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49节

  黄子澄上前拉住齐泰的手道:“我与齐兄一见如故,不如去茶楼喝壶茶,交流一下儒学、数学还有那自然科学?”

  齐泰先是不自然地抽出手,随即一揖,“我亦有此意。”

  第二更。

  晚安~

第289章 为儒家一搏!工匠好日子

  两人到茶楼二楼要了个包厢,点了壶好茶和两碟茶点,边吃边聊。

  一番交流,发现彼此的数学、自然科学水平半斤八两,聊了好一会儿,也不过小有助益而已,于是便转移了话题。

  黄子澄道:“燕王府发布的《招贤令》齐兄可看过了?”

  齐泰点头,“看了。”

  “有何想法?”

  齐泰道:“燕王是招募人手去海外建藩,我只想通过科场尽快踏入仕途,无心去海外闯荡,看那《招贤令》不过是出于好奇罢了,并无什么想法。”

  黄子澄喝了口茶,道:“若科场不顺,会试不中呢?”

  “会试又不是只有一次,今年不中,三年后再考便是。”

  黄子澄摇了摇头,“齐兄有没有想过,三年之后会试的数学、自然科学占比可能更重,试题也更难,也许届时更难中。”

  齐泰一时沉默了。

  自仙桥、铁路降世,皇帝便越来越重视那数学和自然科学,甚至工匠地位都有了显著提升,反倒是儒学有了没落之势。

  据他了解,如今各级官学中,数学、自然科学课时占比,确实是在一年年增多。国子监更是增设了那自然科学的子科目,除天文、地理之外,还有物理、化学、生物。

  由此可知,今后朝廷即便不“重科抑儒”,也有可能将自然科学提升到与儒学并重的位置。

  数学乃科学之母,同样会得到极大重视。

  齐泰不得不承认,黄子澄所说的事可能成真。

  黄子澄此时又道:“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我等自幼时开蒙便学习儒学,若不能踏入官场,一展所学及抱负,学儒岂不跟前元一些时候差不多,成了自娱自乐之举?”

  “因此,我已经想好了,若今科会试不中,便去燕王府应募,随燕王去海外建藩,在藩国施展所学,实现抱负。”

  齐泰皱眉道,“远渡海外,此生难回且不说,我看那燕王府的《招贤令》亦对工匠极为重视。”

  “由此可知,燕王多半也受到了那科技伯影响,将在藩国重视数学、自然科学,只怕子澄(名,以字行世间)你投了燕王,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黄子澄笑道,“就算燕王也重科学而轻儒学,但他要在海外建国,肯定需要一批学儒之人。”

  “如今读书人皆视海外为畏途,我若早早投奔,焉能不被重用?”

  “待日后我在燕藩取得高位,就算不能扭转燕王重科轻儒的想法,也可影响其世子,又或是影响燕王世孙。”

  齐泰听完一呆,随即起身一揖,道:“没想到子澄竟有如此深远之抱负,为续儒家显学地位,竟愿远赴海外,实是令人佩服!”

  黄子澄起身避开,苦笑道“无奈之举罢了,若儒学在大明还有奔头,我也不至于行此下策。”

  齐泰闻言闷了一杯茶,好似喝酒,随后道:“我们不能任由朝廷这么乱搞下去了科举考试中儒学内容一削再削,不过数年,科考内容儒学便只剩一半。”

  “若我等儒学弟子再不反抗,只怕数十年后,天下便再无学儒之人,亦不知仁义道德、礼义廉耻。”

  “反倒尽是那些钻研数学及自然科学这等邪道之辈,教人德行的儒生亦不再为世人敬重,而是崇尚以奇技淫巧谋利的工匠之辈。”

  “那时说不定会乾坤颠倒、世风直堕,道德不存,连那胡元之世都不如!”

  齐泰越说越激昂,声音也越来越大。

  黄子澄越听越不对劲,最后甚至额头冒出了细汗。

  他见包厢外已有不少人看过来,连忙扯了齐泰一把,低声道:“齐兄慎言啊如此非议朝政,小心被锦衣卫拿了去。”

  这一时空的锦衣卫虽然在老朱的指示下,行事低调很多,但数年下来办了颇多案子,名声还是传入了民间毁誉参半。

  被锦衣卫扳倒的多是贪官污吏、士绅豪强,故而百姓拍手叫好,可在士绅及部分读书人中却已经是“恶名昭彰”了。

  齐泰被黄子澄喊了一声后,回过神来,先叹了口气,随即才拱手道:“方才是我失态,子澄见笑了。”

  黄子澄摆手,“无妨,只是这些话齐兄以后可莫要再在外面讲了。”

  齐泰面上点头,心里却在想:黄子澄肯为续儒家显学地位远赴海外,我齐泰学儒近三十载,如何不能为儒家一搏?

  此事越往后拖便越难做。

  今年春闱或许便是最好的机会!

  念及此处,齐泰目中露出坚定之色,又将茶作酒一口干了

  

  刘宽自正月初八朝廷各部院开衙,便投入天工院的工作当中。

  去年天工院在直隶试办工学还算成功,今年刘宽准备开展天工院的第二件大事革新工匠等级划分及评定制度!

