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刘宽后面一番话,倒也让给老朱意识到话题偏太狠了。
便道:“也罢,那就以后有时间再讲。你且说回火葬之事吧除了节约土地,后世推行火葬可还有其他缘故?”
显然,朱元璋觉得后世变土葬风俗为火葬,是值得他了解的。
他如今可计划着让大明国祚如周朝般延续个七八百年呢,并有信心让大明保持内部几百年的太平。
太平盛世人丁必然滋生很快,也许过个两三百年,大明也能拥有数亿人口,甚至如后世般超十亿,也未必不可能。
那时,就得如后世中国朝廷般去考虑一些问题了。
刘宽道:“后世推行火葬的主要原因就是节约土地资源,其他原因则是顺带。”
“比如说保护环境、减少瘟疫发生的可能,以及引导百姓改变厚葬和为白事大摆筵席、耗费钱财的风俗。”
“后世中国朝廷为了引导此事,便从当权者和官吏做起凡是官吏,必须火葬。”
“而达到了一部尚书、一省督抚这种级别很高的官员,火葬后甚至会将骨灰洒向江河、大海,既寓意着与国家山河融为一体,又以此表明引导百姓薄办丧事的态度。”
“到了微臣来大明前,火葬制度已经推行到了广大农村,并且执行得越来越严厉了。也许再过个二三十年,土葬风俗便会被火葬替代。”
朱元璋、朱标虽然知道了后世推行火葬的原因,可听到刘宽后面这番话,仍感到惊讶。
朱元璋道,“难怪咱看你放的电影、视频中,后世中国似乎颇为强大,你言语之中也对后世中国带着自豪之感。”
“如你所说,这后世朝廷高官竟为了引导百姓摒弃陋俗,不仅先做表率,甚至连骨灰都甘愿被扬了有如此官吏,何愁国家治理不好?又何愁百姓不归心?”
刘宽却听得嘴角抽了下。
心道:什么叫骨灰被扬了?说得好难听啊。
这时老朱又道,“这后世朝廷高官既甘愿骨灰被扬,支持掘坟考古倒也不算什么了。”
“不过,你若想在大明推行这考古学,让人去掘坟研究历史,只怕大大不妥。”
朱元璋想好了。
后世情况如何他不管,反正他的坟不能被后世人给掘了。
‘嗯,眼下在建的皇陵就做个样子好了,回头找人另寻风水宝地,再建一座隐陵。而且要多设机关陷阱,不管是盗墓贼进来,还是那什么考古之人进来,都得留下来陪咱!’
在朱元璋暗做决定修建隐陵时,朱标却实提了另一个问题。
只听朱标接着老朱的话道:“掘人坟墓以考古确实不太妥当,至少不适合当下风俗。”
“不过,那殷商废墟却非坟墓,倒是可以发掘出来,让咱大明学史之人去了解一番,推演殷商真实历史。”
“妹婿可知道那殷商废墟埋藏于何处?可好发掘?”
刘宽有些犹豫,最终还是道:“微臣记得殷墟遗址是在安阳,但具体在如今的安阳何处,就不清楚了。”
“另外,微臣建议最好不要现在就去发掘殷墟遗址大明如今既无考古学,又无考古学家,冒然做此事,只怕会令殷墟遗址毁于一旦。”
朱标听了先是微愣,随即一笑道:“你说得倒也是。”
见终于结束了考古的话题,刘宽松了口气,然后问:“那微臣继续说西方与我们历史、文化的差异?”
