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59节

  朱元璋则淡淡地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那张永等人既然想扳倒刘瑾,抄家时抄到什么都有可能。”

  朱棣不笨,瞬间明悟了。

  也就是说,那盔甲、弓弩等很可能是张永等命人放在刘瑾家中的?

  刘宽则总结道,“朱厚照开始任用宦官、武将等佞臣是为了制衡文臣势力这个目的他表面上是达到了,在刘瑾得势之前,刘健、谢迁等大臣便辞官归乡了。”

  “然而此后,正德时期的朝堂基本便是八虎相互争斗的场面。先是刘瑾把之前偏向文臣的两位大太监赶下台,最后他又被张永等人扳倒,随后张永、钱宁、江彬等相互争权夺利,几乎形成了佞臣党争的局面。”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大明的军政大权却越来越集中到朱厚照手中。在掌握更大实权后,朱厚照则又做了不少在当时人看来很离谱的事。”

  听到这里,老朱父子三人都觉得,这朱厚照虽然貌似不靠谱,可却要比堡宗强很多。

  堡宗一个是被太监欺骗玩弄于鼓掌之中,二则也无需像正德帝这般从文臣手中收权。就这还弄出土木堡大败,以及后面的一堆事来,属实无能了些。

  刘宽道,“朱厚照很喜欢出巡,而且特别喜欢微服私访,后世甚至因此留下不少关于正德帝微服私访的传说。”

  “比如正德十四年,朱厚照曾在南巡期间,以姓氏及其属相猪为由,又说吃猪肉后会生疮,下达了‘禁猪令’。”

  禁猪令?

  听到这个词,老朱、朱标、朱棣都一愣。

  后世有传闻说明朝时不能把“猪”叫“猪”,而需要叫彘等名称,以避讳“朱”这个大明皇室谐音。甚至还有人说,大明皇帝不吃猪肉。

  这基本是谣传,甚至大多是清朝才有的谣传。

  其一,若朱元璋真有这方面的避讳,在命人编写《洪武正韵》时,完全可以将朱与猪改成不同音,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避讳。

  但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洪武正韵》中朱就与猪同音。

  其二,很多明朝官方文献、正史中,都没有对“猪”字进行避讳。如《御制大明会典》中记载皇家奉先殿陈设祭品时,便直接用了猪字。

  再则,猪虽然在当时乃至后来越来越趋向于骂人的话,可从上古至今却也一直是一种福气的象征,并不完全是贬义词。

  另外,若“猪”需要避讳,与马皇后姓氏直接同字的“马”要不要避讳?骑马是否有歧义?

  可以说,老朱在某些地方确实小气、严苛,可在某些地方却又是十分宽容大度的。

  当然,也正因此,听刘宽讲到“禁猪令”,老朱父子才会意外。

  “禁猪令一下,各地便都迅速的将猪杀完了,一时间民间竟无猪肉可吃。后来到了过年,太常寺准备太牢时问用什么替代猪,朝臣便借此事请求放宽‘禁猪令’,慢慢禁猪令就成一纸空文了。”

  听到这里,老朱点评道,“朱厚照这禁猪令确实属于胡闹了。”

  刘宽接着道,“陛下,朱厚照的趣事还有很多,有些难辨真假,微臣便不说的那么细致了。”

  随后,刘宽便将朱厚照“豹房观火”、“化名朱寿,自任威武大将军”、“抢男霸女”、“偏爱人妻”、”喜逛市场”、“嗜好饮酒”、“热衷异族文化”等流传后世的事迹都大概讲述了。

  一时之间,老朱、朱标、朱棣三人竟听得膛目咋舌,纷纷心道:朱厚照这小子也太能折腾了吧?

  最后,刘宽道:“毫无疑问,朱厚照是个相当聪明的人,至少学习能力很不错。”

  “他不仅因热衷异族文化,学会了多种外语,也喜欢吟诗作画、音律,甚至留下了一些创作影响后世。”

  “但他做这些事,确实像是出于玩,而非有什么远大目标让微臣来评价的话,就是玩世不恭、放荡不羁。”

  老朱听了哼道,“什么玩世不恭、放荡不羁,你直说他不似人君不就行了?”

