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80节

  “若无别的事,你便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

  当刘宽准备退走时,朱元璋却又道:“对了,那无线电报机何时能研制成功?咱可等着用上这国之利器呢。”

  刘宽道,“应该快了。”

  朱元璋并未问快了是多久,而是道:“你让那无线电报研究所抓点紧此物若真能研制成功,咱便给你升爵。”

  升爵?

  那科技伯不是要成科技侯了?

  更难听啊。

  刘宽暗暗吐槽了句,还是应了下来。

  待刘宽离开了奉先殿,朱元璋却是掐着下巴沉思起来。

  虽说目前朝廷只计划给京师各衙门宫殿,而不给民间供电,但以殊荣给刘宽家供电并无不妥。

  就如那水泥,一直都是官厂生产,供给朝廷使用,别说普通百姓,就是高官、公侯都不能买到。

  但他却将水泥当做奖赏赐给文武大臣当初想到这个法子,他可是高兴了好一阵子。

  水泥生产成本低,用来奖赏臣子可比用真金白银或者丝绸之类的划算多了。

  当时他甚至后悔过早将玻璃开放民用了若不将玻璃开放民用,他便又多出一项惠而不费的奖赏之物。

  ‘嗯,回头可以将用电及电灯等电器也列入奖赏物品中。当然,一般情况下,咱只奖给臣子用电的殊荣,但电线、电灯还需得他们自己花钱买。’

  ‘除非是那些真立了大功的,咱再直接奖赏电线、电灯等,并派人帮其宅邸通电。’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情越发的美好了

  刘宽所掌管的天工院,管辖着许多工匠,再加上很多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因此给京师各衙门牵电线、安电灯的工程第二日便开始了。

  翰林院。

  方孝孺经历去年大年夜丢女儿之事后,竟然又被朱元璋注意到,在过去的大半年中升了一级,成为了从六品的史官修撰。

  虽然工作重了些,但品级提升了,俸禄也提升了,自是喜事。

  不过他依旧像以前那样,专心公事,很少参与同僚们的闲谈及私下聚会。

  这日,他正在职房翻阅蒙元修的《宋史》,便听见外面传来一阵不小的议论声。

  “这些工匠为何来我们翰林院?”

  “说是牵电线、安电灯。”

  “牵电线、安电灯?难道我们翰林院也能如皇宫那般用上电了?”

  “李兄,叫你别整日埋首书堆吧,竟然连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听说那什么火力发电站建好了,要给京师各衙门都供上电。”

  “发电站竟真建成了?如此快速?”

  “谁说不是呢,一年不到便令我大明拥有电母之能。虽然不愿承认,但科技伯还有天工院的那些匠人也着实是厉害。”

  “”

  听了一阵,方孝孺有点坐不住了,想出来看工匠怎么牵电线、安电灯。

  《自然科学》期刊常看,对“电”的道理也算略有了解,但仍有很多疑惑。

  也许看工匠做这些与“电”有关的事,能解开他的一些疑惑。

  第二更。

  晚安~

第329章 时代巨变下的个人,刘宽录视频

  方孝孺站在院中,看着工匠工作了一会儿后,发现牵电线真就是牵线,只不过都是固定在墙壁、木柱高处。

  电灯亦是如此,但若在屋内,则会从屋梁上悬下,再装上灯泡。

  待几名工匠从房屋里出来,方孝孺便问:“敢问这电灯何时能亮?”

