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担心你想早些生育,不配合。”
朱蕙兰一想,她若知道此事,还真未必会配合。
因为在她的意识中,女子生育是最重要的事过去一年多,她与两个已婚姐姐每次私下里聊起生育之事,可都难受得紧。
另外,她认识的不少女子,都在比她如今更小的年纪生孩子,也没见有什么不好。
这时刘宽又道:“改天你进宫,便将女子最佳生育年龄一事跟皇后娘娘说了吧。如今大明女子嫁人、生育都太早了,对女子、孩子健康都不利。”
朱蕙兰先点头,随即却柳眉一蹙,道:“只怕父皇未必会采纳夫君这一建议。”
“为何?”
朱蕙兰道,“如今许多地方人口凋敝,正是需要人口恢复生产之时。为此,朝廷不仅让地方官府鼓励生育,甚至鼓励寡妇再嫁,对有大龄未嫁女子的人家苛以重税。”
“如此情况,不论是父皇,还是地方官府,都巴不得女子早些嫁人,早生多生,又怎会宣扬你这女子最佳生育年龄段的说法呢?”
刘宽道:“早生多生想法听着挺好,可生得多养活的却少,又有什么用?若少些女子因早育垮了身体,别二三十岁便病逝,不也是一种增加人口的方法吗?”
朱蕙兰听了若有所思。
刘宽又道,“你将我这些话转述给皇后娘娘就行了,陛下得知后自有决断。”
朱蕙兰点头,“好,我听夫君的。”
两日后。
坤宁宫。
马皇后跟朱元璋晚上过来跟她聊天时,将朱蕙兰转述的话都说了。
她最后道:“重八,我觉得宽儿所说有道理,哪怕是为了增长人口,也不能无视早婚早育对女子的伤害。更何况,按宽儿所讲,女子早孕对孩子也不好。”
朱元璋听了先是笑道,“照那小子的说法,当年妹子嫁给咱正是时候了?”
马皇后拍了下朱元璋的胳膊,佯怒道:“跟你说正事,你还有心思笑话我?”
“咱哪敢笑话妹子。”朱元璋先笑着承认不是,随即一阵沉吟,道:“大明到底与后世不同,咱们肯定不能参照后世标准制定政策。”
“这样吧,此前不是女子十六未嫁便会课税吗?今后便改成二十不嫁再课税。”
“另外,让官府召集地方上的贵妇、稳婆、女医,宣扬十八岁至二十八岁为女子最佳孕育之龄,生的孩子更健康。妹子认为如何?”
马皇后听了先点头,随即又一叹:“民间女子早嫁早孕之风自晚唐起,早已成为习俗,朝廷也无法强行遏制此风,只能加以引导了。”
“重八,此事皇家得做出表率才行后面福宁她们几个,我想待她们过了十八岁再出嫁。”
朱元璋虽对女儿的重视不如儿子,却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因早孕损伤身体而早逝,便点头道:“此事咱听妹子的。”
随即朱元璋想到什么,道:“妹子,你说刘宽那小子之前是不是故意隐瞒此事,让咱蕙兰误以为不能生育,好主动替他纳妾?”
马皇后苦无语道:“宽儿哪有你想的这么心思阴沉?他之前不说,是担心蕙兰不配合”
接着,马皇后将一些只有母女之间、夫妻之间才能说的话,跟朱元璋说了。
朱元璋听完笑笑,也不知信还是没信,却没再提此事了。
第一更。
第165章 老朱下任务,机器制造局
刘宽上任科技司郎中没几日,便被朱元璋召至奉先殿奏对。
朱标也在。
待刘宽行礼后,朱元璋开门见山地道:“咱计划明年暮春出兵辽东,讨伐纳哈出。”
刘宽听了并不意外,因此此事朱标已向他提过几次。
朱元璋接着问:“你可记得咱大明后世历史上何时讨伐纳哈出的?又是第几次将其伐灭的?可知战事过程?”
