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27节

  “同学们再见。”

  

  刘宽离开大本堂,并未出宫,而是来到奉先殿,主动面圣。

  宦官通报后,他很快就得以进入殿内。

  老朱高坐在龙椅上,看着他道:“你小子可是很少主动来见咱啊,说吧,有何事?总不是火车试行试验出了篓子吧?”

  刘宽听了无语,心道老朱你就不能盼我点好?再说了,那可是大明的第一列火车。

  他口中则规规矩矩地道:“回陛下,微臣此次前来,主要是想申请带领学生们做一个特殊的实验。”

  “实验?”老朱好奇地问,“什么实验?”

  刘宽道:“热气球升空实验!”

  接着不待老朱问,刘宽便主动解释了下什么是热气球,最后则道:“陛下,若我大明拥有了成熟的热气球制作方法,便可以将之运用于军事。”

  “比如两方在平原上对垒,我军便可以升起热气球,让目力好的将士带着千里镜在热气球上充当观察手,及时了解敌军动向。”

  “除此外,若是风向、位置等条件都合适,还可以让少数将士乘坐热气球,从天空对敌营进行火攻!”

  第二更。

  晚安~

第145章 试伪热气球,问蒸汽机床

  “好!”以朱元璋如今的养气功夫,也听得一脸兴奋,大声赞赏,“这热气球若能制造成功,确实又是一军事利器!”

  “咱看其在军事方面的用法还不止你说的这些,可以继续探究,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你且说吧,制造这热气球,还有做那升空实验,都需要什么?只要是大明有的,咱绝不吝啬!”

  刘宽道:“陛下,调拨物资的事不着急以大明眼下工艺水平及材料方面的限制,估计只能制造在低空短时间滞留、飘行的伪热气球。”

  “伪热气球若能制造成功,所需材料未必会耗多少钱。”

  “微臣前来求见,主要是想让大本堂的学生一起参与制作,另外再调配两班工匠听用。”

  “这样一来,待微臣指挥他们将这第一个热气球研制出来,便可以这两班工匠为职工,成立一个飞行器制造局,为大明飞行器的研发打基础。”

  “飞行器?”朱元璋听到这里眼睛直冒精光,“你的意思是,咱大明也能制造出电影中的飞机?”

  刘宽听得无语,心道老朱可真敢想啊。

  “陛下,电影中的飞机科技含量颇高,以大明当下的发展速度,起码也得三四百年后才可能造得出。”

  “即便是初代飞机,估计也得等百年左右,内燃机被造出来,才有可能实现。”

  “但飞行器不止有飞机,还有飞艇、降落伞、翼装飞行衣等,这人几样都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或者所对工业系统性需求较低的。”

  “以大明眼下的工艺水平,也许研究个十几二十年,便能制造出一两样来”

  接着,刘宽将后世狭义上的飞艇,以及降落伞、翼装飞行衣等一些听说过的“简单”飞行器,都描述了一遍。

  朱元璋听完,再次感慨,“后世人的智慧真是高啊。”

  听此,刘宽忍不住道:“陛下,其实并非后世人智慧比前人高多少,只不过是后世人将智慧主要用在发展科学、科技上,而古人却没有而已。”

  “哈哈,说的确有些道理。”朱元璋笑了笑,随即问:“你估摸着热气球什么时候能造出来?”

  刘宽认真提醒道:“陛下,是伪热气球至于什么时候能造出来,微臣也不知,毕竟一切都得摸索着来。”

  “若大明真找不到合用的材料,实验被卡个几年,乃至更久,都是有可能的。”

  其实以大明的条件,制造蒸汽机也缺乏一种重要材料,那就是密封用的橡胶。

  只是该材料构件并非蒸汽机的主要部件,且有一定替代品,这才没影响蒸汽机的研制。

  热气球就不一样了。

  根据刘宽存储在电脑上的资料,热气球制造有两大难点:一是需要能耐热耐高压的材料,二是需要稳定且足够强的热源。

  即便他只是制造在低空短暂滞留、飘行的伪热气球,对材料、热源要求都较低,也未必一定能找到合用的。

  朱元璋听了刘宽这番话,略有些失望,却也没给刘宽提什么期限,反而是勉励了两句

  之后刘宽的日常便又多了一件事,那便是带着学生和两班工匠研制伪热气球。

  好在这事并非硬性任务,再加上大本堂的学生不仅有儒学、算学、自然、武艺四科的课业,每日还需完成老朱布置的磨炼任务,能用来参与热气球实验的时间并不多。

  所以,一般都是隔了好几日,刘宽才利用自然课外加一个时辰,带领学生们进行研制实验。

  但参与实验的工匠们却并未因此清闲下来因为刘宽一个实验思路,或是某种要求,便需要工匠们仔细忙碌好几日才能完成。

  

  

  三月、四月晃眼即过,时间进入五月,京师已有了炎热的气息。

  带着漂亮花纹的暖帐内,宽大的拔步床好一阵摇晃才停下。

  朱蕙兰慵懒地瘫在刘宽怀里,却叹了口气,仰起俏脸问:“夫君,为何我肚子还是一点动静没有?”

  刘宽听了尴尬。

  “娘子还很年轻,咱们成婚也不过半年多,何必着急?”