  这件事刘宽去年就一直在思虑、筹谋。

  主要是了解大明原先工匠制度的实际情况,避免后世的一些错误认知影响到他。

  经过大半年的考察、权衡,刘宽去年冬季便在天工院僚属的协助下搞出了一套适合大明当下情况的工匠体系。

  初八开衙之后,他便将写好的一份奏疏递交上去,走内阁的流程。

  说是走流程,但因为工匠体系革新涉及到大明治理天下的些许根本政策,所以内阁也认真进行了讨论。

  虽然阁臣们都知道刘宽敢递交这份奏疏,必然得到了老朱支持,但还是对其中某几条革新政策提出了质疑,召刘宽反复询问了几次,似有拖延时间之意。

  直到过了上元节,老朱遣人询问,内阁才勉强给予了一些意见,将奏疏呈递御前。

  老朱早就了解过奏疏内容,自是不会质疑什么,直接御批准许。

  之后,刘宽利用正月的下半月,进行落实这项重大革新的准备工作。

  待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日,朝廷便颁布了《大明工匠等级划分及评定新法》,震动朝野。

  并且随着消息向四面八方传播,议论热度直接盖过燕王开府准备海外就藩之事

  外城。

  石条里,杂造坊。

  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工部下属杂造局管辖的住坐匠。

  说起来,此前大明朝廷工部在京师管辖的工匠很多,因工匠为朝廷做事属于服役,只有些许补贴,绝大部分工匠日子都不好过。

  可若问工部下属哪个衙门工匠日子最难过,绝对非杂造局莫属。

  杂造局名义上是做一些难以划定归属的杂务,按理讲,就算待遇差,应该活不多才对。

  事实正好相反,因为此前工部下属衙门比较精简,直接管辖工匠的只有营缮所、文思院、皮作局、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织染所、鞍辔局这八个明确分工。

  无法划给这八个衙司的,则全部让杂造局负责。

  所以杂造局活最多,管的工匠也最多,可工匠待遇却最差八大明确分工的局所若有哪个工匠得罪了官吏,大概率会被发遣到杂造局去。

  杂造局工匠日子多苦,从以前这些工匠聚居的杂造坊房屋便可见一斑。

  大多都是些土坯茅草屋,石木建筑的房屋几乎没有,甚至还有一部分窝棚因为杂造局不仅有住坐匠,还有轮班匠。若来京的轮班匠过多,便有部分人被分配去住窝棚。

  不过以上都是几年之前的旧况。

  自仙桥、铁路降世,朝廷便越来越重视工匠,给工匠的待遇也有所提高。

  以木匠洪大轩为例,大明建立之初他便被工部有司评为中匠,后来因为得罪了一小吏,不仅被调去杂造局限定为车轮匠,等级也迟迟得不到提升。

  之前他的补贴只能勉强养活两三口,靠着他歇役时各种揽工做,浑家为人浆洗衣物,一家人才在京师勉强生存下来。

  可因为家里太穷,又是杂造局的住坐匠,他儿子长到二十二了,都没能娶上婆娘。

  不过,这几年杂造局工匠补贴一再提高,已然是当年的两三倍之多。

  且京师的平民百姓也较几年前更富裕,木匠活儿更多了些,他歇役时赚钱也更加容易。

  最主要的是,杂造局的官吏、匠头经过数次整顿,没人再去刁难、压迫他这等老实人,他家的日子便越发好过起来。

  去年甚至将家里的土坯茅草主屋推倒,重建了三间砖木房屋。

  虽然家中积蓄因此几乎掏空,但洪大轩却觉得日子越发有奔头了,准备再攒两三年的钱,就给儿子娶媳妇。

  洪大轩木匠手艺很不错,车轮做得尤其好,堪称杂造局第一,故而在杂造坊也算是个名人。

  他提着一尾鱼回家,一路上不少人跟他打招呼。

  “洪师傅下工了?”

  “下工了。”

  “哟,洪师傅买了条鱼呀,莫非是路上捡了钱?”

  “瞧你这话说的,咱非得捡钱才能买鱼吃?鱼又不贵。你别看我这条不小,才十几文钱,咱家能吃两顿呢。”

  “小李,你就别酸了,洪师傅前几日带人做的一批车轮检定质量全部是优,名列第一,可是拿了一百文赏钱哩。”

  “真的?洪师傅又得赏钱了?厉害厉害!”

  “好几天前的事了。”

  洪大轩一路应付着熟人的搭话,很快来到自家巷口,便见几人在太阳底下正兴奋地聊着什么。

  瞧见他过来,跟他年纪差不多的王铁柱便道:“老洪,听说朝廷要重新评定工匠等级,你这旬正好在衙门里上工,应该听上官宣讲了这事吧?到底啥情况?”

  第一更。

第290章 闹大了再收拾

  洪大轩道:“今天衙门里确实宣讲了这事,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等我将鱼送回去给浑家做饭,出来再与你们聊?”

  王铁柱挥手,“速去,速去。”

  洪大轩一笑走了。

  剩余几人看着他的背影议论起来。

  “老洪这几年是越混越好了,今天又吃鱼。”

  “现在上官就赏识他这种手艺好又踏实做事的匠人,他肯定混得好啊。”

  “话说回来,咱们的日子不也越来越好么。”

  “不知这回朝廷重新评定工匠等级是咋回事,可别又让咱们过几年前那种苦哈哈的日子。”

  “应该不会吧?”

  洪大轩是个很守信的人,没多大会儿就又来到了巷口。

  不用几人催问,他便道:“上面说这次改革是由天工院主持的,就是将咱大明工匠等级重新划分一下,然后大伙儿再重新评定。”

  “怎么个划分法儿?”急性子的王铁柱追问。

  “之前从匠徒到后增加的宗匠不才六级吗,而今分成了九级。”

  “九级?!”围听的几人纷纷咋舌。

首节上一节24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