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不知道吧,湖南和江西都已被清军攻克!你老师钱谦益都归顺了大清!明朝灭亡已成定局,你忠于它又有何用?!”
“自古以来,只有父教子忠君,从来没听说教子叛国的!”
看到这里,老朱一家子这才知道,原来这郑成功的老师和父亲都降了清,而他却仍死忠大明!
一时间,哪怕明知郑成功是两百多年后的人物,朱标等人也颇为感动。
视频很快放到下半部分,配乐改成了《向天再借五百年》,并开始浮现一段段文字讲述郑成功的生平。
“郑芝龙北上降清后再也没回过福建,1662年被清廷斩首。”
“1646年,清军先后破福州、安平诸城,郑成功之母不幸身亡。不久,隆武帝在汀州被俘,被清军押至福州后,绝食而死。”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南澳,于沿海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坚决抗清。”
“”
第二更。
晚安~
第283章 海贼守国门,流寇死社稷!
“后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率部数创折闽粤清军,屡拒招降。”
“曾两次派兵与张名振部合师北上,攻入长江,又与李定国互通声息。”
“永历十三年,再与张煌言合师入长江,破瓜州,下镇江,围江宁(南京),清廷震动。旋因连胜轻敌,战败撤回思明州。”
“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军两万入东藩岛,攻破荷兰人在东藩岛所建立的赤嵌城、热兰遮城,收复了被荷兰人占据38年之久的东藩岛。”
“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先是听闻父亲郑芝龙被斩杀的噩耗,嫡子郑经又与其四弟乳母私通,内外交困中,郑成功急病而亡,年仅三十九!”
此时,视频的第二首配乐也到了高潮处。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头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前文已改,可以回看)
“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听着歌曲,看着视频中郑成功率领明军一次次北伐,一次次失利,直到最后急病卧床将死的场面,老朱一家子除了年龄太小的,无人不动容。
而此时,视频中关于郑成功的最后几段文字也一一出现
“郑成功病中仍心念复明,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亡。”
“郑成功虽抗清失败,却收服了东藩,被视为民族英雄。后世文人为其作长联纪念:”
“纵绝岛别开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横,志士苦心,特向胶痒留气节。”
“是胜代第一完人,起敝扶衰,十七载勋猷心挂日月,填滇海,连浙水,英雄无命,长悬肝胆照波涛!”
看到这里,关于郑成功的视频内容结束了,第二部分内容开始,老朱却直接探身暂停视频。
他道:“给咱大概讲讲这郑成功之事。”
见老朱想了解郑成功更多生平事迹刘宽并不意外。
他道:“郑成功是明末大海盗郑芝龙嫡长子,本名郑森。其父郑芝龙本出身海盗,后来几乎统一大明东南沿海海盗势力,并在崇祯初年归顺朝廷,官至都督同知、福建总兵官。”
“郑森曾在南京国子监进学,并拜当时的江左文宗名儒钱谦益为师。”
“后来北京城破,南明第一个朝廷弘光朝建立,为安抚郑芝龙,弘光皇帝封其为南安伯。”
“清军南下,弘光朝廷不到一年便灭亡,江南各省亦相继被清军攻陷”
听到这里,晋王朱忍不住插话道:“南明不到一年就亡了?人家赵宋南渡还坚持了一百多年”
“老三!”朱元璋开口呵斥,“有什么问题等刘宽讲完再问!”
朱无奈,只能乖乖闭嘴。
刘宽知道老朱是怕他讲出了不该其他皇子知道的内容,于是接下来讲话更小心了。
他道:“清军下江南后势如破竹,这种情况下,先是郑森的老师钱谦益在南京降清,后来郑森父亲郑芝龙也被清廷官员劝服想要领兵降清。”
“但当时郑氏是扶持南明第二个朝廷隆武朝建立的主要势力,因此郑氏内部有部分人不愿降清,于是就分裂了。”
“降清派以郑芝龙为首,被清军以封赏为由带去了北京软禁;抗清派则以郑森为首,在东南沿海抗清十几年。”
“隆武帝算是南明数个皇帝当中最有魄力和能力的一位,正是他赏识郑森,赐其国姓朱,名成功。故而,后世人虽习称郑森为郑成功,可在当时他其实被叫做朱成功。”
“至于郑成功后面抗清及收复东藩岛的事,方才视频中都讲得差不多,微臣便不多讲了。”
刘宽讲完,其余人还在沉思,朱棣便忍不住叹道:“这郑成功对咱大明忠心倒是忠心了,可军事能力未免差了些,都围攻南京了,居然还能因连胜轻敌而败,实在可惜。”
朱元璋也觉得郑成功最后一次北伐失败殊为可惜,但他考虑问题却更加全面。
尤其想到南明那些皇帝都是朱棣子孙,都没能守住南明几年,他听见朱棣这番话便莫名生气。
于是瞪了朱棣一眼,道:“南明第一个朝廷时,清军尚未曾过江,弘光朝都未能守住一年。郑成功以沿海起兵,必然兵力不足;又会合各路义师,多半号令不一,内部多有龌龊。”
“这般情况,能连战连捷已然不易,但大局注定了,他只要亏输一场,北伐便要失败这般情况,便算将你放过去,表现也未必能比他好多少!”
朱棣这才想起,南明那些无能皇帝多半都是他的子孙,便低头道:“父皇教训得是。”
但他又有些不甘心,于是又道:“三妹夫,那隆武帝听着确实不错,可否讲讲他的事迹?”
