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过去握住苏采薇的手,道:“你既怀了孕,就莫要为府中事务过于操劳了,多交些给下人们做,或是让蕙兰分担一些。”
苏采薇点头,“妾身明白。”
朱蕙兰也道,“夫君放心,我与采薇都不是第一回,知道怎么养胎。”
当晚,刘宽与朱蕙兰同房。
然后便被她死死纠缠。
“夫君,我也要再生一个。好不好嘛~”
朱蕙兰难得撒娇,让刘宽打了个寒颤,忙道:“行,行,咱们生。”
“那你从今晚开始就要努力一些咯。”
刘宽心里其实也有跟朱蕙兰再要一个的冲动,却故作无奈,道:“行,我一定努力。”
“那咱们开始吧。”
“这么快?”刘宽讶异,“才上床,我还想看会儿书呢。”
朱蕙兰粉拳捶了刘宽胸口一下,哼道,“看什么书,书有我好看么?”
说完,她便夺过刘宽手里的书,直接扔到了帐外
洪武二十年,二月初二,龙抬头。
朱元璋发布圣旨,发四路大军,北伐残元!
徐达以太傅、右柱国(右为尊)、太子少傅、军机大臣、魏国公的身份,再挂征虏大将军印,前往北平坐镇,总督四路大军北伐。
原历史上,徐达在洪武十八年因背疽病发而亡,享年仅五十四岁。
背疽在此时本是险症,初发时因在背部,人不易觉察。而真正引起病人重视时,往往已情况严重,难以治疗。
故而历史上,即便以徐达的身份,也因背疽而死。
至于野史之中,说什么朱元璋故意赏赐徐达烧鹅,致其背疽发作而亡,纯粹是胡扯。
其一,彼时朱标尚在,朱元璋并不担心开国武将将来成为威胁新帝的祸患,根本没必要除掉徐达。
徐达、汤和两人既是朱元璋左膀右臂,又是早年的好兄弟,自大明建国后,基本上两人都是一个在外领兵,另一个必然戍卫京师,可以说是朱元璋稳坐天下的保障之一。
岂有自断臂膀之理?
其二,就算背疽禁食烧鹅,难道恰好吃一只烧鹅就死了?所以,朱元璋要用赐烧鹅搞死徐达,必须隔三差五就赏赐一只这种方法既下乘,又不保险。
看朱元璋后来杀傅友德、冯胜等开国大将就知道其风格派人直接叫到宫里,问一句诛心的话,然后就杀了,干脆利落,怎会用那种不靠谱的阴谋诡计?
在这一时空,刘宽自是早早告知了老朱徐达的死因。
再加上老朱如今很重视医学,因此徐达的背疽之症没出现前,就让御医给预防了。
徐达在得知自己历史上的死因后,便在御医建议下改变了生活习惯。少吃重油盐的荤食,多吃清淡素食,勤洗澡,还定期去泡温泉。
故而到了洪武二十年,年五十六的徐达虽较以前清瘦了些许,却没得什么病,且精气神也比前些年更好了。
此番北伐,大明发动了几十万卫所军,若算上征发负责后勤运输的民夫,则可称发动了上百万大军。
如此众多的人马,如此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也只有多次统领超十万大军的徐达去坐镇北平,就近掌控局面,才能让朱元璋放心。
除了徐达这位征虏大将军,朱元璋所任命的四路主将也都赫赫有名。
北平这一路的主将为颍国公傅友德,左右副将为定远侯王弼、东川侯胡海,左右参将为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
辽阳这一路的主将为永昌侯蓝玉,左右副将为武定侯郭英、延安侯唐胜宗,左右参将为凤翔侯张龙、靖宁侯叶升。
太原这一路的主将为长兴候耿炳文,左右副将为江夏侯周兴德、平凉侯费聚,左右参将为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
西安这一路的主将则是宋国公冯胜,左右副将为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乐浪侯濮英,左右参将为全宁侯孙恪、会宁侯张温。
其中北平、西安两路兵马为主力,实际各有十二万明军、十万明军。
太原、辽阳两路为偏师,实际各有八万明军、六万明军。
也即是说,此番北伐,大明实际出动了三十六万官军大部分是卫所军,但也有部分天子亲军、亲王护卫军。
这个数目相较于大明前几次,尤其是洪武十四年那次北伐,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出太多兵马。
但别忘了,如今的明军战斗力绝对比五年前要高出一大截。
一则,如今明军的鸟铳、火炮装备率已经极高而因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披甲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这里的甲可不是指纸甲、布甲、皮甲,而是指铁甲!