  朱蕙兰嘟起嘴,在刘宽面前露出娇憨的一面,道:“妾身只是希望尽快为夫君诞下孩子。”

  刘宽拍着她的香肩安慰,“别着急,再等一两年,咱们肯定会有孩子的。”

  “嗯。”朱蕙兰轻声应了。

  随后又是一番主动求索。

  云收雨歇,夫妻俩都筋疲力尽,沉沉睡去。

  次日早上醒来,朱蕙兰头脑清明,才忽然想起另一件事。

  “还有两日就是端午节了,昨日进宫给父皇、母后请安,母后说还是让咱们一起进宫过节,并在节日当天看一两部电影。”

  刘宽听了一笑,“那便看吧,反正电影、视频就那么些,等看完陛下就不会惦记着了。”

  早饭后,刘宽先到科技司上职。

  如今科技司的公事仍以打造火车的四个项目组为主,其次才是印刷项目组(铅活字项目组改名)、伪热气球实验组等事务。

  因为这些项目组、实验组都已进入正轨,刘宽日常工作并不忙,甚至能说清闲。

  也就是火车的第二阶段施行实验,需要多盯着些。

  经过多方勘察,郭天问最终选择了京师到镇江府丹徒的一百多里铁路,作为火车第二阶段试行的场地。

  从开春到现在,已经过去近五个月。

  当初在京师外城试行的火车陆陆续续暴露了不少问题,好在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被郭天问、裘七尺联合项目组其他工作人员,群策群力,一一给解决了。

  而在郭天问递交的最新实验进度报告中,这列火车已经连续使用一旬,都没有暴露新的问题了,每次回到外城石灰山附近的两大项目组联合基地时,只需做日常检修即可。

  此外,火车的行驶速度上限,也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以及各方面的改善,而提高了些许。

  至于想要火车速度上限再有大的突破,必须蒸汽机更新换代才行。

  而现在这款蒸汽机,已经是大明在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限制下,所能打造的最好蒸汽机了。

  刘宽估计,蒸汽机性能再想有大的突破,得等大明从南美洲获得橡胶才行

  “刘副郎,军工司秦巍秦副郎拜访。”吏员赵文远来到职房门外禀报。

  督办枪炮厂诸事务的员外郎秦巍?

  刘宽微愣,便起身迎了出来虽然他身份特殊,但官职毕竟还只是个员外郎,算起来跟秦巍平阶。

  来到院中,刘宽便瞧见一位身材高大、皮肤偏黑的中年男子,像武将多过文官。

  此人正是秦巍。

  听苏铨说,此人在大明建国前便是老朱军中士卒,后来受伤不适合作战,就成了管理军中工匠的官员。再之后便进入工部,一步步升到了员外郎的位置。

  秦巍身边还跟了个刘宽认识的绿袍小官,正是去年他举荐担任枪炮厂厂副的沈。

  “冒昧到访,还请刘副郎莫要见怪。”

  “秦副郎客气了。有什么事,咱们到职房中坐下来说吧。”

  互相见礼,寒暄了两句,三人便进了刘宽的职房。

  枪炮厂属于老朱极其重视的“军工单位”,故而以秦巍这个员外郎督办诸事务。同样,这也说明了老朱对秦巍的信任及能力的认可。

  只见秦巍坐下来后,便道:“我此来是为了一件公事,便开门见山了。”

  “秦副郎但讲无妨”

  秦巍道:“据我所知,当初刘副郎向陛下提议建立京师枪炮厂时,便曾提过,枪炮厂未来可打造各种蒸汽机床,替代现有的水力机床之事。”

  “今日沈厂副又向我提了此事枪炮厂原本计划在今年端午之后,扩大厂区,增加产能。”

  “若是锻锤、钻床等机床仍使用水力,恐怕需要开设分厂才行。即便如此,建造蓄水堤坝也需要耗费不少钱粮和时间。”

  “前些日子,我听闻那蒸汽机运用于火车之上已颇为稳定,因此便想来问一问,如今这款蒸汽机,可否用于建造蒸汽机床?”

  刘宽听了略一沉吟,道:“按理来讲是可以的,但具体情况如何,恐怕还是得询问郭主事。”

  “这款蒸汽机毕竟是由他实际负责研制的,他要比我更了解其性能。”

  秦巍道,“那便请刘副郎通知郭主事一声,我明日再来拜访,商议此事。”

  “好。”

  事情说完,秦巍起身向刘宽平揖一下便走了。

  沈则是躬身作揖,并没有跟刘宽交谈什么。

  待两人离开后,刘宽则坐在办公桌前沉思起来。

  ‘没想到枪炮厂这么快就考虑更换蒸汽机床了,发展还真是快。’

  ‘记得之前参观枪炮厂时,有水力锻锤、水力钻床等,还没有冲床。若是这款蒸汽机能用于机床,倒是可以让枪炮厂试造蒸汽冲床。’

  ‘由枪炮厂自己造机床,总感觉怪怪的或许是时候上奏老朱,成立一个机器制造局了。’

  

  次日。

  忙碌之中的郭天问收到吏员通知后,带着不情愿的神色来到了科技司院。

  苏铨、刘宽以及秦巍、沈,都已在职房大堂等着了。

  几人都不喜繁文缛节,皆干练之人,因此各自见礼后落座,便直接谈公事。

  郭天问道:“锻锤、钻床等机床,我都了解。恕我直言,如今的蒸汽机虽然已经颇为稳定,但运转时仍具有一定危险。”

  “而锻锤、钻床等机床,运转时本就具有一定危险性,若以蒸汽机去运转,自然危险性更高。”

  “枪炮厂建立之后,只是负责生产几种火炮和火绳枪,恐怕未必有多少研制能力。想要打造出实用的蒸汽机床,怕是不太可能。”

  一听郭天问后面这番话,苏铨、刘宽乃至沈都无语了。

首节上一节127/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