老朱道,“继续说吧,午时都还没到呢。”
刘宽决定了,尽量简略说,不再多扯别的。
他想了想,道:“咱们的历史不仅长达五千年,而且自三皇五帝时,便萌生了大一统思想。”
“到了夏启建立夏朝,则为诸国之王。夏商周之后,历经春秋战国,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设立郡县,则开启了中央王朝对各地的实际统治。”
“此后历朝历代,不论是汉人为正统,还是少民部族入主中原,都力求一统天下。从秦朝到现在算起,中国归于一统的时间多达一大半。”
“然而西方,也即是欧洲那些国家,虽然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从未建立过大一统国家,更不曾统一语言、文字和度量衡等。”
“在过去三千多年中,西方绝大多数时候处于数十个小国的分裂状态。”
“这样的历史,便让他们的政体、文化、思想与我们产生了很大差异。”
“比如,他们直到现在,施行的仍是类似于周朝、春秋时代的分封制。”
“国王分封公爵、侯爵、伯爵,公侯伯则又能分封子爵、男爵、骑士。”
“这些西方权贵被称为领主,因为每个被分封之人,几乎都是实封,拥有领地的很多权利。”
“并且每个领主只能管辖直属附庸,而无权管辖麾下领主的附庸。西方甚至流行这么一句谚语我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听到这里,朱标插话道,“若如妹婿所说,这欧洲情况倒真和咱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差不多。”
“《论语八侑》中便有与那西方谚语类似之语君山之君,非我之君;臣下之臣,非我之臣。”
“这种思想甚至直到汉末还有遗存,便是如今,官员之幕僚也多以东翁为主,为其办事罔顾朝廷律法的。”
朱元璋则哼道:“君不君臣不臣的,此风断不可留,该设法除绝!”
刘宽怕两人说着又把话题引偏,忙接着道:“这种分封制度虽有许多弊端,但却让那些领主能始终保持对领民的绝对控制权。”
“甚至一些领主将领民视为奴隶,生杀予夺,占有女子初夜权。”
“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所以西方基层民众,其实习惯了被权贵奴役。”
“咱们却不同,自秦扫灭六国真正一统天下之后,由陈胜吴广开启了大起义,此后历朝历代,只要朝廷压迫百姓过甚,便会爆发起义。”
“也即是说,西方人习惯了分裂,基层民众则习惯了被压迫乃至奴役。我们正好相反,习惯了统一,以及反抗压迫。”
“除了以上两点,第三大差异便是辅助统治者的思想咱们这边自汉朝以来,便一直以儒家为显学,并辅以法家等思想。”
“道教、佛教思想虽然深入民间,也曾严重影响过不少当权者,但从来没有真正掌控国家的权利。”
“然而在西方,因为都是一些小国,当他们开始启用宗教辅助统治后,很快便让宗教壮大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到后来,宗教权利甚至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出现了‘教皇’这种东西。”
“宗教权利越大,对基层民众思想之影响就越严重。于是,领主与宗教相勾结,一个以绝对武力压制民众,使其无力反抗;一个则影响乃至控制其思想,使得百姓即便被极端压迫,都很难生出反抗的想法。”
顿了顿,刘宽接着道:“其实在如今的乌斯藏地区,藏传佛教与当地权贵的统治方法便与西方很类似。”
“儒家思想虽然也被历代君主用来辅助统治,教导百姓懂得忠孝仁义、道德廉耻等,如今对百姓已经影响很深。”
“但其到底没有像西方宗教那般,以神权愚弄百姓。另外”说到这里,刘宽犹豫了下,还是坚定地道:“儒家思想虽教导百姓忠君,却从未教导百姓逆来顺受、接受压迫,甚至是教导百姓反抗暴政。”
说到最后,刘宽大胆地抬头,直看向老朱。
朱元璋先是微愣,随即微眯起了一双眼,目光锐利如刀地斩向刘宽,道:“你说的是孟子吧?”
