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多年之后,其口碑又有所上升,并成为明朝抗倭的代表影片之一。
不过对看片还很少的老朱一家子来讲,这部影片自然是相当精彩的。
因此,当电影以一场戚家军剿灭倭寇的大胜结尾后,老朱一家子仍回味不已。
电影结束后,老朱并未像以往几次那样,带十岁以上的皇子、皇孙到偏殿去议事大概是觉得没什么必要吧。
“夜已深了,都回去歇息吧。”
朱元璋拉着马皇后的手起身,吩咐一声,两人便一起离开了大善殿。
“恭送父皇(陛下),恭送母后(皇后娘娘)!”
刘宽等人目送老朱、马皇后消失在大善殿后门处,这才各自告辞,相继离开。
回家的路上,朱蕙兰发现刘宽有点心不在焉,便问:“夫君可是有什么心事?”
刘宽并未隐瞒,感慨着道:“我在想,我们今日为大明做出的种种努力,能让大明好多久。”
朱蕙兰虽然聪慧,但更多表现在理科、手工方面,政治方面她并未表现出什么田赋,也没怎么关心。
但她知道安慰刘宽,笑着道:“不管怎样,一定比历史上好得久。”
刘宽点点头不再多说,心里却仍在琢磨这件事。
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好坏跟君主关系很大只要制度不变,纵然科技、工业发达起来,也改变不了这点。
刘宽相信朱标会是一个明君,一个好帝王。
朱雄英目前看来,应该也不会差,甚至可能又是一个雄主。
至于更后面的大明皇帝,他就拿不准了。毕竟这一时空大明的皇位继承已经完全不同于历史,他没有了任何参照。
朱棣这一脉后面会出个堡宗,谁又能保证朱标这一脉不会出个类似堡宗的皇帝呢?
‘或许,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让大明更强大一些,软硬件基础更坚实一些。’
‘如此,即便将来这一时空的大明也出现昏君,国家依旧能凭借雄厚的底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想到这里,刘宽吐出一口浊气,掀起马车帘子,望向窗外的夜空。
今夜,月亮真的很圆。
对马岛,南马卫。
卫城一所貌似普通的宅院中,朱棣也在举头望明月。
自正月上元节之后,他不是在岛屿上,便是在舰船之上。一是奉命巡视北洋都司,二是督办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之事。
如今大半年过去,对北洋都司的巡视早已完成,令他对虾夷、苦兀、冰火岛等地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可惜将来他已经准备去印度就藩,而非在北部某地,否则这番巡视学到的东西倒是很有些用处。
至于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之事,也进展不小。
日国南朝各大名几乎都在推行“改稻为桑”之策,可以预见,今秋日国南朝粮食将大大减产。
大明不少参与此事的海商,已经从东南亚运来了稻米,准备在日国大赚一笔。
这并不符合朝廷计划。
“改稻为桑”目前只是初见成效,想要完全落实,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若是大明海商们一开始便摆出一副难看的吃相,只怕会让日国推行此策的大名藩主们反悔。
因此,朱棣已经下了命令,不准海商们的粮价超过某条线根据道衍等幕僚的估计,在这条线下,海商们依旧能赚不少,而日国的藩主们也不至于因粮价过高而觉得吃亏。
次日。
沈绩作为海商代表来见朱棣。
“草民参见燕王殿下!”
“平身。”朱棣淡淡抬手,随即便问:“各家都同意按孤的命令行事吧?”
沈绩道,“这买卖本就是朝廷给的,又关乎朝廷对日大计,我等商贾岂敢不从?”
朱棣知道一味强压商人们也不行,便道:“你们想赚大钱便耐心等几年待日国南朝习惯了卖生丝买粮食的生意,还不是任尔等拿捏?”
“殿下说的是。”
“今秋移民之事办得如何了?”朱棣又问。
沈绩道,“回殿下,今年日国南朝因为大规模推行改稻为桑,民间饥荒更加严重,再加上与北朝进行了数次战役,使得大名们横征暴敛,日国小民日子便更艰难了。”
“再加上,我等派人宣说,女子出海有机会嫁个好人家,不仅能吃饱饭,甚至能给家里寄钱,因此日国南朝卖女之风大盛。”
“草民统计了一番,自七月初算起,各家做移民买卖的海商共计签下了五万余日国年轻女子的身契。”
朱棣虽然有所心里准备,可听了这话还是惊讶,“竟这么多?除了大明海外卫所,剩余的都弄哪儿去了?”
沈绩道,“一部分送到了国内,还有一部分送到了高丽。”
朱棣又问:“国内和高丽都是些什么人在买?”
“这”沈绩犹豫了下,“高丽都是权贵们在买,至于国内,草民并不做这个生意,实是不知。”
朱棣看了沈绩一眼,一笑道:“孤看你是不敢说吧?也罢,孤也不为难你,下去吧。”
沈绩额头见汗,忙告辞一声,退了下去。
稍后,已升职为光明卫指挥佥事的娄奎前来汇报。
“殿下,在咱们的策划和推动下,土岐氏、山名氏已经联合起来,准备起兵对抗足利幕府了。”
“另外三家大名也有此意,若土岐氏、山名氏能在初期战事中取得优势,想必这三家也会转变阵营。”
第二更。
晚安~
第276章 朱棣的打算,发电机诞生!
