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46节

  朱元璋不解道,“你在后世不是那什么大学生吗?竟然对儒学一点不了解?”

  刘宽解释道,“陛下,在后世中小学课程中,就没有儒学,只有语文儒学的一些文章、思想只有部分别截取,放入各年级语文课本中。大学则必须选修儒学相关专业,才需要学习儒学。”

  “所以,微臣或许受到些许儒家思想影响,但确实没系统地学习过儒学。”

  “而心学在儒学之中又属于比较深奥的一个流派,微臣对其实在没多少理解。”

  朱元璋虽然不满,却也没办法。

  他皱着眉头,又问:“你觉得心学跟理学比起来如何?”

  “微臣实是不知。”刘宽先摇头,随即又道:“不过微臣可以说说后世的情况后世人将儒学当做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也即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一种学问。”

  “至于治国,后世反倒是对政治学、管理学、数学、法律、商业、金融等科学体系下的学科利用得更多些。”

  听了刘宽的话,朱元璋、朱标等都露出了沉思之色。

  少顷,朱标还想再问什么,朱元璋却阻止了他,道:“继续播放视频吧。”

  “是。”

  视频继续,第二个副标题也出现了。

  “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张。大明首辅,百年居正!”

  这是讲张居正的视频?

  听刘宽提过张居正的老朱、朱标、朱棣都立即反应过来,对视频内容也颇为期待。

  熟悉的配乐响起(悬溺),女子解说声也响起。

  “张居正病倒了,临终前,万历皇帝含泪握着他的手,亲切说道;‘先生之功,当与国同休。无他,唯看顾先生子孙尔。’”

  “张居正用历史证明,他的家族确已与国同休了,而万历帝却并未实现他看顾张家的诺言。”

  “张居正去世两年后,万历帝下令查抄张居正家产。诏令一下,张家所在地方官府便派人将张家围困,不许进出,而张家人就这样被困在家中。”

  “十几日后,负责抄家的锦衣卫姗姗来迟,而张家人已有十几口饿死在家中。”

  “张家的惨状并没有让抄家官员动恻隐之心,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张家万劫不复。”

  “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掌舵大明十多年的张居正只有奸相严嵩不到二十分之一的家产。这钱还不是张居正一人的,而是整个家族的。”

  “如此结果令万历帝不满,于是一轮轮的严刑拷问开始了,张居正的六个儿子纷纷遭殃”

  看到这里,老朱一家子都皱起了眉头,哪怕是心思深邃、硬如铁石的老朱都不例外。

  他记得刘宽说过,张居正改革算是成功了一半,为大明续命几十年。

  纵然张居正是权臣,万历忌恨,却也不必在其死后殃及其家人在老朱看来,这么做除了泄愤,根本没有实质性好处,反倒坏处一大堆,智者不为。

  视频讲述了张居正后人的悲惨遭遇。

  大儿子张敬修在遭受严刑拷打后,不堪其辱,上吊自尽。

  三儿子张懋修也在悲愤中投井自杀,被救下后又绝食自杀,却一直没死成。

  而张居正其他几个儿子最轻也遭遇了丢官抄家、家人流放之祸。

  到最后,万历帝甚至想对张居正开棺鞭尸,以泄其愤,得亏被大臣劝阻了。

  等到天启二年,张居正才被平反。又至崇祯初年,才恢复张家部分荣誉。

  “在这迟来的浩荡皇恩下,张居正子孙纷纷从流放之地,回归荆州故土。”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打到了江陵,强迫张居正第五子张允修出来做官,张允修不从,自刎而亡。”

  “张家遭受几十年厄运,认为官场险恶,从此不再做官,遂从一个显赫官宦之家,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

  “唯有张居正曾孙张同敞做出不同选择,那就是继续效忠摇摇欲坠的大明。”

  “北京城陷,张同敞历经千难万险逃到江南,然弘光朝廷已灭,遂投隆武朝廷,受命前往湖南抗清。”

  “张同敞才兼文武,每战必冲锋在前,败退时却岿然不动,为诸将敬服。”

