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李自成是被清军追击得南下,渡江后在湖广九宫山探查地形时,被当地地主武装误以为土匪而击杀;张献忠则是与清军交战的过程中,亲自探查敌情,被清军射杀。”
“张献忠颇具识人之能,他收养了四个义子,原名分别叫做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后来都成了明末农民军中的名将。”
“这四人中虽是孙可望最年长,却是李定国最善战。张献忠被清军射杀后,四人各自恢复本姓,率领大西军准备进入云贵。”
“他们攻入贵州后,恰逢云南土司造反,致使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于是大西军便打着为黔国公复仇的名义开进昆明,占据昆明后四人皆称王,又隐隐以孙可望为尊。”
“后来大西军一边经营云南,一边与南明谈判,希望联合抗清。双方虽有诸多矛盾,但迫于清军压力,还是勉强联合在一起。”
“永历朝廷在相继接纳大西军及大顺军残部后,实力还不错,便开始收复大明失地,李定国等人在湖南、四川、广西等地连战连捷。”
“不过在此时,孙可望却与南明朝廷实权派发生矛盾,挟持永历帝到贵州另立朝廷,而孙可望、李定国也因此闹矛盾分裂。”
“孙可望企图杀害李定国,反被李定国所败,于是仓惶北逃投了清军。李定国掌握大权后,又与刘文秀政见不和,心生猜忌,于是缴了刘文秀的兵权。”
“至于艾能奇,早在几年前,大西军进入昆明不久,便在镇压土司过程中中伏而死。”
“到最后,张献忠四大义子站在南明这一边的便只剩下李定国他以云南、北为根基,数次北伐、东征,打过不少胜仗,可惜最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功亏一篑。”
“直到后来清军攻破昆明,永历帝出逃缅甸,求庇于缅王,却被缅王出卖,送给吴三桂,被吴三桂用弓弦缢死,李定国亦在不久后病亡。”
听到这里,老朱一家子本以为刘宽讲完了,却听他顿了顿,道:“陛下可知后世人如何形容南明郑成功、李定国等人拥护大明抗清之事?”
朱元璋道,“别卖关子,说便是。”
“海贼守国门,流寇死社稷。”
海贼守国门,流寇死社稷?
这不正对应着早年刘宽说过的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
朱对明史知道的较少,又反应较慢,此时忍不住问:“为何这么说?”
刘宽道,“因为南明抗清的主力确实是大顺军、大西军以及海盗起家的郑氏,至于原来的大明官军,忠烈的早就被杀没了,剩余的则都降清了,成了清军一统天下的急先锋。”
一时之间,老朱、朱标、朱棣咀嚼着刘宽的一番话,心情格外复杂,尤其是朱棣。
毕竟论起来,大明江山是在他这一脉手上才落得这幅模样。
回过神后,朱标提问:“这南明三柱石的第三位莫非也出身贼匪流寇?”
刘宽道:“这倒不是这第三位严格说起来,对南明的作用并不如郑成功、李定国大,算是明末一小部分死忠于大明的读书人、士绅之代表。”
老朱、朱棣只觉得刘宽口中“一小部分”格外刺耳,却知道刘宽这么说必然是事实。
老朱不再感慨,道:“那就看一看这个读书人代表的事迹吧。”
视频开始,副标题再换。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传。【西湖三杰张煌言!】
视频中一个女子声,伴随着一头头剪切的镜头以及熟悉的配乐(悬溺),开始讲述张煌言生平。
“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张煌言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十二岁丧母,在父亲教导下,张煌言少年便胸怀大志”
通过女子的讲述,一位大明末年的优秀读书人形象呈现在老朱一家子眼前。
少有壮志,中秀才,善骑射,胸怀韬略。
北京城破,清军南下,他毁家纾难,起兵抗清。
联郑抗清,三入长江,多次深陷险境,死里逃生,然不改抗清之志!
“张煌言收复徽州时,郑成功攻打南京失利,败退海上,他陷入进退维谷的危险处境,部队很快溃败。”
“张煌言再次拒绝清军招降,在绝境中带着数百残兵,烧掉船只登陆,再到达东溪岭时,又遭到清军骑兵追击。”
“在极力拼杀后,张煌言为当地乡亲所救,仅以身免。此时他疟疾发作,却不顾病情,回到浙江沿海,收集旧部,再图光复。”
“但大势已去,郑成功率军退往东藩岛,不久病亡;南明永历朝廷覆灭,李定国亦暴病而亡。”
“张煌言陷入了绝望,他解散义军,隐居海岛,闭门谢客。然当年七月因叛徒出卖,被清军抓捕,九月就义于杭州。”
“临行前,他抬头望见吴山,叹息道:‘好山色,竟落得如此腥膻!’遂留下绝命诗一首,慷慨就义,终年仅四十五岁。”
接着,屏幕上便出现了张煌言的绝命诗
“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随后又浮现一段文字。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死后葬于西湖之畔南屏山下,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视频至此全部结束。
老朱一家子又是一时感慨不已,久久无言。
约莫一两分钟后,朱元璋才开口问:“明末似张煌言这般忠于大明,死不降清的读书人有多少?”
