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巨手的手指比人腰还粗!
接着另一只黑毛巨手也伸出来了,明显是有什么怪物要从悬崖下爬上来,这让那两人都忘记了厮杀。
老朱一家子屏住呼吸,紧盯屏幕,果然在瞧见太阳升起的背景下,一个同样长满黑毛的巨大头颅露出了一大半。
因为背光,他们根本看不清这巨大头颅是什么。
偏偏这时候画面一转,用一种仿照黑白纪录片的方式讲述起了二战终结后,世界大体恢复和平,科技不断发展,但世界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巴拉巴拉地讲了一大堆。
就这样,时间线一转,到了1973年,镜头主角成了一个大胡子夷人科学家和他的助手。
两人找到了一个政府官员,要求到太平洋上一座神秘岛屿上进行科学考察,这座岛屿便是骷髅岛
虽然刘宽播放的是普通话配音版,但这段内容对老朱一家子来讲仍有点无聊主要是里面一些内容以后世某些事为背景,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是有些难懂的。
好在这就是一部商业电影,剧情线简单、节奏也很快,不一会儿便到了科学考察队和白头鹰军队进入骷髅岛后的剧情。
瞧见电影中十几架直升机穿过风暴进入骷髅岛后,便轻狂起来,播放吵闹的音乐,彼此说笑,还无缘无故地往下面投放炸弹,朱元璋就摇起头来。
他有预感,这伙夷人进入一处神秘之地却如此骄狂大意,肯定要出事。
不过多数人注意点跟老朱不同,不是被电影航拍的岛屿美景所吸引,便是被直升机及里面战时的各种武器、仪器所吸引。
很快,让老朱一家子大感震撼的场面来了。
最前面的一架直升机被一棵飞来的大树砸中,坠落下去。
接着,一只可能有数十丈之高、长相与猿猴有点类似的恐怖巨兽出现在画面中,直升机在它面前就跟大点的飞鸟差不多。
虽然看过《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可此时老朱等人仍觉得相当震撼。
待看到这只巨兽扛着枪林弹雨,几乎将直升机编队团灭后,老朱不禁暂停了电影,问:“刘宽,这是什么怪物?莫非也如同那恐龙一般,曾生活在远古时期?”
中国并没有猩猩自然分布,朱元璋不认识猩猩刘宽也不觉得奇怪。
他答道,“陛下,这巨兽其实是当今就有的动物,叫做猩猩。”
听此,读过不少杂书的朱檀忍不住道:“老师,可是《山海经》中所提到的异兽?”
刘宽虽然看过《山海经》,却记不得多少里面的内容,闻言反倒讶异道:“山海经中是如何描述猩猩的?”
朱檀背诵道:“《南山经》有言: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食之善走。”
“《礼记》则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能言,不离禽兽。”
刘宽是真的惊讶了中国明明没有猩猩自然分布,可《山海经》、《礼记》这种古籍却对猩猩有所记载,岂不奇怪?
又或者,在上古时期,中国也是有猩猩分布的?
这时老朱又问:“刘宽,这猩猩可真如电影中一样巨大?如今又生活在何处?”
朱元璋觉得,若世上真存在这么巨大,甚至连电影中子弹都能扛的恐怖巨兽,那危害可就太大了。
当然,若是能将之驯服,绝对是比战象更厉害的战争巨兽。
刘宽道:“回陛下,猩猩其实跟猴子一般,分为不少种。视频中这巨兽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大猩猩最像,不过大猩猩可没这么大,其站立起来最高也就两米而已。”
“这部电影纯粹是为了故事需要,才编造了一座骷髅岛,以及猩猩等巨兽至少微臣来大明前,没听说现实中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
听了刘宽这番回答,朱元璋先松了口气,随即又略感失望。
然后追问,“那你所说的大猩猩生活于何处?”
