棣皆震惊出声。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堂堂皇帝竟然会被一群宫女用勒死这种方式刺杀,实在是太奇葩了。正常来讲,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见三人如此震惊,刘宽还蛮爽的。

  这时老朱又问:“咱记得你说过,这嘉靖帝在位四十几年,如此说来,他此番应该没事吧?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刘宽道:“陛下别急,听微臣慢慢讲或许是行事仓促,过于慌张,这些宫女将套住朱厚的黄绫打成了死结,因此她们虽有十几个人,都拼命了,却还是没能杀死朱厚。”

  “之后他们又拿出钗、簪等物刺向朱厚,却也都没刺中要害。”

  “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见朱厚总杀不死,便以为朱厚天命在身,有仙神庇佑,感到害怕,遂去报告了方皇后。”

  “方皇后带人赶到,将宫女们抓捕,紧急召来御医,这才救了朱厚一命事后参与谋逆的两位妃子和十几个宫女皆被凌迟处死。”

  听刘宽讲完,朱棣忍不住道:“侍卫呢?皇帝寝宫附近难道没有侍卫吗?还有十几个宫女携带黄绫、簪钗等物是如何进入皇帝寝宫的?”

  刘宽道,“燕王殿下,关于此事过程,微臣知道的都讲了至于殿下所提的诸多疑处,我想一则可能是那两位妃子收买了侍卫并给宫人提供了方便。”

  “二则,历史上大明宫廷从殿下那时起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不少漏洞历史上,可是有侍卫将领勾结宫人,以朱高燧的名义下毒谋害殿下呢。”

  听到这话,朱棣一脸尴尬,随即感觉头上冷飕飕的。

  他机械地扭头看向朱元璋。

  果然,朱元璋哼道,“老四,亏你是靖难上位,还自负文治武功,到头来却是连宫廷都没掌握好!”

  朱棣虽然觉得为刘宽口中历史上的事受训很冤枉,但还是摆正态度,道:“是儿臣的错儿臣一定从中汲取教训,就藩之后掌握好侍从、宫人,不使人钻了漏洞。”

  朱元璋又哼了声,才看向刘宽,问:“那两个妃子和十几个宫女为何要杀朱厚?”

  “后世关于此事有好几种说法,为主流所认可的一种是:嘉靖帝多疑暴戾,喜怒无常,经常责罚宫人,被杖毙者多达数百人。宫人们忍无可忍,这才发动了壬寅宫变。”

  “还有种流传较广的野史说法:是说嘉靖帝修道后为求长生,常采宫女们的经血用于炼丹。甚至为此逼迫宫女服用催经下血的药物,导致很多宫女血崩乃至死亡。”

  “宫女们忍无可忍,这才有十几人联合到一起,谋刺嘉靖帝。”

  “此外,也有些人认为,是嘉靖帝当时的一些政策,动了士绅群体的利益,因此他们用数年时间在宫中埋下棋子,谋刺嘉靖。”

  这次听完,老朱、朱标、朱棣三人皆一时不语。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三种原因都有可能是真的。

  譬如朱,不就是因为虐待侍从、奴仆,最后被三名老妇人下毒毒死了吗?

  至于说取宫人经血炼丹历史上为求长生,做的比这过分的君王不少,嘉靖若痴迷修道服丹,做出这种事也是可能的。

  而士绅群体为保住利益布局谋杀,同样有一定的逻辑,甚至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

  在老朱三人想着这些事时,刘宽则继续道:“经过这次刺杀,嘉靖认为是自己修道心诚才侥幸不死,于是更加痴迷修道,同时对内外臣僚也更加多疑。”

  “他为了更好地掌握朝廷,更方便的为自己捞钱修道,便提拔了奸臣严嵩,且纵容严氏父子一二十年。”

  “大明在这一二十年中情况迅速败坏,地方民不聊生,北有蒙古入寇、东南沿海又有倭寇侵犯,且内部党争严重。”

  “也亏得嘉靖天生聪敏,没糊涂到底,在位的最后几年处置了严嵩父子,并提拔了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批文臣,又任用了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武将,这才没让大明在嘉靖年间就进入末世。”

  “至于嘉靖如何去世的,微臣之前在谈及历史上大明列位皇帝寿命时,曾提过他本来长寿,却因为常年服丹积累了很深的丹毒,故而在六十岁时便因丹毒发作,药石无效,不治身亡了。”

  到这里,刘宽将他所知的嘉靖之事基本都说了。

  待老朱、朱标、朱棣吸收了会儿,他才道:“对了,微臣这里还有一部关于嘉靖晚年之事的电视剧,叫做《大明王朝1566》,陛下若感兴趣,微臣可以传到平板上,给陛下看看。”

  老朱一听来了兴趣,道:“行,那你弄快点,正好可以让老四一起看看。”

  随即他又感慨着道,“这朱厚说起来确实是个聪明人,可惜意志不坚,即位稍久便怠慢国事,受了些许挫折,便沉迷邪道。可惜了。”

  一旁朱棣听得脸色发红。

  虽然这次朱元璋没点他的名,但他知道,朱元璋就是在点他。

  之后,朱元璋又向刘宽询问了一些关于嘉靖的其他事,这才放刘宽离开。

  不过,当刘宽离开偏殿时,却被朱棣拉住。

  “妹婿慢走,俺还有点事请教。”

  刘宽当即又回到了西偏殿内如果要谈什么秘密时,这处偏殿确实是不错的地方。

  朱棣道,“妹婿认为,俺到印度建立藩国后该如何治理?”

