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26节

  当年李家只能算富农,他年少时也曾年年随父亲下地干活,深知刘宽方才所讲的番薯等新农作物对百姓有大意义。

  比如说当年淮西大旱,若有番薯,不知能活多少人命。

  得到李宽肯定的回答后,他忍不住道:“没想到海外竟有如此多的优良农作物,若如此,这大航海确实该开启。”

  刘宽笑道,“新型农作物只是一方面,以此推之,海外因环境迥异于神州大地,各种新的植物、动物中,能找到不少于神州百姓有大用的。”

  “比如在南美洲便有一种草药,治疗疟疾有奇效。南美洲还有一种名为橡胶树的树木,其汁液凝为橡胶,在军事、工业等方面都有很大用处。”

  “诸如此类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听刘宽这么介绍一番,哪怕李文忠已经四十多岁了,也不禁对海外神往不已。

  此时刘宽又话语一转,道:“当年陛下对武勋、文官严厉,一则是那些人确实触犯了律法,甚至有悖逆之举,二则陛下也确实对开国武勋们不够珍视。”

  “但如今大明将开启大航海,踏上称霸全球之路,不知需要多少将领争战海外,又需要多少能臣治理海外疆土。”

  “即便如今朝廷将星如云,陛下仍嫌不够,对功勋之臣自然会更加珍视。”

  “这么说吧,陛下心中其实已经接纳曹国公当初的谏言了,只是拉不下面子承认而已。”

  “陛下不仅是曹国公的舅父,更是九五之尊,总不能让他向外甥、臣子道歉吧?”

  “如今陛下既然就当年之事松了口,曹国公何不借此机会全了陛下的脸面,也解了自身幽禁,投身大明即将开启的大航海浪潮之中呢?”

  刘宽说完,便与朱标一起看着李文忠。

  虽然他言语中表现得颇为自信,实际上颇为忐忑他能说的都说了,要是李文忠还拐不过弯儿来,他也没辙。

  谁知李文忠只稍稍犹豫,便点头道:“刘副郎说的是,当年那件事,确实该我向陛下认错。”

  听到这话,刘宽、朱标都猛松一口气。

  朱标更是掩饰不住脸上的喜色,道:“表兄能想通,那真是再好不过了!事不宜迟,不如现在就随我进宫?”

  李文忠道:“当年我既是上奏本触怒了陛下,如今便以奏本认错吧,如此才能真正全了陛下的颜面。”

  很显然,李文忠心里仍不认为他当年那番劝谏错了。

  朱标、刘宽都当没听见这番话反正老朱要的只是李文忠一个态度,至于他心里如何想的,谁管得了呢?

  接下来,朱标、刘宽又与李文忠聊了会儿海军建设及海外的事,便告辞离开。

  后面的事情要进展得比刘宽预想的慢些。

  五日之后,李文忠才上了一道“认错”奏章对此,刘宽、朱标其实是有些担心的,怕李文忠在认错奏章上又说出什么气到老朱的话。

  大约是过去两年的幽禁磨砺了李文忠,他这份“认错”奏章并未出什么幺蛾子。

  老朱看过后大喜,当即就下旨解除了对李文忠的幽禁,并委任其海军都督府左都督。

  当年李文忠担任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时,触怒老朱被幽禁,老朱便趁势废弃了大都督一职,将其职权分给了十位都督。

  所以,如今海军都督府左都督虽不如昔日的大都督,却已经是明军最高军职了。再往上,也就是各种临时授印的将军、大将军。

  同时,老朱也没忘记派出由戴思恭等几位名医组成的太医小组,给李文忠做全方面的身体检查。

  检查的结果是,李文忠因长期郁郁寡欢、作息不规律,身体已较常人虚弱,但并无大的隐患,只需注意调理、锻炼,要不了几个月便可以恢复健康。

  

  

  洪武十五年二月,沐英、蓝玉奉命领一路兵马破大理。

  历史上,段氏之主段世聚众守在龙尾关,沐英便令王弼领兵强攻龙首关,蓝玉领兵强攻龙尾关,他则率领一支奇兵攀登点苍山,居高临下,以为策应,遂一战大破段氏兵马。

  而此番,沐英却是用后调运到云南的几门神威大炮,外加众多虎蹲炮,直接轰开了龙尾关。

  段世在战斗中为神威大炮击中头部,当场暴毙。

  龙首、龙尾两关一破,大理再无真正的险关要塞阻碍,遂被明军轻易拿下。

  随后,原本依附于段氏的滇西各蛮部,也都闻风而降,不久明军便全取滇西,平定了整个云南。

  时间相较于历史上早了一个多月。

  因为很多蛮部都是望风而降,表面顺从,实则存有二心,伺机叛乱。

  再加上云南仍有不少小股元军残留,一些地方又有山匪啸聚,地方并未真正靖平。

  出征云南的明军便没有被老朱召回,而是暂且镇守当地,镇压叛乱,征讨不服

  因今年是闰二月。

  三月初,江南已是一派草长莺飞的暮春景色。

  大本堂,刘宽刚开始讲课,包括朱蕙兰在内,十几个学生都在用心听讲。

  “之前两节自然课,我们通过各种实验探究了水、盐水、油等各种液体的浮力相关问题。”

  “最后留下一个课后思考题,那就是空气是否具有浮力?若有浮力,哪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证明?”

  “请诸位同学举手回答。”

  刘宽话一落下,大本堂十几个学生几乎都举起了手,就连坐在前排的朱植、朱允都不例外。

  “朱允同学,你来回答。”刘宽意外地给了朱允挣学分的机会。

  朱允小脸儿满是惊喜的站起来,脆声道:“回老师,允认为,空气也有浮力。”

  刘宽微微一笑,问:“那又有哪些常见现象可以证明呢?”

