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45节

  朱标环视郭天问等人一眼,含笑道:“本宫听刘郎中说,机器制造局乃科技司紧要部门,重要程度甚至还要超过机车制造局。”

  “今日过来,主要是想了解下机器制造局的情况,看局中之事是否存在困难。”

  “若有,稍后视察过程中尔等尽可提出来,只要朝廷能解决的,一定着力解决。”

  听到朱标这番话,别说柳延、徐祯等人,便是郭天问也是神色一喜。

  太子都这么说了,那朝廷必然是大力支持他们机器制造局的工作了。

  之后,朱标又与郭天问等人聊了几句没营养的话,便带着刘宽等人进入了机器制造局的大院。

  这座大院要比原来的动力项目组如今的机车制造局还要大,足有十几个小院构成。

  刘宽担心郭天问说错话,惹朱标误会,便亲自介绍起机器制造局的情况来。

  第二更。

  晚安~

第166章 工业之母,时代巨变!

  “目前机器制造局除人事、财务、后勤职司外,主要下辖研究所、工坊、工厂三类部门。”

  “其中研究所是负责研制某种机器的。工坊则设立在机器制造局之内,专门负责按照研究所要求打造各种零部件,以配合研制工作。”

  “工厂则建立别处,主要负责以较为成熟的工艺将机器制造局的成果投入生产,乃至售卖出去,为机器制造局创造利润。”

  “当然,所谓售卖其实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卖给朝廷有关衙司,只不过是以买卖形式走账罢了。”

  朝廷衙门以买卖形式走账是刘宽在组建六合钢铁厂、青龙山煤厂时期提出并落实了的,因此朱标此时听了并无疑问。

  参观了几处院子后,他提出另一个问题,“目前机器制造局都有什么研制项目?”

  刘宽道,“目前已设立的有机床研究所、抽水机研究所、轮桨动力研究所、蒸汽织造研究所。”

  朱标好奇宝宝一般,又问:“这些研究所都研制的是何种机器,又有何用处?”

  带着朱标参观过几个主要的院子后,刘宽索性带他到机器局职房大堂坐下来,让人上了茶水再聊。

  “回殿下,机床研究所主要负责研究类似先前京师枪炮厂用于生产的各类机床。”

  “比如将已有的水力锻锤、钻床、镗床等,改为蒸汽动力驱使。又比如,研制大明目前尚未有的蒸汽冲床、铣床等新型机床。”

  “在后世,机床被称为工业之母,是发明、制造其他机器的基础。所以目前机器制造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制各类机床此事由郭主事亲自负责。”

  朱标听得点头。

  机床之重要他很早就知道,至于利用蒸汽机床替代水力机床之事,他也在几次视察枪炮厂的过程中知晓了。

  机器制造局将研制机床作为第一要务,显然是正确的。

  刘宽接着道:“抽水机是陛下布置的任务之一,既可以用于抽取矿井中的积水,也可以用来在干旱抽水灌溉农作物。”

  “轮桨动力研究所,则是研究如何将蒸汽机应用于舟船之上,也即是发明微臣曾提到过的蒸汽轮船。”

  “蒸汽纺织研究所,则是研制蒸汽动力驱使的大纺织机这种纺织机器若能研究成功,今后一个织工凭借机器一日便能织造出数十倍乃至上百倍于以前的布匹。”

  朱标听了惊讶,“蒸汽纺织机竟有这么厉害?”

  “当然。”刘宽道,“以纺织机器中的纺车为例,寻常民间百姓用的家庭纺车只能同时纺几个纺锭,鲜有超过八个的。”

  “但在宋代时,便兴起一种水力大纺车,可同时纺几十个纺锭,虽需数人操作,其纺纱效率却也是家庭纺车的十倍以上。”

  “而蒸汽纺机若研制成功,一台便可同时纺数百个纱锭,且比水力大纺车速度更快,需要的工人更少,效率自然是寻常纺车的数十倍、上百倍。”

  朱标听了先是惊喜,但没几息他便想到什么,露出忧色。

  “若按你所说,今后一套蒸汽纺织机器,便可顶数十上百织工之力,岂不是意味着如今许多工坊的织工都要失业?”

