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大轩道,“前面四个,匠徒、下匠、中匠、上匠不变,后面则改为匠师、大匠师、匠宗、大匠宗,还有个什么称号天工。”
王铁柱等人听得一脸懵。
随后王铁柱便问:“这匠师、匠宗啥的咱还能理解,称号天工是啥意思?”
洪大轩挠了挠头,道:“这咱也说不清楚,待你们去上工时,可以自己问上面的官老爷。”
“咱就记得,上面说将来匠师地位与秀才等同,大匠师则等于举人,匠宗等同进士,大匠宗则等同翰林学士。”
“那称号天工既然等级更高,地位自然也更高,说是只能由天子亲自授予。”
嘶~
几人先是倒吸了口气,随即就有人怀疑道:“老洪,你莫不是听错了吧?咱们匠人还能跟那些文曲星地位等同?”
洪大轩解释道,“不是所有匠人都跟读书人等同,是到了匠师级别才能跟秀才等同。”
其余人还在反应呢,王铁柱便问:“既与秀才等同,那能免役不?”
洪大轩笑道,“你这问题当时还真有人问了,上官说不能,但若被平定为匠师,上工时朝廷给的补贴会很高。”
“另外,朝廷会颁发专门的匠师证书有朝廷的证书,歇役时接活儿自然能赚得更多。”
“还有,要是评定为匠宗、大匠宗,朝廷每年都会发放一定的薪俸,跟官员无异了。”
几人听完又是一阵反应,随后才有人迟疑地问:“真有这么好的事儿?”
洪大轩道:“朝廷都颁布了圣旨,天工院下发了文告,还能有假?不过听上官说,匠师几乎相当于以前的大匠,可不是那么好评定的。”
相当于大匠?
那确实不好评定。
几人心里如此想,随即更加兴奋的讨论起来。
“这评定啥时候开始?在哪儿评?如何评?”
“咱觉得早就能评上匠了,可上面一直不给评,这次可是好机会,咱肯定能评个上匠!”
“这可不见得,万一评定标准提高了呢?”
“”
无白楼。
这是近几年府学、贡院附近新开的一家茶楼,取“往来无白丁”之意,装潢得十分雅致,深得读书人喜爱。
与杂造坊工匠们了解《大明工匠等级划分及评定新法》后的兴奋、欢喜不同,这茶楼里的读书人谈起这事来大多一片愤然。
“朝廷要重定工匠等级,随意定便是,缘何要让那什么匠师与秀才地位等同?如此置我等士子于何地?”
“内阁诸公当真是乱来!”
周围听见这话的人神色皆有异,因为他们明白,这人口中说的是内阁诸公,可实际却是说朱元璋。
毕竟如今人人都知道,内阁只有辅政之权,朝廷大权始终都牢牢抓在那位手中,不曾放松丝毫。
一阵沉默后,又有一人叹道:“莫非今后我等举子遇到那匠宗、大匠宗,还要如遇到进士官员般,给他们行礼问好?”
其余人想到今后需要向一个匠人行礼,大都觉得不自在,甚至难以接受。
这时一人起身道:“诸位,我等绝不可这般任由朝廷胡来了而今朝廷越发重科学轻儒学不说,就连工匠都被抬举得地位与士人并列。”
“这般事别说隋唐开科举以来未有,便是在往上千年,也是未有之事。”
“长此以往,只怕大明再无儒学地位,朝堂也会为工匠之流把持彼辈不过会些奇技淫巧罢了,如何懂得治国之道?必生乱矣!”
“姚兄这番话说得好,却不知有何对策?”
原来这人叫姚善,湖广举人,自到京师后经常来无白楼饮茶,与其他士子高谈阔论,半个月来已颇有名气。
姚善环视厅中众士子,道:“汉、魏、晋、唐、宋,皆有太学或国子监、国子学之士子谏政,我等虽非国子监学生,却皆为大明士子。”
“因此在下建议,不妨趁此番春闱之后,诸生聚集于京师之际,互相联络,一起向朝廷进谏。”
有人问:“为何要等春闱之后?”
姚善道:“其一,须得待春闱之后,诸生未离京师之际,我等人数才最多。”
“其二,自然是为了避免耽误春闱毕竟我等寒窗苦读多年,都是为了科举入仕。”
“其三,春闱之后,我等当中便有部分人拥有进士官身,再向朝廷进谏也更有分量些。”
待姚善讲完,立即有人赞同道:“姚兄说得好既然朝廷诸公对谬政熟视无睹,那我等士子便应该挺身而出,指正国事!”
又有人道,“诸位,此事大有可为,但在春闱之前我们最好私底下行事,莫要声张,让人提前注意到了。”
“唯有如此,才能在春闱之后一齐发力,叫天下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周兄说得对,此事重大,我等必须谋定而后动”
这些在无白楼议论的士子不知道,就在当晚,他们的这番对话便被锦衣卫送到了朱元璋手上。
朱元璋将记录了这些对话的册子翻着看完后,冷哼道:“这些人还没步入仕途便妄图干涉朝政,若是将来真进入朝堂,岂不是要让咱按他们的想法做事?”
下方尚未退走的毛骧听见这话不禁心中一凛,觉得那些妄图私下串连一起进谏的士子该倒霉了。
谁知朱元璋收起那份册子后,却道:“继续派人盯着这些士子,切莫打草惊蛇。”
莫打草惊蛇?
难不成陛下是要等这些士子闹大了再收拾?
