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37节

  又如吕氏外戚干政,以及文景时期由刘氏宗王引发的七国之乱,等等。

  “最后,在意识形态方面,外戚又与地方势力站在一起,联手维护‘黄老学说’。而黄老之学除了炼丹服药,还是阴谋学,外戚及地方诸侯以之为指引,搞坏事简直不要太方便。”

  “时间来到汉武帝时期,皇帝却不能真正做主治理国家,年轻的刘彻对此不能接受。于是刚上台便提出要改旗易帜,更换大汉治国的指导思想。”

  “结果被信奉黄老之术的窦太后甩了一耳光窦太后很有政治敏感性,一看情况不对,便将刘彻左膀右臂及身边人除掉,以抹除其改易国家指导思想的念头。”

  “刘彻遭遇挫折后并未气馁,知道年轻才是他的优势,于是等到窦太后去世,他真正掌权,才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视频后面讲述的大多是老朱、朱标等读过汉史之人所了解的事。

  如汉武帝利用“田婚宴事件”,启用以张汤为代表的一大批酷吏整顿大汉朝堂。

  不过让老朱、朱标等人惊讶的是,视频竟然对张汤这个史书上臭名昭著的酷吏多有褒扬。

  “张汤在历朝历代史书中评价都不太好,说他察言观色,对汉武帝唯命是从,捕风捉影、严刑审讯,制造了很多冤狱。”

  “可实际上,张汤是位能吏,先利用陈皇后巫蛊之案,清除了窦太后余党,为汉武帝将要施行的新政扫平道路。”

  “此后张汤被任命为廷尉,位列九卿,却并未停下脚步。淮南王、衡山王反叛,牵连了很多列侯、豪族,张汤坚持一网打尽,将相关的几千人或抓或杀。”

  “张汤还建议向富人征收‘资本税’,并坚决对偷税漏税行为进行打击,举报有奖,经查实后将没收财产的一半奖励给举报者。”

  “他还支持财政专家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拥护‘盐铁专卖’等国营政策,这些都为后来武帝时期大汉的崛起夯实了基础。”

  “张汤还参与制定考核官员的‘问事六则’,第一条问罪标准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倚强凌弱,以众暴寡’。”

  “毫无疑问,他是选择跟弱势群体站在一起”

  听到视频中关于张汤的讲解,老朱、朱标等更加意外了,没想到在后世人眼中,张汤竟是个好官能吏。

  “可惜张汤一生得罪的人太多,最终还是和武帝产生误会,以自杀表明清白。而其死后家中只搜出了五百金,皆是出自武帝赏赐。”

  “而武帝年迈时,不仅重臣凋敝,且后继无人因为巫蛊之祸将其儿子、孙子都牵连进去了。”

  “他在年事已高时下了《轮台罪己诏》,对生平之事做了总结,表现出无限悔意。”

  “晚年的汉武帝是否老糊涂了,还有争论,但他政治路线无人继承,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在武帝死后没多久,朝廷就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对大汉今后路线问题展开了一次大辩论。”

  “会议的一方代表是武帝任命的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另一方代表则是大将军、大司马霍光。”

  “桑弘羊出身商户,是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理财专家,在武帝身边工作几十年,坚决拥护武帝遗留政策,支持搞中央集权和打击豪强。”

  “霍光则出身权贵,为人比较阴险,他没有出场,而是让丞相田千秋纠集了一帮人,即贤良文学”

  老朱、朱标等人虽读过汉史,可此时依旧听得认真,因为视频完全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历史,让他们对前汉的人和事有了新看法。

  比如盐铁会议,表面上看就是朝廷召集儒法两派对汉武帝时期的各种政策进行品评,看哪些需要改正、废除,哪些又可以保留。

  而讨论的核心便是盐铁酒等专卖政策。

  这场大辩论的结果是,桑弘羊所代表的法家一派大败。武帝诸多政策中,除盐铁专卖等少数得到保留外,其他皆以“与民休养生息”为名,或改或废。

  比如盐铁只有保留部分地区专卖,均输、酒榷(专卖)等制度则被废除。

  根据视频中的说法,武帝时期以官营为主的财政政策,虽由于各种原因在武帝后期显露出种种弊端,可对权贵、地主、大商人势力的抑制也极为有效。

  大汉之所以在武帝死后通过盐铁会议废除这些政策,便是权贵、地主、大商人群体发力的缘故。

  而在摆脱武帝时期的政策压制后,权贵、地主、大商人(三者往往是一体的)势力便开始迅速膨胀。

  于是在汉昭帝之后,前汉没过多少年便因土地兼并、豪强强大走到了王朝末路,连皇帝都被豪强们废掉。

  讲完了前汉之事,视频也到了尾声,讲解者进行了一段总结。

  “百代皆行秦制,秦却二代而亡。古今的雄主都是外儒内法,然其兴也勃,其亡也乎,最终都难逃人亡政息的周期宿命,反倒是儒家那套百代不衰。”

