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成只能坐等积雪融化,再等冰也融化?
皱着眉抬起头,刘宽发现与会众人除了郭天问,都在看着他,显然是等他拿主意。
这时郭天问忽然道:“我们可不可以在火车头加装一个契合铁轨的大铲子,然后让驺吾号缓速行驶,趁着积雪冻住前,将其清理到铁路外?”
刘宽听了眼睛一亮。
他方才还真没想到后世铁路上也有专门清理积雪的火车想一想,既然公路有专门除雪、破冰的汽车,铁路不可能没有这类功能的火车。
所以,郭天问的想法应是可行的。
刘宽当即道:“这法子可以尝试但这次估计是不行了,你们机器制造局联合机车制造局,尽快搞一套可行的方案出来。”
“待天晴化冻之后,就给驺吾号先装上这个大雪铲,正在生产的其他五列火车也要有配套的雪铲。”
“直隶这边冬季积雪还不算厚,可若是过了黄河,到了北边,冬季积雪可就厚多了,火车不能除雪可不行。”
“先前是我考虑不周,没有提醒你们,好在如今补救还来得及。”
顿了顿,刘宽又道:“另外,铁路拐弯、分岔、交叉的地方须得提前派人工进行除雪,但不能从地方上随便征发民夫来做这事,得由专业的铁路工人负责。”
裘七尺、张金饶听得点头,将刘宽话语的要点都记录在各自的会议本上。
接着,刘宽又与一众下属讨论了些其他工作上的问题,才散会让众人各回各的衙门。
随后刘宽便在科技司院职房处理公务他如今当上了科技司郎中,而科技司下属衙门也不少,每日需要他处理的公务自然也变多了。
好在相较于户部、吏部、兵部这样的部门,科技司日常公务仍不算多。
将公务处理完后,刘宽便琢磨着编写下一期的《自然科学》。
说起来,《自然科学》如今已发行了一年,在科举需求下,如今最新一期都当月能卖出上万本,往期则卖出的更多。
并且这只是通过三味书屋发行的正版销量,若是算上各地书商盗版的销量,估计最早的第一期《自然科学》销量都已超过了十万本!
这个销量对后世书籍来说不算什么,可对此时的大明而言,绝对称得上“畅销书”了。
盗版的问题刘宽没能力管,暂时也不想管。
因为大明如今对出版物既无审核、批准等律法方面的管制,也没有保护正版的说法。
事实上,如今编写书籍之人鲜有图钱的,多是图名,或是志趣所在。
即便有写话本卖的,也都是写出故事让书商一次性买断。书商能卖出多少册,又赚多少钱,则全凭其本事,与作者再不相干。
一些图名的作者,甚至乐意见到许多书商印刷其著作。事实上,大多数编写书籍的,都是自费印刷,然后送人。
所以,大明目前不仅没有保护正版图书的法律,甚至连正版、盗版的概念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打击盗版的说法。
好在刘宽编写《自然科学》期刊是为了宣扬科学,推广一些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并非为赚钱。
不过,如今《自然科学》能凭借精良的印刷以及先发优势,一期至少卖出上万册,不仅没让他亏钱,反而每月都能赚个几千贯(利润)。
如此,不仅达到了宣扬科学的目的,还能赚不少钱,刘宽对编写之事自是一直用心得很。
至于说成立专门的编辑部,来负责编写《自然科学》,乃至对外征收稿子,刘宽认为还能没到时候。
如今大明读书人对自然科学的了解依旧太少,得再培养两年,才会出现能胜任当《自然科学》编辑的人才,才能收到值得刊发的稿子。
另外,他一直有让朱蕙兰帮他审稿、修稿,再加上一直发行的是月刊,他的编写任务倒也没那么重
午时将近,刘宽收拾了番,便准备回府。
却来了个宦官,传旨让他进宫。
‘这老朱,怎么养成了下班前召人奏对的习惯?要放后世肯定是那种动不动找理由让员工加班的老板。’
暗暗吐槽了句,刘宽还是乖乖进宫。
到了奉先殿,见朱标也在,刘宽便先后向父子二人行了礼。
礼毕,老朱直问:“如今京师积雪深达四五寸,江北想必更深,铁路都为积雪覆盖,你们科技司准备如何处理?”