‘看来朱棣是想用隆武帝这个后代挽回点颜面啊,可了解隆武帝事迹,只怕老朱更加生气。不过朱棣让讲,我也不好不讲。’
想到这里,刘宽便道:“隆武帝本唐王一系,其祖父因宠爱妾生子,想要废除其父世子之位,于是将其父子都囚禁了,想要活生生饿死。”
“幸亏有个小官暗中帮忙送些糙米饭,隆武帝父子才勉强苟活。”
才听了个开头,老朱一家子就都惊讶得瞪眼。
宠爱妾生子,要饿死嫡子嫡长孙?
这特娘的什么人呀?!
朱元璋更是扭头,目光如刀锋般斩向朱棣。
朱棣则满心后悔,暗道:俺咋这么欠呢,非要问那啥隆武帝的事。还有刘宽也是,把这段瞒住不讲不行吗?就不知道给俺留点面子。
“隆武帝虽身处牢笼苟活十六年,却勤读不辍,志存高远。后来眼见老唐王将死,那妾生子便毒死了隆武帝之父。”
“老唐王要封妾生子为世子,被当地官员警告,才不得不罢休。之后老唐王去世,隆武帝这才得以即位为唐王。”
“唐王即位后锋芒毕露,在宗室问题上与崇祯帝多有冲突。后来清军围困北京,他不顾朝廷规定,招兵买马,率领上千护军北上勤王,路上被农民军所阻。”
“待北京解围后,崇祯帝得知此事,忌惮之下便将隆武帝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内。而这一次囚禁,又长达七年。”
“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殉国,当时一小部分官员看重隆武帝能力,本想将其从凤阳高墙内接出来继任为帝。”
“但当时扶保福王一脉的势力更大,且先行一步,让福王登基为帝,即弘光帝。”
听到这里,老朱、朱标都记起,刘宽曾说第一代福王乃万历宠妃之子,野史中说其因为太胖被李自成农民军做成福禄宴分食了。
虽然野史不靠谱,但也说明了福王一脉不得人心。
没想到南明那些大臣竟多数支持福王为帝,怀的什么心思可想而知。
“隆武帝当时虽没能登基为帝,但被放了出来,并恢复了唐王爵位,并随其他藩王一起被迁移到了江南。”
“后来弘光朝廷破灭,比唐王即位次序更高的潞王直接降清,唐王这才得到郑氏扶持,在福建登基为帝。”
“可惜彼时隆武朝既无多少兵马,内部又有郑氏与其他势力内斗,便是南明亦有鲁王建国、永历等多个小朝廷相继建立,难以统合南明力量,因此也是坚持不到一年就败亡了。”
听刘宽讲完隆武帝之事,朱元璋忍不住怒哼道:“这崇祯当真是无能之极自己困在北京不说,竟不知将太子或其他皇子送去江南。南明若有皇子坐镇,何至于如此?”
“还有那南明君臣,除了隆武、郑成功等少数人,多数都是些虫豸!都要亡国了,还困于内斗,简直愚蠢之极!”
说到最后,朱元璋又瞪了朱棣一眼,恨不得将其拉过来当场暴揍一顿。
朱标担心这话题越谈越深,一会儿收不了场,便道:“妹婿,这南明三柱石莫非指三个郑成功一般的忠烈之士?”
刘宽点头,“可以这么说。”
“父皇,不如咱们继续看视频,了解下另外两位南明柱石的事迹?”
朱元璋也知道眼下不是教训朱棣的时候,便道:“放吧。”
刘宽触屏继续播放该视频。
视频副标题已经改换,老朱、朱标等人定睛一看,却是: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两蹶名王李定国!】
短短两句诗,一下子就让老朱等人感受到了南明的艰难局面。
视频开始又是之前放过的那首配乐(悬溺)。
同时何中华饰演的李定国出现在镜头中。
“大明三军将士听着,自我大破桂林、双峰山之敌,连杀孔有德、泥堪两王之后,闽南延平王朱成功和舟山张煌言部亦会师攻入长江。”
“我两军当趁此大胜,誓师北伐,驱除鞑虏,还我河山!”
“李定国,大明气数已尽,改朝换代势在必行,你又何苦逆天而行?”
“”
这个视频要更短些,大概讲了李定国两蹶名王、北伐失利以及病死勐腊等事件。
视频最后同样是一段段介绍李定国生平的字迹。
“李定国,陕西榆林人,生于农户。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收少年李定国为养子,改姓张。”
“李定国随张献忠南北转战十数年,立功无数。张献忠为清军所杀后,他与张献忠另外三位养子决定归顺南明朝廷,合力抗清。”
“永历六年,李定国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继攻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孔有德自杀”
随着一段段文字的介绍,老朱、朱标等人都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看前面的视频,听人称李定国为晋王,还以为其出自世受过恩的勋贵将门,没想到竟出身造大明反的农明军!
原本反明的农明军,最后跟南明朝廷一起抗清?甚至还成了抗清主力、柱石?
这当真是难以想象。
很快,视频到了末尾。
“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领兵入缅,逼缅王交出永历帝,带回昆明后用弓弦缢杀,南明灭亡。”
“同年六月,生病的李定国在勐腊闻讯恸哭,号诵抢地,目泣血泪,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该怎么面对天下?”
“为永历帝发丧半月后,李定国病逝于勐腊,临死前仍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野,也不降清!”
“后人作诗纪之曰: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边天。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板荡腥膻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第一更。
第284章 大明竟诞生了一位圣人?!
李定国这部分视频放完,朱元璋再次探身暂停了视频,道:“给咱再讲讲这李定国的事迹。”
刘宽道,“陛下,要讲李定国,就不得不提张献忠历史上明末农明军有很多股,其中史书留名的便有一二十股,但最终勉强成事的却只有李自成与张献忠。”
“李自成破北京,建立了大顺;张献忠为避其风头,先下湖广,后又转入四川,在成都登基建立大西国。”
“但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都是军事上有些能力,却短于政治、民生,故而大顺、大西先后为入关的清军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