触碰到朱元璋刀锋般的目光,刘宽新中一凛,却并未低头,答道:“何止孟子?先秦百家学说中类似之言并不少。”
“自秦一统天下而施暴政,既有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有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便是刘邦,也说过‘大丈夫当如是’。”
“后汉末年,朝廷放任世家豪强压榨百姓,又有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
“唐末,民不聊生,虽有科举,却为世家豪门所垄断。黄巢科举不第后,亦曾写过‘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绝句。”
“赵宋压迫百姓,起义层出不绝,若非金国抢先以靖康之耻结束了北宋,赵宋迟早也要因压迫百姓而亡于农民起义。”
“到了元末,微臣不说,想必陛下也是知晓的。”
顿了顿,刘宽接着道:
“微臣知陛下不喜《孟子》之中的一些言论,认为不利于引导百姓忠君,甚至有违三纲五常,宣之不利于大明江山稳固。”
“然而就像微臣之前所讲,反抗暴政的思想数千年来已根植于我们骨子里。”
“陛下想要通过削弱乃至铲除这种思想,来维护大明的江山社稷,根本不是删减一部《孟子》可以实现的。”
“除非陛下将天下所有书籍全部焚毁,乃至将汉字灭除,甚至连民间的各种神话鬼怪传说等,全都都绝了,才有可能铲除这种反抗暴政的思想。”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似木,毫无表情。
朱标却在一旁满眼紧张,甚至脸色都有点发白。
他不仅担心刘宽这番言语惹得朱元璋雷霆大怒,更担心朱元璋犟脾气起来,真要按刘宽所说的反话去搞,禁绝儒家、文字乃至所有与思想传承有关的东西。
他觉得,朱元璋真要那么做,大明估计轮不到他做皇帝就得亡。
哪怕知道朱元璋不太可能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事,但他还是担心害怕。
刘宽此时确实语气一缓,道:“陛下再想一想,若无这不惧牺牲反抗暴政的思想传承,元末如何会爆发红巾军大起义?”
“若无反抗暴政之思想,只怕陛下如今还在蒙元治下,逆来顺受,吃不饱、穿不暖,都未必能赚到一家子人。”
“后世,满清入关后以少统多,虽仍以儒家思想辅助统治,却在陛下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儒家之思想,使其几乎完全沦为帮助当权者驯服百姓的工具。”
“这般作为后,满清仍不放心,有意无意地减少在教育方面的开支,直到满清灭亡,百姓识字率都没有大明时高。”
“然而,哪怕满清愚民近三百年,仍没能彻底铲除反抗暴政的思想。”
“在满清统治的两百多年中,民间起义层出不绝,早期、中期都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
“到了晚期,则爆发了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差一点点就颠覆了满清朝廷。”
“虽然,满清最后与汉人士绅地主、西洋列强勾结起来,一起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了下去,但百姓反抗暴政的火种却没有熄灭。”
“不过几十年后,便爆发了更大的国民革命,将清廷一举推翻。”
“之后,西洋列强扶持的军阀、买办、资本家篡取了革命果实。”
“彼时,中国自鸦片战争算起,已经被西洋列强欺辱了近百年,可以说沦为了西洋列强的半殖民地。”
“即便如此,中国百姓也未屈服,反而爆发了一场更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将军阀、地主、资本家通通打倒!将列强的势力也彻底赶出中国,这才建立了微臣穿越前所处的新中国!”
一口气说到这里,刘宽其实已经骨子里某种情感爆发,难以自禁了。
但他并未失去理智他知道,有些话既然说了,就必须说明白,把道理给老朱讲透了,他才能在老朱那里争取到活命的机会。
于是,他缓了口气后道:“陛下可以再想想,若无这反抗暴政之思想,后世微臣还有陛下的子孙,也许仍处在西洋列强的压迫之下,甚至过着奴隶般的生活。”
“那难道是陛下想要见到的景象吗?”
说到这里,刘宽终于停下来,准备耐心等待老朱的抉择。
同时,他在想,他之所以说出这番话,除了情感上的冲动,是在赌什么?
赌老朱的宽容大度吗?
当然不是。
他在赌老朱的自信与雄心!
只要老朱自信不消除、减轻反抗暴政之思想,也能令大明江山稳固传承数百年乃至更久;只要老朱想让大明无比强盛,乃至超越时代束缚,就不会因这番话杀他。
一旁朱标亦看向朱元璋,却是也忐忑地等着朱元璋的决定。
抱歉,更新来晚了。
之前欠一章,这章是二合一六千多字的,便还了欠更。
晚安~
错字后面改。
第172章 皇明祖训秘册,西方明祚更久?
在刘宽、朱标的注视下,朱元璋沉默良久,才忽地释然一笑。
“你今日的这番话点醒了咱,咱反抗暴元、驱除胡虏建立了大明,若要消除百姓反暴政之思想,岂不如过河拆桥?”
“况且这反暴政之思想也确实消除不了就如你所说,承载这种思想的不止《孟子》,它已经融入到了咱们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