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72节

  沈点头,“下官定尽力督办好此事。”

  刘宽没说给京师百姓供上电的大话。

  过去几年因老朱改革各种政策,鼓励商贸并开海,加速了京师的人口吸聚速度,如今京师人口已经达到了八十多万。

  如果加上一些客居于京师的旅人、商贾等,很可能有九十万人口。

  想要让这么多百姓用上电,就算这座带着试验性质的火力发电站产电量能跟上,大明而今的电线、电灯产量也跟不上。

  事实上,如今电线、电灯在大明属于特殊用品,并没有上市销售给民间其价值暂时是无法用钱衡量的。

  电灯的制造仍多依赖匠人手工,且成品率相当低,因此使制造成本变得颇高。

  电线的制造同样不简单,丝棉纸这三类材料虽常见,但想要制作成复合材料并不容易。而橡胶目前仍依赖于中美、南美的采收,再运回大明,价值自然低不了。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大明虽然在刘宽的帮助下搞起了火力发电站,甚至大明皇宫已经用上了电,各衙门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用上电。

  但想要让广大平民百姓也用上电,却还有颇长的路要走

  刘宽鼓励了沈等官吏、匠人一番后,又着重提醒了下施工安全问题,这才带着随员、护卫们离开。

  回到天工院衙门,刘宽便在职房开始处理一些公务文书。

  约莫过了一个多小时,天工院内的钟声便跟附近钟塔的钟声一起响起来,却是到了下午五点下职的时间。

  穿越前刘宽便不喜欢加班,只是那时候没得选择,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加班。

  如今他身为天工院一把手,可以说除了老朱没人能让他加班。

  略微收拾了下桌面,他便匆匆离开了天工院,却没有回家,而是带着随从、护卫前往内城承恩寺、洞神宫北边一座临街的普通大院。

  这里是老朱奖励给他的临街店铺之一,原来是做布匹、绸缎买卖的。

  临街一面是长约十丈、宽五六丈的门面房,后面则是附带了东西偏院的一座大院子。

  因地理位置不错,之前几年这座布庄每年都能给刘府带来上千贯的进项。

  不过今年开春后,刘宽却是让府中将这座布庄的生意停了,又让管事找来民间的施工队,将里外都改造装修了一番。

  当刘宽到来时,太阳早已下山,天色变暗,门面房外已挂上了灯笼,院子里亦燃起了灯火。

  可以看到,这门面房的大门一侧,低调地挂着一幅迥异于此时风格的竖长木牌,上面书写着五个大字自然杂志社!

  原来的门面房内一个年轻人正在擦拭桌椅,瞧见刘宽进来,立马上前作揖道:“见过伯爷!”

  此人是社里招的勤杂工,名叫伍先,年十七,学业不成,偏又喜好自然科学,且家住附近。

  刘宽点了下头,便直问:“许总编可在里面?”

  “在的,在的。”

  伍先连声回答了,就往院里走,并喊道:“总编,伯爷来了!”

  刘宽忍不住道,“小声点,别嚷得左邻右舍都听见了。”

  “是,是。”

  伍先面对刘宽时明显颇为紧张、激动哪怕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刘宽了。

  刘宽来到院里,许臻已经迎了出来,恭谨作揖,“见过东家。”

  “许兄客气了。”刘宽笑着回了礼,随即便对一旁的伍先道,“你该学许总编,称呼我为东家。可记住了?

  ”

  “嗯嗯,记住了。”

  刘宽当即与许臻来到正屋堂中,只见偏厅书桌上放着不少信件,旁边还有纸笔,显然许臻之前正在阅读这些书信。

  说起来,许臻能担任这自然杂志社的总编辑,着实有几分运气在里面。

  他是直隶人,早在几年前朝廷举办第一次乡试时,他来京师应试,在酒楼与一伙反对科举改革的儒生辩论,因此跟化名刘长的刘宽相识,并畅谈了一番。

  虽然事后他隐约猜到了刘宽身份,但彼时他既志在科举,又没有门路,便没去找刘宽。

  可惜的是,当年乡试他名落孙山。

  他回乡后刻苦学习儒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努力了三年,又参与洪武十八年的乡试,本以为必可高中。

  谁知他虽然进步颇大,可乡试难度与竞争的激烈程度却变得更大,于是他再次名落孙山。

  两次落榜,许臻颇受打击,甚至怀疑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中举。

  他又觉得在家乡苦读、闭门造车进步不够快,于是客居京师。

  这一住就是一两年,随着对其他地方士子的接触,许臻越发觉得自己难以中举。

  恰逢去年冬季,刘宽在《自然科学》期刊上打广告,招募总编、编辑等人员以筹办“自然杂志社”,许臻念及当初与刘宽的偶遇,抱着一试的态度前来应聘。

  彼时《自然科学》期刊已经发行了四年有余,以每月一期的速度,累计刊发了四五十本。

  每期《自然科学》杂志中刘宽都会传播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再加上朝廷以科举、官学的方式,对数学、自然科学表现得越来越重视,以及火车、水泥、玻璃、轮船、气球等归功于科技的奇妙事物不断面世。

  四年下来,终于是在大明培养了一批自然科学的拥趸。

  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官学学生、志在科举的士子,且大抵是些年轻人。

  但也不乏身在官学之外,科举无望,又或是年纪较大的读书人。

  以刘宽今时今日的地位,别说《自然科学》期刊如今在大明有很大的影响力,即便没有,单凭他个人权势的号召力,他要办杂志社也有不少人想来应聘为员工哪怕很多人是头回获知杂志社的概念。

  所以,刘宽在《自然科学》期刊上打出招聘广告后,有不少人来京师应聘,其中并不乏才学高过许臻的。

  但杂志社总编辑不仅需要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足够高的知识积累,还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

  最重要的是人品得过关。

  所以,刘宽多方衡量之后,还是选择了有一面之缘的许臻。

  除此外,他还选聘了三位才识各有偏重的编辑,一名画师,以及两名勤杂工。

  也即是说,哪怕算上他这个东家,自然杂志社如今也才八人而已。事实上,他这个在任官员是不会算在杂志社人员当中的。

  刘宽与许臻在堂中坐下,伍先立马奉了茶。

  “明日杂志社便要正式运行了,各方面准备工作可做好了?”