刘宽回忆了下,道:“回陛下,若微臣没记错的话,后世历史上大明是在洪武二十年出兵,以宋国公冯胜为大将军,率领傅友德、蓝玉等诸多将领,讨伐纳哈出。”
“至于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年之间,应不曾对辽东大举用兵过,而是一直在布局。”
“如建立卫所屯兵,分陆路、海路同时向辽西运粮存储备战,还多次遣使招降纳哈出。”
“至于这场大战的具体过程,微臣就不了解了大明应是在当年就取得了大胜,且纳哈出最终降了大明,还被陛下封为海西侯。”
朱元璋听了微微讶异,“咱还给纳哈出封了侯?”
这点刘宽记得很清楚,点头道:“确实如此。”
朱元璋用手指有节奏地敲着御案,道:“纳哈出祖上乃是成吉思汗麾下名将木华黎,据元廷秘册记载,大蒙古国时,木华黎便受封太师、国王,掌管一个万户,统辖兴安岭左右大片土地。”
“此后,木华黎子孙世袭王爵,很快就成为了辽东的强大贵族。”
“纳哈出此人当年曾在太平路担任万户,战败被咱所擒。咱念着此人乃蒙元名门之后,在元廷中有些人脉、势力,便放其北归,以期将来有所作用。”
“后来此人返回辽东后,依靠家族势力招募兵马,以镇压辽东红巾军起势,被元廷任命为辽阳行省平章重事。”
“再后来,元帝北逃,纳哈出在鸡鸣山觐见,得封辽阳行省左丞相,几日后又被加封为太尉、开元王。”
“此后纳哈出不断接纳从关内逃出去的元朝官吏、将领、兵马,迅速壮大,最终坐拥几十万部众。名义上是为元廷镇守辽东的太尉,实际却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咱以为有种往日放其北归的情面,可以将之招降,便屡次遣使劝其归附。”
“可此人虽未像元梁王那般斩杀咱的使者,却也只是虚与委蛇,还在过去十几年中数次驱兵南下,毁坏卫所,杀了不少大明将士。”
“他这般作为,若非率领众多部众投降,咱哪怕为消灭北元有‘千金市马骨’的心思,也不可能给他封爵。”
刘宽对纳哈出这个人完全不了解,听了老朱这番话也不知该怎么接话。
这时朱标道:“父皇,依儿臣看,纳哈出此人对元廷既无忠心,又是贪生怕死之辈,见事不可为,确有很大可能率部投降。”
朱元璋摇头,“咱今年又遣使去劝降了一次,结果却连纳哈出的面都没能见到。如此表现,可不像几年后会降的样子。”
“不过,这纳哈出以为咱数次遣使劝降,是看准了当年放他北归的情面,打定主意招降他。”
“却不知咱还让使者配合辽东谍探活动,暗中收买、招降他麾下将领。自去年成立光明卫后,此事有了不小的进展。”
“若无意外,明年只需咱们出大军讨伐,稳步推进,不断给予纳哈出部压力,便可使纳哈出麾下将领与之离心离德。”
“届时纳哈出麾下若有大将归降大明,纳哈出便是想抵抗,也是有心无力,最终只有投降一途。”
“咱若是没推测错的话,后世历史上,纳哈出会率部投降,多半也是这般过程。”
对军事略知一二的刘宽在旁听得暗暗心惊。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攻,其下攻城”。
也就是说,用谋略取胜是最上策,其次则是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人。
老朱早在一二十年前,便看出纳哈出身份之重要,放其北归辽东,可谓谋略长远且惊人。
如今一面用外交手段劝降纳哈出,一面又暗中收买、招抚纳哈出麾下将领,同时又积极做着武力伐灭纳哈出的准备,可谓是将谋略、外交以及军事手段融于一体了。
也难怪后来教员会评价,朱元璋用兵之能仅次于李世民,是古代第二厉害的军事家。
后世有些人说朱元璋能从开局一个碗做到大明开国太祖,是气运加身。
可当刘宽身处明初,对朱元璋开国之事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才明白,朱元璋能建立大明虽有些好运气的缘故,但绝非主要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朱元璋本人有着极强的军事、政治天赋,才能在元末迅速成长强大,最终从陈友谅、张士诚、明玉、方国珍、陈友定等一众潜龙中脱颖而出,化为真龙!
