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12节

  刘宽笑道,“陛下,相较于燕王殿下这一脉的其他大明皇帝,朱佑樘在里面确实算得上最正常的一个了。”

  “若非要说不正常,他确实有一个不同于历朝历代所有皇帝的事迹。”

  朱棣听刘宽前面的话原本正高兴呢,心想:俺这么一脉终于出个正常皇帝啊,不容易。

  可听到刘宽后面一句话,他心立马悬起来。

  “不同于所有皇帝的事迹?”老朱、朱标则是纯粹好奇。

  刘宽道:“说起来,在后世人的评价中,大明皇帝可以说是历朝中最重视夫妻感情的有人总结,历代大明皇帝基本都会钟情于某一个女子。”

  “可即便如此,历代大明皇帝,哪怕是朱见深那般痴恋万贞儿的,也纳了许多嫔妃,甚至还会私下里偷吃小宫女。”

  偷吃小宫女?

  听见这话老朱、朱标、朱棣神色都有些不自然,随即又理所当然食色性也,男儿哪有不好女色的?

  刘宽接着道:“朱佑樘不仅只钟情于其皇后张氏,而且一辈子都没纳过其他嫔妃,也未曾宠幸过哪个小宫女。”

  “所以,后世人评价朱佑樘是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亦是唯一进行一夫一妻制的中国封建皇帝。”

  “当然,朱佑樘这么做的后果便是子嗣艰难张氏为其生下两子一女,次子一岁夭折,女儿五岁夭折,只有长子朱厚照活到成年。”

  听刘宽讲完,朱标、朱棣还在思考、反应,便听见朱元璋怒斥。

  “荒唐!真是荒唐!”刘宽闻声看去,便见老朱瞪向朱棣,“老四,你这一脉的皇帝果然没一个不荒唐!”

  朱棣顿觉冤枉无比,忍不住顶嘴道:“父皇说朱佑樘前面几个皇帝荒唐,儿臣认了,可这朱佑樘就算称不上中兴之主,也算有为的守成之君吧,他怎么就荒唐了?”

  朱元璋怒哼道:“怎么荒唐?他只幸皇后张氏一人,以至于子嗣稀少只剩一孤子,便是为人君者最大的荒唐!”

  第二更

  感谢【着的考究派】100起点币打赏!

  晚安~

第244章 他被文官忽悠瘸了!刘宽的小小建议

  “人君子嗣是什么?是国本!”朱元璋接着说道,“故多育子女,亦是人君的一大要务!”

  “这朱佑樘明明能生,却因宠幸张氏一人不肯多生,显然是将大明江山社稷置于张氏之下,岂不荒唐?!”

  “他不是生了个朱厚照嘛。”朱棣又忍不住顶了句。

  朱元璋更气,“一个儿子顶什么用?若这朱厚照品行不端或愚钝不堪,那朱佑樘难道还会把江山交到其他宗室手上?依咱看,他只养育一个儿子倒不如绝嗣!”

  朱元璋这么说自是有些气话在里面,但也反映了他对朱佑樘婚育方面的强烈不满。

  刘宽此时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他道:“陛下,微臣妄自猜测,朱佑樘只幸张氏一人,除张氏之外几乎称得上不近女色,或许与其身体天生羸弱有关。”

  “史书上说,成化帝晚年沉湎女色,甚至向方士求问房中术,乃至服食丹药。”

  “朱佑樘有此见识,必然引以为戒,再加上身体羸弱,不愿多沾女色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若是为育子嗣多纳嫔妃幸之,不到三十岁便死了也说不定。”

  “即位之君有为无为又或荒唐,其实是件很难确定的事,既如此,他或许想着不如自己多活几年,为大明多做些事。”

  “对呀!”朱棣一听刘宽的话,仿佛被点醒了般,“父皇,兴许正如三妹夫所说,朱佑樘不是不想多育子女,而是不能。”

  “其爱惜身体,固有贪生之念,却也有为大明着想的念头啊!”

  听了刘宽的一番话,朱元璋气消了些。

  可再听朱棣的话,他还是忍不住哼道:“刘宽也说了,这只是他妄自揣测而已,未必是真的。”

  接着又话语一转,“况且,这朱佑樘即位后纵有革除弊端、梳理内政之举,却犯了一个大错那便是对文官太过宽纵,治国又倚重内阁,必然会使文官更加做大,乃至势大难治!”

