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79节

  听朱元璋言语间定下此事,刘宽不禁在心里道:至此大明便拥有十七大行省、九大都司了呀。

  “李贵,将中亚舆图搬过来。”

  “是。”

  朱元璋招呼一声,李贵便带着两个宦官抬来一扇挂着地图的屏风。

  看到这幅中亚地图,刘宽略微惊讶,因为这幅图上显示的是如今中亚地区各个国家、势力范围划分。

  他的手机、电脑中只有后世地图,可没有此时的地图。

  大明能制作出这幅地图,说明朱元璋极有可能将光明卫安插到中亚地区了,并且已经获得了中亚不少重要情报。

  果然,朱元璋随即就站在这幅地图前讲起了西域、中亚一带的形势。

  “如今占据西域的是东察合台汗国,这个你是知道的,在其西北方,也即是与咱大明金山都司毗邻这一片区域,则是金帐汗国。”

  “在东察合台汗国西边原是西察合台汗国,但大约二十几年前,一个叫帖木儿的蒙古贵族与其他贵族一起起兵叛乱。”

  “大约在洪武三年,这个帖木儿彻底夺取了西察合台汗国统治权,先是自称什么‘大埃米尔’,几年前迁都后为迎合波斯人的一种教义又改称什么‘苏丹’,其实就跟咱们这边称帝差不多。”

  “彼处也没有国号一说,这帖木儿又没继承察合台汗国大汗之称,咱索性称其国为帖木儿国得了。”

  “西域、中亚一带除了方才介绍的这三大国外,还有不少游牧部族及小国。”

  “不过,根据光明卫传回的情报,东察合台汗国已是日薄西山之态,反倒是那帖木儿国与金帐汗国如日初升。”

  “算起来,那帖木儿崛起的时间只比咱晚几年而已,并且在夺取西察合台汗国后,这帖木儿并未懈怠、享受,依旧锐意进取。”

  “过去十几年间,他向西灭了花拉子模,向东则数次攻打东察合台汗国,胜多败少。”

  “目前两国虽仍处在交战之中,但东察合台汗国已然显露败象。也亏得东察合台汗国过去几年在跟咱大明商人的交易中获得了些好处,否则怕是会败得更惨。”

  “至于金帐汗国嘛,本是铁木真长子术赤一脉所建立,大概在几十年前内部分裂,一直处在战乱之中。”

  “但大约在十年前,帖木儿支持如今的金帐汗国大汗脱脱迷失,令其终结了内乱,重建了金帐汗国,如今势力亦不弱。”

  说完,朱元璋回到了龙椅上,这才笑问:“西域、中亚如此形势,你觉得咱大明该如何做?”

  刘宽略微沉吟了下,道:“陛下在战略方面的眼光及布局在后世已被称作一流,可与唐太宗相提并论,微臣便不献丑了。”

  “不过,听陛下介绍完那帖木儿国,微臣倒是想起一些与那人相关的事。”

  “哦?”朱元璋大感兴趣,“说来听听。”

  刘宽道:“后世历史上,帖木儿此人跟陛下一样长寿,因此一直活到了永乐初年。”

  “而其建立的帖木儿国将在之后一二十年中越发强大,向西打到了西亚,与奥斯曼帝国争锋;向南打到了印度,向北应该也曾跟金帐汗国打过。”

  “在帖木儿帝国如日中天时,他得知了燕王靖难登基称帝之事,便打着为建文帝复仇、扶持大明正统的旗号东进,欲攻入大明。”

  “不过在率军东进的过程中,帖木儿病死了,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

  此时朱元璋神色古怪。

  他万万没想到,听刘宽讲后世那帖木儿的事迹,竟然又吃到了自家的瓜虽然这瓜他已经吃过很多次了,但这次毕竟是从另一角度吃,感觉又有所不同。

  回过神后,朱元璋便一拍桌案,怒道:“大胆帖木儿,当真狂妄咱大明便是爆发靖难之乱,那也是家事,如何轮得到他来插手?”

