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13节

  “咱制定衣住行等规度,主要便是为了去除胡风,恢复汉家衣冠礼仪。”

  “再次,受蒙元权贵、地方豪绅影响,元末时各地奢靡攀比之风甚重,甚至影响到平民百姓。”

  “许多百姓饭都吃不饱,更有不少地方动辄饥荒,却要在衣住行上相互攀比、奢靡浪费,这难道不是笑话吗?”

  朱元璋说到这里顿了顿,才接着道:“这最后,则是以衣住行等方面的规度,让官、军、民等各安其分,让朝野少生祸乱。”

  对于朱元璋所说的第一、第三个缘故,刘宽都料到了,唯有第二个没想到。

  任何一个王朝末世都有奢靡成风、攀比严重的现象,蒙元立国本就不曾朴素过,元末时奢靡之风自然更加严重。

  明初百废待兴,老朱消除奢靡、攀比之风无疑是正确的。

  但听了老朱这么一番话,刘宽却摸不准他是否要接受放宽衣住行等方面约束的建议这方面约束放宽后,大明肯定会奢靡之风渐起,但也确实能促进消费。

  就看老朱怎么决定了。

  朱元璋并没有考虑多久,便道:“而今天下承平十数年,确实非咱初立大明时可比。”

  “咱既然要重工商之事,衣住行等方面的约束太过严格确实不合适,咱会让内阁与礼部详议此事,酌情放宽约束。”

  “不过衣住行等方面不少规度都涉及礼仪,礼不可废,所以你也不要对此事抱有太大期待。”

  刘宽见老朱勉强接受了建议,还是颇为高兴的,当即道:“陛下所言甚是,不过,纵然是稍微放宽些约束,也是能促进消费的。”

  朱元璋没就此事多说,而是问:“你可还有别的事要禀奏?”

  “并无。”刘宽说着拱手行礼,“微臣告退。”

  待刘宽离开,朱元璋想起刘宽先前所说的几件事,先对朱棣道:“老四,日国之事你需得用心督办,不得轻忽。”

  朱棣抱拳道:“儿臣明白,必不负父皇所托!”

  朱元璋又道,“孩子教育之事,你不在王府,便嘱咐妙云抓紧些,尤其是你家老二、老三。可记住了?”

  朱棣无奈道,“儿臣记住了。”

  “标儿,放宽衣住行等方面约束之事便由你督办你不必详细过问,抓总即可。若凡事都要你亲自劳心劳力,咱养那些官员作甚?”

  朱标、朱棣都颇为意外。

  因为朱元璋既让朱标督办此事,就意味着衣住行之约束放宽得绝不止一点点。

  朱标是乐于此事的,当即拱手道:“儿臣领命!”

  

  

  却说朱棣回到京师的燕王府,便瞧见徐妙云在用戒尺打朱高煦的屁股。

  话说徐妙云虽出身武将家庭,却自幼喜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博览群书后其学识不下于一些宿儒,有“女诸生”的美誉。

  原本她是不会如民间妇人般,逮着儿子打屁股的,至多是用戒尺打几下手掌。

  可朱高煦实在是太气人、太顽劣了。

  朱高煦虽然才五岁,可身高已跟寻常六七岁小孩差不多,再加上比较壮实,便是说他八岁也有人信。

  九月份,朱高煦被送去大本堂读书,结果儒、算两科成绩都不行,也就自然成绩勉强合格。

  成绩不行就算了,朱高煦还在大本堂打架,欺负几个年龄较小的皇叔!

  “啊!”

  “好疼,娘亲别打了!”

  “再打儿子的屁股都要烂了!”

  朱高煦瞧见朱棣进来,叫得更大声了,还装可怜地喊道:“父王,快救救我!”

  朱棣其实挺喜欢朱高煦的,见状有些心疼,但并未阻止徐妙云,而是道:“你必是做错了什么事,不然岂会让你娘亲如此痛打?她打你,疼在你身上,也疼在她心上,知不知道?”

  朱高煦哭着道:“煦儿知错了,娘亲快停手吧。”

  “知错?”徐妙云横眉横眉叱问,“你上次也说知错,结果没几日打了十九叔朱。你若真知错,岂会一再犯错,害得我明日又要去大本堂和你一起接受批评教育?”

  说起这事徐妙云就来气。

  大本堂如今教育方法受刘宽影响颇大,不知从何时起,只要学生成绩太差,或是在大本堂闯了祸,老师们就会请家长。

  就是皇子犯了错,朱元璋的嫔妃也会过去接受批评教育。徐妙云只是个王妃,自然也逃脱不了。

  朱高煦上学不到两个月,便被请家长七次!

  徐妙云本是个清高性子,脸皮也薄,结果被大本堂三科老师批评教育了七次,硬是将脸皮给练厚了,再也清高不起来,这让她如何不气恼?

  她又落下一尺,眼见朱高煦屁股被打得红通通,终究不忍,停下了手。

  “这孩子不是妾身一人的,大王既然回来了,明日便去大本堂跟高煦一起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吧。”

  说完,她将戒尺塞到朱棣手里,飘然离开。

  朱棣捏着尺子,想到明日会大大丢脸,便又将朱高煦按着打起屁股来。

  “啊,父王为何打我?难道不疼煦儿了吗?”

  朱高煦大叫,可惜毫无作用。

  教训完儿子,朱棣来到道衍和尚居住的偏院,将今日在奉先殿领听到及议论之事有选择地说了主要是瞒下了刘宽所讲的大明史事。

  道衍听完皱起了眉头。

  朱棣见状问:“莫非俺今日在奉先殿的应对有什么不妥?”