  许臻道,“筹备了这么许久,自是都准备好了。属下唯一所虑的,便是读者投稿之中大多都不堪用,即便每月只选三份,只怕水平也不如东家的文章。”

  刘宽谦虚道,“我不过是自然科学知识积累多些罢了,论写文章,可不怎么样。”

  “如今杂志社才开始收稿,倒不必对稿件要求太高在确定稿件论述正确之后,可以对文章的深度等方面放低些要求。”

  许臻点头,“属下明白了。”

  刘宽又道,“让你谈的广告招商之事怎样了?”

  听此,许臻不禁露出笑容。

  最初他听刘宽提出,让别的商家出钱在《自然科学》期刊上打广告,既觉得对这份期刊有些不敬,又觉得难以实施。

  可当真正去做这件事了,他才发现事情与所想大不相同。

  “回东家,正月十五后,属下与十多个合适的商家聊了聊,他们大多乐意此事,而且出价一家比一家高。”

  刘宽也露出笑容。

  虽然他不差钱,且杂志社出版《自然科学》期刊本就能赚不少钱,但他还是开辟了广告版面,用以赚取广告费用。

  这等于是给民间商贾介绍了一种新的宣传方法,相信以大明商贾的头脑,没多久就能把这种宣传方式进行扩展。

  “这第一个打广告的商家你可选好了?”

  许臻道,“属下选择了‘詹氏徽墨坊’他家产的墨质量足够好,本有一定名气,近两年又革新了生产技术,产量提升了不少,正是需要向外省扩宽商路打广告的时候。”

  “詹氏徽墨”刘宽略微沉吟,“这个选择没错咱们期刊选择商家赚钱是其次,一定要确保其质量、信誉足够好,不能为赚那点广告费赔了刊物的名声。”

  “属下明白。”

  詹氏徽墨刘宽就有用,质量确实不错,价格也合理。因此,这事刘宽便没再多问了。

  他敲了敲桌面,道:“既然成立了杂志社,咱们便不能只出版一种刊物,因此我计划在《自然科学》之外,再办一份刊物。”

  许臻一听来了兴趣,问:“不知东家对这份新刊物可有什么要求?可还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

  第一更。

第320章 《海外风物》,北伐残元!

  刘宽沉吟着道,“据我所知,这几年各地出现了一些模仿《自然科学》的刊物,但品质大多低劣,有足够价值的寥寥无几。”

  “而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一份《自然科学》期刊,在当下其实已经足够了。”

  “因此,我准备办理一份关于海外地理、风物的杂志,计划取名为《海外风物》,你觉得如何?”

  许臻听了嘴角微动了动,随即笑道,“这名字与《自然科学》一样,言简意赅,颇有大道至简之感,自然是好的。”

  “哈哈哈,”刘宽看出许臻有点言不由衷,笑了声便解释道,“其实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将来要办的《海外风物》,我都不希望其文章太过深奥,乃至晦涩难懂。”

  “尤其是《海外风物》,将以介绍海外的地理、诸国历史、风俗人情、地方特色物种等为主。”

  “相关文章将很浅白,务必要让识地字的百姓都能看懂;即便是不识字的,也能听到就懂。”

  “因为,我办这《海外风物》,便是希望以此刊物让平民百姓了解海外,开阔见识。”

  许臻当即拱手道,“东家志存高远,属下佩服,定用心助东家办好这份刊物。”

  刘宽道,“《海外风物》期刊的办理不必着急,可以待你们熟悉了《自然科学》的办理后,再招几名有志于此,又在这方面有足够才能、见识的编辑,专门负责办新刊物。”

  “是。”

  随后,刘宽又询问了一些杂志社的庶务情况,查看了下各院子、库房,这才带着随从、护卫回府。

  才进入府中,便有下人向他报喜。

  “恭喜老爷,二夫人有喜了!”

  刘宽听了先是一愣,随即就加快脚步,来到中院。

  进了屋,便见朱蕙兰、苏采薇正坐在偏厅说话,两人皆面带笑容,尤其是苏采薇,喜悦溢于言表,身上的母性光辉彷如实质。

  不待两人起身,刘宽便急着问,“采薇,你有喜了?”

  苏采薇微笑颔首。

  朱蕙兰则笑着道,“下午采薇有些不舒服,便从医学院叫来大夫查看,这才得知有喜。”

  “大夫怎么说的?采薇身子还好吧?”

  苏采薇道,“谢老爷关爱,大夫说一切都好,只需正常养胎即可。”

  说起来,苏采薇对再度怀上之事是真的高兴她已经二十六七了,在此时已经算是大龄女子,甚至再过几年都是能当奶奶的年纪了。

  因此之前她一直担心日后没有再怀上的机会。

  偏偏刘宽说为了她身体着想,之前几年行房事时总是故意弄在外面。到了去年冬季,经她好一番劝说,这才改了主意,尝试与她再生一个。

  俩人辛勤努力数月,终于是有了成果。

首节上一节272/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