  说完,朱元璋见朱标在皱眉思索,朱棣则还有点懵的样子,他便耐下心来讲。

  “老四你这一脉朱佑樘之前的皇帝,除了即位仅一年的朱高炽,以及因土木之变即位的朱祁玉,其他皇帝对文官纵有重用,却也知道制衡,甚至打压。”

  “比如说那朱瞻基,为何要设立内学堂,大肆任用宦官,不就是为了以家奴制衡文官势力么?”

  “再比如朱见深,大兴厂卫,又提拔武将,塑造新的武勋,同样是为了压制文官势力。”

  “即便是朱祁镇那个混账,都明白文官在侵夺皇权,知道用宦官、武将辖制。”

  “可这朱佑樘不仅大兴文事、重用文臣、倚重内阁,还压制厂卫,也不重视武将依咱来看,他多半是被文官忽悠瘸了!”

  刘宽道,“陛下,其实后世网络上对朱佑樘的‘弘治中兴’也有类似的看法。”

  “正如陛下所讲,朱佑樘任用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一批优秀文官,确实革除了大明一些弊端,可同样因此令文官势大难治。”

  “后世认为,就是从弘治朝开始,大明文官势力真正拥有了同皇权抗争的权利这一点在朝堂上表现得或许不明显,但在地方上,尤其是江南地区,便表现得很明显了。”

  “不论是后来即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还是嘉靖皇帝朱厚,都曾花费不少心思、精力用在与文官集团争权上。”

  “后世甚至有阴谋论者认为,正德帝落水病亡,以及嘉靖帝在位期间多次遭到刺杀,皆是皇帝与文官集团争斗激烈到无法调和的一种表现。”

  “并且从最后的结果看,不论是正德帝,还是嘉靖皇帝,都输了。”

  “正德皇帝即位后重视军事、武将,任用宦官、武将、杂流官吏,曾亲自整顿北疆军队,并上战场领军击溃入侵的蒙古人。”

  “还曾南下平定宗藩宁王的叛乱有这些武功在手,彼时正德皇帝虽在朝野有任用佞臣,纵容鹰犬的恶名,依旧权威大涨。”

  “可就在这种时候,他竟然落水,并且久治不愈而亡。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文官集团想要扼杀这个过于重视武功,又疏远文官的皇帝。”

  “而嘉靖帝以小宗即位,当时朝政几乎完全由内阁把控,也亏得嘉靖皇帝权谋方面天赋过人,才慢慢夺回了部分权利。”

  “但他在革新大明政治的过程中却遭遇了失败,又经历一连串的刺杀,之后沉迷炼丹修道以及搞钱,未免不与此有一定关系。”

  听了刘宽这番话,老朱父子三人都眉头深皱。

  朱棣最先忍不住道,“这文官势力竟猖獗至斯,敢谋杀皇帝?”

  朱元璋冷笑道,“历朝历代废立皇帝的权臣还少吗?也就是咱废除了宰相和中书省,大明才没出现敢于废立皇帝的权臣,而是以内阁、文官集团的形式暗中与皇帝政权。”

  “若依旧有宰相之位在,你看大明会不会出现伊霍,甚至出现王莽、杨坚之辈?”

  几年前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及中书省时,多少人劝阻?便是马皇后都曾劝过。

  可他乾坤独断,硬是将在中国诞生了上千年的宰相之职给废了。

  如今看来,此举当真是再正确不过。

  内阁就算侵夺了皇权,也不敢废立皇帝,便是想要扶持傀儡都难,只能暗中操控朝野政治,搞些上不得台面的阴谋诡计。

  这些魑魅魍魉,若遇到真正有能力的皇帝,必能以铁腕横扫之!

  朱标回过神后,暗想:莫非我亲近文臣、儒家真的错了?

  或许文臣可用之,亦须多加提防,时刻注意勿使彼辈侵夺皇权壮大其自身。

  朱标这念头一产生便根深蒂固,思想乃至气质都有了些许变化。

  朱棣却还没有进入未来大燕国王或储君的角色,他道:“三妹夫说那正德皇帝朱厚照重视武功,可否讲讲他的事迹?”

  刘宽露出无奈之色,道:“燕王殿下,朱厚照的事若说起来可就比朱佑樘多多了,今日微臣已讲了许久,可否改日再讲?”

