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后世究竟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得征调多少人力,花费多少钱粮?这般奇大的工程,真不会引起亡国之忧?”
朱元璋一连问出好几个问题,足见他此时心中之震撼。
因为在他看来,先前的舟山群岛海港工程,都不如这三峡水库工程浩大。
这三峡水库是绝对可以和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开大运河相媲美的然而这两大工程都成了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故而朱元璋才感到不解。
刘宽微微一笑,道:“陛下忘了,后世科学、科技发达,自是能为这等不可思议之事,且不必伤及国家元气。”
朱元璋一愣之后恍然,喃喃道:“科学科技,又是它们,咱该想到的。”
很快,朱元璋眼中便恢复神采他推广科学、科技之心更坚定了!
甚至暗下决定:为推广科学、科技,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朱标此时则问:“后世朝廷花费巨大人力物资修建这三峡水库,在减少长江之洪灾方面究竟作用如何?”
“太子殿下莫急,看下去便知。”
刘宽回了句,得老朱示意,便继续视频。
第二更。
晚安~
第151章 南水北调,议治陕甘
“这也是为何在2020年夏天,即便从上游袭来的最大洪峰比1998年还要凶猛,但百分之34%的洪峰都在进入三峡下游前被削减。”
“也让湖北荆江的最高水位线比1998年还要更低2米”
看到这里,老朱、朱标等人便知道后世这三峡水库工程在防洪方面确实是起了大作用的。
接着,视频又介绍了其它几种与三峡等水库群相配合的防洪工事或措施。
一是北岸荆江大堤,二是南岸蓄滞洪区,三则是江河数据模块。
前两者的作用,老朱等人都是一看就明白。
堤防作为一种最传统的防洪方式就不必说了,蓄滞洪区则给了老朱、朱标、李文忠很大启示。
至于最后的那个江河数据模块,老朱几人的感觉用后世一个词形容,那就是不明觉厉。
因此,当视频明显进入下一部分内容时,老朱又叫暂停,与刘宽等交流起来。
“这三峡水库,咱大明应是短时间内都没有能力建造的,但建造江堤以及专门的蓄滞洪区来防洪,却可以借鉴。”
中国地域太过广大,地形也各式各样,因此朱元璋建立大明这十几年来,各地也时有出现旱灾、洪灾。
以长江洪灾为例,此时多发于长江下游,也即是直隶江南数府之地。
湖广长江段虽然也偶发洪灾,但一则规模不如后世大,二则如今湖广人口还不算多,故洪灾在那里造成的人口、经济损失远不如在长江下游地带。
朱标接着老朱的话道:“父皇说的是以前咱们建造江堤多以夯土加砖石,做起来颇费人力、钱粮。”
“但如今有了水泥,修建堤防难度便会大大减小,耗费也会减少。想要修建防洪堤防,负担倒是比过去小了些,尽可多造些堤防。”
“至于蓄滞洪区儿臣曾浏览历代治理洪水的文献记录,其中多有人为决口,将洪水卸向贫瘠之地,以保存膏腴之地的做法。”
“然而即便是贫瘠之地,已有百姓居住。虽说贫瘠之地的人口往往少于膏腴之地,却都是无辜百姓,若牺牲彼辈,于心何忍?”
“若如后世一般,提前选定某片区域为蓄滞洪区,将当地百姓迁徙别处,只留少数,再设立极高的防洪预警之策,便能将泄洪时的损失降低许多,实为良策!”
老朱听得频频点头,听完又看向刘宽,“你可有什么建议?”