  道衍道,“大王应对并无不妥,只是贫僧没想到,陛下会让大王督办让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之事这可不是个好差事啊。”

  “其实以大王之军功,只需进入南海水师,再稍微立下一些战功,便可累积到指挥同知的功劳,然后获得就藩资格。”

  “督办日国之事功劳虽大,可大王其实并不需要。且那‘改稻为桑’、‘移民’终究都是毒计,大王督办此事,只怕会有碍名声。”

  说到这里,道衍便打住了。

  朱棣则皱眉沉思起来。

  虽然道衍没明说,可朱棣却明白过来,朱元璋让他督办日国之事,固然有历练他的想法,却也有延迟他到海外就藩时间的用意。

  再考虑到督办日国之事于名声有亏,朱棣便不得不多想了。

  “看来父皇终究对俺有些不放心,只怕是担心他去后,俺从藩国提兵杀回大明,威胁大哥这一脉的皇位。”

  以道衍和尚的智慧,自不会在此时挑拨朱棣和朱元璋的父子关系。

  他道:“或许陛下只是觉得殿下还需多些历练,甚至舍不得殿下太早去往海外也说不定。”

  朱棣没有继续揣测朱元璋的用心,而是握拳道:“为今之计,俺只有尽快督办好日国的‘改稻为桑’、‘移民’之事,才能就藩了。”

  “这两件事若要全部完成,至少也需要十年功夫,甚至花个二三十年也说不定。”

  “父皇便是再舍不得俺到海外就藩,也不会留俺十年。所以,咱们应该只需将这两策布置到日国,初见成效便可。”

  道衍含笑点头,“殿下聪慧,陛下应该就是这么想的。”

  “那日国之事,便需要大师为俺多多参谋了。”

  “此贫僧应为之事。”

  接着,两人便在屋里低声商讨起来

  几日后。

  工部主事郭天问将刘宽请到了机器制造局,向他介绍局内自动机械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制成果。

  “郎中请看,这便是我等根据您的描述所研制的水运机械自鸣钟。此钟只要那水池中水不干,便可一直运转,且会在每个小时自鸣报时!”

  郭天问站在一座房屋那么大的机械造物前,颇为得意地介绍道。

  刘宽朝这机械造物看去,只见其高一丈多,长宽各三丈有余,由许多齿轮、杠杆等机械部件构成。

  而最显眼的,便是最前方由黄铜打造的,直径九尺多的巨大表盘。

  表盘上镶嵌了1至12这十二个数字,且每个数字间都有四个刻度,加起来就是五小格这已经跟刘宽印象中后世的自鸣钟表盘没什么区别了。

  虽然主意是刘宽给的,可当他站在这座房子大的机械自鸣钟前,依旧颇觉震撼。

  回过神后,他便问:“这自鸣钟可否缩小?又能缩制到多小?”

  郭天问道:“若只有齿轮、杠杆之类的金属部件,便是缩到一尺大小也做得。可若想继续以水力运转,估摸着最多能缩小到六七尺的样子。”

  刘宽道,“那你们便设法研制出机械发条,或改进自鸣钟的水运系统自鸣钟若太大,是没法向民间推广的,用处便少很多。”

  郭天问点头,“郎中放心,这两方面我们都在研究,也许要不了两年就能突破。”

  “那我便等你们的好消息。”

  刘宽离开机器制造局后便前往宫中。

  他来到奉先殿向老朱行礼,随后禀告机器制造局研制出“水运机械自鸣钟”之事。

  最后道,“陛下,机械自鸣钟既研制成功,微臣觉得可以推广二十四小时制。”

  其实中国古代早有小时概念,一个时辰本就等于两小时,只是人们几乎不用小时计时,民间乡野甚至连十二时辰都不用,只用平旦、日暮、几更天这种更加粗略的计时方法。

  朱元璋并未立即接纳刘宽的建议,而是道:“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更

  晚安~

  错字后面改

第246章 老朱渴望用电,朱棣督事对马

  “陛下,随着科技与工业水平的提升,本就要求人们更精细化地利用时间。如此一来,原本较为粗放的十二时辰计时便会越来越不合用。”

  “此外,采用精细化的计时制度,本就有督促人们珍惜时间,更有效率地利用时间的作用。”

  “后世各国皆采用24小时及时、分、秒计时制,便是因为这种计时制更加科学、有效、合理。”

  老朱本就是个喜欢压榨“员工”时间的“老板”,听闻精细化的时间能督促人更有效率地做事,他心里便赞成此事了。

  于是道,“既如此,你回去后写个奏本,送交内阁吧。”

  “是。”刘宽先应了一声,随即又道:“陛下,要推广二十小时制,微臣请在京师内城建立东西两座水运机械钟塔。”

  京师是有钟鼓楼的,里面放着钟、鼓二器,本就有帮助百姓计时的作用。

  刘宽为了让机械钟楼与之相区分,干脆称之为钟塔。

  两座钟塔要不了多少钱,大明朝廷如今也有钱,因此朱元璋直接就同意了。

  “此事你亦可写进奏本之中,待内阁审批之后,交由工部有司去办便是。”

  刘宽拱手,“微臣遵旨。”

  说完,刘宽就准备告退,却听朱元璋问:“听说你让雄英他们组建了个发电机研制实验组,莫非咱大明很快就能如后世一般,掌控电力,用上电?”

  刘宽道:“回陛下,想要如后世一般大规模用电,必须建立诸多发电站,如火电站、水电站、风电站、太阳能电站、核电站。”

  “除此之外,还需拥有制作及架设电缆、调节电压等诸多技术,并都达到一定水平才行。”

  “恕微臣直言,以大明目前的科技及工业水平,想要如后世般实现大规模用电,只怕百年都未必能实现。“

首节上一节213/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