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53节

  却见里面一位看着八九岁的微胖男童,穿着亲王世子服饰,端坐在主位。下方左首位则坐着一位黑袍僧人,正含笑看来。

  黄子澄有点懵,心想:燕王不在?还是没来?

  虽然心里疑惑,可他动作并不慢,当即向那男童行揖礼,“江西分宜举子黄子澄,见过燕王世子。”

  朱高炽好奇道,“黄先生怎知我就是世子?”

  黄子澄微笑道,“一则,在下早就听闻燕王世子年八九岁,聪慧端重;二则,此时此地能坐于此的除了燕王和世子不可能是旁人。”

  这时旁边黑袍僧人道:“看来黄先生是有备而来。”

  黄子澄对黑袍僧人的出现其实不爽,甚至暗含敌意的,但面上却没露出丝毫,趁机问道:“不知大师如何称呼?”

  “贫僧道衍,而今添为燕王幕中首席。”

  燕王的首席幕僚竟是个和尚?

  黄子澄得知道衍身份后心中一沉。

  暗想,难不成燕王轻儒而崇佛?

  第一更。

第294章 避不开数学与科学,大明铁路网初成!

  黄子澄之所以来投燕王,便是希望将来能在海外燕藩国中为儒家另开局面。

  若是燕王崇佛,那么便很有可能轻儒,毕竟以儒学治国与以佛法治国完全是两回事,难以兼容。

  这样的话,他来投燕王的目的就要落空了。

  想到这里,黄子澄直接试探道:“在下竟不知燕王喜研佛法。”

  道衍多聪明的人,一听这话,再观黄子澄神色,便知道对方对他有敌意,或者说担心燕王崇佛。

  他于是解释道:“黄先生误会了,燕王殿下并不喜研佛法,只是略有涉猎而已。至于在下,虽是僧人,但佛法平平,反倒是出家之前于兵儒法道颇有钻研。”

  黄子澄并不笨,不然也考不上举人,听了道衍这解释,便知他误会了。

  他心中一阵轻松,笑道:“原来道衍大师涉猎颇多,在下不才,只通儒学,又专精于《易经》、《尚书》、《春秋》三经。”

  “其中《易经》学于石户农公,《春秋》学于石门先生,《尚书》则学于周与公。”

  说完,黄子澄眉宇间露出一股子自豪感。

  因为他这三经之师都是元末明初的儒学名宿,道衍既通儒学,必然知道这三人名声。

  谁知道衍和尚还没接话,世子朱高炽便问:“黄先生既是举子,难道不通数学与自然科学?”

  又是数学和自然科学?!

  黄子澄眼角微抽了下,险些没破口大骂。

  他都准备跑到海外去了,怎么还避不开数学和自然科学呢?

  对了,听说燕王世子、二王子也都是在那大本堂读书,必然是被那科技伯蛊惑了。

  看来我投燕藩后任重而道远啊必须要让燕王世子知道儒学乃治国之根本才行,至于那数学、自然科学,不过是术,甚至可以说是邪道,虽能给国家带来一些便利,却不足以为恃。

  回过神,他便僵硬地笑道:“数学、自然科学在下也知晓一些,只是不如儒学这般精通罢了。”

  朱高炽“哦”了声,似乎又要询问什么,好在这时道衍抢着开口了。

  “贫僧恰好对《易经》也颇有研究,不如交流一二?”

  黄子澄还真怕朱高炽当场考他数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虽然朱高炽才八岁,可却是那科技伯门生,谁知道学了些什么,万一出的题他不会,那可就丢脸了。

  因此,听道衍这么说,他立马应道:“乐意之至。”

  同时对道衍也没了敌意,反多了几分好感。

  随后两人便当着朱高炽的面交流起《易经》来。

  《易经》是儒学五经中最难的一门,八岁的朱高炽纵然聪慧又如何能听得懂?一时昏昏欲睡。

  道衍见状便提前结束,找个由头让朱高炽离开了,他独自跟黄子澄交流

  

  洪武十九年三月二十五,平定铁路(北平到真定)开通!