“非洲。”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播放电影。
随着剧情继续,如老朱、朱标、朱棣等比较理性、讲逻辑的人,自是对电影中各种不合理的剧情直摇头,但老朱家多数人却都沉浸在巨兽袭击人及彼此交战带来的刺激中,孩子们甚至忘了老朱在场,发出一阵阵惊呼
将近两个小时后,《金刚:骷髅岛》结束了。
孩子们看得意犹未尽,朱元璋却觉得内容没什么意思,更不具备什么价值。
于是立即起身道,“所有成年皇子,还有雄英、刘宽,都随咱到偏殿来议事。”
“是。”
众人应了声,当即随朱元璋去往偏殿。
平板电脑刘宽都没拿,留在正殿让朱蕙兰调歌曲视频给马皇后等人消遣。
大善殿西偏殿内。
朱元璋领着众人坐定后,便直接道:“老六,你先讲讲过去半年督办日国之事的情况。”
“是,父皇。”
朱桢应了声,便一板一眼地讲述起来。
第二更。
晚安~
【年尾杂事好多啊,几乎没时间更新,只能少更一些了,请读者朋友们见谅】
【也祝大家早些回到家乡,与家人过个团圆年,和和满满,平安喜乐!】
第355章 小日子的三国,老朱问嘉靖
“过去两年,在咱们的暗中支持下,日国北朝以土岐氏、山名清氏为主的反足利幕府势力越发壮大。”
“去年秋收后,他们更是在神奈川之战中大败足利幕府军,随后一直将战线推到名古屋东边方停止。”
“在此期间,土岐氏、山名清氏在光明卫谍探的撮合下联姻,形成了更加稳固的利益团体。”
“也因此,在神奈川之战后,两家便以土岐氏为主,建立大和国,并在神奈川西北数十里处的一处原野营造都城,取名江户。”
“所以,如今日国实际已成三国鼎立之势。日国北朝占据了九州及四国两岛;日国南朝即足利幕府占据了大岛名古屋以西的富饶土地。”
“新建立的和国则占据了名古屋以东的大片土地”
刘宽过去一年还真没怎么关注日国的情况,此时听了朱桢这番话,略有那么点惊讶。
他记得历史上足利义满作为足利幕府第三任大将军,还是颇有能力的,并最终统一了日国南北朝。
没想到如今被大明一搅和,日国不仅没能统一,还分裂成了三国后世日国人特别喜欢研究中国的三国文化,这下好了,他们可以研究自己的“三国”了。
朱元璋对这些早有了解,但还是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道:“再说说去年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之事的进度吧。”
“是。”朱桢应了声,便道:“至去年末为止,除了足利幕府坚持拒绝改稻为桑外,日国北朝及和国治下超过四成的农户都成了蚕户。”
“足利幕府治下虽未推行‘改稻为桑’之策,却有不少藩主乃至武士阶层,暗中贩卖粮食给日国北朝及和国。”
“因此,过去一两年日国饥荒一直存在,且在去年波及的范围更大。”
“再加上光明卫及咱们的海商一直在宣传出海后的美好生活,选择移居海外的日国女子、青壮也在成倍地增长。”
“经过统计,仅去年一年,日国便有三十七万女子、十九万青壮男子与海商签订契约,或直接移居海外,或到海外长期务工。”
“日国女子主要被送往国内、高丽以及北美、中美、北洋、吉林这四大都司,日国男子则主要被送往北、吕宋两大都司。”
听此,了解大明对日的“移民”计策真实目的的朱标、刘宽等人都暗暗计算起来。
一年移民近五十万人,如果能保持下去,十年便可移民五百万人。
而日国之前不过一千多万人口即便其真实人口接近两千万,再算上三国连年战争及饥荒消耗掉的人口,十年之后日国人口多半就会降低到五百万以下了。
念及此处,朱标忍不住道,“父皇,照此下去,只怕十年后日国人口便有可能锐减到五百万以下。”
“而那时,改稻为桑及移民之计多半也不好用了。”
“你的推测没错。”朱元璋点头,“所以,待到彼时,我们便可直接出兵,令日国归附。”
“然后将其国内愿意归附咱大明的权贵迁徙至甘肃等需要填充人口的地方。至于不愿归附咱们的权贵,则将其家族贬为苦役,迁徙到南洋诸岛去垦荒。”