“刘宽。”
听老朱喊名字,刘宽回过神来,忙应道:“臣在。”
朱元璋道:“不论是谍探暗中收买、劝降纳哈出的部将,还是最终逼降纳哈出,派大军出征辽东给予压迫都是取胜之根本。”
“而要派出足够多的将士,就必须有足够多的粮草。咱虽然准备多年,但前年才讨伐过北元,如今北平等地囤积的粮草并不算多。”
“若仅凭原来的运河输粮及海运粮道,想要囤积足够的粮草,恐怕还真得再等两三年,才能出兵打纳哈出。”
“不过,而今有了铁路运输,便不必等那么久了。所以,接下来的日子,你们科技司任务可不轻。”
“第一要务是保证徐丹段铁路的运行,使京师、镇江的粮草等辎重,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抵徐州。”
“第二要务,则是督促机车制造局尽快打造出更多的火车来,争取在明年夏天,便能有六列火车在铁路上运行。”
“第三要务你们之前不是评估北边的几处铁路损坏处可修吗?那就督促铁路局尽快修通徐州至北平的铁路!”
“京师到北平的铁路一通,江南的兵马和辎重数日便可运抵北平,到了那时,别说小小纳哈出,便是北元也可在三五年内讨灭!”
听这番话,刘宽当即表态,“微臣定督促科技司上下,办好这三件要务!”
刘宽从老朱这里领了任务,便督促科技司各下属部门忙碌起来。
这里面铁路局担了两条要务,自然是第一紧要部门,刘宽便让副郎裘七尺坐镇铁路局。
或许是有几分运气在,徐州到北平这段铁路并未因为几百年的河道变化而损坏铁路太狠。虽有几处损坏,但程度不重,以铁路局如今所掌握的技术,勉强可以修复。
裘七尺先前负责车厢项目组时,后来便坚固培养能修铁路、建铁路的工匠,如今修复徐州至北平铁路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了他身上。
至于铁路局主事张金饶,则主要负责徐丹段铁路的运行。
老朱吩咐的第三条要务落在了机车制造局身上。
机车制造局是专门为制造火车,提高火车性能,以及将来研制蒸汽机车乃至内燃机设立的,在刘宽心目中也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部门。
此前叙功,科技司司务范勤因负责主持动力项目组常务,为项目组实际上的二把手,将动力项目组研制之外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刘宽因此在叙功奏本中将其排在较前的位置,遂被擢升为工部主事,主理机车制造局诸事务。
原来在火车研制工作中协助郭天问的马梦阳、齐大木,则都由吏升官,被分别任命为机车制造局下属的动力研究大使与机车研究所大使(正九品)。
这两人算是刘宽重点培养对象,准备培养成未来大明动力、机车方面的工程师。
不过眼下老朱给了任务,科技司又人才不足,便不能让他们搞研究了,得先将剩余五列火车造出来。
除了老朱吩咐的三条要务,刘宽也没忘记去郭天问负责的机器制造局看看。
因为在刘宽预想的大明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中,机器制造局才是最关键的部门。
为了表示对机器制造局的重视,得知其组建好的消息,刘宽专门请朱标前去视察
京师西北区域。
石灰山下,某大院外面挂着一个朴素的木牌,上书:机器制造局。
刘宽与朱标到来时,提前得到通知的郭天问、柳延、徐祯三人已率领一众吏员、工匠等在大门外等着迎接。
这三人中,柳延早就由吏升官,如今担任机器制造局提举(正八品);徐祯则是在大叙功中由吏升官,担任副提举(正九品)。
刘宽对郭天问的“不通世事”领教多次,既让其负责机器制造局研究事务,肯定给配备处理常务、杂物的官员。
柳延为人勤恳、细致,徐祯为人圆滑却干练,两相配合,足以让郭天问专心研究之事而不被打扰。
比如此次迎接朱标视察的准备,便是由柳延、徐祯操办的,郭天问只需过来等着迎接即可。
见朱标、刘宽下马,郭天问等人当即行礼问候,“参见太子殿下!”
“平身。”
“谢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