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14节

  “不过,若仅是让皇城及朝廷各部院等官衙通电,实现小规模用电,几年时间应该就能办到。”

  朱元璋听了刘宽前面的话原本有点失望,可听到后面却精神一振。

  待刘宽讲完,他便问:“若皇城及朝廷各官衙通了电,能用到哪些电器?”

  能说出电器这个词,足见老朱对后世之事已了解不少。

  刘略微沉吟了下,道,“电灯、电扇研制起来都不算难,电灯可以照明,电扇可以扇风。”

  “除此外,或许还可尝试研制电报乃至电话若研制出了电报、电话,并在各省府安装,陛下便可及时了解各地军政等事务,并及时将旨意传达过去。”

  “可以说,有了电报、电话,再加上铁路、轮船,朝廷的行政效率将会显著提升,对地方的掌控也会大大增强。”

  其实电报、电话之利朱元璋已经通过大本堂的课堂记录了解过。

  可此时听刘宽讲来,他仍不禁心潮澎湃,当即道:“刘宽,反正铁路修建、运营之事都已经步入正轨,机械制造局、机车制造局等科技司下属衙门也都开始发挥其作用。”

  “不如你将剩余之事交给下属去做,你亲自成立一个什么项目组,尽快让咱大明能小规模地用电,如何?”

  刘宽犹豫了下,道:“陛下,即便是小规模用电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之事,而铁路运输仍有不少事需要微臣指导或主持。”

  “另外,要实现小规模用电,还必须有一批拥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需要大明积累一些技术才行。”

  “微臣斗胆请陛下稍等两三年,再让微臣办理此事。”

  朱元璋听了先是皱眉,随即叹道:“咱等两三年,你们办成此事又需个几年,咱只怕没命看到大明用上电灯、电报的那日啊。”

  刘宽很意外,没想到老朱居然跟他卖起可怜来,这也跟其霸道皇帝的人设太不相符了。

  回过神后,他赶紧道:“陛下长命百岁,定能看到电灯、电报问世。”

  朱元璋觉得他或许能比历史上多活几年,但并未奢望活到百岁,甚至都未必能活到八十岁。

  不过吉祥话他也爱听,一笑道:“也罢,咱便不为难你,用电之事就再等两三年吧。”

  

  

  一支由几艘大明战船组成的舰队抵达对马岛,停在了东边的清水港。

  很快,朱棣便带着一支千人护卫军下船。

  因为过去一两年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岛上,朱棣随行护卫军的兵种又有所变化。

  骑兵依然有,但只剩下一百人,主要充当陆上传令兵、侍卫使用。

  剩下九百人中,有三百人精通水性,达到了北洋水师水鬼的标准。

  最后六百人亦通水性、海战,同时又精通陆战,甚至还有部分人精通骑射,完全可以说是明代版的海军陆战队,并且是极为精锐的那种。

  上岸后,朱棣带着护卫军入驻了清水港不远处的南马卫卫城。

  他此番是负皇命而来,因此第三日,南马卫、北马卫诸千户所千户,以及光明卫在对马岛的负责人,便都遵令前来拜见。

  或许是出于制衡考虑,今年春上朱元璋分瀛州岛(原济州岛)的瀛州卫为瀛洲西卫、瀛洲东卫;同时设立不久的对马卫也改为南马卫、北马卫。

  而今南马卫下辖三个千户所,北马卫下辖五个千户所。若是各千户所正军皆满员,便可随时征召八千明军!