二则,如今明军待遇相较五年前也略有所提升,甚至军队将士识字率、文化都因大办识字班而显著提高。
这两种变化,可谓是让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相较于五年前产生了质的变化。
徐达、傅友德、冯胜等大将甚至曾说过,若率领如今的明军,他们可以打赢两三倍乃至更多的五年前之明军!
因大明如今内有锦衣卫、外有光明卫,再加上户籍制度严格,所以北元的暗探在大明境内几乎寸步难行。
再加上北元朝廷依旧腐朽,内部有诸多斗争,故而对大明这边的变动并不敏感。
不过此番明军四路北伐,除动用了三四十万正规军外,更征发了大几十万的民夫,动静实在太大。
至二月初五,暂驻于捕鱼儿海(贝尔湖)附近的北元朝廷(北元朝廷是流动的)好歹是获知了明军北伐的消息
第二更。
晚安~
第321章 蓝玉:真是老天爷都帮咱呐!
贝尔湖并非贝加尔湖,在后世内蒙东北呼伦湖的南边。
不过此时两大湖的名字都与后世不同,贝尔湖叫做捕鱼儿海。
在捕鱼儿海东北几十里的河畔,放眼望去是成片的蒙古包,犹如一朵朵脏了的白云,落到了初春的草地上,简直难以计数。
而在这一大片蒙古包周围,则是一群又一群的牛羊及马匹。
在众多蒙古包当中,有一个顶着偌大黄金顶饰的巨大蒙古包,外面有数百精锐元军环卫,正是如今北元天元帝的大帐。
这片蒙古包,亦是北元朝廷所在。
不过出于游牧及镇守地方的需要,北元朝廷势力并非尽在此处,而是分为了两处。
往西去的中部草原(漠北),还有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北元重臣,率领数万户军民镇守和林。
而在往南去的一些地方(漠南),则又有太师哈剌章(脱脱长子),率领两万多户军民镇守应昌。
至于西部草原,如今为瓦剌贵族所据,虽然名义上仍归北元朝廷统治,但实际上不论以该地为封地的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后裔也速迭儿,还是掌控当地实权的瓦剌贵族们,都已经不怎么将北元朝廷当回事了。
所以,如今北元朝廷真正进行有效统治的也就东部草原、中部草原及部分漠南草原。
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是天顺帝次子,皇位却是继承自其长兄,算是北元的第三任皇帝。
其即位时父兄留下的班底不差,然天元帝能力平庸,过去十年,不论是历史上的明军,还是如今的明军,都在积极为北伐备战,北元朝廷却没什么长进。
故而天元帝在位这近十年,北元朝廷由原本与大明相持对抗的状态,变成了防守,乃至在洪武十四年开始,连吃了两次大败仗。
再加上其他小规模的战斗中明军同样获得大多数胜利,如今北元君臣、军民已经有点“闻明军而色变”的感觉了。
金帐内。
四十多岁的天元帝坐在黄金打造的龙椅上,却一脸忧惧,惶惶不安。
“诸卿,明军竟又北上草原,该如何是好?”
天元帝说的是汉语,而非蒙语。便是其长相,也找不到几分蒙古人的影子。
其一,天元帝生母高丽人奇皇后;其二,天元帝生长在中原,饮食、生活等深受汉人文化影响,并不是逃到草原上就能轻易改掉的。
这一点,从金帐内的布局、装饰亦可见一斑若只从内看,不去瞧穹顶,怕是多数人都以为这是在中原的哪座庭苑屋宇内呢。
丞相失烈门出列道,“陛下,捕鱼儿海终究离明国边境太近,不够安全,既知明军北上,臣请陛下速速移驾和林。”
听到这话,负责镇守此地且掌握兵马实权的太尉蛮子立马用蒙语大声道:“怎么不够安全?明军又不知道陛下在这里!再说了,圣驾去和林,明军就不会奔着和林去吗?!”
