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88节

  第一更。

第338章 齐晋海外选址,燕藩先遣出海

  中秋节过后的次日下午,刘宽便又被叫进宫里。

  不过这次找他的不是朱元璋,而是朱标。

  见面地点则是在春和宫。

  到了地方,刘宽才发现朱、朱两人也在。

  “参见太子殿下,见过晋王、齐王二位殿下。”

  朱标微笑着道,“妹婿不必多礼,快入座吧。”

  “是。”

  待刘宽入座后,朱标便开门见山地道,“这不是老三、老七都因北伐累功获得了就藩海外的资格嘛,便来向我询问海外藩国选址之事。”

  “我对海外了解终究不如妹婿多,而藩国选址之事又极为重要,所以便将妹婿请来了。”

  刘宽了然,随即看向晋齐二王,问:“两位殿下莫非已通过了就藩资格的文考?”

  朱率先道,“四哥能过,我肯定也能过,这事就不劳妹婿费心了。”

  朱则道,“妹婿,咱好歹也曾是你的学生,学了不少知识,哪里会过不了就藩资格文考?”

  刘宽闻言很想提醒这两位,朱棣是第一个参加就藩资格文考的,老朱没什么经验,又有心放水,自然容易过。

  但他们两个能不能一次过可说不好。

  可他张了张嘴,终究没说出来这事与他关系不大,真说出来好像他看不起两位藩王文化似的,还是不说的好。

  于是改口道,“这海外各大陆的情况之前两位殿下也了解过一些,对于就藩之地应该有些大概的想法吧?”

  朱率先道,“我最想去欧洲开拓藩国,却也知道如今不太现实;其次是南美,可那地方又太远。”

  “再次是印度,但那地方四哥先去了,我再去也不知方不方便。”

  刘宽评价道,“欧洲、南美洲确实都太远了,如今去彼处就藩不甚方便。”

  “至于印度,涉及燕王,我不好多说什么,殿下若真有意印度,可以寻陛下、燕王商量。”

  “除此外,我有两处地方推荐给齐王殿下其一是南洋诸岛的南部,尤其是满者伯夷国所在的爪哇诸岛,虽气候炎热了些,但地理位置很不错。”

  “再次是非洲,那地方既有足够的资源、人口,且又属于欧亚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朱听了略一沉思,便道:“东藩岛便够热的了,听六哥说南洋诸岛更热,我可不想去那边受罪。”

  “印度、非洲我回头先跟四哥商量一番,若不行便选非洲吧。”

  朱标忍不住道,“七弟对那澳洲不感兴趣?”

  朱摇着头道,“澳洲那地方,如今能用的资源相对较少,土著人口也少,还没什么优点;就地理位置而言,也不如南美、非洲,去了就是养老,没啥意思。”

  朱倒是不急,等朱讲完,他才道:“咱倒是想去澳洲建藩,但澳洲看着挺大,咱不知道在哪里建藩合适,不知妹婿有何建议?”

  刘宽道:“太子殿下宫中可有澳洲地图?”

  “有的。”

  朱标当即吩咐人去拿来澳洲地图。

  不一会儿,澳洲地图便被挂在了殿内屏风上。

  刘宽也不客气,直接来到地图前讲解。

  “澳洲这块大陆从地理环境上大概可分为西、中、东三部,其中西部乃至部分中部地区属于沙漠或荒漠,气候干旱,绝非合适的移民之地。”

  “中部偏东的部分则属于多属于平原草原地形,还有一处大盆地。”

  “东部则有一条从南到北长达六千余里的滨海山脉,不过这座山脉山势较缓,多数山峰不过几百米,并不难逾越。”

  “所以,其中最有利于发展农业的地方是东南部和中南部,北方沿海一带也可以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对了,东北沿海这一小片地方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跟南洋诸岛类似。”

  “大致情况便是这样,想必晋王殿下对选何处就藩应该有决定了吧?”

  朱掐着络腮胡须,道:“咱倒是属意东南沿海,可那里会不会太远了些?”

  “是远了些。”刘宽点头,随即提议道:“晋王殿下若非要选澳洲东南,可尝试建议朝廷在澳洲北边建立卫所,这样可以方便移民迁徙中途歇息。”

  “此外,东部沿海也可建立一些卫所,或殿下自建一些补给点,如此才方便移民以及和外部沟通交流。”

  “另外,澳洲季节与大明截然相反,晋王殿下若要去彼处建藩,必须要有相关人才,修订一部专属历书才行。”

  “怎这多事儿?”

  朱眉头一时皱成一团,对是否去澳洲有些迟疑了

  聊完这件事,刘宽又坐了会儿,跟朱标聊了些别的事。

  他这才知道,朱棣不久便将启程带着全家前往广州。

  因为朱棣明年便将前往印度就藩,而其所选的具体就藩地点大概相当于后世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而更具体的建藩起始点则选的是后世加尔各答。

  这个地方纬度与广州相近,气候也与珠三角相似。因此早在两年前,朱棣定下此地后,其招募的移民便都汇聚往广州,以提前适应气候。

  朱棣这次提前带家人前去,也是为了适应气候,并了解未来藩国国民的。

  除此外,朱棣还准备在今年便派一支先遣队前往就藩地。

  一则是搜集当地政治、军事等情报;二则是为就藩大部队打前站。

  至于大明在日国“改稻为桑”、“移民”等计策的督办,则移交给了楚王朱桢因运气不够好,朱桢虽参与了北伐大战,可积累的功劳离海外就藩还差点。

  不过待其主持一两年日国之事,功劳应该也就够了。

  