  “另外,民间都是男耕女织,女子平日多以纺织补贴家用。蒸汽纺织机器虽利,但恐怕出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是寻常百姓能买得起的。”

  “如此大户、商贾买了蒸汽纺织机器,生产出大量布匹,必然使得布匹价格骤降,女子在家纺织厂能挣到的钱恐怕要比以前少许多。”

  刘宽听了朱标这番话神色平静,道:“殿下所说的情况微臣早就预想过,事实上,若成熟的蒸汽纺织机器出世,民间妇女继续在家织布并非是少赚许多钱,而是根本赚不到钱。”

  “因为蒸汽纺织机不仅比她们织得更快更多,甚至连织出的布匹品质,也要比大多数妇女手工织造的好。”

  “啊?”朱标听了露出惊色,没想到蒸汽织布机对妇女手工织造的冲击竟如此大,连活路都不给。

  堂内旁听的郭天问、柳延、徐祯亦是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虽已拿到了蒸汽纺织机的资料,知道蒸汽纺织机高效,但因为还没展开研制工作,并不知蒸汽纺织机生产的布匹品质也能超过手工织造。

  随即几人便都皱起眉,面露忧虑。

  “若如此,蒸汽纺织机器出世后,岂不是要害得许多妇女失去纺织之业,变得几无用处?百姓家中也要少去一项财源?”朱标回过神后,道出了几人心中所虑。

  刘宽点头,“确实会如此。”

  “那蒸汽纺织机器岂不是变成了害民之物?”朱标眉头紧皱,“如此,为何机器制造局要立此项目?”

  刘宽没有直接回答朱标这两个问题,而是说起另一件事。

  “太子殿下,如今大明军中有了神威大炮、虎蹲炮、鸟铳,不仅使得胡虏骑兵威胁骤减,便是我大明骑兵在军中重要性也有所下降。是也不是?”

  朱标不知刘宽为何转换为这个话题,但此军国大事朱元璋与他早有讨论。

  回想朱元璋曾说过的那些话,他便点头道:“这是自然若以列装大量枪炮的部队与骑兵对阵,临阵先用神威大炮,待其接近两百步左右,再用虎蹲炮。”

  “此二炮用过,敌骑损失或许只有十之一二,但必然胆寒。若其不溃,可在其接近六七十步时再用鸟铳,则人马俱毙。”

  “偏偏此时敌骑连我军一兵一卒都未伤,如此情景,当世恐怕没有哪支骑兵还能有斗志。”

  “反过来说,便是我大明骑兵,恐怕亦非枪炮部队之对手。而骑兵将来在战场上也会失去主力的定位,只作侦查、奇袭、追击之用。”

  刘宽微微一笑,又道:“那如果火器变得更为先进,比如火炮威力更大,一发炮弹可轰杀数十人,火枪可连发,子弹绵绵不绝犹如疾风骤雨。”

  “那时,如今纵横战场的骑兵、勇悍的刀牌手、弓箭手等冷兵器兵种,又将何去何从?”

  听到刘宽描述的火器之威,柳延、徐祯稍稍想象了下,都不禁骇得脸色发白。

  郭天问开始也感到惊骇,随即却兴奋起来,莫名产生种去研制这种火炮、火铳的冲动。

  朱标没有惊骇,而是皱眉沉思起来。

  因为他知道,刘宽描述的并非将来火器的发展可能,而是必然成就火器将来多厉害,他看过的那些电影上都展示过了。

  所以,那时如今纵横战场的冷兵器将士们又何去何从呢?

  显然都没了。

  那时所有部队都用火器。

  届时,武夫们赖以传家的骑术、刀枪厮杀之术,恐怕都没用了。

  他们又何去何从?