  “然大势难改永历四年,清军入广西,诸将不战而散,张同敞来到桂林与其师瞿式耜一起肃然坐于大堂之上,为清军所执。”

  “劝而不降,遭受酷刑,双臂皆被打断。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张同敞英勇就义。”

  “岁月轮转,后人写了首名为《赞张同敞》的诗。”

  “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张。随师同患难,与国共存亡。”

  “臂断何曾断,睛伤并未伤。万人齐仰止,千古整冠裳。”

  接着又出现视频开头的“张居正”,只不过年轻很多,似是正中年。只见他穿着一身大红官袍,举着伞,回头望了眼紫禁城的连绵宫殿,便在漫天风雪中一步步远去,消失不见。

  同时视频中出现另一首诗。

  “世间已无张居正,躬身俯首拜江陵。谁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风雪送一人。”

  张居正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刘宽主动暂停了视频。

  朱元璋、朱标、朱棣等人过了好几息才回过神来实在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报复,让老朱一家子都觉得没脸面。

  老朱先瞪了朱棣一眼,随即才对刘宽道:“这张居正的事你知道多少,讲一讲吧。”

  刘宽道,“陛下,张居正的事若是讲起来,涉及到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绝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讲完的。不如微臣今日且先说说后人对张居正的一些评价?”

  老朱点头,“行。”

  刘宽道:“有人说,明实亡于万历若无张居正改革为大明续命几十年,也许在万历朝大明就亡了。”

  “有人说张居正是王安石之后最大的改革家;也有人说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

  “张居正的改革不仅为大明延续了国祚,更为后面的清朝探了路,为清朝的摊丁入亩等改革打下了基础。”

  朱元璋先点了点头,随即却道:“张居正所处算是晚明之时吧?彼时要改革,必然要触及多方利益,非专权独断不可为,那张居正必然是一个权相吧?”

  刘宽微愣,心道,老朱明明知道张居正是权相,怎么又问?

  对了,他是想让在场的其他人也知道。

  于是应道:“张居正却是权相。”

  果然,朱元璋道:“权相自古便遭人君忌恨,不足为奇。但张居正都已经死了,那万历帝又认可其功,承诺照顾张家,后面却为了泄愤出尔反尔,实在是愚蠢。老四,你觉得呢?”

  朱棣被老朱点名,不禁打了个激灵,知道他又被后世的不肖子孙给连累了。

  赶紧道:“父皇说的是,这万历帝实在是愚不可及,俺恨不得将他从后世揪过来,狠狠地教训一顿,!”

  听见这话,朱标、刘宽神色一变,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朱、朱等皇子则大多神色诧异,不知道朱棣为何会这么说那万历帝是大哥的后人吧?怎轮到你来教训?

  唯有朱檀瞅着朱棣,若有所思。

  老朱见朱棣这样子,笑了笑,放下此事,道:“继续放视频吧。”

  刘宽触屏,播放该视频的最后一部分。

  同时副标题也出现在众人眼前。

  “鸳鸯袖里揣兵符,谁言将军非丈夫!大明忠贞侯秦良玉!”

  这副标题让老朱一家子都微愣。

  心想:怎么不对劲儿?像是讲一个封侯武将的,可“鸳鸯袖里”“非丈夫”又是何意?

  莫非这封侯武将竟是女子?

  与此同时,配乐《悬溺》再次响起,视频一开始便解答了老朱一家子的疑惑。

  这视频最后一部分要讲的就是一位大明女将!

  “万历二年,一个女婴出生于四川忠州秦家老宅,作为秦家唯一的小女儿,她有个好听的名字,良玉。”

  “这女孩生得英气十足,既能文章,又能骑射。待到出阁的年纪,她嫁给石土司马千乘为妻。因为担心丈夫安危,她训练了一支勇猛善战的特殊部队白杆兵。”

  “明末江山风雨飘摇、战乱频仍,在平定倭奴入侵后,土司杨应龙又在播州反叛”

  视频通过各种画面配合解说,讲述了马千乘、秦良玉夫妻率领白杆兵为大明南征北战,立下诸多功劳之事。

  看到此处,如朱标、朱棣等读史较多的,便不禁想:莫非这秦良玉便是咱大明的梁红玉?

