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90节

  朱元璋说着,索性走了下来,在李贵拿来的地图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

  若刘宽在此,肯定会暗呼老朱高明,目光够长远的。

  因为朱元璋所画出的大明直辖地把埃及、西亚此处最精华的部分给囊括了一小半在内。

  这样一来,日后晋藩即便再壮大,也会因为朝廷直辖地的钳制,对大明有所顾忌。

  同样,大明派去这处直辖地的主官,即便有野心、想抛弃妻子在海外立国,也会因为晋藩的存在而难以办到。

  当然,也存在另一个结果晋藩与直辖地主官媾和;或是某代晋王很牛,收服了直辖地主官;再或是反过来,某位直辖地主官很牛,当代晋王很弱,反被控制。

  但能让晋藩与直辖地相互辖制总比没有强。

  搞得好,再配合大明本身的武力和国势,控制这处全球关键之地上百年,乃至两三百年都没问题。

  朱如今看不出朱元璋那些长远的计较,他真的只是想找个离欧洲够近,离大明又不算太远的地方就藩而已他如今还没太大的野心。

  因此,看到朱元璋画的这个圈后,他反而眼睛一亮,道:“既如此,到时候父皇何不派出兵马,与儿臣的护卫军一起攻灭埃及那什么王朝?”

  朱元璋一笑道,“算你脑子转得快咱就是这么想的。当然,此地终究有些远,哪怕你等两年再就藩,到时候朝廷也不可能派出太多兵马,海陆两军加起来能有两万人就顶天了。”

  朱笑道,“别说两万人,便是一万人,咱们打那什么王朝肯定也是轻轻松松!”

  朱元璋又板起脸来道,“你也是在军中历练多年的,难道不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么?”

  “儿臣只是这么一说,绝不轻敌。”

  朱元璋哼了声,道:“回头咱会让人将那布尔吉王国的资料抄一份给你,你跟麾下幕僚好好研究一番,免得到时候真在战场上吃了亏。”

  朱喜道,“谢父皇!”

  朱全程听着老朱与朱的这番对话,心里苦涩无比怎么他就没过文考呢?若过了,便该他选择就藩之地的啊。

  其实埃及那处他也挺看好的,可如今却被朱选去,他再非要去那里,就是找不痛快了。

  这边,朱元璋又嘱咐朱道:“马木留克国境中有部分百姓以放牧为生,因此你招募移民时,可以招募一千户蒙古牧民,届时或许可以助你更好的统治那里。”

  朱点头,“儿臣明白了。”

  当朱回到府中后不久,便有天子亲军及宦官,将那份关于“马木留克王国”的情报资料送到了晋王府。

  朱细细翻看了一遍,这才得知,所谓的“马木留克”意为奴隶据说该国最初是由一群奴隶军队所组建的。

  朱首先就对奴隶军队有些难理解,其次对奴隶军队建立的国家更难理解,可惜这份情报中并没有更多相关内容。

  此外,情报中还说,这个王国建立有一百多年了,原本由另一群人作为统治者。

  但大概在六年前,该王国发生内乱,另一个势力崛起,替代了原先的统治者。

  所以,可以将马木留克看做一个已建国一百多年、已经衰落的国家,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新兴的王朝。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时间来到了洪武二十年十一月。

  朱、朱开府后,都模仿朱棣在京师及各地张贴《招贤令》,寻求各类人才。

  除此外,朱还在为海外建藩做各种准备,朱则是痛定思痛,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当中,期望明年能过文考。

  至于刘宽,自是一直在主持天工院的工作,忙着为大明发展科技和工业。

  十一月初六这日,他终于收到一个巨大的喜讯无线电报机研制成功了!

  在验证之后,刘宽连奏本都顾不得写,便带着相关属下和研究成果进宫面圣。

  第二更。

  今天不舒服,少更点,这章就两千多字了。

  晚安~

第341章 摊丁入亩,无线电报!

  奉先殿。

  朱元璋正与朱标、李善长、徐达及几位内阁大学士议事。

  “年前咱要在直隶试行摊丁入亩之策,明年夏税之后便推广向大明十七大行省。”

  内阁大学士吴伯宗见李善长一如往常的打瞌睡,朱标、徐达亦是一副淡然模样,明显早就知晓了此事,只好出列询问,“臣请问何为‘摊丁入亩’?”

  朱元璋道,“标儿,你来解释。”

  “是,父皇。”朱标应了声,便转过来面对几位大学士(洪武朝内阁不设首辅、次辅),“摊丁入亩又名‘地丁合一’,顾名思义,便是将某地丁税摊入田赋中,然后按照各户田亩数对百姓进行征收。”

  吴宗伯、吴沉、何真等大学士听了不禁面面相觑。

  随即吴宗伯便问,“请问太子殿下,这丁税(人头税)一直是由地方征用,田赋则上交朝廷,若是混在一起,难不成到时全部上缴朝廷?”

