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89节

  朱棣听完满意地点头,又道:“你说下这段内容是什么意思。”

  朱高炽本就记忆力不俗,又正处在学习的年纪,当即道:“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位者,是很少见的”

  当朱高炽将《论语》这一段文意都复述出来后,却又补充道,“不过我们儒学老师讲这段时说了,有若身处春秋,人民尚古风、性质朴,故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没问题。”

  “但千百年下来,人心早已变得诡谲,古风不存。故而有王莽篡汉、司马篡魏,以及南北朝、五代十国之变乱。”

  “也即是说,即便平时表现老实、顺从的人,也未必不会犯上作乱。若要杜绝此类事,最好是不给下属犯上作乱的机会。”

  朱棣听了更加满意,赞许道:“你们儒学老师讲的很不错你们是皇室子弟,将来去了海外则为王室,掌一国之权,尤其要注意此事。”

  随即又板起脸对朱高煦道:“高煦,看你大哥,学文比你强这么多,可有嘲笑于你?”

  “你自幼强壮、果敢勇毅,是天生的武将。但依赖天赋嘲笑兄长却是不该,更算不得本事。可明白了?”

  “孩儿明白了。”朱高煦应了声,随即又忍不住道:“父王,俺们去了那印度,肯定要靠武力开拓藩国,学文何如学武?”

  “愚蠢!”朱棣训斥道,“开拓了藩国你难道不需要治理吗?打天下用武,治天下却需以文为主!”

  朱高煦道,“俺就不明白,为啥要以文为主?哪个不听话,哪个不纳税,俺就带兵灭了他这难道不是依仗武力吗?哪里是靠文治了?”

  朱棣更气,“治理天下哪有你说的那么简单?仅靠武力,要不了几年就会亡国!”

  “你才八岁,俺跟你讲不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总之你多读书,书读的多了,自然明白治理国家是怎么回事!”

  “行了,大太阳的,别练了,都进去读书吧!”

  听朱棣如此吩咐,朱高煦满脸不爽,朱高炽则一脸高兴和朱高煦相反,朱高炽就喜欢呆在屋里看书、读书,而非在太阳底下练一身黏糊糊的汗。

  教育完长子、次子,朱棣又去看了看朱高燧和另外四个更小的儿女这四个孩子都是由另外三位侧妃生的,恰好是两男两女。

  说起来,或许是老朱家专情基因真比较突出,朱棣当初封藩后,虽按制可纳数位侧妃,但他与徐妙云感情很好,再加上徐达乃大明开国第一勋贵,他便专宠徐妙云。

  而徐妙云肚子也争气,几年时间就连给他生了三个儿子。

  但是自从刘宽那里获知,自己这一脉后来大多短寿后,朱棣就暗暗寻找缘由。

  他觉得自己戎马一生,能活到六十而逝,不算短寿。所以,问题应该就出在长子朱高炽身上。

  他原本以为只是朱高炽不爱锻炼的缘故,可后来听闻医学院根据刘宽传出的一些后世医学议论,认为子孙长寿与否,跟父母血脉也有一定关系。

  他们老朱家血脉应该是长寿的,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徐家身上了毕竟历史上徐达才五十四就病逝了。

  因此,过去几年朱棣顶着徐妙云和徐家的压力,前后纳了三位妃子。

  且这里面朱元璋也出了力他这三位侧妃各有来头,一位乃蒙古大部贵女,一位则是海西女真大部完颜氏贵女,另一位则是善理财的广平侯袁洪之嫡次女。

  不过自从他连续纳了三位侧妃后,与徐妙云之间的感情便似乎有点冷淡了这两年徐妙云几乎将所有时间都倾注在三个孩子的教育上,只不过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算显著。