  这番话说完,朱元璋就冷静下来,又道:“照你这么说,这帖木儿国倒是颇具威胁”

  刘宽见老朱似乎思考起对付帖木儿帝国的“阴谋诡计”来,便拱手道:“陛下,若无别的事微臣便告退了。”

  朱元璋摆摆手,“行,你退下吧。”

  

  

  时间一晃过去近一个月,又到了八月初三。

  这天早上,刘宽依旧六点便起床洗漱,吃了早饭,便带上手机,用背包装上笔记本电脑,出门汇合了朱标及一众护卫人员,前往跨江大桥。

  可惜他跟朱标在大桥上等了差不多一个上午,都没能等到怪雾到来。

  离开大桥前,朱标不禁疑惑道:“自妹婿穿越至此后,那怪雾又出现了三次,间隔都是一年,怎的今年没来?”

  刘宽道,“太子殿下,微臣始终觉得那怪雾的出现并没有规律这种事本就极为罕见,怎能期望它有规律呢?”

  听此,朱标一叹道,“妹婿说的不错,是我贪心了。”

  刘宽直接回府里吃了午饭,饭后小憩半个小时后便去天工院照常上职。

  在刘宽处理了一会儿公务后,裘七尺便带着沈过来了。

  他面带喜色地道:“院正,火力发电站三期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并且通过了安全检验。下官与沈主事都认为,可以挑选吉日尝试发电了。”

  第一更。

  错字后面改

第328章 聪明老朱,电母之能!

  刘宽虽未亲自主持火力发电站的建设,却一直在留意此事,故而对裘七尺、沈的报喜并不意外。

  当然,他也是高兴的,因此笑着道:“那待我拟写一份公文,你拿去钦天监找人挑选一个就近的良辰吉日,运行火力发电站。”

  说完,刘宽便给裘七尺批“条子”。

  趁这功夫,裘七尺、沈又向刘宽汇报了一些关于火力发电站的其他事情。

  待他们汇报完,刘宽也写完了文书,两人便拿着文书离开了。

  三日后,刘宽带着随从、护卫来到了石灰山附近的火力发电站。

  此时,大院内离锅炉区相对较远的大门旁边,竖起了一排木头架子,上面挂着一盏盏碳丝电灯,足有一百盏。

  这些电灯既是用来测试电力的,也算是一种庆贺。

  沈迎上来,道:“院正,一切都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开始进行火力发电。”

  刘宽问,“安全措施方面检查了几遍?确认没有问题?”

  沈一脸认真地道,“安全措施方面,过去三日每天都至少检查五遍,今天早上又检查了一遍,下官敢立军令状,确保没有任何问题!”

  刘宽摆摆手,“立军令状就没必要了,我相信你开始吧。”

  “是。”

  沈拱手应了。

  随即来到聚集在空地上的一众火力发电站官吏、工匠面前,高声道:“诸位,自去年冬季开始,我等在此辛苦了十月有余,而今终于建成了大明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有了这座发电站,不仅京师各衙门将用上电,在将来京师近百万百姓亦能用上电!”

  “现在,是检验我们过去十个月劳动成果的时候了,望各位都坚守岗位、认真谨慎,务必不要出错!”

  听到沈这番话,数百名火力发电站的官吏、工匠亦是一脸肃穆。

  “现在,本官传达刘院正的命令京师火电站开始发电!”

  有可能是事先演练过,但也许此刻火电站真的上下一心,听沈讲完,顿时所有人一起高呼:“发电!”

  随后快速而有序地前往各自工作岗位。

  没多久,火电站那高耸烟囱便冒起了煤炭燃烧的浓烟

  紫禁城,奉先殿。

  朱标看了眼东北方向,叹道:“父皇,今日火力发电站运行,儿臣该到场的。”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本,头也不抬地道:“只是尝试运行,又不是正式运行,你到场做什么?”

