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52节

  “其中一些人手中还举着幌子,人人头系白布,盘坐于屋门前,大有一幅朝廷不允他们便不罢休的架势。”

  “院正,如今朝野谁不知您就是科学宗师、魁首,咱们天工院便是科学士人、工匠汇聚之地这些举子此番分明是冲着我们来的呀!”

  刘宽头回遇到这种“大事”,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便问:“可知宫里如何反应的?”

  柳争鸣更加惭愧,“下官来的匆忙,并不知宫里反应。”

  刘宽虽然相信老朱不会被几百举子威胁到,但心里还是有些不安稳,便起身道,“走,随我去看看。”

  “是。”

  刘宽离开天工院,带着柳争鸣等几位官吏,还有五十名仪鸾司护卫,没多久就来到了午门前。

  果然瞧见有几百举子在那里盘坐。

  虽然这些举子没齐声呼喊什么口号,可他们所举旗帜上的文字却清楚明白地道出了诉求罢黜科学!尊儒重士!

  瞧清旗帜上的字后,刘宽无语了。

  心想:科举改革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至于吗?这要是像后世一样,将儒学只保留几篇代表性文章,这些儒生岂不是要跟我拼命?

  就在刘宽如此想时,便见午门的正大门(午门有好几扇)忽然打开,从里面奔出一队队天子亲军,几息之间便将这两三百举子给包围了。

  最后一个太监才露面,高声道:“皇上有旨,齐泰、遥观、周睿等举子落榜后不思自身学识之不足,反怨恨朝廷,私下勾连结社,污化朝廷政策,妄图扭曲国事,真枉读圣贤书!”

  “今将尔等一体缉捕,剥除功名,贬为白身,另交有司审问,裁定罪名。钦此!”

  听太监念完圣旨,许多举子都愣了。

  他们知道朱元璋人狠刀利,不是个受威胁的皇帝,性子也执拗。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两三百人来一起进谏,朱元璋竟毫不犹豫的下令将他们都拿下,还都革除了功名!

  难道不该法不责众吗?

  朱元璋如此作为,不怕天下悠悠之口?

  齐泰、姚善等领头人最先反应过来,见亲军已经扑上来抓人,他们立即大声呼喊起来。

  第二更。

  晚安~

第293章 流放海外!燕王崇佛?

  “陛下,我等举子忠心为国,何罪之有?”

  “大明若继续重科轻儒,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陛下,儒学才是国之根本,怎可图奇技淫巧之利而轻儒?待天下人人皆向工商之利,视道德仁义为敝履,大明江山何存?!”

  “陛下!”

  “”

  齐泰、姚善等举子的高呼声虽大,可朱元璋又不在午门附近,即便知道这些话,也得半刻钟之后了。

  而那些亲军却是奉命行事,拿人可不会手软,更不会因这些举子讲的“大道理”就违反军令,很快便将两百多名举子都缉拿了,送往玄武湖旁边的刑部大牢,也即是民间所说的“天牢”。

  刘宽瞧见午门前很快就清净了,仿佛太平无事,不禁暗暗感慨:老朱是真果断啊。

  这种事别说发生在中晚明时期,即便是发生在历史上的永乐时期,朱棣也得思量一番,才可能下令缉拿数百举子吧?

  也就老朱能这般“无所顾忌”了。

  见事情解决,刘宽便带人回到了天工院。

  谁知他在职房坐下没多久,老朱便派人来传口谕,召他入宫觐见。

  ‘该不会是为了举子示威之事吧?’

  刘宽又担心起来,跟着宦官前往宫中。

  进了奉先殿,他见朱标也在,便先后向父子二人行礼。

  礼毕,老朱便问:“刘宽,两百多举子在午门闹事你该听说了吧?”

  刘宽道:“听说了,微臣还过去看了。”

  老朱道,“如今这些举子都被咱拿下了,你说该怎么处罚他们好?”

  刘宽道,“律法刑罚并非微臣职务,陛下或可交给有司依法办理。”

  老朱道:“这些举子暗中勾连结社,妄图干涉朝政,对咱也多有不敬,证据确凿。”

  “若按咱大明律法,几位为首的当斩首抄家,家人流放三千里;其余人等也得定个抄家流放的处罚。”

  朱标听到这里,有点焦急地道:“父皇,这些举子聚于午门进谏虽不妥,可毕竟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着想,还请父皇从轻发落!”

  “屁的为大明江山着想!”老朱忽然爆了粗口,“说什么重科轻儒,甚至有人说咱要弃了儒学咱何时说过这等话?朝廷又何时行过这等政策?”

  “彼辈如此扭曲事实,污蔑朝政,无非是觉得儒学、儒生地位大不如前,心有不甘,为了自家前途才这般大闹。”

  “若这些人里面真有那一心为国的,那么不是愚蠢,便是呆笨。此辈纵然再忠心,也治理不好国家!”

  朱标还想再劝,却一时不知该怎么说。

  因为朱元璋说的事实。

  以科举为例,如今儒学相关内容依旧占一半以上,怎能说朝廷重科轻儒?

  至于放弃儒学,就更是造谣了。

  这些举子喊出如此口号或许是习惯性的夸大,想达到警醒君主的目的,却不知朱元璋对如何用儒学、科学早有决定,根本不受他们影响,反而认为他们是扭曲事实、造谣生事,故而暴怒。

  一阵沉默后,朱标只能劝道:“父皇,此番毕竟有两百多举子,若皆重罚,只怕天下人认为父皇无容人之雅量和纳谏之胸怀啊。”

  朱元璋方才一番怒喷后,似乎火气稍减,闻言又看向刘宽,“刘宽,你说咱该不该重罚那些人?不准找借口推脱!”