  中午在别苑吃了午饭,朱棣与道衍、陈瑛、覃珩、黄子澄、方宾等文臣僚属商议、处理了一些事务,下午便带着护卫前去军营。

  朱棣就藩,老朱除了给他三千护卫军外,还允许他募五千户移民。

  朱棣觉得三千护卫军太少,担心到了地方遇到大敌兵力不够,于是决定将三千户移民定为军户,让每户出一壮丁为正军。

  如今在广州城外的燕藩军营中,便是三千护卫军与三千燕藩卫所军。

  卫所军都是按步兵来训练的,行的是兵农合一。

  也即是到了印度后,若是敌人军力不强,这些卫所军就负责建设、工造、种田;若是敌人强大,燕藩兵力不足,那么这三千卫所军就得上战场。

  如今这八千户移民(有三千是护卫军家属)只有少数负责燕藩在广州城郊一处田庄的农事,其他则做一些手工业。

  一是为各家庭进行创收,好在出海前多购买一些物资;二便是避免这些移民太闲了,搞出不好的事情来。

  这些移民主要由麾下文臣在管,才几千人而已,管理起来很容易,朱棣并不担心,故而他来广州后的重心一直在部队上。

  来到军营后,朱棣见两千不当职的护卫军和三千卫所军都在训练,在暑气未消的下午挥汗如雨,且那些卫所正军一个个都养得精壮,很是满意。

  然后他便对一旁头发花白的老将道:“陈指挥将这些卫所军练得不错,辛苦了。”

  陈亨抱拳道,“这是末将分内之事,不敢称辛苦。”

  陈亨年五十六,本是元军将领,早年在濠州便投入朱元璋麾下,只可惜后来运势不佳,又或是早年不够受朱元璋信任,二十几年下来也只是混了个指挥佥事军职,封爵几乎无望。

  朱棣去海外就藩需要一位稳重宿将坐镇军中,这人肯定不能有爵位若将公侯伯送去海外,多半会被视作流放。

  所以老朱就将陈亨指给朱棣。

  朱棣也很懂得收买人心,来了就给陈亨封为指挥使,统领三千卫所军,并承诺在印度开建藩国后,还会有重大封赏。

  朱棣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陈亨本是驻守大宁的卫所军将领,结果在朱棣攻打大宁时投靠,成了靖难之后封公的四人之一。

  至于如今陈亨来到朱棣麾下,究竟是缘分,还是老朱从刘宽这里听到了什么消息有意为之,就无人得知了。

  除了陈亨,历史上另外好几位靖难名将也都汇聚到了朱棣麾下。

  如朱能与其父亲朱亮,张玉与其子张辅,以及丘福、张武、徐忠、谭渊等。

  当然,更多历史上的靖难名臣如今都与朱棣没了交集,也没出现在燕藩军中

  

  当朱棣在广州训练兵马,雄心勃勃地准备就藩印度时,京师的晋王朱、齐王朱却在奉先殿内参加获得海外就藩资格的文考。

  太监李贵站在御陛下斜侧,偷偷打量,只见这两位殿下状态都不怎么好。

  晋王朱尚好点,只是一额头的细汗,紧皱着眉头。

  齐王朱却是在看着卷子抓耳挠腮,连发髻都被他抓乱了,很显然是卷子上不会做的题太多。

  李贵暗暗摇头,觉得朱这次过文考的希望不大。

  朱从小就顽劣不爱学习,后来又没赶上科技伯在大本堂教书的好时候,文事方面的功底估计差得很。

  至于朱能否过,李贵也猜不准。

  两个小时后,宫里的水运机械自鸣钟敲响,一直在批阅奏本的朱元璋便抬起头来,道:“时间到了,交卷吧。”

  说完,见朱、朱都没停手,反而抓紧时间在卷上书写什么。

  朱元璋顿时不悦,喝道:“你们这样,若参加科考那便是违规,当场考试按不合格算!”

  朱、朱吓得一激灵,忙停了笔。

  李贵这才识趣地上去收了两人的卷子,送去交给被召至殿内监考及改卷的两位大本堂老师评判论等。

  待两人评判完,李贵又将卷子拿去给朱元璋复审。

  朱元璋对老师的评判结果并无异议,可他拿着卷子时的神色却不善。

  “哼,你们两个真是好得很,一个乙下,刚刚合格;另个干脆得了个丁上,卷子做的一塌糊涂!”

  听到这话,自认为卷子做得比较好的朱反倒松口气虽然是乙下,那也合格了,便算通过了文考。

  朱也有自知之明,忙一脸委屈地道:“父皇,不是儿臣不好好做,实在是卷子太难了啊,好些题儿臣甚至都没听说过,如何会做?”

  朱元璋一拍御案道,“你平日闲暇时都不知读书学习,反倒怪考卷难?那天下间通不过科考的士子是不是都该怪朝廷出的考卷太难?!”