  “火力发电站毕竟是头回出现在大明,会发生什么说不清楚。你是太子,不该去冒险。”

  朱标无奈道,“妹婿都说了,其实就是烧煤、烧开水,哪有什么危险?”

  朱元璋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那您还让妹婿去?”

  朱元璋抬起头来,语重心长地道:“刘宽能来到咱大明,必然是个有福气的人。你却不同尤其是往后这几年,你一定得注意安全。不止是预防恶疾,还要防止意外,知不知道?”

  听了这番话,朱标才明白,在朱元璋心中,只要他没有安然度过历史上的“死期”,就很难让人放心。

  想到这里,朱标只能叹息一声,来到奉先殿廊檐下,继续眺望火力发电站所在。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千里镜,可以清楚地看到,石灰山东北侧已冒起了一道醒目的烟柱

  约一个小时后。

  沈带着一个特制的安全手套,亲自上前扳上了电闸。顿时,木架上那一长排的碳丝电灯几乎不分先后地亮了起来!

  虽然碳丝电灯的光芒在八月上午的阳光下并不怎么显眼,甚至可以说不起眼,却仿佛吸附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目光!

  “好!”

  刘宽率先鼓掌。

  裘七尺等人也跟着鼓起掌来。

  说起来,鼓掌这个习惯如今在大明朝廷、官场已经变得颇为流行了中国自古便有鼓掌喝彩的做法,只是不像后世那么习以为常,如今却是向后世习惯靠近了。

  沈等火电站的官吏、工匠则是如释重负,随即也都笑着鼓起掌来。

  待掌声落下后,刘宽便道:“接下来便是测试火电站能连续发电多久了这将是一项长期的测试。”

  “而根据我们之前的计划,只要能够稳定发电三天以上,便算合格,可以用来给京师各衙门供电了。”

  “当然,目前京师各衙门都还没连电线、安电灯不过电器厂那边早就生产了足够的电线和电灯,各衙门电线线路也都提前设计好了。”

  “接下来只需安排好施工队,半个月内应该就能让京师各衙门都通上电!”

  电器厂是今年开春后成立的,目前隶属于天工院,主要负责生产电线、碳丝电灯、电风扇这三样,并以前两样为主。

  不过电器厂目前只能接皇宫、朝廷的订单,产品都是按成本供给,并不盈利。

  估计得等以后京师百姓也用上电,电器厂才能盈利去了。

  随后,刘宽在火力发电站一直待到中午,见火电站一直在稳定供电,没发生什么意外,他这才满意离去。

  中午在家吃过饭,安心小憩半小时,他才迤迤然地前去皇宫,向老朱报喜。

  老朱很高兴,道:“没想到你来咱大明不到六年,咱们不仅有了火车、铁路、轮船,甚至连电都用上了咱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啊。”

  刘宽谦虚地道:“微臣不过是借助了后世积累的科学、科技知识而已,另外,即便有了火电站,大明目前也只能小规模用电。”

  “想要大规模供电、用电,让电力、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只怕大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朱笑容不减,“路长不怕,咱们只要一步步地走下去,早晚有实现的一日。对了,此番火电站建成并成功试运行,你们天工院立了大功,说说吧,想要什么奖赏?”

  刘宽拱手道,“此番微臣不过是给出了一些资料,督建之事主要是由郎中裘千尺、主事沈等人负责,实不敢居功。”

  “这些人的功劳咱知道,回头你写一份给他们请功的奏本,递交内阁,朝廷自不吝封赏。咱现在问的是你想要什么赏赐。”

  老朱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刘宽觉得他不能再客气了。

  于是试探着道:“那陛下可否赐下殊荣,允许微臣家提前连上电线、用上电灯?”

  朱元璋听了先微愣,随即就笑道:“你小子倒是挺会提要求的行,咱准了!另外再赏赐你宝钞万贯,丝绸八百匹,平板玻璃一百尺!”

  “谢陛下!”

首节上一节27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