刘宽道:“陛下,方才视频中的江河数据模块大明虽没条件建立,却可以通过气象观察,提前预计降雨的到来,乃至估测雨水是否会形成洪峰。”
“如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洪峰,进而提前疏散蓄滞洪区百姓。”
“说得有道理。”老朱再次点头,“看来这天气预测一道的重要性当真十分重要。”
谈到这里,朱元璋便示意刘宽继续播放视频,心里则想着,后面在钦天监增设天气科时,得挑选精干官员、多拨付资金,令其尽快发展起来。
这则视频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防洪,并以长江及三峡水库工程为典例。
第二部分则讲的是调水,主要包括后世建国以来搞的红旗渠等人工河渠,以及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
最后一部分讲的却是江河生态保护,主要有减少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保护江河源头及入海口的自然生态,以及减轻水质污染等。
当视频定格在结尾的一帧,朱元璋才面带沉思地收回目光。
他点了身后几个十岁以上的皇子、朱雄英以及李文忠,又叫上刘宽,到离众人座位稍远的御陛下边谈话。
老朱一开口,免不了对后世调水工程一番感慨。
“在西边于秦岭中凿出近两百里的输水隧道,调汉江之水灌溉关中平原。”
“在东边更是以那渡槽群、泵站群,让扬子江之水一路逆流北上,跨越数省之地,一两千公里北上,途径几十城,使上亿百姓都用上了江水!”
“这后世朝廷之气魄,修建工事之能力,当真是令人钦佩、赞叹!”
说着,老朱话语一转,问:“不过,这输水隧道、渡槽群咱尚能理解,那泵站群又是何意?”
刘宽解释道,“泵站,指的是用水泵将水从低处抽向高处的站点,泵站群则是在一地修建多个泵站聚集而成。”
“泵则是指后世一种名为水泵的机器后世水泵主要用电机、内燃机为动力,但早期却是以蒸汽为动力的。”
“不过蒸汽机带动的水泵,用于抽取矿井地下水还算好用,若用于调水缓解干旱,效率如何,微臣便不知了。”
朱元璋道,“水泵咱大明既然能造,就要尽早造出来。你若有这机器的图纸,回头便抄录一份,交到咱这儿。”
刘宽道:“回陛下,微臣并无水泵图纸,不过这机器研制起来并不难,待机器制造局步入正轨,可令其研制。”
“也好。”朱元璋点头,随即看向李文忠,“思本(李文忠字),你是去过陕西的,方才视频中言陕西、甘肃的黄土高原荒芜,致使水土流失,每年给黄河中下游带去十几亿吨泥沙。”
“如此不仅使得中下游河床日益抬高,便是黄河之水,都有渐渐枯竭之象。可是真的?”
几年前,李文忠曾先后坐镇成都、西安练兵,从西安回到京师后,还上奏说西安城里的水含有咸卤,不能饮用,请凿地引龙首渠水入城,以便城中百姓取水,为朱元璋采纳。
由此可见,李文忠坐镇陕西时,不仅仅是练兵备战,也关注民生,对陕甘两地风土人情绝对是有一定了解的。
果然,李文忠略一回想,便道:“回陛下,陕甘的黄土高原确实颇为荒芜,水土流失明显,只是不如视频中那般严重罢了。”
“但若置之不理,待陕甘两地人丁滋生,数百年后,其地必然更加荒芜,甚至有被草原荒漠侵吞的可能。”
从李文忠这里得到陕甘的情况,朱元璋皱起眉头,道:“咱此前思虑建都之地,曾考虑过西安,如今看来当真是大大不妥。”
“遥想汉唐定都西安、洛阳,以关中平原为根基,向西控制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向东俯瞰关东,兼顾江南,方有数百年之强盛,威慑四方。”
“如今关中竟变成这幅模样,别说再立国都,连百姓生存都不易了,当真是可惜。”
“看视频中,后世除了调汉江之水灌溉关中外,还在黄土高原大片的植树种草,稳固水土,你们觉得咱大明可否行此策以保关中生态?”
说到最后,老朱顿了顿,还是讲出了才从视频中学到的一个拗口新词。
朱标率先开口道,“父皇,咱们既知陕甘水土流失之危害,自该着手治理,以免贻害后世子孙。”
“凿穿秦岭以调汉江之水的大工程咱们还做不出来,但保护陕甘生态却是可以做的。”
“从视频中看,水土之流失,主要是因为草木日渐稀少。草木之稀少,则主要缘于百姓取樵放牧。”
“儿臣以为,当大力向陕甘之地推广蜂窝煤,乃至在时机合适之际分区禁樵,以保养水土。”
“除此之外,还需控制陕甘人口,在其人丁过剩之际,将部分百姓迁往别处。”
朱元璋先是点头,随即问:“那牧民放牧又该如何解决?总不能分区禁牧吧?”