  刘宽无奈,想了想道:“陛下,这些举子毕竟都算是人才,如今大明缺人口更缺人才,若动辄斩杀未免可惜。”

  “微臣建议,不如将为首者流放海外,令彼辈发挥儒学才能,教土人归化。”

  “至于从众,可流放贵州、云南、甘肃、吉林这些地方多少民部族,亦须儒家教化。”

  很多事证明,朱元璋是个绝对的实用主义者,因此听刘宽提到儒学教化土人之事,他立马眼睛一亮。

  他略一沉吟,便道:“你说的确有道理,既如此,便将齐泰、姚善、周睿等十二名举子抄家,与其家人一起流放美洲、南洋。”

  “其余举子则流放贵州、云南、甘肃、吉林,家人就不追究了。”

  这个惩罚相较于之前的就轻很多了。

  朱标、刘宽当即一起赞道,“父皇(陛下)圣明!”

  “若无别的事,你们便退下吧。”老朱下了逐客令。

  刘宽却想起一件事,拱手道:“陛下,微臣觉得,如今大明开拓海外既需要人口,刑罚便该略有改变斩刑或可酌情减少,改为流刑。”

  “后世史上,西方人开拓美洲、澳洲、非洲,便多使用各类罪犯毕竟普通百姓生活好好的,很少有人愿意离开故土去海外冒险。”

  自美洲两都司建立、朱棣也开府为海外建藩做准备,朱元璋越发觉得大明人口不够用了。

  他虽然觉得某些罪犯就该杀,乃至千刀万剐,剥皮填草,但出于实用主义考虑,他还是点了点头,“你这建议不错,咱会让大理寺及刑部讨论此事的。”

  刘宽再次赞道,“陛下圣明!”

  朱元璋终于露出些许笑容,摆手道:“行了,你回去做好天工院的事吧此番举子进谏虽然让咱压下了,却也说明,朝野对科学、工匠地位的逐渐提升确有很大不满。”

  “这些人必然会紧盯着你和天工院,若是你们犯了什么大错,便是咱也不好太过偏袒。你可明白?”

  “微臣明白。”刘宽点头,“微臣必谨慎做事,尽量不犯错。”

  朱元璋又道,“谨慎是应当的,却也不必太过畏缩寻常错误,咱还是可以给你兜住的。”

  “是。”

  临走前,刘宽又想起一件事,略一犹豫,还是道:“陛下,靖难时期有一批忠于建文帝的殉节之臣,齐泰、姚善便是其中很有名的两位,或许便是此番进谏中的那两位同名之人。”

  朱元璋、朱标听了都是微愣。

  随即朱元璋便点头,淡淡道:“咱知道了。”

  “微臣告退。”

  

  

  朝野听闻朱元璋下令直接将午门进谏的两百多举子都缉捕了,舆论便有些哗然。

  当然,这种时候没人再敢去试探朱元璋的刀是否锋利,只敢私下里悄悄议论。

  一些自认为对朱元璋性情、脾气了解的官员认为,这些举子中为首的多半保不住性命,便是家人都有可能跟着丧命。

  至于从众,下场也绝不会好,最轻也是个抄家和全家流放套餐。

  民间儒生群体表面被吓得噤若寒蝉,不敢在公共场合议论此事。

  可私下里却不乏“愤怒”者。

  “暴君暴君,真是暴君!”

  “不过是进谏而已,竟然将人都抓了那可是两百多个举子啊!”

  “国政有误还不让进谏,岂不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就在这些人悄悄地臭骂朱元璋时,却发现,才过来了三天,朝廷对于此事的处置便定了下来,并公之于众。

  齐泰、姚善等为首的十二个举子,抄家并与家人一起流放海外都司;其余举子则流放贵州、北、甘肃、吉林这国内四大都司,并不罪及家人。

  这一处罚之“轻”,可以说大大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竟让朝野一时对此事失声。

  待朝廷公布此事后的次日,便举行了殿试。

  最终通过殿试点拨练子宁为今科状元,丁显为榜眼,花纶为探花,黄观则名落第七。

  也是在殿试这日,黄子澄拿着拜帖来到燕王府大门前朱棣虽说开府,但老朱并没有拨给专门的衙门,他于是就用京师燕王府为衙。

  黄子澄自负一身才学,最怕的是连燕王面都见不到,才学难以展现。

  所以今日穿上了一身最好的衣服,发髻梳得一丝不苟,鞋帽尽量一尘不染。

  向门子递上拜帖时,他风度翩翩地道:“江西分宜举子黄子澄,应《招贤令》入燕王之幕。”

  实际上他心里紧张无比,既怕门子直接赶他走,又怕燕王门子品性不行,向他讨要贿赂若真向他讨要贿赂,摆出这般风度的他都不知给是不给。

  又或是留下一句“没想到燕王竟用如此贪婪小人为门吏,足见无识人之明,难成大事’,然后拂袖而去?

  就在黄子澄上演丰富心里戏时,却见门子礼貌的一揖,道:“烦请阁下稍待,我这就去通报。”

  说完拿着拜帖进去了。

  黄子澄松口气。

  不多时,门子出来,笑着道:“还请黄先生随我来。”

  黄子澄拱手一揖,跟着门子进去了。

  王府很大,他跟在门子后面穿过不少廊道、院门,也不知到了哪里,最后进入一处花厅。

首节上一节252/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