  至此,大明已经新修建了两条铁路,黄河以北、长江以南各一条,又有穿越而来的平沪铁路沟通南北,勉强组成了一个简陋的铁路网。

  这日,老朱又将刘宽召至奉先殿议事。

  得知平定铁路顺利开通的消息后,老朱明显心情不错,见到刘宽时脸上带着笑。

  “这平定铁路一开通,咱便可以利用铁路更方便地向太原、大同转运粮草了。”

  “以铁路之利,再加上山西本身积累的粮草,明年北征残元中路大军便不虞粮草短缺。刘宽,此事又有你的一份功劳呀。”

  刘宽连忙道,“微臣只不过对平定铁路的路线进行了提议而已,其他的什么都没做,实不敢居功。”

  “你倒是谦虚。”朱元璋笑着道,随即话语一转,问:“这平定铁路建完,铁路局又可以开建其他铁路了吧?对于新铁路路线规划你有何建议?”

  刘宽想了想,道:“微臣觉得下一条铁路或可选择从郑州到汉阳这条路线,以求从中原地区连通黄河、长江。”

  “郑州?”朱元璋似是没想到刘宽会提起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郑州这地方虽然很早就存在城池,但郑州这个地名却是直到隋朝才出现,并且之后的唐、宋、元几朝郑州都不算什么重要地方。

  尤其是在宋朝定都开封后,郑州作为都城周边地区,就更容易被人忽视了。

  到了此时,也即是大明,郑州虽管辖四县之地,却隶属于开封府,并非行省直隶州,同样不起眼。

  所以,刘宽提到这个地方朱元璋颇为意外。

  回过神后,朱元璋便问:“为何不选择开封?”

  “这”刘宽稍想了想便道,“后世郑州不仅是河南的省会,更是极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微臣想的是,既然后世选择郑州,必然是有其缘由的。比如说,开封位于黄河相对下游的位置,一旦黄河决堤,很容易被淹。”

  “咱们选择后世铁路所行经的路线,便可避免铁路修建过程中及通行后遭遇一些未知的难题。”

  朱元璋听完用手指敲打着御案思考了会儿,便道:“也罢,这条铁路北边就从郑州开始修建吧,大不了将来再修一条短途铁路通往开封就是了。”

  刘宽又道,“其实以如今铁路局培养出的铁道工匠和工兵,已可以同时修建两条铁路。”

  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哦?既有此事,铁路局为何没有上奏?”

  “其一,大约是为了求稳,担心同时修建两条铁路会难以顾及周全。其二,自然是出于经费考虑了。”

  “毕竟如今已修建好的三条铁路都还没能实现盈利,而修建一条新铁路又需要花费不少钱粮,铁路局多半是怕朝中非议。”

  “非议什么?”朱元璋露出不满之色,“修建铁路乃大明百年大计,谁都不可动摇!”

  “另外,去年从美洲带回的红薯、土豆、玉米等新作物,今年都将扩大培植,只需两三年便可推广向全国,届时咱大明便不会缺粮食。”

  “至于钱,咱大明更不缺那佐渡岛的金山一年能开采好几十万两,待几年之后咱们控制了日国,更有那石见银山可采银。”

  “云南那边去年也找到了两座铜矿,且已建矿开采。金银铜都不缺,咱大明便不会缺钱。”

  “而铁路修建得越早,国家、百姓便越早得到便利。铁路局既能同时修建两条铁路,岂有不修之理?”

  刘宽赞道,“陛下圣明,微臣也是如此认为的。”

  “那若要再新修一条铁路,你认为路线该如何规划?”

