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先点点头,又问:“老师,长颈鹿是什么?”
刘宽道:“长颈鹿应该是目前已知陆地上最高的动物,生活在非洲,脖子极长,有着与猎豹纹路类似的皮毛。”
“历史上,永乐年间便会有小国进贡长颈鹿到大明,被大明误认为是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视为祥瑞。”
说到这里,刘宽忍不住笑了。
朱棣听闻永乐朝有小国进贡长颈鹿,先是一乐,可听刘宽说完,立马意识到不妙。
果然,朱元璋随即就阴阳怪气道:“把长颈鹿当麒麟,表示大明有瑞兽降临,帝王得天眷顾,看来咱大明的永乐帝很会笼络人心啊。”
朱棣冷汗直冒,心里又埋怨起刘宽来:你介绍恐龙为啥扯到长颈鹿,又为啥扯到俺?真跟俺过不去啊?
朱标为了给朱棣解围,便问:“妹婿,我看视频中后世科学家用琥珀中一亿多年前蚊子吸取的恐龙血液,以那什么基因克隆之法,复生了恐龙后世可真能做到此事?”
刘宽略一沉吟,道:“回太子殿下,后世最尖端的生物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微臣也不清楚通过科技手段复生恐龙这种事,即便能做出来,大概也存在不足之处吧。”
这时朱檀问:“老师,咱们这边可有恐龙化石埋藏?”
“自然是有的后世我国恐龙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四川自贡,其次还有山东诸城、广东河源、云南禄丰、江西赣州等地。”
“不过,恐龙化石大多埋藏很深,且发掘也需要一定技术,我不建议此时就去发掘它们。”
“妹婿,中药中有一味药材叫做龙骨,据说就是从地下发掘的动物骨头,莫非就是无意中被发现的恐龙化石?”却是周王朱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龙骨”刘宽沉吟,“应该不是吧地下其实埋藏了很多生物化石,恐龙化石一般埋藏较深,又相对稀少,所以龙骨可能是鱼骨或者其他远古动物的骨头。”
“比如说在极北地区的冰层中,就可以发现远古时期的猛犸象这种象比如今的大象更大,且一身长毛,象牙也更加巨大。”
极北冰层冻有猛犸象?
第一更。
第288章 朱棣开府!齐泰子澄
朱、朱棣等人想象了下刘宽所描述的猛犸象模样,一时竟萌生了派人去极北之地寻找的想法。
如朱便道:“妹婿所说的极北之地有多远?那冰层中的猛犸象可好发掘?”
刘宽一听就知道朱想打猛犸象的主意。
他笑着道:“说极北其实不太准确真正的极北是北冰洋,那里都被冰川覆盖,以前其实是海洋,自是没有猛犸象。”
“我所说的地方,其实是后世地图上的西伯利亚北边,荒原与冰川交界之处。”
“但我并不建议派人去寻这猛犸象。一则现在对咱大明没什么用处,二则很难寻找,也很难发掘。”
刘宽说完,朱元璋也发话道:“老三,别寻思猛犸象的事了,还是想想怎么多立功劳,好尽早就藩海外吧。”
随后朱元璋便起身离开了座位,道:“十岁以上的皇子,还有雄英、刘宽,都到偏殿来议事。”
“是。”
刘宽等人跟着老朱来到了大善殿偏殿。
这里依旧是摆好了座位,并准备了很多幅挂在屏风上的地图。
‘这算是老朱家的年会了吧?’
刘宽心中如是想。
待众人都落座后,朱元璋便洪声道:“第一件事老四去年在日本督办‘改稻为桑’及‘移民’之策,做得很不错;年初时巡查北洋都司,亦称得上不辞劳苦。”
“再算上之前在北伐纳哈出之战中立下的功劳,累功距离指挥同知已经相差不远了。”
“因此,咱将在上元节之后下旨,允许你开府,为海外就藩做准备。”
“当然,在就藩之前,你还得继续督办日国事务,另外还得抽时间过了海外就藩的文考。”
“如此,待几年后你功劳彻底足够,时间也成熟,便可直接前往海外就藩!”
听完这番话,朱棣大喜过望,一时都呆了。
之前刘宽放视频、电影,让朱元璋几次迁怒于他,原本他还准备私下里挨一顿骂,甚至是一顿打呢,没想到竟先听到了这么大个喜讯。
回过神后,他立马起身拜道:“儿臣谢父皇恩典!”
老朱装作不在意的摆了摆手,“什么恩典,都是你应得的只望你后续督办日国事务时莫要懈怠了。”
“儿臣定不会懈怠日国事务。”朱棣保证了一句,回到位子坐下,却又忍不住问:“父皇,这藩王开府可有什么标准?”
“还有,儿臣现在可为就藩做哪些准备?可否现在就招募移民?又可招募多少大明百姓为移民?”
听到朱棣这一连串的问题,朱标、刘宽都不禁失笑,朱等人则是露出羡慕、嫉妒之色。
朱元璋亦摇头失笑道,“你小子,刚才还说不会懈怠日国事务,转眼心思就都跑到开府建藩之事上了,让咱怎么相信你?”
朱棣讪笑,摸了摸后脑勺。
朱元璋接着道:“藩王开府之标准还需详议,至于需要为就藩做哪些准备,之前你们不是听刘宽讲过吗?还需咱来教?”
“至于移民方面,不管是你,还是后续其他就藩之藩王,咱只许移民五千户。”
才五千户?
朱棣听了一呆。
随即便忍不住道:“父皇,五千户会不会太少了?如今一些大县都不止五千户百姓吧?”
