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设计虽精巧,却不算什么,众人更好奇的是箱内景象。可惜此时老朱在前,他们不好往前凑。
第一更。
第342章 大明万年!封江宁侯!
朱元璋皱起眉头。
并非不满,纯粹是因为他看不懂箱子中的东西罢了。
只见箱内造物的材质既有金属、木料,又有皮革、橡胶等,以他的见识完全看不出是做什么的,更别谈怎么使用了。
他当即问:“刘宽,这无线电报如何使用?可否演示一番?”
“自然是要演示给陛下看的。”刘宽微笑着道,“这里有两台无线电报机,都有收发电报的功能。”
“陛下只需写一句简单的话,交给一位电报员,让他带着无线电报机到前殿去发报,留在正殿这里的电报员便可利用电报机接收到该电报。”
“电报员?”朱元璋问。
刘宽指了指两名年轻的吏员,道:“这两位便是研究所在研制过程中培养的电报员,知晓如何使用电报机收发电报并翻译。”
朱元璋又问,“你之前不是说这无线电报即便相隔千里、万里,亦可通讯么?”
刘宽苦笑,“陛下,真要让人带着电报机去千里之外毕竟需要时间,前殿与此处视听隔绝,也一样能验证无线电报之能。”
朱元璋知道自己问了个蠢问题,略有尴尬。
好在他脸皮较厚,当即道:“那便让他们去试验吧。”
说完,回到御案前亲自写了一张条子,装入信封,让李贵交给其中一位电报员。
这电报员接过信封后,当即带着另外几名吏员和工匠,抬起电报机离开正殿其实这电报机虽不如后世精巧,却也不是特别重,一人亦可抱起。是为了避免摔到,这才让两个人抬。
另一个电报员留在殿内也忙碌起来。
众人只见其找了一位工匠,打开箱子左侧,抽出一个精致的把手,令工匠摇起来。
而电报员则跪坐在地上,在箱内电报机上一阵捣鼓,抽出了一根古怪的金属造物(天线)。
老朱及同样凑到跟前的朱标、徐达、李善长这才知道,那电报机不止是装在箱子里,而是与箱子一体的。
吴宗伯等阁臣不好意思靠太近看,并且心中还在狐疑:这什么无线电报机真能相隔千里通讯?
若真能的话,又是如何办到的呢?
总不会是令电母帮忙传话吧?
当然,阁臣中也有研读过《自然科学》期刊的,对电了解一二,猜测这电报机可能是利用了电的某种特性,就好像烽火狼烟传讯一般,利用电讯号传达信息。
很快,那电报员捣鼓一阵后,便冲刘宽点了点头。
刘宽则道:“还请陛下、太子殿下及诸位同僚保持安静。”
众人本就没谁说话,此时更是连呼吸都放轻了。
只见这电报员仔细倾听着什么,没几息,电报机就发出了滴滴的响声。
发电报员一边倾听,一边用铅笔在带木板的小本本上写着什么。
徐达、李善长等人见状,也忍不住倾听那滴滴声,并尝试揣摩其中蕴含的信息。
可惜他们什么也听不出来。
不过聪明的老李已经隐隐明白这电报机是怎么传讯了多半那声音就是一种暗号,就好像有些人用敲门声当暗号一样。
老朱、朱标亦有此明悟。
滴滴声似乎先后响了三遍,才算结束。
电报员又拿出了一个小本本,对着上面的文字和符号,一番翻译后,便起身向朱元璋行礼,道:“陛下所传讯息是:风调雨顺,大明万年!”
朱元璋听了立即满面红光,高兴地大笑,“好!咱确实写的是这八个字!这无线电报机当真是传讯神器啊,哈哈哈”
李善长这时也不瞌睡了,难得的精神,作揖道:“恭贺陛下,大明得此传讯神器,必长治久安,国祚万年!”