朱元璋虽非牧民,却也知道对牧民来讲,放牧就跟种田一样重要。
不让给牧民放牧,岂不是逼他们投向北元?
李文忠闻言道,“启禀陛下,牧民本就是游牧,一地水草将尽,便迁徙另一地,留给牧草生长之机。”
“故臣认为,朝廷并不需要禁牧,只需对牧民稍加约束、引导即可毕竟牧民也不想他们赖以生息之地化作荒土。”
朱元璋听了没做评价,而是看向刘宽,“刘宽,对此事你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宽早有想法,直接答道,“微臣认为太子殿下、曹国公所言都可行,此外还应鼓励陕甘百姓多种树。”
“虽然以如今的条件,不可能像后世那般大规模种树种草,但一代代人积累下去,总有些效果。”
“至于迁徙陕甘过剩的人丁,则可与将来大明开发新大陆相联合可将陕甘多余百姓迁往四川、河南、山东、湖广等地,再引导这些地方的百姓去海外新大陆垦荒种田。”
朱元璋听到这里,问:“陕甘之地不仅要防备北元等草原游牧部落,亦是将来大明收复西域的发兵之地、粮草运转之所,咱唯恐其丁口不多。”
“若如你们所讲的,控制丁口,军事上方面的丁口需求该怎么解决?”
朱标、李文忠尚在思考,刘宽便道:“其一,可修建从河北、山西到陕甘地区的地铁路,四川到陕西的路也可修。”
“其二,自是依仗大明先进的火器,用较短的时间就征服北方所有游牧部落,再打通西域。”
“然后仿照汉唐,在水草丰盛之地及交通要道筑城,以少数精兵轮流戍守,便可大大减轻后勤压力。”
“如此,待将来大明国力更加强盛,再修建一至数条通往草原及西域的铁路,草原、西域自可稳固!”
第一更。
感谢【道爷是我】的100起点币打赏!
第152章 保护动物?让子弹飞
老朱、朱标等人听了刘宽的话都是眼睛一亮,觉得在理。
李文忠却道:“草原尚且好说,西域而今多戈壁、荒漠,也能修建铁路?况且,即便是草原,铁路修建成后亦不易保护吧?”
刘宽道:“数十年内,想要修建深入西域的铁路确实不太可能,但修建到嘉峪关却是可以的,甚至可以修到天山东麓边上。”
“至于草原铁路的保护,可以多练骑兵,以精骑驻守要地,再以普通骑兵分段交叉巡逻,便不会出大问题。”
李文忠闻言不再提出异议。
朱元璋也点了点头,随即却问:“那江河源头及入海口的生态保护又是怎么一回事?咱看视频中,似乎除了保护当地草木,还要保护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在此时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聪明如朱元璋等人,一时也想不通。
刘宽想了想,道:“陛下看之前的视频,想必也知道了,后世中国人口多达十四亿,可以说到处都是人。”
“野生动物对人来说,不仅可食肉,皮毛筋骨还能卖钱。”
“再加上火铳的出现,不过一百多年,人们便将包括熊、虎、豹等很多猛兽在内的野生动物,猎杀得几近绝种,甚至一部分已经绝种。”
说到这里,刘宽顿了顿,思考下面如何说。
朱则不解道:“那些野物就算都杀绝种了又如何?不好吗?”
刘宽略微沉吟,道:“其实这里面涉及了自然科学的另一个分支,也即是自然生态平衡。”
“后世经过观察研究得知,自然界有着种种生态平衡,很多植物、动物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道理,以此保证大自然生机不息。”
“举个简单的例子,草原上狼吃羊、兔子等,而羊、兔子等则吃草。”
“倘若人将狼都杀没了,那么野生的羊、兔子就会迅速繁衍、泛滥它们可不会像牧民那样游牧时还给草场留下生机,泛滥之后可能连草根都啃食掉,于是便会让这草场渐渐变得寸草不生,乃至成为荒漠。”
“此外,就自然科学而言,每一种动植物,都蕴含着诸多奥妙,可以通过研究它们,获得诸多有益于人类的科学道理。”
“若是这些动植物绝了种,人们便没有了研究对象,属实是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