  “因为法家政治对官僚体系是很不信任的,认为时间久了,这帮人成为既得利益者,肯定会违背初心,所以不仅对官吏监察严格、严刑峻法,还对很多事亲力亲为。”

  “然而这种强人政治,一方面要求皇帝宵衣旰食,勤勉政事,防止大臣专政;另一方面则又要求皇帝有大智慧、大勇气以及坚定的政治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

  “问题来了,这样的政治素养很难培养出来,强人的政治路线找不到人继承,等到圣君一死,朝野上下就会迅速达成一致,让国家重回儒家教化那一套。”

  “官僚士绅‘拨乱反正’,皇帝只是代理人,而他们才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而在这些人实际掌控国家后,很快便贪腐丛生,官员们大捞特捞,豪强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再大的帝国也会崩塌灭亡。随后新的王朝开始,如此循环往复!”

  “大汉如此,唐宋明清亦是如此历代圣君雄主大多曾向这历史周期率挥刀,或轻或重,却局限于时代,无一人能打破”

  视频放到这里结束了,朱元璋、朱标等人却大多皱眉思考着,一时不吭声。

  过了好几息,朱元璋才起身道:“标儿、刘宽、雄英,你们随我到偏殿来。”

  其他人听了惊讶。

  心道:电影都没看就要往偏殿跑吗?究竟要议何等重要之事?

  像朱檀这般自认为聪明的,见状尤其心酸吃味。

  刘宽跟着老朱来到偏殿后,便听老朱问:“之前你讲明史时,曾说允即位后,废除咱留下的诸多政策,便是老四即位后也未能恢复。”

  “那咱是不是就跟视频中讲的差不多,人亡政息了?”

  刘宽想了想,道:“回陛下,不能说完全人亡政息,但也亡了一半。洪武年间,便是大明律法最为严厉的时期,也是对国家基层掌控最扎实的时期。”

  “譬如您在今年颁布的《大诰》,以后还会因为洪武中后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土地、脱避粮差现象日益严重而三次进行增补,最终合编为《御制大诰》。”

  “然而,您过世后,朝廷经过议论,便认为《大诰》刑罚过重,将之束之高阁,不再使用。”

  “朱棣靖难即位,但为了拉拢士绅官吏,自然也不会重用《大诰》。”

  “至于《大诰》、藩王政策之外,还有多少洪武时期的政策被废除,微臣便不清楚了。”

  历史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朱元璋依旧在今年颁布的《大诰》,并且制作得比历史上更加详尽、全面,刑罚程度反而轻了不少。

  但他花费在这部《大诰》上的心血却更多。

  此时听闻这《大诰》在他死后便被废除,顿时脸黑得跟锅底一般。

  他很想将朱允和朱棣叫到面前,狠狠地打一顿屁股。

  但如今朱允年幼,且不知其会成为建文帝;朱棣则对马岛,并不在京师。

  这两人老朱都打不了。、

  他于是看向朱标,硬邦邦地问:“标儿,咱走后你可会废除咱留下的政策?”

  这气氛太紧张了,让一旁的刘宽、朱雄英都不禁捏把汗。

  朱标无奈笑了笑,道:“父皇,您当知道,时移世易,有些政策确实没法一直用下去,改变就得变。”

  “不过,儿臣一定会警惕官吏贪腐、豪强兼并之事,绝不至于出现方才视频中那般,皇权为士绅豪强瓜分之事。”

  老朱听了并不满意,却也知道朱标说得在理,便哼道:“希望你说到做到!”

  接着,朱元璋又看向刘宽,问:“咱记得你以前说过,扩大大明国土,可以缓解土地兼并;而发展科学、科技、工业,则可彻底解决人地矛盾问题。”

  “如此说来,咱大明是不是有机会摆脱那什么历史周期律?”