  刘宽讪讪一笑,算是默认了。

  他没穿越前,看过网络上有些吹捧朱厚照的言论不得不承认,朱厚照确是个有意思的人,但作为皇帝他又确实不怎么合格。

  历史上,大明在正德时期不仅有两个藩王先后叛乱,更有不少地方百姓起义因为他任用的八虎确实是奸佞。

  至于其在对抗文臣、士绅方面的成果,也仅限于朝堂,在地方上士绅势力反而趁着朝政混乱之际更加壮大了。

  而朱厚照最正面的事迹,大概就是整顿了宣大一带的北方边军,并恰逢其时地御驾亲征击退了来犯的鞑靼,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大明武德。

  第一更。

第302章 盯紧御医!四轮马车

  朱元璋觉得刘宽所讲述的正德诸事中并没有多少值得特别注意的信息,便问:“这朱厚照在位多少年?”

  “十五六年吧。”

  听了刘宽的回答,老朱、朱标、朱棣又是眉头一皱。

  很显然,朱厚照少年即位,十五六年就噶了,明显又是壮年而逝。

  朱标甚至忍不住拍了拍朱棣肩膀,安慰道:“四弟,有时间还是得让高炽侄儿多锻炼我看他今年似乎又胖了些许。”

  朱棣想哭,应道,“劳大哥费心了,俺已经做了决定,等高炽十四岁,便将他送到军中锻炼几年。非得让他将嗜甜、发胖的毛病改过来不可!”

  与此同时,正在大本堂教室上课,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吃了一小块他人所送糕点的朱高炽忽然打了个寒颤。

  随即小心地看了讲课的儒学老师一眼,便将包裹糕点的手绢藏好了。

  奉先殿这边,朱元璋问:“这朱厚照多少岁驾崩的?又因何而崩?”

  这件事老朱就算不问,刘宽也会讲。

  他道,“微臣之前不是说过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南巡时下达了禁猪令么?他在南巡的次年,也即是正德十五年秋天才北返。”

  “后来在淮安府歇息时,于清江浦捕鱼玩乐,因船只侧翻而落水,虽然被侍卫救起,但从此久病不愈。”

  “到了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便在豹房中驾崩了,且无子。”

  多疑的朱元璋当即又问:“落水一下便久病不愈?是他当时染疾太重,还是身体太过虚弱的缘故?”

  刘宽沉吟着道:“朱厚照十几年无子嗣,或许身体确实有一定问题,但应该不会太羸弱。”

  “因为他从小便喜欢骑射、武艺,甚至有野史说,朱厚照武功颇高其能亲自参与北疆防御鞑靼的战斗,又南巡一两年之久,也说明了这点。”

  “另外,据史书记载,朱厚照落水被救起后还在路上处置了宁王叛乱的后续事宜,年前更是参与祭祀天地,可见他当时病得并不严重,甚至可能明面上已经好了。”

  “后来是在祭祀上突然呕血昏倒,才从此一病不起,直至驾崩。”

  “因此后世也有阴谋论认为,是有人驱使御医在给朱厚照治病时动了手脚让朱厚照看似病好,实则只是一时,经历祭祀劳累便一下子爆发出来,再不能治。”

  砰!

  老朱听完一拍御案,哼道:“又是御医!”

  刘宽见此,担心老朱误会,赶紧道:“陛下,首先这阴谋论只是后世人猜测,并无真凭实据。其次,就算真是御医在用药时动了手脚,显然也是受背后势力驱使。”

  老朱道,“你说的这些咱明白,可御医制度存在漏洞也是事实标儿,太医院、京师医学院、医院之事你还是得盯紧些,将三院制度搞得更完善一些。”

  “另外,将来不论是你即位,乃至后来雄英即位,一定要记住,让锦衣卫将御医当做重点监察对象,必须对每个御医行迹了如指掌!”

  “回头,咱会将这事写进《皇明祖训》(秘册)之中!”

  朱标也不希望后代被御医害死,因此,他虽觉得朱元璋反应过激了些,但还是应道:“儿臣必办好此事。”

  说完这事,朱元璋又问,“这朱厚照得了什么庙号和谥号?”