刘宽道:“此番是微臣思虑不周,未能提前布置解决之法。不过今日微臣已经与科技司同僚想出了一套应对之法。”
当即,刘宽便将今日科技司会议上议定的除雪方案说了。
老朱听完评价道:“在火车头前加个大铲子,倒也是奇思妙想,只希望你们能尽快验证实际效用。”
刘宽道:“科技司会争取在下次降雪前完成此事。”
老朱点头,原本准备放刘宽走的,却忽然想起什么,问:“对了,之前你讲西方工业大革命之后的景象,咱便有个疑问。”
“西方那些贵族、资本家对百姓那般极尽压榨之事,甚至为了谋利夺取百姓田园,难道就没有人揭竿而起吗?”
第二更
晚安~
第170章 西人善良而温顺?明以前史上最大起义!
刘宽没想到过去一个月之久,朱元璋竟然还在思考西方工业革命的事。
不过这也正说明了朱元璋对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的重视。
刘宽回忆他所知道的西方历史,道:“自然是有的。”
“哦?”朱元璋听了双眼掠过一抹精光,“结果如何?可有成功改朝换代的?”
刘宽道,“历史上西方这类工人反抗压迫之举被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工人们聚集起来游行、罢工,以此向当权者提出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待遇。”
“第二个层次则表现为暴动,往往没有统一组织,表现为愤怒的工人们冲上街头,打、砸、抢,乃至杀人、放火。”
“但这同样是一种表现他们不满与愤怒的方式,同样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待遇,并没有推翻当权者自己上位的意思。”
“第三个层级才表现为起义、革命,以武力直接推翻当权政府,组建新的政府。”
“如果只看前两者,西方工人反抗暴政、压迫之举成功的例子不小。”
“既在经过多少次游行示威、罢工乃至暴动后,当权者及资本家真有可能提高他们的待遇。”
“可若是他们表现出第三种反抗方式,结果往往会很讽刺从后世西方历史看,他们曾有屈指可数的几次推翻了当权的皇族政府,但没多久就被资本家篡取了权利。”
“虽然资本家篡取权利后,为了安抚工人们,确实会在一定程度内提高他们的待遇,但毫无疑问,掌权的并非工人群体,而是资本家群体。”
朱元璋、朱标听了刘宽这番叙述,先是惊讶,随即都沉思起来。
父子俩都没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工人起义竟是这种结果。
这时刘宽又道:“另外,在后世历史上西方所谓的工人起义,既是规模最大时,也不过波及几座大城市事实上,即便是西方工人最喜欢反抗的法国,其国家本土面积其实跟大明一个行省差不多。”
“而法国在西方后面的大几百年,都属于实力、领土一直排在前三之列的国家。”
“也即是说,哪怕在法国这样的西方大国爆发了波及全国的工人反抗运动,实际波及的范围也仅限于咱们这边一个行省而已。”
“最后,工人就算揭竿而起,武装起义,其激烈程度也远远不能和咱们这边相比,极少有杀到血流成河的时候。”
“其战事范围往往局限在几座主要城市的争夺中,像咱们历史上农民起义、王朝更替那般屠戮一城乃至杀空一地的事件更是从未有过。”
听了刘宽这番补充,朱元璋、朱标就更加惊讶了,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想到会是这种情况。
朱元璋不可思议地道:“按你此前所言,西方资本家将工人压榨得那般惨,他们多数时候竟然只是搞什么罢工、游行示威?”
“这类行动当权者不会镇压吗?军队一派过去,所谓的游行有何用?”
“另外,按你所讲,他们揭竿而起真跟其朝廷打起来后,竟似乎表现得颇为‘温和’?”
这时朱标皱着眉思索道,“妹婿,莫非这西方百姓天性良善且温顺?”
才说完,他自己便摇头否定了这一猜测。
“不对,其资本家那般压榨百姓,且又有大航海后在全球侵略、奴役其他国人之举,可见其西方人绝非良善之辈。”
“如此说来,多半是其底层百姓比较温顺了?”