心中如此猜测,毛骧便觉得那些士子下场更不妙了。
不过作为穷苦人、武将出身的他,对这些吃饱了没事干妄图干涉朝政的士子并无多少同情心。
他先应了声“是”,见朱元璋没其他吩咐,又道了声“末将告退”,这才退出在夜色中显得有些阴森的奉先殿。
第二更。
晚安~
第291章 工匠新法,洪武会试
《大明工匠等级划分及评定新法》颁布后,朝野的一些非议刘宽自然也听到了,但他并不是很在意。
如今是明初,是洪武年间,而不是大明中晚期。
他要做事,得到老朱的信任和支持才是最重要的,朝野非议影响不了大局。
况且相关圣旨都发布了,这事便如同开弓之箭,已无法回头了。
他和天工院需要做的,是将这件事落实好,别出大的差错让他人借口攻击新政策。
工匠新法依旧是先在直隶范围内试行,待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办事官吏,再向其他行省推广。
天工院官吏也大都是实干之人,没谁在乎朝野非议,而是在刘宽的领导下,认认真真地落实起工匠新法来。
这件事本身最大的一个难关,便是对现有在籍工匠等级重新进行评定。
刘宽并不着急,本着稳妥起见,确定先在直隶范围内试行后,又将应天府当做重新评定工匠等级的第一个示范行政区
应天工学。
这几天放假。
因为这里被指定为工匠评级地点,对应天府目前的住坐匠以及轮班匠进行等级评定。
洪大轩、王铁柱等杂造局匠人,也在上面官吏安排下,分批前来参与评定。
此时,洪大轩等人正在校内公示栏前听一个天工院吏员讲解考核之法。
“首先,匠徒是无需考核的,只需由拥有中匠及以上等级认证的师父领着到有司进行报备便是。”
“下匠、中匠、上匠的考核只看手艺考核时,考官会让诸位在所属行业项目中抽取一项,然后在考核人员的监督下完成作品,再由诸位考官进行品评、打分。”
“待根据作品分数定下等级后,若有不服的,有一次上诉重考的机会记住,仅有一次。”
“并且上诉的话,考核会以第二次的作品标准重定等级。也即是说,如果你第二次考的还没第一次好,有可能等级还会下调,因此上诉需慎重!”
这时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忍不住问:“匠师等级怎么考核?”
“老丈莫急,我正要说这事呢。”吏员耐心分说,“匠师、大匠师、宗师、大宗师的考核都分成两场。一场是理论考核,又称文考;另一场则还是考察实际手艺水平的技艺考核,又称技考”
吏员还没说完,那老匠人又急了,“文考?这文考是个啥?莫不是叫人写文章吧?”
虽然被打断,吏员并不恼怒,依旧耐心解释:“是要写文章,此外还需答题、画图等”
听到这里,老匠人神色大变,随即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喃喃道:“完了,我从未进过学,当了一辈子木匠也不过是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些数字和木工有关的字而已,如何写得文章?”
“这次重新评定,我岂不是要从大匠掉回上匠?丢人啊,丢人啊,呜呜”
说着,这位老匠人竟痛哭起来。
旁边另一个年轻些的吏员见状忙过来扶起这老匠人,道:“老丈别急呀,且听我们把话讲完咱们天工院充分考虑到了您老这种情况,因此有专门的规定。”
老匠人一听,暂时不哭了,问:“啥规定?”
年轻吏员道:“凡原先评定的大匠,可不参与文考,只需技考合格,便可平定为匠师;若原先被评定为宗匠的,也是只需技考合格,便可评定大匠师。”
“另外,看您老的年纪应该超过五十岁了吧?”
老匠人点头,“没错,我已经五十八了,咋了?该不会年纪大了,官府就不认我这个大匠了吧?”
说到后面,老匠人又担心起来。
他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匠人是靠手艺吃饭,而很多行业又需要力气、眼神、精力等,总之年纪大了后,技艺便极可能因身体素质的下降而下滑,进而被官府嫌弃。
几年前可是有不少老匠人因技艺下跌,而待遇降低的。有的最后只能靠儿子、徒弟养活,官府可不会管你。
所以,听了这老匠人的问话,周围年纪稍大的工匠都看过来,一脸关注。
年轻吏员大声道:“您老放心,咱大明就算是对寻常鳏寡孤老也会尽力赡养,何况您这样有本事的?”
“因此咱天工院新规中,凡年过五十的大匠、匠宗,只需评定这一次,以后便都按这次评定领补贴。”
“便是将来老得走不动了,只要人还在,这补贴就一直有。若是能评上匠宗、大匠宗,还有年俸哩,这年俸也会一直发到离世为止。”
老匠人愣了几息才反应过来,满脸不可置信地道:“你是说,就算我老得不能动了,朝廷也给补贴?”
“没错。”
老匠人疑惑道:“我都不能动了,必定不能给朝廷做工服役,朝廷竟还肯给补贴?”
年轻吏员笑道,“说是补贴,其实就是朝廷念您老为大明做事多年,发的养老钱。”
“官老爷,您没骗我吧?”
“我只是个普通小吏,不是官老爷。我刚才说的这些也确实是天工院出台的工匠新法,绝无虚假陛下都发了圣旨哩,怎能有假?”
“皇上都写到圣旨里了?”老匠人先是一愣,随即便信了,然后仰头望天,双目垂泪地感慨道,“我们这些工匠不仅等来了大明天子,也等来了好日子,真是老天开眼呐!”
周围其他工匠听明白后也都兴奋的议论起来。
“朝廷真愿意给咱们补贴养老钱?”
“应该不假,不过至少得评上匠师才行,也就相当于之前的大匠工匠这么多,能评上大匠的又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