  刘宽道,“微臣只记得,朝臣以朱厚照尚武事,可比汉武帝、唐武宗,遂上庙号为武宗。至于谥号,微臣确实记不得了。”

  “武宗?”朱元璋听了摇头,“就这小子一点武功,哪里配称得上武宗?”

  便是朱棣都摇头别说跟他相比,即便是跟成化帝相比,这朱厚照的武功也差远了。

  朱元璋此时再问,“朱厚照无子,所以后来便是由小宗过继为帝的那个嘉靖帝了?此人何名?”

  “回陛下,嘉靖帝叫朱厚。也就是代指烟囱的那个。”

  “可否再讲讲这朱厚之事?”

  刘宽无奈地道,“陛下,这朱厚也是少年即位,且在位长达45年,关于他的事要讲起来可太多了,绝非一时半会儿能讲完的。”

  见刘宽不想讲了,老朱也不强求。

  对他而言,这后世明史中的皇帝事迹只有些许参考意义而已,并不急着全部知道。

  于是挥手道,“行了,你且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

  待刘宽离开奉先殿后。

  老朱对朱棣道,“老四,日国的事务你今年督办得不错,而今距离过年也不远了,咱允许你在京师待到正月十五后再走。”

  “趁着这段时间,你也可以将燕王府关于海外就藩的事务处理一通。”

  朱棣听了神色一喜,抱拳道:“谢父皇恩典!”

  老朱则貌似不耐烦地摆手,“回府去吧,好好管教下你家老大、老二,就没一个省心的!”

  朱棣想起两个儿子,以及尚未表现出蔫儿坏秉性的小儿子,顿时一张脸又垮了下来。

  教子之道,那真是比打仗还难呀!

  

  

  却说刘宽,离开皇城后,并没有直接回府,而是带着随从、护卫逛起街来。

  王广岳等仪鸾司将士保护刘宽数年,已经与他形成了默契。

  只要在他逛街时,便只有王广岳等几名身手拔尖儿的跟在他身边,其他人则散入附近街道如此既不会因聚在一起太过显眼,也可在刘宽有事时尽快支援。

  走在街上,没多久刘宽便看到好几辆四轮马车过去。

  可以说,四轮马车虽是机车制造局的副产品,却也算是其在火车、轮船之后研制最成功的产品了。

  其实四轮马车在东西方都不是新鲜东西。

  据西方文献记载,西方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不仅已有四轮马车,甚至有了相对简陋的转向结构。

  东方则是在先秦时期便曾出现过四轮马车。

  然而西方直至公元十四世纪后,四轮马车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东方的两轮马车更是占据绝对主流,一直延续到清末。

  并非没人发明转向装置,而是四轮马车的使用对道路、车夫等要求太高了。

  尤其是道路。

  中国虽然有很多平原,但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地区更广。

  所以,灵活且成本低廉(不止车辆生产成本,还有马匹成本,早期四轮车一匹马可拉不动。)的两轮马车才一直占主流。

  这两年大明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四轮马车,除了因为机车制造局研制出了足够实用且优良的四轮马车,另一大原因,便是大明道路状况几乎是论月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好。

  为何?

  因为有水泥啊。

  朱元璋深知道路交通对朝廷掌控地方的重要性,有了水泥这种基建利器,又不缺钱粮,自然是一再加大力度修建官道。

  据刘宽了解,过去三四年,大明官道修建是以直隶为主,又以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四省为次。

  到今年为止,直隶各州府都修建有水泥官道,且在他的提议下,新修的官道都按照大明“省级标准”来。

  也即是说,目前绝大部分水泥官道都属于大明省道其宽度足以并排行走三辆四轮马车!

  再加上机车制造局研究的四轮马车转向更灵活,更省马力(只要不是载运太重,一匹马亦可拉着走),愿意使用四轮马车的人家自然越来越多。

  毕竟四轮马车可以承载更大的车厢,不仅更舒适,还可彰显身份、地位。

  说到这里必须提一下,四轮马车的增多也有老朱放宽百姓衣食住行标准限制的缘故

首节上一节25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