  因为各卫所皆设立不久,故而目前都不满员,实际上目前也就能征召五千左右的明军。

  但哪怕只有五千明军,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了,足以让海峡东边的日本南朝战战兢兢,让日本北朝亦生警惕之心。

  南马卫,官厅。

  朱棣高坐主位,南马卫、北马卫两位指挥使、四位指挥同知则分坐左右。至于指挥佥事、镇抚、千户,则只能分列左右。

  朱棣环视众人,道:‘此番本王前来对马,除肩负特殊皇命,还要兼着督促瀛洲、对马两岛卫所屯田之事。”

  “纪指挥使,你且先说说南马卫的屯田之事吧。”

  南马卫指挥使纪博大起身抱拳,道:“回燕王殿下,南马卫自去年设立至今,已于对马南岛各处开垦田地三万余亩。”

  “除此外,还设立二十四处沿海捕鱼所,每月可得渔获数十万斤”

  大明在对马岛的屯田政策算是比较灵活的,允许卫所在屯田之余于沿海捕鱼。

  所获得的渔获除由卫所正军、军余消耗小部分,大部分都会制作成咸鱼、干鱼,由户部商贸司驻岛上的办事机构收购,贩往大明、高丽、日本。

  不过,大明朝廷也仅允许卫所官兵捕鱼,如制盐、经商之类的行为是不允许的若允许,不仅卫所的军队属性会降低,还可能往海外独立势力衍变。

  当然,待多少年后,大明掌握了电报技术,海上航运也更加发达,说不定就会放给对马这种海外岛屿更多财政方面的权利。

  就这个时代的农业技术而言,对马岛并不怎么适合种田地。这一点,从之前对马宗氏始终只有几千军民便能看出。

  所以,两个卫所过去一年多开垦的田地并不算太多。不过,若今年不遭灾,供给两个卫所的军粮那是绰绰有余。

  若遭了大灾,估计两个卫所就得吃从大明或高丽、日本运来的粮食了。

  朱棣听完两个卫所的将官一一汇报了屯田、捕鱼之事,便让他们散去,只留下光明卫驻对马岛的负责人,一位千户。

  诸位千户名叫娄奎,朱棣去年便认识了,此时便不寒暄,直接问:“娄千户且说说过去几个月日国南北朝的局势。”

  “是。”娄奎应了声,便讲起来,“日国南朝虽从我大明购买了几批兵甲、火器(明军汰换下来的突火枪、碗口铳),可由于后龟山君臣多不思进取,沉迷享乐,故而南朝对北朝仍是采取守势。”

  “目前,其南朝除了占有九州、四国两大岛之外,在本州大岛上只能固守广岛以西数座城池。”

  娄奎说着不禁直摇头,显然看不起南朝的后龟山君臣。

  其实如今日本南北朝局势在大明的搅和下已与历史上有颇大不同。

  历史上,在北朝占据京都后,南朝君臣基本就认输了,开始一味的向北朝求和,想求出一个中国南宋的局面,苟安一百多年。

  可惜北朝锐意进取,又出了足利义满这样的“明君”,于是南朝只苟安了十来年,便被北朝逼降了。

  而今南朝却在大明谍探的搅和下,比历史上稍微强硬些,虽然仍想求和,却是“以打促和”。

  虽然南朝如今占领的地盘比历史上还少些,可军事实力、军心士气却比历史上强了一些。

  反过来,北朝那边却因为大明谍探的捣乱,足利义满对北朝内部势力的统合得要比历史上慢了一些。

  果然,娄奎接下来就说起这事。

  “北朝这边,足利义满过去一年多主要着力解决以土岐氏、山名氏为主的,对其尚未诚心归附的守护大名。”

  “今年足利幕府曾派出刺客,想要刺杀土岐氏的老家主土岐赖康,但被我光明卫破坏,未能成功,还因此使土岐氏与足利幕府愈加离心。”

  说到这里,娄奎颇为得意。

  因为光明卫在这件事中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完成朝廷在日国的布局立下大功。

  朱棣听得点头,随即直问:“你认为以日国北朝当前局势,足利义满还需多久才能统一日国南北?”

  第一更

第247章 改稻为桑一起发财!北朝意外

  娄奎道,“若无咱们掺和,最多十年足利义满便可统一日国南北。足利幕府要统一南北已非耗时多久的问题,而是未必能办到。”

  朱棣听了一笑,道:“看来你对日国的光明卫同僚很有信心。”

  “末将不只是对同僚有信心,也是对陛下、对咱大明有信心陛下既不想足利义满统一日国南北,他纵是一时人杰,又如何能得愿?”

