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49节

  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方腊率领的摩尼教江浙大起义,且当时在湖广、河北、山东农民起义规模亦不小。

  朱标曾与朱元璋讨论过赵宋这段历史,经过分析之后,认为当时若非赵宋在外部辽、夏压迫下,吏治、军队方面没太过拉胯,也会如汉唐一般倾覆于农民起义。

  及至元末,红巾军起义规模与激烈程度,更是远超汉末黄巾起义以及唐末农民起义。

  几十年前,除了河北、甘肃、陕西、山西等少数蒙元统治力较强的地方外,遍地都是红巾军!

  其中既有韩山通、刘福通这等为起义先驱,在中原正面硬抗蒙元大军,最终粉身碎骨者。

  亦有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于南方,消灭地方蒙元权贵,替代蒙元地方统治者。

  而其中最为壮烈的,莫过于刘福通执掌韩宋后所发起的三路北伐朱标每每与朱元璋谈到红巾军三路北伐之事时皆唏嘘不已。

  当时东路军以毛贵为主将,在至正十七年十一月,由徐州经山东攻向大都,曾连战连捷,一路攻入河北境内,逼得蒙元君臣惊慌失措,直欲迁都。

  然彼时蒙元实力仍在,毛贵率领的东路军终究在柳林被蒙元赶来的各路勤王军击败。

  战败后,毛贵不得不退回山东,重新积蓄实力。

  此战前后历时近半年。

  西路军先以李武、催德为主将,在至正十六年六月由河南攻往陕西。

  彼时陕西蒙元实力亦相当强大,更有李思齐这等汉人能将。

  西路军就潼关与蒙元军队展开反复战斗,潼关几度易手。

  后来西路军绕过潼关蒙元军队主力,由武关入陕西,破商州、夺棋盘山、据蓝田,直逼霸上。

  可惜最终为李思齐、察罕帖木儿等蒙元能将击败,被迫退入四川。

  再之后刘福通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将领增援西路军,可惜援军再次战败,也退入了四川。

  两支西路军会师不久,便再度由四川攻入陕西凤翔府,结果却在凤翔府城下遭察罕帖木儿内外夹击之计惨败,被蒙元军队斩首数万,伏尸百里!

  西路溃军一分为二,李武、催德部北上,转战陕甘宁,一直坚持到至正二十一年,方被李思齐收降。

  李喜喜则率领残部南下,经四川去湖广、江西,最终投了陈友谅。

  即便从凤翔惨败算起,西路军北伐亦坚持了一年多。

  而最令朱标震撼的则是中路北伐军。

  中路北伐军以关先生、破头潘为主将,在至正十七年六月,由山东曹州攻向山西。

  中路军开始亦是连战连捷,克陵川、高平、潞州、太原等地,后因蒙元军队在险关拦截,中路军无法按计划向东与东路军会师河北,便北上攻取大同、雁门。

  后来更是继续北上草原,破元上都开平!

  再之后则是转战辽阳行省,中路红巾军兵马不减反增,人数最多时高达十几万,且在兵威最盛时攻入了高丽国内。

  入高丽后,红巾军一路南下,高丽百姓闻讯景从,至高丽都城开京城下时,加入红巾军的高丽百姓亦有十数万!

  数十万红巾军一鼓作气攻破开京!

  高丽国王南逃,被困于城内的高丽权贵向红巾军将领进献家财、女子,以求活命。

  至此时,中路红巾军虽未能完成刘福通交代的北伐任务,也算盛极!

  几乎算是在大唐之后再复朝鲜了(朝鲜之称,古已有之)。

  可惜盛极而衰。

  据朱元璋后来派入高丽的谍探汇报,关先生等中路红巾军主力覆灭于至正二十一年的腊月底,年节将近之际。

  彼时大雪数日方停,红巾军主力大都在城外大营中取暖,因被高丽人以女子、钱财诱惑,失了警惕。

  不妨高丽悍将李成桂以数千精骑,趁机在高丽内应配合下,入驻开京。

  随后与南方的高丽军配合,在开京城外大败红巾军,俘杀十余万!

  最终仅破头潘率领万余轻骑逃了出去,北上辽阳,降了孛罗帖木儿。

  中路红巾军北伐历时四年,至此败亡

  然刘福通之三路北伐虽败,却给南方红巾军争取了时间和机会。

  最终,朱元璋从众多潜龙中脱颖而出,统合南方红巾军,建立大明。

  随后以二三十万大军北进中原,发布《谕中原檄》。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首次北伐即破元大都!

  蒙元虽退回草原,但大明继承红巾军之志,至今已三征北元,誓灭胡虏!

  正是知晓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之事,又亲身经历了元末红巾这样浩浩荡荡的超大起义,朱元璋、朱标才觉得西方无一次农民起义颠覆政权,甚至都没有一次像样的农民起义,难以理解。

  老朱、朱标想着这些,都是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朱标随即便忍不住问:“西方之事究竟谁因何与我们如此不同?”

  第一更。

  【抱歉,这章被红巾军起义的史料震撼到了,写嗨了,没能注意控制文章的史料比例好在这章比较长,后面也会尽量多写几章免费字数多的(200字一计费,超过一百多字不足两百字,就不计费),作为补偿】

  谢谢大佬们的订阅支持!

第171章 考古与火葬,反暴政之精神永存不灭!【二合一章】

  刘宽道:“微臣之前不是说过么,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与我们有很大不同。”

  “事实上,放眼全球现存的各个国家,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思想都很独特。”

  “首先,我们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大明如今只能通过史书和一些遗迹进行历史追溯,到了后世考古学兴起,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殷墟,直接证明了殷商的存在。”

  听到这里,朱标又忍不住打断刘宽的话。

  “何谓考古学?”