  第二更。

  晚安~

第357章 两个选择,朱雄英看《大明王朝1566》

  刘宽一愣,没想到朱棣会向他询问这么大的问题。

  回过神后他便道:“燕王殿下问这问题可是高看我了我连治理一县的经验都没有过,也不曾学习这方面内容,怎知如何治理一国呢?”

  朱棣笑道,“妹婿见多识广,纵使能提一二建议,想必对俺治理藩国也是有帮助的,还请不吝赐教。”

  见朱棣姿态放得这么低,刘宽觉得再不给点建议就说不过去了。

  他略一沉吟,道:“此番我放了关于印度历史的视频,想必燕王殿下对彼处的情况也有了了解。”

  朱棣点头。

  刘宽:“自雅利安人在印度利用婆罗门教建立种姓制度后,之后那些入侵印度的外族,几乎都接受了这种制度,甚至将之变得更加完善。”

  “所以,如今种姓制度在印度已经称得上根深蒂固了。殿下去印度就藩,不可能将原来的印度人都杀绝,也难以做到,如此必然要面对印度种姓问题。”

  “这问题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种选择要么如之前那些入主印度的外族般接受种姓制度,要么推翻种姓制度。”

  “若接受种姓制度,殿下可以将其略加修改,以王室为第一等级,以追随殿下到印度的文臣武将、大明百姓为第二等级,以主动投效殿下的印度人为第三等级,以其他人为第四等级。”

  “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划分,要实际执行的话,肯定会面对很多问题。”

  “比如说印度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绑定很深,且以人种肤色分辨等级,向来尊崇类似雅利安人的白种人。”

  “历史上后来入侵的外族在接受种姓制度的过程中,基本都选择跟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通婚或者说联姻,将自身变为符合婆罗门教规则的统治者。”

  “咱们都是黄种人,想要融入印度的种姓制度肯定有一定困难;即便融入,估计也很难变成白种人。”

  “再者,随殿下去印度的文臣武将、百姓只怕未必能接受种姓制度,即便他们接受了,儒家想要跟种姓制度相融也不容易。”

  “当然,殿下若选择接受种姓制度,在统治印度人时肯定要容易不少。”

  听到这里,朱棣若有所思。

  作为出身皇家的贵胄,他其实觉得种姓制度挺好,是一种对统治者很有用的制度。

  至于刘宽所说的那些问题,在他看来是可以接受或解决的。

  刘宽则接着道,“若殿下选择推翻种姓制度,建立和大明类似的制度,坏处是必然会遭到印度婆罗门教乃至被其异化后的伊教所领导的众多印度人抵抗,不论是开拓国土还是稳固统治,都会难上很多。”

  “至于好处,其一是不必更改殿下及移民们的思想认知及习惯。”

  “其二,若殿下真的在印度建立了一个类似大明的藩国,即便日后殿下不在了,它也不会像印度以前那些王朝般,轻易地被外族入侵并统治。”

  见刘宽说完,朱棣脱离思考状态,问:“那妹婿认为俺该如何选择呢?”

  刘宽摇头,“此事只能殿下自己决定,如何能听别人的?”

  朱棣一时无语。

  他如果知道后世的一些网络流行语,此时必然会想到一句话: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事实上,朱棣觉得刘宽这番话对他还是有不小帮助的,至少让他知道了在印度建立统治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也许道衍可以帮俺做出正确的选择。’

  心中如此想,朱棣便道:“不管怎样,还是要多谢妹婿的分析和建议待上元节之后,俺离京前还会再拜访妹婿一次,还望妹婿莫要嫌我烦才好。”

  “不敢。”刘宽拱手,“燕王殿下若无别的事,我便出宫了。”

  朱棣点头,将刘宽送出了殿外。

  随后,朱棣到主殿中跟妻儿汇合,并向老朱、马皇后告辞。

  朱元璋嘱咐道:“明日莫要乱跑,待刘宽将平板送进宫里来,咱们便一起看那关于嘉靖的电视剧。”

  “是。”

  

  

  次日。

  春和宫。

  天保殿。

  朱雄英听见早六点的钟声,睁开眼,略微赖了会儿床,便翻身起来了。

首节上一节30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