  刘宽道:“时代的浪潮犹如滚滚车轮不断向前,凡挡在它面前的都将被碾碎,这种大势,人力很难阻挡。”

  “若不想被时代浪潮碾碎,唯有顺势变通,乃至顺应时代浪潮,获取成功。”

  “妇女们无法在家纺织了,那便到蒸汽纺织工厂去做女工,或是去其他行业,做别的工作,赚钱证明其价值。”

  “到时只需朝廷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岗位,因蒸汽纺织机器出现而受害的家庭便不会那么多,当妇女走出家庭去做其他工作后,甚至可能让家庭财务状况更好。”

  “当然,未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

  说到这里,刘宽便停下了。

  朱标、郭天问、柳延、徐祯皆若有所思。

  随后,朱标与刘宽默契地没再谈论这个话题,又聊了些机器制造局其他方面的事务,便一起离开了。

  太平街西华门附近,两人将要分开之际,朱标开口了。

  “方才蒸汽纺织之事我还有些疑惑,不如妹婿随我进宫一趟,为我释疑如何?”

  朱标对此事的疑虑不说写在脸上,却也是能看出来的。

  因此刘宽对朱标这番话并不意外,拱手应道:“是。”

  两人进宫后,朱标并没有去春和宫,而是前往奉先殿。

  路上他解释道:“此事毕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咱们还是跟父皇一起讨论比较好。”

  朱标虽然在一些政事上的意见和朱元璋不同,但并不妨碍他对朱元璋的敬佩仰慕。

  所以,遇到疑虑难解之事,他下意识还是想听朱元璋怎么说的。

  两人来到奉先殿,行礼之后,朱元璋饶有兴趣地问:“你二人联袂而来,是为何事?”

  朱标拱手道:“回父皇,今日儿臣与妹婿前去机器制造局视察”

  当即,朱标将事情详略得当地叙说了。

  “当时有其他人在,儿臣有些话不好问。”说到这里,朱标看向刘宽,“妹婿,这蒸汽纺织机器冲击民间手工纺织业之事在后世应有事例可循吧?”

  “彼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当时的朝廷可有像妹婿所说的进行变通、应对,其结果又如何?”

  都说朱标宽厚和善,乃温润君子。

  可此时此刻,刘宽却感受到了这位大明太子的锋芒。

  这锋芒不为别的,而是为民。

  足见百姓在其心中确实占有相当重的分量。

  刘宽先为朱标这锋芒露出笑容,可想起后世之事却又不禁轻叹。

  “陛下,太子殿下,后世科学、科技兴起于西方,蒸汽纺织机器冲击传统手工纺织业之事自然也最先发生于西方。”

  “事实上,蒸汽纺织机器对手工纺织业的冲击,只是科技大发展给时代所带来众多巨变中的一个较为典型事例。”

  “类似的事例在当时有很多,引起西方乃至东方各国社会的巨大动荡与变革,这种变革可以说三千年未有,后世人称之为工业大革命!”

  第一更。

第167章 东西方之别,皇权驭资本

  工业大革命?

  朱元璋、朱标听到这个词都面色微变,甚至皱起眉头。

  中国革命一词能追溯到最早的史料来源是《周易》,其中有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这里的命一般指天命,故古人认为,王者受命于天,当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即为“革命”。

  如今坐天下的是他们老朱家,当皇帝的是他朱元璋,听到革命这个词自然警惕,甚至反感。

  但两人又很快醒悟到,刘宽说的是工业大革命,而非王朝革命。

  朱标迟疑着道:“妹婿的意思是,工业上的改朝换代?”

  刘宽自然也不希望老朱误会,当即点头道:“可以这么理解,这一词更准确的解释是时代在工业方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在蒸汽机等机器出现前,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主要依靠人力、畜力。”

  “即便有些工具乃至简单的机器辅助,效率也不会提升得过于夸张,在生产过程中,人力、畜力始终是产量多寡的决定因素。”

  “但是,当依靠水力、蒸汽动力的一些更高效的机器出现后,这种情况就产生了变化。”

首节上一节145/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