  “儿臣并非此意”

  朱还想解释、争取,朱元璋却不给他机会了。

  “别说些没用的,你文考不过,今年便不能获得海外就藩机会你若真想去海外就藩,就努力学习,等到明年此时再参加一次文考。”

  朱沮丧,也不敢再争辩,只能委屈巴巴的应了声“是”。

  朱则压抑着兴奋之情,问:“父皇,那儿臣是不是获得海外就藩资格了?”

  朱元璋道,“你是获得资格,但若想建好藩国,日后还需在文治方面多多学习。”

  朱忙道,“儿臣就藩后一定学习不辍!”

  朱元璋哼道,“非得等就藩后?如今就不能抓起来?”

  朱如今只想哄好朱元璋,把海外就藩的事尽快定下来。至于去了海外,朱元璋再也管不到他,到时候是日日笙歌,还是秉烛夜读,还不全看他自己?

  因此他连声应道,“是是,儿臣下去后便找先生请教卷上答错的那些题。”

  听到这话,朱元璋才算满意地点了下头,随即便道:“你既获得海外就藩资格,便该确定下藩国所在了你该想好去哪里了吧?”

  说话的同时,朱元璋不忘示意李贵去拿地图。

  然后便听朱道:“儿臣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去非洲。”

  “非洲?”

  第一更。

第340章 老朱定计埃及,马木留克王国

  朱元璋掌握锦衣卫等情报机构,对儿子们的情况也都是有了解的。

  据他所知,朱之前似乎更属意就藩澳洲,怎么如今改成了非洲?

  他于是先令两位大本堂的老师退了出去,然后便问:“你为何想要就藩非洲?难道不知那里既比较远,土著又几乎都是昆仑奴吗?”

  朱既然定下主意,自然有了成熟的想法。

  他道:“回父皇,儿臣原本是想就藩澳洲的,但后来跟妹婿一了解,才知道就藩澳洲也有诸多困难需要解决。”

  “儿臣又想到曾说过,要带兵征讨西夷列国,若真就藩澳洲,去欧洲便有万里之遥,因此干脆改了主意,就藩非洲。”

  “非洲不仅是如今亚欧海上交通必经之地,且离欧洲也近,离咱大明也不算太远,不论是去打西夷,还是以后回大明看望父皇母后,都不难。”

  “至于说非洲土人多是昆仑奴,父皇之前跟妹婿讨论此事时,咱们不是制定了一个土人血脉、肤色改造计划吗,儿臣完全可以按那个计划来。”

  “另外,据儿臣从妹婿那里了解到的情况,非洲除了昆仑奴,还有金发碧眼白肤的夷人,多在北非一带。”

  “当然,考虑到距离问题,儿臣自不会去北非西边,而是准备在非洲东北部,比如说埃及。”

  朱元璋听了眼中闪过一抹精光,道:“你想就藩埃及?”

  朱点头,“儿臣确有此想法。”

  朱元璋道,“埃及如今可不是无主之地据光明卫传回的消息,如今那里由一个兴起不足十年的白人王朝统治。”

  “其国土不仅包括后世的埃及大部分,而且还向东北进入了西亚地区的地中海西海岸一带。”

  “据说该国如今称呼并非埃及,音译过来应是‘马木留克’,且该国当年曾击败过蒙古的一支西征军,军事实力可不弱。”

  朱似乎没领会到朱元璋这番话的潜意思,道:“以儿臣护卫军的实力,自信能击败该国军队,然后进行统治。”

  见朱不上道,朱元璋索性摊开了讲。

  “你也看过刘宽当初放的埃及相关视频,当知此处为全球之军事要地,亦是石油资源丰富易采之地。”

  “咱早就有计划,日后大明要在彼处建立海外直属领地”

  听到这里,朱就急了。

  若大明要将埃及变为直辖地,他还怎么去就藩?

  于是,他竟忍不住打断朱元璋的话,“父皇?!”

  朱元璋却眉头一皱,道:“急什么?就不能听咱把话说完?”

  朱只好耐心继续听。

  朱元璋道,“你要到埃及就藩,咱不反对,但埃及及西亚咱不能都尽由你占为藩国。”

  “这样,埃及三角洲划出三分之一来为朝廷直辖地,后世的运河区域则完全归属朝廷,地中海西海岸那一片的西南部地区亦归入朝廷直辖地。”

首节上一节28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