  工匠们虽然这几年地位逐渐提升,可对翰林们还是很尊敬的,毕竟翰林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大明开科举以来更是只从二甲以上的进士中选拔。

  为首的匠头作揖行礼后,道:“好叫这位翰林老爷知晓,如今各施工队都在诸衙门中牵电线、安电灯,此时若通电,我等就要触电了。”

  “所以,得等各衙门电线都牵好,电灯安装完,才会通电。届时,翰林老爷只需拉下开关,对应的电灯就能亮。”

  方孝孺点了点头,心里却有些失望,因为他并没有什么收获。

  ‘唉,业有专精,我还是去修撰史书吧。倒是宪儿对科学之道颇感兴趣,亦有些天分,将来或可深入此道。’

  随着科学、科技给大明带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改变,如方孝孺等少数开明儒生,已经开始尝试接受科学之道,重新定位变革之下的儒学位置,致力于寻求儒学新的社会价值

  天工院给京师各衙门牵电线、安电灯之事不仅在官吏圈子引起了极大关注和广泛议论,便是民间普通百姓亦拿此事当“热点话题”。

  不过普通百姓不像官吏消息灵通和有见识,因此说什么的都有。

  “老李,听说没,朝廷要给京师里的衙门送电了,还要装电灯哩!”

  “装电灯?是像皇城边那种晚上亮得跟小月亮似的电灯不?”

  “不是那种电灯还是能是啥?”

  “朝廷竟这般厉害了?难不成是天上电母下凡来辅佐洪武皇爷了?”

  “俺听说朝廷在西北边石灰山附近建造了个什么电站,不知道是不是给那电母住的。”

  “多半是我表舅二姨夫的妹婿是天策卫军余,住在西北边,说是那边从去年冬天就开始施工,还不让人靠近,这么神神秘秘的,肯定是给电母建庙宇。”

  “不是庙宇吧?要是庙宇,为啥不让俺们过去上香祭拜?也不知电母管不管生孩子,俺想再要个男娃,可都努力两三年了,婆娘肚子一点动静没有。”

  老李笑道,“电母管的是闪电,哪里会送子?难不成给你婆娘劈一记闪电,让她怀上?”

  “别瞎说,俺婆娘又不是坏人,电母劈她干啥?”

  “”

  洪大轩从杂造局下职后买了两条鲫鱼、半斤五花肉、半斤豆腐,甚至买了一小坛黄酒,哼着小曲回到了石条里杂匠坊。

  一路上认识的人碰到他大多笑着打招呼。

  “洪上匠回来了?”

  “是啊。”

  “嚯,洪上匠今儿买鱼又买肉的,莫非又立功得赏了?”

  “京师马车厂能工巧匠一堆,咱一个普通上匠哪儿那么容易立功?咱儿媳桂花不是怀上了么,便买些好吃的给她补补身子。”

  “哟,您儿子秀义是五月办的喜事吧?半年不到就让媳妇怀上了,了不起。”

  “洪上匠要当爷爷了,恭喜啊。”

  回到家里,见儿子秀义在院中捣鼓一个差不多做好的车轮,洪大轩不禁训道:“又在外面接活了?不是跟你说了,别接太多私活,留些心思把局里的事做好了才有前途。”

  洪秀义已经二十好几,本就不怎么怕洪大轩,如今成了婚,胆子就更大了,闻言道:“杂造局里能有啥前途?我多接些私活,不仅能多赚点钱,还能锻炼技艺,一举两得。”

  洪大轩不怎么善言辞,居然说不过儿子,索性强硬道:“咱不管你怎么想的,总之要以衙门的活儿为重,不能耽误了朝廷的事!”

  “我知道了。”洪秀义无奈点头。

  他知道洪大轩说的不无道理若给朝廷做工时犯了错,那可是要记过的,回头还会影响工匠等级考核。

  这是去年天工院改的考核规矩:工匠想提升等级,不仅得技艺过关,还不能有多少过错,最好是有功劳在身。

  他放下车轮,接过洪大轩手中的鱼、肉拎去了厨房给母亲处理,出来后便道:“爹,咱们杂造局也牵电线、安电灯了,你们马车厂呢?”