“再将日国剩下的平民及那什么武士阶层中的大部分送去虾夷岛和九州岛,只留几十万人口在大岛中部。”
“此后再从国内、高丽、大草原及西域、西南慢慢迁徙人口充实之,这日国诸岛便可长久存于咱大明治下了。”
刘宽当即赞道,“陛下圣明只要让和人在日国诸岛成为少族,他们便再难翻起大的浪花。”
“再绝其语言、文字乃至习俗,以儒家教化之,百年后也许日国便彻底不存在了。”
作为后世人,刘宽对灭日是绝对支持的别说老朱如今使用的手段比较温和,即便是其手段残酷一些,他也会支持。
朱标虽然心地仁善些,可看了那么多后世视频,听刘宽讲了那么多后世日国入侵之事,他也知道灭日势在必行。
而如今大明所采取的灭日之策,已经算是十分温和了若是直接开启战争,不仅日国会死很多平民,大明亦会有不少将士战死。
因此,他并没有在此事上提出什么异议。
朱元璋接着看向朱檀,道:“老十,说说你去年督察直隶试行‘摊丁入亩’之事的情况。”
“是。”朱檀起身拱手,“直隶摊丁入亩是在去年秋收后进行的,在大清丈的过程中掀起了‘隐田案’。”
“至去年腊月下旬为止,已有三百七十三户地主、豪绅牵扯入此案,涉案的官员则有三十七人,涉案吏员更是高达四百二十五人!”
“截至年前,总计清查出隐田一万三千余顷目前直隶各州府大清丈都只进行了三分之二左右,估计待明年清丈完成,以上数据还会增涨。”
朱元璋站了起来,背着手冷着脸,仿佛一位看到田地生了害虫的老农。
“一万三千余顷,那就是一百三十多万亩隐田,触目惊心啊。”
“想一想,若是咱一直被蒙在鼓里,以后的大明皇帝亦不知此事,甚至任由官吏豪绅勾结兼并土地、增加隐田,只怕咱大明能收税的田地便会越来越少。”
“也难怪,历史上咱大明两百多年后便收不到多少税赋,最终活生生穷死!”
大明是活生生穷死的?
朱等不曾听刘宽讲过明末历史的皇子一时愕然。
当然,朱棣脸色则是不自然,毕竟历史上大明皇位在十几年后就交到他这一脉手里了。可以说,就是他这一脉让大明穷死的。
‘俺在印度建藩后,一定要以刘宽所讲的明史为戒,竭力减少地主、豪绅兼并土地的机会,让藩国拥有一个健康的财政制度’
朱元璋踱了几步后又坐回交椅,道:“明年秋收后,凡是已成年却没获得就藩资格的皇子,都给咱到各行省去督查‘大清丈’及‘摊丁入亩’之事。”
“若是各行省仍有豪绅地主、贪官污吏不因直隶‘隐田案’引以为戒,配合清丈,交出隐田,咱绝不会轻饶!”
听到这番话,朱、朱椿等皇子都不禁心中一凛,提前为某些豪绅地主、贪官污吏默哀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肯定还有人存侥幸心理。
随后,朱元璋又与众皇子聊了近一个小时的其他事情,这才结束这次皇室会议。
“老大、老四、刘宽留下,其他人都退下去吧。”
“是。”
其余皇子不论是否甘心,都起身行了礼,离开了西偏殿。
待偏殿大门关上后,朱元璋便道:“刘宽,老四就要去海外就藩了,也不知这一去什么时候能回来。”
“你所知道的明史,说到底与他这一脉相关,不如今日你便将后世历史上大明剩余的几位皇帝之事都讲了吧。”
刘宽听了很无语。
“陛下,正德之后尚有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以及南明时期的几位皇帝,微臣便是今日不睡,也讲不完啊。”
朱元璋心想也是,当即道:“那便讲讲嘉靖之事吧。”
“是。”刘宽先应了,随即搜索记忆中关于嘉靖的事,道:“在微臣看来,嘉靖算是大明一位颇为关键的皇帝如果将明史划分为前后两页,嘉靖应该算是后一页的开始。”
“嘉靖帝名朱厚,本是宪宗朱见深之孙、孝宗朱佑樘之侄。正德无子,因此其驾崩后,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诸阁臣,便按照宗室远近关系,再考虑了年龄因素,迎立年仅十五岁的朱厚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