  刘宽对朱元璋这个问题也是有所预料的。

  他拱手道:“陛下,这一问题微臣也无法给出肯定答案人地矛盾是农耕社会的主要矛盾,大明若成为工业社会,确实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但陛下既看了那么多后世视频,想必也了解,工业社会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第一更。

第275章 荡寇风云!刘宽的想法

  朱元璋道:“你说人地矛盾是农耕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

  “回陛下,工业社会矛盾主要存在于掌握资本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也可以概括为富人与贫民之间,归根结底还是资源与利益的再分配问题。”

  “因此,在微臣看来,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跟农耕社会并没有本质区别。而这一问题,即便是科技发达的后世各强国,都未能真正解决。”

  听刘宽这么说,朱元璋眉头皱得更紧了,问:“也即是说,哪怕有你带来的种种机遇,大明也无法打破历史周期律?”

  刘宽道,“如果陛下所说的历史周期律,指的是王朝兴亡,那确实是没法打破的。万物有生有灭,朝代也是如此,不可能永存不灭,毕竟地球、宇宙都有毁灭的一日。”

  “但如果陛下说的历史周期率,指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国祚自周之后再难超过四百年,甚至多数正统王朝只有两百年左右的国祚,那如今大明已有很大可能突破这一规律。”

  “当然,即便是大明发展科技、工业,宣扬科学,改造儒学,也需一代代帝王、臣民不懈怠才行,否则即便科技、工业再强大,也抵不住自取灭亡。”

  听完,朱元璋稍稍沉默便神色复杂的一叹,“想要国祚长长久久,果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随即他又看向旁边的朱标、朱雄英,又露出笑容,道:“不过有标儿、雄英在,咱相信大明至少可保三代明君,延长至少百年国祚!”

  朱雄英很懂事,当即拱手道:“孙儿一定不负皇爷爷期望,将来把自己儿孙也教育成明君,让大明再添两代明君!”

  朱元璋听了高兴大笑,“哈哈哈,好,雄英不愧是咱的好圣孙!”

  心情好了后,朱元璋便带着好大儿、好圣孙还有刘宽一起回到正殿,让刘宽播放电影。

  刘宽调出准备好的电影,道:“这部电影叫做《荡寇风云》,讲的是历史上大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其余人不知戚继光之事,甚至是头回知道大明在历史上还曾抗倭。

  女人们大多是感到好奇。

  朱、朱檀等皇子则在想:抗倭?莫非小小倭国竟后来竟敢侵略大明?

  唯有老朱、朱标已听闻过戚继光其人其事,但依旧对这部后世拍摄的《荡寇风云》充满兴趣。

  其实刘宽曾想过播放《南京!南京!》这部片子他已经下载到手机上了。

  但考虑到今天毕竟是中秋佳节,而《南京!南京!》真的特别压抑,且朱、朱棣等几个年长皇子都不在,仅放给老朱一家子剩下的这些人看也没太大意义。

  若有机会,刘宽倒是想将这部片子放给大明朝的文武大臣们看看,免得再有人对大明针对日国的政策说三道四

  平板放好,电影开始。

  一幅海边俯拍的画面下,沧桑的旁白声响起。

  “大明,嘉靖年间,由于朝廷海禁,地方官府腐败,沿海倭寇蜂起。”

  “其中被认为乃倭寇之首的,却是一个安徽人汪直,屡次进犯沿海。”

  “嘉靖三十六年,浙江总督胡宗宪说服汪直投诚,助除倭寇之患。”

  “怎料,汪直随即被杭州府巡按王本固收押。倭寇不降,反四处生事,攻掠浙江沿海”

  旁白讲完,电影播放第一个剧情。

  由洪金宝饰演的俞大猷率军攻打一处倭寇营寨,因为打法呆板,且倭寇装备了不少铁炮等武器,屡攻不克,反而折损了不少明军将士。

  看到这一幕,朱元璋不禁皱眉,心道:记得刘宽说,这俞大猷似乎是嘉靖末年仅次于戚继光的名将,怎打仗如此之呆?

  还有,这嘉靖年间的明军装备怎么看着还不如咱这时候?火器且不说,这盾牌、这甲胄也太差了吧?

  接着电影又用一段剧情表示,所谓倭寇并非只是日国浪人、海盗,还有从日国战国时代杀出来的精锐正规军。

  这些人在日国内经历过多年的战事,不仅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还懂得类似于《孙子兵法》之类的中国兵书,很难对付。

  再接着,电影的主人公戚继光(赵文卓饰)出场了。

  其与俞大猷、胡宗宪进行了一场文戏之后,剧情随着戚继光的回忆来到了数月之前。

  彼时,他才奉命来浙江就任,手下连一个合格的兵卒都没有

  《荡寇风云》长达两个小时,在后世刚播出时口碑并不高,甚至被评为烂片。

首节上一节237/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