  刘宽道,“回陛下,或可选择真定、临城、邢台、邯郸、安阳、汲县、原武这条线。”

  朱元璋对大明舆图记得可比刘宽清楚多了,听完脑子里便浮现了对应的铁路线路。

  随即微微点头道:“与平定铁路相连,再与郑阳(郑州汉阳)铁路相衔接,几乎贯通河北、河南、湖广,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朱元璋与刘宽讨论着未来两条新铁路的修建计划时,黄子澄则在京师火车站外为齐泰送行。

  却是齐泰、姚善等组织午门进谏的为首四名举子,被流放往美洲,需先前往北洋水师进行一些培训。

  因近几日并无官船前往登州,齐泰等人便被押着坐火车至济南,然后再走水路去登州。

  “尚礼(齐泰字)兄,此去美洲听说要渡一两万里的大洋,不知会经历多少风浪艰险,你一定要保重呀。”

  黄子澄握住了齐泰的手依依惜别。

  齐泰虽然在刑部大牢被关押了一个多月,但此番临押送前,上面确实准许他跟家人汇合,且梳洗了番,又换了一身衣裳,因此人虽然看着瘦了很多,模样却称不上狼狈。

  他不自然地抽出了手,作揖道:“子澄不是说要去对马岛见燕王吗?若子澄在那里呆得够久,将来我等去美洲经过对马岛时,说不定还能再见一面。”

  “只不过,此后我在美洲,而子澄却要随燕王就藩海外除非燕王选择在美洲就藩,否则你我再相见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想到此事,黄子澄也颇为感慨,叹道:“是呀,只怕此番一别,今生再难相见了。”

  这时一旁负责押送的巡警大吏催促道:“辞别的都快点啊,别磨磨唧唧的,咱们还需早点进站等火车!”

  齐泰闻声,便道:“子澄,我想过了,此番我与姚善等人流放美洲、南洋未必就是坏事大明儒学衰微既难以避免,我等便在海外传续儒学。”

  “也许百年之后,还需我等在海外教授的弟子将儒学回传大明呢。你既也作此打算,还望用心为之。”

  黄子澄见齐泰“想通”,跟他有了类似的志向,颇为高兴,作揖道:“尚礼兄放心,我必在燕藩做好此事!”

  齐泰点点头,不再多说,转身跟其他流放犯人一起在巡警的押送下,进了火车站。

  第二更。

  晚安~

第295章 儒生变渔民,电器研究所

  齐泰虽是应天府溧水人,却还是头回坐火车。

  倒不是家贫坐不起火车,而是之前他一直埋首读书,内心又对铁路、火车这类与科学有关的事物有些抵触,故而一直没去坐。

  出身湖广安陆的姚善同样没坐过火车,倒是另外两位流放美洲的举子周睿、张都有坐火车的经历。

  周睿是浙江人,年初来京师时,便是从苏州转乘火车到京师的。张是山西人,则是从徐州转乘火车来京师的。

  他们四个和家人,以及押送他们的警员都呆在同一节车厢。

  当火车启动后,看着车窗外的景物不断后退,越来越快,火车则在哐当哐当的声音中一直平稳地行驶在铁路上,齐泰、姚善皆心中感慨起来。

  ‘没想到第一次体验坐火车,竟是以流放犯人的身份。’

  ‘这火车若用于运载兵马粮草、货物,确实称得上利器,只是听闻修建一条铁路和一辆火车可能需要几十万贯,乃至上百万贯。’

  ‘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皆有河流沟通,可为水运提供便利。那位却非要劳民伤财大修铁路,难道不担心重蹈秦、隋二世而亡的覆辙么?’

  ‘若大明真的因重科轻儒二三世而亡,只希望我还有重回来的一日,为天下正本清源,以儒学德化天下!’

  ‘’

  就在火车驶过了仙桥,齐泰、姚善看着窗外飞退的风景,思考着大明可能有因“重科轻儒”二三世而亡的大变时,一阵阵吆喝在车厢内响起来。

  “糕点、饮子、干果、盒饭了!”

  “麻烦让一让腿拿下。”

  两人循声望去,便瞧见一个穿着干练制服的年轻人推着一架多层小铁车沿着过道慢慢走来,边走边叫卖。

首节上一节253/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