听了娄奎的话,朱棣微微点头。
他随即道:“安排商人,继续售卖咱们军中淘换的武器给土岐氏、山名氏,再派人去给他们出谋划策,帮他们争取对足利幕府战事的胜利。”
“末将遵命。”
待娄奎退下去后,朱棣还在思考日国北朝之事。
相较南朝,无论是“改稻为桑”还是“移民”之策,在北朝推广得都比较缓慢。
也亏得土岐氏、山名氏及其他几家大名暗中支持,否则连目前这点成绩都难以取得。
比如说“移民”,自七月初开始,大明做“移民”生意的海商在日国北朝签下的女子身契总共还不到一万份。
需知,如今日国北朝人口可是南朝的两三倍。
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日国北朝平民生活比南朝好多少,而是大多数大名对大明商人心怀警惕乃至敌意,不愿合作的缘故。
不过,当日国北朝内战打起来,这种局面必定有所变化。
届时必然会有更多大名脱离幕府掌控,为了一己之利,接受“改稻为桑”、“移民”之事,与大明海商一起发财
时间来到八月下旬。
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带着北美、中美都司卫所军迁徙舰队,经过对马岛。
舰队在对马岛停泊补给之日,朱棣将以海军都督府佥事之衔任舰队指挥使的陈忠明,以及张秉义、李明启、监军太监王平(替换王顺之人),还有就任美洲的两位都指挥使,都给约了出来。
按常理讲,他们这些军中武将是很忌讳私下跟藩王打交道的。
但朱棣是光明正大的派人送来请柬,还连太监王平一起邀请,便算不得私下了。
于是几人皆赴约。
朱棣在这处港口唯一的酒楼二层大包间设下宴席,待几人入内行了礼,他便开门见山地谈起正事。
“这次邀请几位前来,主要是希望跟美洲两大都司还有远航舰队预先谈一桩买卖。”
陈忠明与两位美洲的都指挥使虽然都是正二品,但几人坐到一起时,却还是以陈忠明为首。
陈忠明道,“燕王殿下当知道,朝廷是禁止军队做买卖的。”
朱棣一笑道,“咱大明大多数军队确实禁止做买卖,但如今不是松动了么?”
“如甘肃、吉林、北洋、吕宋四大都司,如今都有户部商贸司进驻,朝廷特许这四大都司与商贸司买卖交易,等于是让四大都司可以间接做生意。”
“北美、中美两大都司远在美洲,离中原万里之遥,想必朝廷也给予了类似的买卖特权吧?”
陈忠明闻言看向谢德、冯谦。
这两位都四十岁左右,既是军中“老将”,又与已经封爵的勋贵沾亲带故。
谢德年四十二,是永平侯谢成从子,虽然战功、名声皆不及谢成,但也算是很早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
只因其能力更偏向后勤方面,所以经过西南之战才积功升为卫指挥使。此番愿意前往美洲,原地升两级,为都指挥使。
冯谦情况差不多,年三十八,乃宋国公冯胜之侄,但并非冯国用之子,而是其三弟之子。
此人也是战场表现一般,能力偏向后勤、屯田方面。先前累功做到都指挥佥事,而今自愿前往美洲,便原地升为都指挥使了。
两人就任前都进宫面圣过,知道老朱对美洲两大都司的规划,且军中也确实有户部商贸司官吏随行。
故而两人稍稍交流了下眼神,谢德便道:“美洲都司确有与商贸司买卖特权。”
朱棣笑道,“你们能与商贸司做生意,孤将来到海外就藩后也可以,这不就等于咱们也能做生意么?”
谢德问,“不知燕王殿下想做什么生意?咱们都司能做的生意可很有限。”
“移民。”朱棣道,“孤将来就藩海外后,能从国内迁徙的汉民必然有限,又不希望手底下有太多当地人。”
“听说美洲土人与咱们长得很像,且土人战士也不错,因此希望两位将来能囤积一批土人战士。”
“将来时机一到,故便会托商贸司做中间商,购买几批土人战士,充实藩国军队。”
谢德、冯谦听完松口气。
他们虽没去过美洲,却从朝廷给的文书上了解不少,又从陈忠明等人口中听过一些,知道美洲土人不少,实力也不强,自认为囤积一批美洲土人战士没什么问题。
另外,他们作为都指挥使一级的将官,并不能定居美洲,至多是任期长一些他们还有亲族在这边,且任期一到便会回京。
如此自不希望得罪朱棣。
于是两人又交流下眼神后,便一起道:“我等尽力而为。”
朱棣道,“有两位这句话就足够了。来,孤敬诸位一杯,祝诸位此去一帆风顺!”
对这几人来讲,能被亲王敬酒,可是荣幸。如张秉义、李明启等,甚至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当即纷纷举杯,一口干了。
在北洋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带着六千余卫所军民前往美洲之际,刘宽照常过着大明“打工人”生活。
天工院虽然才建立半年不到,但有老朱的支持,再加上刘宽目前只是在直隶试办工校,因此并未遇到太多阻挠,天工院各部门运转也基本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