徐达及一众阁臣醒悟过来,当即一起上前行礼祝贺,“恭贺陛下得此传讯神器!大明必长治久安,国祚万年!”
朱元璋虽然知道“国祚万年”只是个祝福语,可仍很高兴,笑声更畅快了。
笑完后,他便大手一挥道:“刘宽、李涉,你们研制出这无线电报机,有大功于大明,咱定重重封赏!”
“这无线电报机的技术是刘宽献出来的,功劳最大,且你在制造出大明第一列火车后的这几年累功不少,咱便封你为江宁侯!”
刘宽本来也挺高兴的,对老朱的封赏也挺期待,可听老朱封他为江宁侯,却不禁一愣。
随即马上行礼道,“微臣谢陛下厚爱,但江宁乃京县,意义独特,江宁侯之封微臣实不敢受!”
来大明几年,刘宽可不再是对大明规制了解不多的小白了。
据他所知,老朱封伯的前缀很随意,大多用来形容功臣的品质、功劳或是他对该功臣的期许等。
侯爵的前缀则多是某个县的名字,或古县名。
郡公前缀是双字古郡国名,国公则是单字古国名。
但某些县名、郡名、古国名是有着特殊寓意的,不会乱封。
京县为天下之最,按理讲只能封皇室出身的侯爵,刘宽自是不敢受。
而在刘宽之后,吴伯宗亦劝谏道:“陛下,京县确实寓意独特,不可轻封,还请陛下三思。”
其余阁臣亦跟着道,“请陛下三思。”
朱元璋道,“就是寓意独特,咱才要封刘宽做江宁侯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刘宽不仅是咱半个儿子,更给大明立下了不知多少泼天大功,非京县之爵不足彰显其功!”
朱标也跟老朱站在了统一阵线,看向刘宽笑着道:“妹婿,只是虚封而已,你何必计较太多呢?”
刘宽苦笑了下,还想再说什么,便见老朱板起脸来,“这既是封赏,也是咱的旨意,难道你想抗旨不尊?”
见此,刘宽只好再次行礼道:“微臣领旨谢恩!”
朱元璋恢复笑脸,“不必急着谢恩,咱的封赏还没说完呢嗯,其他的咱还没想好,等想好了回头写在正式圣旨里。”
然后朱元璋便看向李涉,“李涉,能研制出无线电报机,你也功劳不小,咱便取无线电报可千里传讯之意,封你为千讯伯!”
李涉大喜,悸动得颤抖,跪拜道:“微臣领旨谢恩!”
朱元璋笑着道,“回头你将其他官吏、工匠的功劳都写成奏本,交给刘宽呈上来,咱再根据功劳封赏其他人。”
“微臣遵旨!”
刘宽在一旁松口气他刚才十分担心老朱脱口就封李涉一个“电报伯”,那可就太怪了,毕竟老朱有封“航海伯”“科技伯”这种前例在。
好在老朱这次没那么直白,想了个“千讯伯”的封号,总算不那么难听。
收回思绪,刘宽便道:“陛下,封赏的正式圣旨不妨等过些日子再下发这电报机虽然由研究所试验过,但最好是送到千里之外再试验几次,确定其功能足够稳定,再行封赏也不迟。”
“你倒是考虑周到。”朱元璋笑着点头,“行,就听你的。”
随后,朱元璋便回到了龙椅上,道:“刘宽,你是有见识的,这无线电报机既然研制出来了,你便说说,咱该怎么布置,才能发挥其最大功用而又不至于滥用?”