朱元璋哼了声,“允你迁徙五千户百姓,再加上三千护军家属,那便是八千户,已然不少了。”
“须知,不止你想海外就藩,你后面这些个弟弟也大多想去海外,人人都送五千户,加在一起说不定就超过十万户。”
“大明如今正是需要人口的时候,能给你们一人八千户,已经很不错了,得知足!”
“父皇,”朱棣先喊了声,随即又给朱、朱桢等人使眼色。
朱当即道:“父皇,五千户确实少了些,再加点吧?”
“对呀父皇,加一些吧。”朱檀也开口恳求起来。
不待其他皇子跟着开口,老朱就一脸不悦,提声道:“当是菜市场呢?还跟咱讨价还价。惹恼了咱,连五千户都没有!”
老朱一发怒,顿时皇子们噤若寒蝉。
随后,老朱又用一种舒缓的语气道:“你们肯去海外建藩也不容易,这样,二十年后若你们还有需要,可回来再招募两千户移民。”
“记住,不论是此番招募移民,还是二十年后,都得百姓自愿若招不足五千户,咱可不会帮你们。”
朱棣等人听闻二十年后还能再招两千户,本来有些高兴。结果一听后面的话,顿时又郁闷了。
汉人安土重迁,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迁徙到海外去?
如今洪武朝在国内的几次大移民,可都是朝廷强制执行的,就没有几户是自愿的。
因此,他们若想招募到五千户愿意迁徙到海外的百姓,只怕极难!
此时朱元璋道:“第二件事,明年咱便要再次征讨北元,务必将北元朝廷一举覆灭。”
“故而,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四省,以及甘肃、吉林两大都司都需做好准备”
朱棣离开皇宫,一回到燕王府,便来到了道衍居住的小院儿,将朱元璋允许他开府并为海外建藩做准备的事说了。
最后又道出了需要自己招募移民的烦恼。
道衍听完却笑了。
朱棣问:“大师何故发笑?”
道衍道,“招募移民本就是殿下避不开的问题,又何必为之烦恼?”
“此话怎讲?”
道衍道:“若朝廷强令百姓移民,这些百姓心不甘情不愿,到了海外如何能与殿下同心同德?所以,贫僧本就想建议殿下招募移民,而非由朝廷划分。”
“至于说百姓安土重迁,却要看殿下选什么人迁徙,又能开出什么样的条件了。”
“比如说,长江以南,尤其是沿海地带,多有户。彼辈无有土地,被视为贱民,殿下若能从这些人中招募移民,允他们在印度一人分多少田地,承诺带他们建功立业,彼辈如何不心动?”
“再如那些被朝廷贬为罪民的,殿下若承诺解除他们罪民身份,他们不仅会随殿下去海外,还会感恩戴德。”
“大明国内如今这类容易迁徙到海外的人群是有数的,殿下能先开府、先去海外建藩,占了大大的优势,该高兴才对,却愁眉苦脸,贫僧这才发笑啊。”
听道衍分析完,朱棣先是微愣,随即也哈哈地笑起来。
“看来确实是孤想差了海外建藩确实不易,但孤的局面却是一片大好啊!”
这时道衍又道:“要招募寻常移民易尔,其实殿下开府之后最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招募士人、匠人。”
朱棣点头,“士人、匠人于海外建藩而言确实重要。对此,大师可有计策?”
“贫僧却有些想法。”
“哦?大师快快道来,孤洗耳恭听!”
正月十五过后,朱元璋果然颁布了准许燕王朱棣开府及为海外建藩做准备的圣旨。
一时之间,朝野瞩目。
圣旨颁布后的次日,京师内外告示栏上便张贴了燕王府的《招贤令》,引得京师不少人围观,尤其是失意的读书人。
在外城某处公告栏外,也围了一群人,在听官府小吏宣讲告示内容。
很快,便有两位书生打扮的青年一前一后走了出来。
仿佛是有命运牵引,两人对视了眼,便生出结交之心,于是较为年轻的书生先拱手一揖,道:“在下江西分宜黄子澄,是来参加春闱的考生。”
较年长的书生一板一眼地还礼,道:“在下齐泰,应天溧水人,亦是来京参加春闱。”
黄子澄听了讶异,“溧水离京师如此近,齐兄为何这么早就来了京师?”
齐泰叹息道,“去年乡试数学、自然科学试题不仅占比更多,且比三年前难了不少。我数学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更是鲁钝,乡试不过勉强考过。”
“今年春闱同样加重了数学、自然科学试题占比,我实在没信心过会试。”
“溧水是小地方,能相互讨论数学、自然科学的人很少,京师却是自然科学发源地,又英才荟萃,我便想提前来京师,看能否在数学、自然科学方面有所提升。”
听了齐泰这番话,黄子澄顿觉同命相连。
他出身江西大族,自幼便师从理学名儒欧阳贞学习《易经》,又师从周与学习《尚书》,师从梁寅学习《春秋》,深得儒家理学精要,学得文章斐然,又德行传播乡里,可谓少年成名!
本以为,朝廷若不开科举,他可通过举荐入仕;若开科举,他必能榜上有名,乃至独占鳌头!
谁知朝廷重开科举后,却与宋元科举考试内容有了颇多不同,居然要考数学还有那什么自然科学!
数学倒还好说,那自然科学他之前听都没听过,如何能考得过?
于是,洪武十五年的乡试,自负少年天才的黄子澄竟名落孙山!
之后他苦学三年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奈何天赋都在儒学上,去年乡试也不过是勉强过了,吊在榜尾而已。
对于今年的春闱他同样没有信心。
因此,他听了齐泰的话叹息道:“不瞒齐兄,分宜到京师走水路其实也快得很,我亦是想提升数学、自然科学,这才提前来京师。”
齐泰点头,“京师数学、自然科学水平确实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