  不过,若只是协助丈夫立下诸多战功,最多也就封诰命、夫人之类的,怎能以女子之身封侯?

  更别说,封的还是大明的侯在大明封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连老朱都在暗想:难不成是明末功爵滥赏,哪个南明皇帝糊涂了,才封了秦良玉一介女子为侯?

  很快,老朱、朱标、朱棣等便不这么想了。

  因为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被大明冤杀了!

  “马千乘受到太监的诬告,冤死于云阳的监狱中。不甘和愤怒占据了秦良玉的心房,看着年幼的孩子,她决定代夫出征!”

  “这一年的秦良玉四十岁,失去丈夫的女将军,决心扛着明枪暗箭,陪着大明继续走下去!”

  看到视频中满身血污的女将军放下丈夫尸体,别了儿女,披甲顶盔,手持长枪,跨上战马,冲入大雨倾盆的黑夜。

  一时间吕氏、邓氏、观音奴等老朱家的女子都不禁心生同情,掉起了眼泪,便是马皇后眼眶也红了。

  说实话,之前视频放的五个大明人物虽然也令人感触,但她们作为女性,多少隔着一层,没男子感触那么大。

  可秦良玉的出现,却让她们有种感同身受的心痛丈夫被冤杀,还要抛下儿女,代夫出征。

  她们想一想就觉得难受。

  第一更。

第286章 花木兰 穆桂英有何典故?

  “七年时间里,大明局势越发糜烂。为了抵御后金入侵,白杆兵渡过浑河,血战八旗军。这一战,秦良玉兄长秦邦屏、秦邦翰皆战死。”

  “但来自朝堂的抚恤却轻描淡写,让人心寒。秦良玉穿着二品诰命官衣,为兄长后事的不公泣血上诉,争来了帝王赏赐的世袭罔替都督佥事。”

  “次年,奢安之乱起,先是奢崇明在重庆造反,用计几乎将四川高层一网打尽,兵围成都,四川局势危急。”

  “秦良玉斩杀前来劝降的使者,击鼓西征,率军长驱直奔成都,大败奢崇明,四川之乱被她迅速平定。然而,她弟弟秦民屏却在后续平定安邦彦的战事中中伏牺牲。”

  “蜀中无人不颂良玉之名,但朝中却因其女子身份,一片诽谤之声。”

  “时间流逝,丈夫与兄长的身影逐渐模糊,睁开眼却又看到清军的杀戮。”

  “崇祯三年,秦良玉已年近花甲,白发苍苍。皇太极入关兵围京城,秦良玉毫不犹豫地奉召勤王。知国库亏空,她拿出所有家产充作军饷”

  在悬溺那莫名悲怆的乐曲中,女将军在一场场的厮杀,满头青丝变作白发,眼神却依旧坚定而锋锐。

  然而大明江山倾颓非人力能挽,在崇祯年间连续不断的征战中,秦良玉的儿媳张凤仪、儿子马麟祥、侄子秦拱明亦相继战死。

  “崇祯十三年,张献忠降而复叛,祸乱蜀中,秦良玉自筹军饷,逆战反贼。”

  “然督抚党争、因私废公,这一战秦良玉麾下三万白杆兵几乎全部战死,亦未能平定反贼。”

  “她欲召集溪峒土司兵再战,只需官府出一半粮饷,却不被督抚采纳。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只能带着满身伤痕,与数万石百姓的亡讯,叹息而归”

  视频中,女将浴血奋战,然而她四面八方却仿佛都是敌人,杀之不尽。

  最终连大明的旗帜都护不住,倒了下去!

  看到这一幕,朱棣忍不住将拳头捏的咯吱作响,愤声道:“明末朝堂怎竟是些自私无能之辈?真恨不得领兵去与这秦良玉并肩厮杀,拯救大明!”

首节上一节24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