刘宽一笑,道:“太子殿下,因为文化、历史不同,西方很多事都与咱们有差异。至于这差异有多大,殿下不妨再听微臣讲讲另一件事。”
朱元璋、朱标都喜欢听刘宽将后世之事,说着说他们所不知道的事,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大涨见识。
父子俩当即都露出期待之色。
刘宽道“先前微臣讲的是西方工人反抗压榨、暴政之事,但在工业大革命前,这些工人大多是农民、牧民,难道那时他们就不会被压榨,不会遭受暴政吗?”
“事实上,任何一个政权到了后期,都会出现昏庸君主和奸臣、弄臣等,同时伴随朝堂混乱、吏治腐败,对地方、基层失去控制,权贵、士绅、地主失去束缚,对百姓大使压榨等现象。”
“通过后世对西方历史的研究,他们各个政权在这方面表现地要比咱们差很多。”
“其一,他们开明且有作为的君主比列远比咱们这边要低,良臣、能臣比列也是如此。而这就意味着,他们新生政权建立后带来的繁华兴盛时期往往很短暂。”
“他们的君主、权贵在一个政权大多数时期的表现,都跟咱们这边王朝晚期差不多。”
“其二,他们历史上各个政权里的自由农比例一直不高,或者说很少,占据大多数的都是权贵的奴隶或佃农。”
“而这往往意味着,他们的权贵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压榨其民众,极少收到上面权贵的约束。”
“事实上,西方的权贵都被称作领主、贵族,他们拥有领地内的一切权利,甚至包括领地内女子的初夜权。”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都满脸愕然。
随即朱元璋便忍不住道:“按你所讲,这西方当权者的统治手段似乎与蒙元相似?甚至比蒙元还要苛待百姓?”
刘宽一想,发现老朱说得还挺对。
于是笑道:“陛下,历史上西方可没有哪个政权如蒙元般去修黄河西方的君主、权贵不仅大多对民众残暴、苛刻,而且大多目光短浅。”
朱标这时眉头都皱成了一个川字,道:“若是这般,西方在工业大革命前,那些农民、牧民岂不会经常揭竿而起?”
刘宽摇头,“殿下这一猜测与事实截然相反在工业大革命前,西方几乎没有出现过农民、牧民大规模暴动,武力反抗暴政及权贵压榨的事情。”
“即便有些规模很小的那种暴动、反抗,往往也很快被权贵率领军队镇压。”
“说起来,西方人的历史也有几千年之久,但从来就没有农民起义成功过的例子。甚至连农民起义的范围超过一城、波及一地的例子都没有。”
怎会如此?!
老朱与朱标对视了眼,觉得属实开了眼界。
老朱是通过农民起义起家,并建立起大明的开国皇帝,朱标则熟读历代史书,所以刘宽方才所言之事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难以理解的。
中国自秦末便有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大汉的刘邦虽非朱元璋这样一无所有的纯粹布衣,却也称不上权贵,仍属普通百姓范畴。
其麾下武将更不乏出自底层百姓的。
大汉的建立,可以说是秦末的农民起义的一种成功虽然刘邦等人成为了新的封建权贵,但至少他们推翻了原来的政权,替代了原来那波权贵。
之后汉末黄巾起义虽然没能成功,却终结了延续四百载的惶惶大汉。
南北朝时底层军民起义的也不少,虽然没成功过,但次数多、波及范围往往也不小若与刘宽口中的西方百姓起义相比,几乎每次范围称得上“大”了。
隋一统南北,但不过几十年,便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和南北朝遗留的一些问题,爆发了隋末大起义。
这场大起义自然也是以广大不堪暴政压迫的农民为基底,只不过南北朝遗留下来的很多世家、权贵见机参与其中,并最终夺取了大起义的胜利果实。
即便如此,隋末诸侯中也不乏农民起义的代表,那就是河北王窦建德。
据史书记载,窦建德世代务农,或许是小地主,在隋朝“官职”最高时也不过里长,论出身跟刘邦差不多。
窦建德虽败,却在李唐统一天下前被视为其最强敌人,窦建德本人也为李世民所敬佩。
再往后,唐末的农民起义就更加惨烈了,范围更是波及几乎整个大唐,并出现了黄巢这种数次攻入都城,来一出“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大戏,差点改朝换代!
赵宋虽前后被辽、夏、金打败和欺压,并最终为蒙元所灭,但如今存世的宋代史料不少,朱标读这些史料,便知宋代农民起义可以说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