  朱允明显准备充足,扳着手指头道:“羽毛从鸟儿身上掉落,会飘在空中一段时间。还有风筝,可以被拉着像鸟儿一样飞在空中。”

  说到这里,朱允眨巴着眼睛,“老师,学生就想到这两个现象,算吗?”

  第一更。

  (今天太累了,只能更小章)

第144章 请允热气球升空实验!

  朱允又开始卖萌了,刘宽早已免疫,不受影响。

  他笑着道,“你所说只能算一个半咱们之前怎么定义浮力的?浸在流体内的物体所受到的竖直向上的作用力叫做浮力。”

  “羽毛这个倒还好,风筝被人拉着在天空飞翔,其实主要受三个力作用,即自身重力、风力以及人通过丝线传递的拉力。”

  “这里面虽然也有空气浮力作用,但很微小,极难独自与风筝重力相平衡,故只算半个。”

  因为这个时空没有人比刘宽更懂自然科学,上面也没有限制他的教育系统,所以,他上自然课虽然也做教案,但真讲起来确是兴之所至、详略由心,并不拘泥于事前所写的教案。

  这样讲课的好处是他讲得投入,学生们也听得投入因为就跟聊天、听故事似的。

  坏处其实更多,比如原定的一节课内容经常讲不完。若非刘宽有意控制,可能经常讲着一个课题,便跳到了另一个课题中。

  空气浮力这一课题,便是刘宽通过之前的浮力课题有意延伸出来的。

  朱允听他的回答只能算一个半,略有些失望。

  却听刘宽接着道:“念你第一个现象描绘得不错,便加2学分。坐下吧其他同学可还能想出别的空气浮力现象?越典型加分越多。”

  如果问液体中的浮力现象,大本堂学生都能列出一两个来。

  可要问涉及空气浮力的,除了羽毛、树叶、鸟儿、风筝之类的,绝大多数学生便很难想到其他了。

  但在刘宽期待的目光下,却还是有一人举手。

  “好,朱檀同学。”

  朱檀起身后,自信地微笑道:“回老师,学生觉得孔明灯便是一个典型的空气浮力现象。”

  孔明灯?

  其他学生一听恍然,随即纷纷懊恼,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刘宽则一拍手掌,笑道:“很好!孔明灯确实是很典型的空气浮力现象!朱檀同学加5分!”

  他接着示意朱檀坐下,他便携带过来的教具中,抽出一张提前让春兰画好的大幅孔明灯图画,挂在了黑板上。

  “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知识孔明灯虽以诸葛亮的字来命名,但目前并无任何一个有力证据证明它就一定是诸葛亮发明的。”

  “因为孔明灯在还有其他的称呼,如天灯、祈愿灯,等等。至于其出现的时期,则应该在后汉末年至五代之间。”

  “待到宋代,便已经有了在元宵节或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放灯的习俗。”

  说到这里,刘宽问:“同学们应该都放过孔明灯吧?”

  只见除了朱植、朱允,其他学生都点头说放过这让两小只羡慕不已。

  刘宽此时问:“那同学们可曾思考过,为何孔明灯只有点燃,并燃烧了一会儿才能漂浮升空?”

  这次朱檀、朱雄英、朱椿、朱柏,甚至是朱都举手了。

  刘宽点了朱雄英的名。

  朱雄英起身道:“回老师,应该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朱雄英同学,你这回答有点不对题啊且仔细想想老师方才的提问。”

  朱雄英凝眉回想,很快便有所得,道:“回老师,或许是因为油脂或蜡烛的燃烧让孔明灯的浮力变大了,这才缓缓升空!”

  刘宽笑着点头,“回答得不错,加5分另外老师再问你,为何燃烧能让孔明灯承受的浮力变大?”

  “这”

  朱雄英努力思考,却一时想不出靠谱的答案。

  刘宽示意朱雄英坐下,道:“今天这节课,我们便探究下孔明灯究竟是如何漂浮升空的”

  对大本堂的孩子们来讲,刘宽的课太精彩和吸引人,几乎每次都是不知不觉就结束了。

  这堂课也一样,不知不觉就到了末尾。

  “自然科学不仅讲究对各种现象的观察与研究,也寻求将其中蕴含的道理进行有益于百姓、国家的运用。”

  “现在大家便思考一下,孔明灯除了用来在节日里祈福,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传递军情外,还能进行哪些运用?”

  说到这里,刘宽一笑,“大家可以放开想象力,大胆的去想。”

  学生们立即一个个凝眉苦思起来。

  两三分钟后,眼见这堂课该结束了,刘宽便问:“有想法的同学请举手。”

  这次,除了朱外,其他人竟然都没举手。

  刘宽颇为意外,但还是点了朱的名。

  朱起身,颇为兴奋地道:“回老师,学生认为,或许可以做一盏巨大的孔明灯,使其据有的空气浮力不仅可以托起自身,更能带起一个人!”

  “如此,将士们在风向合适时,便可以乘坐巨大的孔明灯,飞入城中,或飞到敌阵头顶,居高临下的射击,以破强敌!”

  刘宽听了点头,“朱同学这个想法确实大胆,别开生面。那么这种大胆的想法,究竟能否实现?”

  “这便是这堂课的课后作业下去后通过假设、推论乃至实验等手段,探究能否制造出一个可带人升空的巨大孔明灯!”

  “好,下课!”

  “起立!”

  “老师再见!”

首节上一节12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