  “说是要安装,但目前还没确定呢。”洪大轩到堂屋坐了下来,媳妇桂花懂事的给倒了碗粗茶水,“上官说,要是装了电灯,以后厂里可能会安排夜班。”

  洪秀义叹道,“儿子也正想说这事呢以前没夜班,如今装了电灯反倒有夜班了,也不知是好事坏事。”

  洪大轩道,“上官说如果安排夜班,肯定会再加薪酬能多赚钱肯定是好事。”

  洪秀义犹豫了下道,“我还想留些空闲去学打铁呢。”

  洪大轩听了立马皱眉,“你连自家手艺都没学好,又去学打铁作甚?”

  洪秀义道:“听说以后车轮可能都变成精铁铸造的爹,要真是这样,咱家这门手艺可就没啥用了,不得早点做打算?”

  “胡说!”脾气较为温和的洪大轩当场怒了,吹胡子瞪眼拍桌子,“从几千年前有车轮开始,就一直用木头做主材,铁只是辅料,怎么会变成精铁铸造?!”

  洪秀义并没有被吓到,而是顶嘴道:“这是工学成人班老师讲的,肯定有道理。而且,那火车车轮不就是精铁铸造的?”

  听这话,洪大轩一时哑口无言,整个人呆住了。

  儿媳桂花见状赶紧去厨房找婆婆。

  

  

  朝野热议京师衙门牵电线、安电灯之事没几日,便被另一件如期而来的大事转移了注意力北伐大军凯旋而归!

  真正的北伐大军三四十万,若加上各地征发的民夫更是高达百万人,自是不可能都来京师。

  此番主要是各地卫所军“代表”,即了立了大功或在战事中表现突出的将士,一些高层将领,及原本参与北伐的三万余天子亲军。

  洪武二十年,八月初九。

  依旧是朱标到仪凤门迎接凯旋而归的众将士。

  刘宽跟老朱、朱标打了报告后,亦参与了这次迎接仪式,并且带上了充满电的手机和太阳能充电宝。

  到了仪凤门外,他在仪鸾司护卫的帮助下,将一辆四轮马车赶到了一处不起眼的角落,然后站到了马车顶上。

  下方,王广岳及朱标的护卫副千户孙钊都好奇地看着,孙钊更是忍不住问:“科技伯,这位置可还合适?”

  刘宽拿出手机,录了一段十几秒的视频看了看,旋即满意点头,“角度不错,就这里了。”

  “好,那末将便去向太子殿下复命了。”

  朱标此番迎接徐达等人的阵仗可不小,除了朝中过半文武大臣外,还有数万天子亲军,可以说给足了重视。

  不过老朱之所以让摆出这么大阵仗,除了重视这次仪式外,也有得知刘宽欲拍摄视频的缘故。

  找好位置后,刘宽就回到车厢中,耐心等待起来。

  大概一刻钟后,王广岳在车外道:“科技伯,军船靠岸了。”

  刘宽一听,立马出来,借用梯子爬上了车顶,拿出手机调好焦距,对着仪凤门外的军用码头拍起视频来。

  只见插着“征虏大将军”及“总督北伐四路兵马军务”两面大旗的一座一千二百料内河军船停泊好后,先是两队顶盔贯甲的明军将士次序下船,在码头排成了两长列。

  随后徐达便带着傅友德、蓝玉等一票高级将领下了船此番并非所有北伐高级将领都回了京师,冯胜、耿炳文便带着另一半高级将领留在草原坐镇,得等过年时才能“换班”回来。

  徐达等人并不知刘宽在录视频。

  但似这等重大仪式,礼部都会安排好流程,并提前告知徐达等人,以免出现差错,闹出笑话。

  再加上徐达等人自大明建国以来都不知凯旋而归多少次了,早已熟悉了流程,因此都表现得颇为淡然。

  不过当仪式进行到一半时,细心的徐达、傅友德终于还是从朱标等人的神色及小动作中,注意到了人群外一角马车上的刘宽。

  徐达、傅友德目力都不错,瞧见刘宽手里拿着手机,他们先是微愣,随即便猜测到了什么。

首节上一节28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