刘宽道:“明末读书人本就很多,即便死不降清的只有一小部分,也很多了,留名史书的也不少,不过微臣只记得相对出名的一些。”
“如力主‘联寇抗虏’并孤身入忠贞营,说服十万顺军归顺大明的堵胤锡;又如在湖南抗清,操劳抑郁而亡的章旷。”
“再如起兵抗清失败,被俘后投水殉国的陈子龙;再如皆为抗清而死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张居正之曾孙张同敞,等等。”
“当然,若不算那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那就更多了。”
听此,朱标不禁感慨道:“看来咱大明两三百年养士,没白养啊。”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知道朱标这是在提醒他,读书人也不都是坏的,朝廷还是得善待读书人,不过他并未反驳。
他目光再次投向刘宽,问:“南明时期既有如此多的能人志士,为何最终却没能挡住清军呢?”
刘宽苦笑道,“陛下这个问题可太大了,要回答起来也很复杂。微臣只能简略地说,抗清的能人志士虽多,可猪额无能、坑人的队友更多,降清的亦很多。”
“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人能统合所有抗清力量,将之拧成一股绳。”
“后世喜欢历史的网友常说,读南明史最容易让人血压升高,因为太可气、可叹、可悲、可惜了。”
“甚至是相信科学的后世人,在了解明末历史后,都忍不住叹一句:时也,运也,命也。”
老朱、朱标是听刘宽提过血压概念的,知道血压升高什么意思。
他们再联想刚才通过视频窥见的南明历史冰山一角,也确实觉得气人。
甚至是越想越气。
老朱干脆不多想了,摆手道:“放下一个视频吧。”
“是”,刘宽应了声,调出准备好的第二个视频。
很快,第二个视频的主标题便先映入老朱一家子的眼帘。
【大明之异彩】
随即副标题也出现了。
“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学圣人,王阳明!”
心学圣人?
大明竟诞生了一位圣人?
一时间,老朱一家子明白“圣人”一词含义的无不震惊须知,即便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只是被封为半圣而已,而非圣人。
并且朱熹半圣之身稳固还需明朝前叶发力才行,也即是说,如今朱熹半圣之名还没那么稳。
视频开始,又是熟悉的配乐(悬溺)。
同时一个儒生打扮的中年人坐在山洞之中,闭目沉思,神态祥和,彷如圣贤。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因祖母梦仙人踩祥云送子而来,祖父便为其取名云。”
“王云五岁不能言,后经一位游方僧人指点,改名守仁,方才开口能言。”
“崇尚英雄的王阳明14岁开始学习弓马,希望以文武全才立于世”
随着解说和视频一个个镜头,王阳明的生平如画卷般展现在老朱一家子眼前。
生而不凡,年少有为。
步入仕途,因卷入朝堂斗争被贬谪贵州为龙场驿站驿丞。
途中遭大太监刘瑾派人刺杀,伪造跳水自尽逃过一劫。
之后便是龙场悟道,奠定心学基础。
“孔子说致于道,什么是道?道在哪里?”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看到视频中“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演绎,虽然很多人看不明白,却莫名觉得很厉害。
而对儒学了解最深的朱标更是一脸激动,低声反复念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之后刘瑾失势,王阳明被召回京城,逐渐得到重用。
他平定江西多年的民乱,又镇压宁王之乱。而在此过程中,他又为心学确定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道路。
镇压宁王之乱的两年后,五十岁的王阳明受到嘉靖帝封赏,以文官之身封新建伯。
而在人生最后的七年中,王阳明官至两广总督,又在家乡传播心学,最后为平定广西土司造反及民乱,带病出征。
第二更。
晚安~
第285章 大明奇男子!大明奇女子!
“在前往西南定乱的前夜,王阳明在天泉桥留下心学的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并将心学的核心思想总结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
“史称‘天泉证道’!”
看到这里,对儒学了解最深的朱标,以及朱、朱梓、朱椿、朱柏等同样喜欢儒学的皇子,皆双目发亮,似乎想一下将这几句心学的“口诀”印刻到脑海中。
便是朱元璋,也微皱着眉头,面露沉思之色。
“广西土司叛军听闻王阳明的到来,纷纷投降,残余盗贼被明军迅速碾压崩溃,叛乱被平定的同时,王阳明肺病也加重了。”
“他向朝廷递交辞呈后乘船归乡。”
“公元1529年1月,一艘小船停靠在江西南安的青龙港,儒家最后一位圣贤也魂归了天地。”
视频播放至此处到了末尾,阿婆主开始对王阳明一生进行更加精炼的总结。
“生为状元之子,少年立志成圣。19岁定心格竹,37岁龙场悟道。50岁平乱封爵,57岁病逝归途。”
“王阳明用他的一生完成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实现了成为圣贤的理想。”
“他的心学思想犹如黑夜里的一盏火炬,再度照亮了儒学的天穹。”
“龙场圣人号文成,五百年来王阳明!”
视频放完,朱元璋探身暂停了视频。
随即问,“刘宽,这王阳明的心学你了解多少?”
刘宽苦笑道,“回陛下,方才视频中放了多少,微臣大概就只了解多少,甚至可能就理解而言,还不如太子殿下等深研儒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