  朱棣道,“娄千户很会讲话。”

  “末将只是说实话而已。”

  随着跟娄奎接触加深,朱棣不得不感叹,如今大明军中人才当真是多,可惜在职将官不是他能随便招揽的,锦衣卫、光明卫中人更不可动。

  他便没跟娄奎聊什么私话,直接拿出了一份文件,让侍卫递过去。

  “你们应该已经接到过一道辅佐本王在日国办事的旨意吧?”

  娄奎道:“陛下旨意中只说辅佐殿下,并未交代办什么事。”

  “你看过这份文件便知道了。”

  娄奎打开文件,看了一页便双目精光直冒。

  待看完所有内容,他不禁赞叹道:“改稻为桑,实乃奇谋妙计啊,不知是朝中哪位大才想出来的。”

  “此计与那买卖人口之事相结合,便犹如软刀子割肉。既可不断削弱日国实力,又不必我大明担负多少骂名,当真是妙!”

  朱棣心道:明明是毒计,到这娄奎口中就成了奇谋妙计这厮果然会说话。

  随即他示意侍卫收回文件,道:“此事你们知道即可,不可外泄。”

  “末将明白。”

  朱棣又问:“那你觉得此计在日国南朝、北朝实施起来难度如何?”

  娄奎道:“南朝君臣如今视我大明为靠山,对待前往就九州、四国经商的大明商人也甚是礼遇。”

  “去年提虾夷、苦兀、冰火三岛卫所军买婆娘的商人才向日国南朝大名提出想法,对方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弄来诸多日国年轻女子发卖了。”

  “由此足见日国南朝不仅想讨好我大明商贾,且无爱惜子民之意,视百姓如牛羊。”

  “南朝君臣如此德行,怎会阻碍改稻为桑之策?只怕他们了解此策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还会哭着喊着让咱们帮忙施行呢。”

  朱棣虽料到在日国南朝实施改稻为桑比较容易,却没想到娄奎说说得这么夸张。

  哭着喊着让他们帮忙?

  日国南朝君臣真的昏庸贪婪至此吗?

  “那北朝呢?”朱棣又问。

  娄奎笑容一敛,甚至皱起了眉头,“北朝情况只怕相反那足利义满肯定能识破改稻为桑对日国造成的弊端,再加上其本就提防咱大明,只怕会横加阻挠。”

  朱棣道,“你不是说以土岐氏、山名氏为主的几个大名尚未归心足利氏吗?这改稻为桑之策在北朝可否从土岐氏等大名着手?”

  娄奎道:“末将也是这么想的。”

  “那你们便将日国南朝、北朝适合与咱们大明商贾合作施行‘改稻为桑’之策的大名情报整理一番,交给本王吧。”

  “末将遵命。”

  

  

  半个月后。

  九州,肥后国。

  如今的肥后国守护大名今川氏家老熊本仁吉正盛情款待大明海商沈绩。

  酒足饭饱,又欣赏了日国歌舞伎的特色舞蹈后,沈绩做出了有要事商谈的表示,熊本仁吉当即让歌舞伎及服侍之人都退了下去。

  “熊本家老,我们是老交情了,沈某便直话直说我此番过来,是想与今川氏做生丝买卖。”

  “生丝买卖?是买还是卖?”熊本仁吉问。

  “买。”沈绩道,“我想预先订购明后年今川氏辖区内的所有生丝!”

  听到这回答,熊本仁吉不禁惊讶。

  日国虽然在几百年前便开始养蚕,生产生丝,但产量一直不大,只供给本国织造丝绸之用倒不是不能多产,而是日国权贵皆喜中国丝绸,日国的丝绸便是生产多了,也卖不出去。

  如此,生丝的产量自然也不多。

  “沈员外为何要到我日国买生丝?莫非明年生丝产量不够所需?”

首节上一节214/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