  刘宽解释道,“考古学是后世近现代兴起的一门考究古代人类活动的人文科学,算是科学的一个分支。”

  “如今的史学与其有所交叉,但考古学讲究实证,因此主要工作就是发掘各种遗迹,如掩埋在地下的城池废墟、坟墓、人或动植物遗存的骨骸、标本等。”

  老朱、朱标又双被惊讶到了。

  这次却是老朱先开口。

  他皱着眉道,“这不就是盗墓么?岂不缺德?”

  刘宽道:“盗墓贼是冲着陪葬的金银财宝去的,发掘洞穴时往往不择手段,会对墓穴造成毁坏,乃至侮辱死者尸骸。”

  “考古若开启坟墓,则会进行保护性发掘,力求让坟墓内一切保持原样。”

  “并且考古工作者并非是冲着金银财宝,而是为了通过墓穴中的情景,推演历史真相。”

  “比如说如今史学家对殷商的了解只能通过数千年传下来的各种文献,并且这些文献很多不知是何时编写的,真伪很难辩证,也就导致我们所知道的殷商历史未必是真的,极有可能是后人编造。”

  “但若发掘了殷商遗迹,便可以通过里面的各种文物、遗骸,推演殷商时代的真实情况,从而对现存相关史料进行辨别,去伪存真。”

  说到这里,刘宽顿了顿,看向老朱,道:“陛下,人常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若知道的是伪史,岂不受误导?”

  朱元璋听了依旧皱眉,“你所说虽有些道理,可咱还是觉得为了考究历史真伪,便去掘人坟墓,属实缺德。”

  刘宽道,“那陛下有没有想过,即便考古工作者不掘坟墓,盗墓贼也不掘吗?”

  “若是太平世道还好,朝廷一般都会制定律法威慑盗墓贼。可若是到了乱世,盗墓贼往往也很猖獗,不知多少古坟被盗掘。”

  “古坟为盗墓贼光顾后,不仅墓主被打扰,陪葬品被盗,坟墓也被毁坏,后人再想了解他的生平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状况都不可得了。岂不可惜?”

  朱元璋心里承认刘宽说的有道理,但他还是难以接受后世人为考究历史而发掘坟墓。

  如今他的皇陵仍在建设之中,因此他一想到,后世他的皇陵多半也会被那什么考古学家发掘,心里就很不舒服。

  他于是道:“后世人准许那什么考古之人发掘坟墓,当权者难道不怕有朝一日,他们的坟墓被更后世的人开启拿去研究历史吗?”

  刘宽笑了。

  老朱、朱标都很不解。

  朱标怕老朱生气,便主动问:“妹婿因何发笑?”

  “微臣失礼了实在是忍不住。”刘宽解释了句,“陛下所说的问题后世当权者完全没有,因为后世推行火葬。”

  推行火葬?

  老朱、朱标听了微愣。

  说起来,明代中国虽以土葬为主,但亦有火葬、水葬、天葬等葬法,但多是少民习俗。

  汉人除非遇到瘟疫,一般都会选择土葬,便是战后清理战场,也会将敌人的尸体埋葬,而非一把火烧掉。

  所以,俩人完全没想到后世会推行火葬。

  难不成刘宽所来的后世新中国又是如蒙元、满清般的少民部族建立的朝廷?

  回过神,朱标便问:“后世中国是汉人当权吧?为何推行火葬?”

  刘宽感觉话题越来越偏了。

  但老朱、朱标不断发问,他也只能任话题偏下去。

  他道:“后世新中国是一个以汉人为主的多民族政权,对各少民部族都一视同仁。”

  “推行火葬跟当权者属于什么族没关系,而是出于多方面考虑后的选择。”

  “其一是解决土地资源后世中国人口最多时高达14亿,即便是后世太平,又有极好的医疗条件,每年仍有上千万人自然死亡。”

  “陛下、殿下不妨想想,若这些人都需要土葬,国家每年会有多少土地化为坟地,不能再做他用。”

  “另外,后世大城市人口极多,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口都高达数千万。”

  “若这些人都选择葬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那座城市周边又得有多少土地不断变为坟地。”

  刘宽说到这里,只见老朱、朱标竟都的张大了嘴巴,惊讶的表情很夸张。

  事实上,这父子俩心里比表现的更震惊。

  因为思维惯势,他们虽早就知道后世中国有14亿人口,却没有以此为情况去考虑后世之事。

  回过神后,老朱先神色复杂的开口道:“你所说这点,咱确实没考虑到看来当人口多到一个层次,许多事情都需要有所变化。”

  “不过,你说后世大城市人口数千万,岂不等于将如今大明人口都聚集于一地?若真如此,该城市的官府如何治理?”

  刘宽心道:这话题又偏了啊,而且偏到没边了。

  他觉得不能再顺着俩人的问题回答了,不然午时过了他都未必能离开奉先殿。

  于是道,“陛下,虽说后世大城市人口高达数千万,但微臣来大明前,人口最多的重庆,也不过三千多万人,只是如今大明人口的一半。”

  “人口达到两千多万的城市则只有北京、上海、成都三座,剩下的人口高达一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全国也不过十几座而已。”

  “至于官府如何治理,自然依靠科技这里面涉及的事实在太多,说起起来太长,其对大明没什么值得借鉴的,微臣今日可否不说?”

  什么重庆人口不过三千多万?

  什么又叫只是如今大明人口的一半?

  还有什么又叫做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城市只有十几座?

  老朱仔细瞅了瞅刘宽神色,总觉得方才这番话听着古怪。

首节上一节14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