失烈门皱眉道,“和林在漠北,明军就算要去,也是劳师远征。到时候,我等不论是避走不战,还是以逸待劳,都比呆在捕鱼儿海这边要稳妥!”
蛮子哼道,“失烈门,我看你就是当年在南边呆得太久了,变得跟汉人一样懦弱、胆小。不然的话,怎么会连明军都没见到,只听他们要来,就吓得逃跑?!”
蛮子这一番话几乎把大帐内的人都得罪了。
因为如今天元帝身边重臣不少都是在中原生长的,更别说,如今元廷依旧任用了一些汉人洪武十四年以前,汉人甚至能做到知院级别的重臣。
蛮子得罪人而不自知,颇为蛮横地道:“要走你们走,我是不会去和林的!”
天元帝、失烈门脸色都颇为难看。
这时知院捏怯来劝道,“太尉,据说此番明军至少出了三路大军,有二三十万兵马,若真寻到了此处,我们如何能挡得住?”
“明军如今火器可犀利得很,我们最好还是避开不战,待他们深入草原、徒劳无功、师老兵疲时,再发起反攻方是求胜之道啊。”
蛮子觉得捏怯来说的有些道理,但依旧反感不战而逃的做法,于是又道,“如今草原上可是有不少明军探子,你们要带着陛下匆匆移驾,若是正好撞上了明军埋伏呢?”
失烈门气恼,“大草原上哪儿有那么容易中伏?”
天元帝虽平庸,但还有那么点魄力,见几人都劝说不动蛮子,便道:“太尉既然不愿走,便继续留在东边吧只望你能在这里牵制一下辽东来的明军兵马。”
“丞相、知院,你等速去安排,朕要移驾和林!”
“遵旨!”
天元帝来捕鱼儿海这边,带了好几万户军民,且是在春天积雪稍稍融化后来的,在捕鱼儿海一带待的并不久。
如今饿了一整个冬天的牛羊马匹都还没养起膘儿呢,听闻天元帝又下旨迁回和林,不论是底层牧民,还是上层贵族,皆抱怨起来,怨气之下,迁徙的准备工作自然也就大大拖慢了
大兴安岭东麓,潢河之北,蓝玉率领着从辽阳带来的五万余兵马,汇合了朵颜、福余、泰宁三卫臣服于大明的蒙古兵,麾下兵马终于达到了六万。
随后他便带着大军向北行军,直奔捕鱼儿海在年后元廷决定移帐捕鱼儿海一带时,光明卫便将消息传到了大明。
而蓝玉所领这一路兵马此番北伐的任务,便是以最快的速度攻破元廷,乃至拿下元廷君臣。
不过四五日,蓝玉便领着大军赶了近千里路,到了捕鱼儿海南岸。
若无光明卫,蓝玉此时便该广派探子(一般是投效大明的蒙古人),寻找元廷踪迹了。
至于能否有收获,全看运气。
然而以光明卫之能,明军不仅可以很早就知道元廷移驻捕鱼儿海一带,甚至有机会获知元帝金帐具体所在地!
果不其然,就在蓝玉部抵达捕鱼儿海南岸的这天下午,军中光明卫千户带了个貌似普通的蒙古牧民进了中军大帐。
简单抱拳行礼后,这千户便道:“蓝将军,这位是来自残元太尉蛮子麾下的光明卫暗探,他带来了重要情报。”
蓝玉相较于几年前明年成熟了不少,不过此番他是头回为一路大军主将,倒是比年轻时更加的意气风发。
只见他站在蒙着虎皮的交椅前,一手叉腰一手握着刀柄,道:“说吧,什么情报?”
暗探抱拳道,“回将军,元帝金帐就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里处,但元廷似乎已经知悉我军北上的消息,两日前便下令移帐和林。”
蓝玉道,“咱大明此番四路大军北伐,动静很大,残元朝廷知晓这事倒不奇怪。不过,那元帝怎就晓得我们已知晓他在捕鱼儿海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