  明朝的田赋、丁税其实都是由地方征收,只不过是田赋算是代收,收上来后大部分上缴朝廷,小部分地方留用。

  丁税则完全是地方收、地方用。

  至于田赋、丁税如何合一,却没谁有疑问这对朝廷官员来讲是常识。

  明初朝廷会定期对各地清丈田亩,更新鱼鳞册,然后根据各地的田亩总数、当年农业情况,要求地方官员收上来多少田赋。

  丁税则由地方黄册决定。

  黄册记录着人口,地方官府年年更新,朝廷则是五年或十年一查。

  地方的田赋都是由朝廷定的,丁税虽是由地方制定和收取,但朝廷也会过问。在鼓励生育时期,朝廷不会允许地方征收太多丁税,甚至会免丁税。但不管收取多少丁税,都是由地方官府留用。

  所以吴伯宗才有此一问。

  朱标一笑道,“即摊丁入亩,自是按照田赋的规度来地方官府截留小部分,大部分则上缴朝廷。至于地方截留多少,则由朝廷根据当年该地的民政情况来决定。”

  把“摊丁入亩”之事弄明白,吴伯宗、何真等阁臣就不禁交流起眼神来。

  朱元璋推行“摊丁入亩”的目的很明显,让拥有田地更多的豪绅、地主多承担些丁税,进而减轻少地农户的丁税负担。

  随后阁臣吴沉便出列道,“陛下、太子殿下,若行此策只怕各地豪绅、富户会有怨言。”

  “此外,如今大明各行省仍有不少荒地需要开垦,正是鼓励垦荒之时,若地多便要多承担丁税,怕是不利于促进垦荒。”

  摊丁入亩的事朱元璋、朱标早几年前便达成一致想法,只是时机未至才没有实施。

  如今既要推行此策,朱标自是支持此策的。

  朱元璋适合直接下场跟阁臣争论,便由朱标来开口。

  他对吴沉所提问题早有预料,道:“大明如今是还有不少荒地需要开垦,可相较于将荒地变为田地,而今大明更需要尽快增加人口。”

  “另外,摊丁入亩虽会让地多之人多承担丁税,却也只是略微摊薄种地之利而已,不会让地主无利可得。”

  “还有,朝廷如今既大力发展工业、商业,将来便会视情况减轻田赋、丁税。如此一来,地主每年所需要缴纳的税赋并不会增加多少。”

  “最后,荒地在那里不会跑,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开垦。而大明对人口的需求却更加紧迫开拓海外、发展工商,皆需人口。”

  “若将眼光放长远些,如今以鼓励人丁滋生为主,待数十年乃至百年后,大明人口一增再增,百姓平均田地拥有不足,自会有人去垦荒。”

  听完朱标这一番话,几位阁臣都若有所思。

  论起来,这几位阁臣中虽然家中田地都不少,有的更是大地主,但还远不像大明中晚期那样,心里只想着自家及所属群体的利益他们也不敢。

  而以公心考虑此事,道理确如朱标所讲,当前鼓励生育比垦荒更为重要,也更利于大明长远发展与稳定。

  “诸卿对这‘摊丁入亩’之策可还有异议?”

  吴伯宗、何真等当即拱手道,“臣等无异议。”

  “好。”朱元璋露出些许微笑,“那接下来便议一议施行此策的具体章程。”

  “是。”

  后世清朝施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及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改革朱元璋、朱标都记忆深刻。

  只不过,在如今的大明只需施行摊丁入亩即可。

  火耗的存在主要源于大明中晚期开始,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当时朝廷并不铸银币,民间多用碎银,在使用、运输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火耗。

  如今大明却是以宝钞、铜钱为主,金银并非法定货币。宝钞、铜钱虽然会用废,但其所产生的损耗跟使用白银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没有火耗,自然也没必要搞什么“火耗归公”。

  至于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大明的士绅从来都是需要缴纳正税正赋的,在职与致仕官员免役则是维持国家运转之必须。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明对士绅群体远没有后来那么多优免,这“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改革自然也无从说起

  当君臣把“摊丁入亩”在直隶试行的章程议得差不多时,殿外宦官进来汇报。

  “禀陛下,科技伯求见,言有喜报。”

  喜报?

  朱元璋听了心中一动,考虑到“摊丁入亩”之事差不多议完了,便道:“让他进来。”

  “是。”

  宦官应声出去,很快就将刘宽领了进来。

  刘宽在殿外时便知道老朱在里面跟阁臣们议事,进来后也不惊讶,规规矩矩的行礼。

  礼毕,朱元璋颇为期待地问:“刘宽,你有何喜事上报?”

  刘宽道:“回陛下,无线电报研究所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研制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无线电报机!”

  阁臣们不知什么是无线电报,听了这话还有点迷糊,便连李善长、徐达都不例外。

  可朱元璋、朱标却都是大喜。

  朱元璋甚至不敢置信地问,“可是真的?”

  刘宽略有些无语,但还是回道:“微臣绝不敢谎报此事。”

  朱元璋随即便问,“东西呢?可否拿到殿内来演示?”

  刘宽道,“无线电研究所李涉等官吏、工匠已带着两台无线电报机在殿外候着,随时可进来为陛下演示。”

  朱元璋更高兴了,道:“传他们进来!”

  宦官又出去了,很快李涉等官吏、工匠十共九人进了奉先殿。

  李涉等人此番携研究成果来面圣也都很激动,好在有些心理准备,行礼时并未出什么差错。

  事实上,朱元璋等人此时根本没注意他们行礼的细节在他们进来时,几乎所有人目光便落在了他们抬进来的两个木箱上。

  只见这两个木箱长三尺有余,宽、高皆一尺多,以黄花梨木打造,外表还雕刻着不少精美的云纹、瑞兽,却并未上漆。

  因是箱子,他们也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

  回过神后,朱元璋便下来查看他也不怕有危险,一则刘宽不可能害他,也不敢;二则这东西在宫外、殿外必然就经历过至少两次检查,否则便是禁卫们失职。

  来到两个箱子前,朱元璋便道:“快打开来让咱看看。”

  “是。”

  研究所大使李涉应了声,小心地打开了其中一个箱子的盖。

  众人只见这箱盖打开后并未翻过去,而是竖直立在一侧。

首节上一节29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