  朱棣正要开口,便听朱元璋道:“老四,你就别为难刘宽了就算要听,也好歹让他准备一番。”

  “是。”朱棣只能就此罢休。

  “刘宽,若无别的事,你便退下吧。”

  听老朱赶人,刘宽正想告退,却心中一动,道:“陛下,其实若想解决蒸汽纺织等工业革命带来的产品销量问题,还需注意一事。”

  朱元璋一听来了兴趣,问:“哦,什么事?”

  “拉动内需。”

  拉动内需?

  一时间老朱、朱标、朱棣都咀嚼起这短短四个字来。

  刘宽则继续道:“当今世界,大明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今已有六千多万人口。”

  “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能消耗多少布匹等产物?所以,大明若不想未来生产的工业品无处销售,最应该重视的就是提升大明百姓的消费需求,这便是拉动内需。”

  朱元璋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便问:“那该如何拉动内需?”

  刘宽道:“拉动内需的方法有很多,微臣初步总结如下。首先得让百姓富裕起来,手里有钱;其次得让老百姓有花钱的需要、想法。”

  “最后则需要让老百姓对未来有信心具体说,就是老百姓有信心把花出去的钱再赚回来,甚至赚到更多,如此他们才舍得花钱。”

  朱元璋听得点头,再问:“那你说说,这三步依次该怎么做?”

  刘宽听了苦笑,“陛下,这三步即便是在后世,也是令很多国家烦恼的大问题,微臣一时之间如何能回答得好?”

  “况且大明情况与后世又有很大不同,微臣便是有些见识,也未必能直接套用在大明。”

  “故而,对拉动内需之事,微臣暂时只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建议。”

  朱元璋早就知道刘宽并非那种诸葛亮式的大才贤能,听此倒也没觉得失望,而是一笑道:“能有一个具体建议也好,你且说吧。”

  刘宽稍稍犹豫,还是道:“微臣请陛下放宽些对大明百姓衣、住、行方面的约束。”

  刘宽说的虽是一句大白话,但却蕴含了不少内容,可称言简意赅。

  朱元璋听了微微意外,随即就沉思起来。

  刘宽的意思很明白大明如今对衣、住、行方面的约束,阻止了百姓进行相关消费,不利于拉动内需。

  说起来,明初朱元璋对朝野衣、住、行三方面的约束要等到洪武二十几年才会达到顶峰,堪称严苛。

  首先,上至皇族下至平民百姓、贱籍之人,都只能穿戴特定的服饰,便是服饰颜色、材料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住的方面,房屋必须与户主身份相符合这点从各种房屋的称呼就能体现出来,平民之家称宅;官府称邸;有爵位、有官身、功名的人,其房屋才能称之为府。

  交通方面同样有规定,如武将不能坐轿,文官也得三品以上才能坐轿,等等。

  虽然如今大明在这方面的管束比历史上还宽松些,但跟大明中晚期相比依旧差远了。

  刘宽并非建议朱元璋彻底废除这方面的约束、限制在一个封建社会,这根本不可能。

  但只要朱元璋能放宽些这方面的约束、限制,便能起到刺激大明有钱人消费的作用。

  刘宽这个“小小具体建议”其实也算是一种试探若老朱连这个建议都难以接纳,那他纵然对如何拉动大明内需有些想法,也不必提了。

  因为那些想法会比这个“小小建议”更加颠覆大明现有制度及政策。

  在朱元璋沉思时,朱标、朱棣也在思考其中利弊。

  约莫过了五分钟,朱元璋才道:“刘宽,你可知大明建立之后,咱为何要在衣、住、行等方面做出具体到堪称严格的约束?”

  ‘难道不是为了划分阶级,凸显统治者及权贵的权势、地位吗?’

  刘宽心中如此想,口中却道:“微臣不敢妄自揣测。”

  “你有什么不敢的?”朱元璋先笑了笑,随即就道:“也罢,咱就跟你好好说道一番。”

  第一更

第245章 朱高煦被请家长,水运机械自鸣钟!

  朱元璋道,“你应该知道,蒙元统治天下近百年,汉家百姓已染胡风,辫法胡服乃至取胡名者不知凡几。”

  “北方胡化则尤其严重,一些地方的汉儿甚至不再说汉家语言,而是说胡话,汉家衣冠、礼仪更是忘了个干净。”

首节上一节212/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