  

  八月二十,苏采薇顺利生产,给刘宽诞下一个儿子。

  当时他便在心中给取了名字,叫刘平定。

  一转眼到了九月初,刘府再得喜讯,却是朱蕙兰如愿以偿,怀上了二胎。

  先有朱蕙兰怀孕的喜事,再有刘平定满月酒,整个九月刘府都喜气洋洋。

  与此同时,朱棣却是带着家人到广州半月有余了。

  广州的天气九月依旧带着暑意。

  朱棣穿着一身宽松的丝绸薄衫,带着几个随员、数百护卫,在珠江码头为派往印度的先遣队送行。

  “刘参事、谭千户,此去印度近万里之遥,异域他邦,凶险莫测,孤还是希望诸位以先遣队安危为重。”

  朱棣派往印度的先遣队有三百多人,军事方面以千户谭渊为主,其他的事责以参事刘隽为主。

  谭渊出自朱棣的护卫军,年二十八,原本只是百户,专门负责侦察、探听之事,机敏果断而又武艺高强。被选为先遣队军事主官后,朱棣直接将其提拔为千户官。

  刘隽年三十,本是湖广荆州一书生,两次参加乡试皆不中,在朱棣开府招贤后投奔。

  其人善剖析、勇决断,缜密勤敏、筹策得宜,既是难得的参谋之才,又有成长为儒将、封疆大吏的潜力。

  在朱棣如今手下诸文人、谋士之中能力可排入前三!

  若非是先遣队任务太过重要,朱棣还真不舍得把他派出去。

  不过既然派了,朱棣给的待遇自然也很高如今燕王府谋士分三个等级,赞画、参事、军师,多数人都是赞画,军师则只有一个,那便是道衍和尚,刘隽能成为屈指可数的参事,已然是重任了。

  刘隽、谭渊本就感念朱棣知遇之恩,如今听其一再嘱咐先遣队注意安全,便更加感动。

  谭渊当即拍胸脯道,“大王放心,末将定顾得先遣队周全!”

  刘隽则道,“微臣定竭心谋划,不使先遣队落入险境。”

  该说的朱棣之前都说过了,此时便不再嗦,上前拍了拍谭渊肩膀,又握了握刘隽的手,方冲后面已经登船的三百多人环揖,高声道:“愿诸君一路顺风!保重!”

  朱棣收买人心还是有一套的,先遣队又都是他信任度极高的,此时便一起抱拳,齐声回应:“大王保重!”

  刘隽、谭渊转身登上了这艘仅两千多料的战船,随后船上便传来了一声声喝令。

  “扬帆!”

  “起锚!”

  朱棣站在码头上,看着这艘“海燕”号战舰扬帆远去,逐渐变为一个小小的白点,这才带着随员、护卫回往广州城外的一处别苑。

  这座别苑占地近二十亩,很不小了,哪怕是在广州城郊,要买下来也不便宜。

  不过朱棣自从两年前确定海外就藩之事并开府后,采用向商贾募资的方法,募集了不少资金。

  再加上他被封燕王多年,老朱年年都有不少封赏,积蓄颇多。

  后来更是将督办日国事务、北伐之中多出的功劳也都折损为钱财,所以如今身家不菲,哪怕海外就藩用钱之处颇多,却也舍得买下这么座别院。

  当然,他也不是奢靡浪费。

  哪怕他带着家人去了印度,肯定也是要留人手在大明的,甚至日后隔几年还会回大明,广州这处别苑绝不会空置浪费。

  回到别苑,遣散了大部分随员、护卫,朱棣到小校场上一看,便瞧见正在日头下挥汗如雨练刀的朱高炽和朱高煦。

  如今朱高炽已经十岁了,此时只穿一件汗衫,露着两条胳膊,可见虽仍显微胖,却绝称不上肥,且身上隐见肌肉轮廓,皮肤也晒成了小麦色。

  然而,此时朱高炽却在弟弟朱高煦木刀的攻击下左支右绌。

  朱高煦才八岁,身高却差不多追上朱高炽了,最变态的是,他年纪小小,竟然就练出了一身轮廓明显的肌肉!

  嗒嗒嗒!

  朱高煦连劈三刀,将朱高炽逼得后退到小校场边上后,不由哈哈大笑,“大哥你不行啊,居然都挡不住俺片刻。”

  朱高炽脸色涨红,却也说不出什么哥哥打不过小两岁的弟弟,本就丢人。

  朱棣见状,当即过去佯怒喝道,“高煦,怎么跟你大哥说话呢?”

  朱高煦一点不怵朱棣,顶嘴道:“俺说的是事实,咋了?”

  朱棣哼道,“那好,你现在给背一背《论语学而》的

  “学而

  朱高煦挠起了后脑勺,迟疑着道:“有子曰”

  只背个开头,朱高煦就接不上了,显然后面内容一时记不起来。

  朱棣又哼了声,道:“高炽,你来背。”

  第二更。

  感谢【你走开啊我不听我不听】的100起点币打赏!

  晚安~

第339章 朱棣教子,齐王考砸

  朱高炽当即背诵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通悌),而好犯上者,险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前文末尾有更改)

首节上一节288/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