刘宽一听,便知道老朱的“不至于滥用”什么意思无线电报机这种利器在自己手里是通讯利器,可在敌人手里也是;另外,若是让小人、内奸利用上这东西,很可能会给大明朝廷造成不小的损失。
好在他对此事早有考虑,当即便将一些较为成熟的想法讲了出来。
第二更。
晚安~
第343章 工造大封赏!朱檀暗访
“微臣认为无线电报对于国家的用处主要在军事、行政、情报三方面,故而可以在这三方面的各级机构中加设专门负责收发电报的职司。”
“比如行政方面,在无线电报机制作还比较困难,朝廷也缺乏管理经验时,可先在各行省的布政使司衙门设立电报局。”
“给电报局配备至少两名电报员,以及专门的护卫人员,外加其他人员若干。”
“如此一来,早期只需要二十几台电报机,陛下便可以通过与各行省、都司及时通讯,以加强对行省、都司的掌控力。”
“至于军事、情报方面,可以此法类推,初期所需要的无线电报机大概不到百台,若出了什么意外事故,也方便朝廷挽救。”
对于一位成熟的帝王来讲,军队、情报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财政、民政都得往后靠靠,所以刘宽才拿行政来举例子,并不对军事、情报方面给出具体例子。
他一顿之后,接着道:“最主要的,还是在朝廷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电报事务的衙门,对地方各级类似电报局的职司进行垂直管理。”
“比如说行省布政使司中的电报局,其财权、人事权乃至护卫武装,都是独立的,只受朝廷的电报衙门管。”
“布政使司只有借用电报局收发电报的权利而已,而不得插手其内部人事、财政等事务。”
“另外,电报局的电报员等主要官吏最好是定期轮值,避免其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沆瀣一气。”
“微臣目前所能想到的大抵就这些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脸上笑容更加浓郁了,道:“你这些建议不错,咱会认真考虑的。”
“对了,这无线电报机如今多久能造出一台?又需要多少钱?”
刘宽看向李涉。
李涉道,“回陛下,无线电报机就大明目前工造水平而言,还属于十分精密、复杂的机器,很难进行批量生产。”
“其大部分零部件都依赖能工巧匠手工打造,且成品率比较低,故而制造一台无线电报机不仅工期长,成本也颇高。”
“如以这两台无线电报机为例,打造一台须得集中我研究所全部工匠,再加上一些其他部门工匠的配合,耗时至少两个月,方可造成。”
“材料、人工的消耗算在一起,一台电报机大概需花费近三十万贯,且其中类似橡胶这种珍惜材料还是难以估价的。”
两个月?
一台三十万贯?
听到这个两个数字,不论是老朱、朱标,还是一众阁臣都不禁微微皱眉。
虽然如今大明财政很宽裕,却没人认为三十万贯是个小数字在刘宽到来前,大明只有建造宫殿等大型建筑,花费才会达到三十万贯以上。
最主要的是,造一台需两个月,也太久了些。
刘宽此时开口道,“陛下,李涉所言是实验品的数据,而制造实验品的时间、成本往往都比较大。”
“但只要研制出来了,哪怕后面无法批量生产,只能手工打造,这两方面也能降低不少李涉,你觉得若以当前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优化后,需多少时间、宝钞才能生产一台?”
李涉是个纯技术官员,这才意识到他刚才的话不太对,想了想道:“时间上,应该可以缩减到一月左右;材料、人工成本若确定下来,大概可以缩减到十几万贯。”
其实即便是需要两个月、三十万贯才能打造一台,朱元璋也会下令调集人力、物资,不遗余力地去尽快打造足够多的无线电报机。
但听闻时间、成本都可以大大缩减,他终究是高兴不少。
朱元璋想了想,便有了决定,道:“既如此,便成立电报司,隶属于亲军体系,直接向咱负责。”
“除在各行省、都司设立电报局外,还在京师成立一‘电报机秘造局’,直接隶属于电报司。”
朱元璋这番话显然不是跟谁商量,而是告知、命令在他看来,负责无线电报的衙门必须由皇帝亲自掌控才行。
其余人也明白这个道理,自是无人有异议。
几日后。
朝廷便正式成立电报司,同时也用圣旨告知了对刘宽、李涉等人的具体封赏。
刘宽除获封江宁侯外,还地赐田地万亩,扬州城、苏州城别院各一处,直隶各府城店铺总计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