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21节

  如今听闻王保保没死,自是很吃惊。

  回过神来,他不禁道:“父皇,若能打探到王保保囚禁之所,将其救出,对讨灭北元必有大用!”

  朱元璋道,“此事还需你提醒?咱已经传去命令,让北元的光明卫尽全力搜找王保保所在。”

  接着又道,“王保保既然很有可能活着,观音奴咱们就必须照顾好了,不能让她有个三长两短。”

  “邓氏跋扈,老二舍不得治他,不代表咱舍不得明日咱便派人给她传话,若她再这么不知礼,撒泼胡闹,以后就别想再见到尚炳了!”

  朱标听了惊讶,旋即暗叹。

  ‘父皇果然厉害,一出手就拿捏住了邓氏的三寸啊。’

  这时朱元璋又问,“你们不是随刘宽一起去看火车实验了么?结果如何?”

  第二更。

  晚上忽然接到家里电话,奶奶摔了一跤人走了!

  我得连夜回老家。

  这章只能写到这里了。

  明日更新看情况。

第138章 朱标隐忧,八股缘由【二合一】

  听朱元璋问及实验,朱标展眉笑道:“实验顺利完成,儿臣看着都可投于实用了,但刘宽和科技司的人却还要进行下一阶段实验,说是要检测火车的稳定性,并继续改善。”

  朱元璋略微沉吟,便道:“咱虽然没去看过那火车,但其能运载上百万斤货物,数千兵马,昼夜奔腾,往还南北,实为国之重器。”

  “此等重器固然可带来种种好处,可一旦出了事故,便是大事。刘宽他们慎重一些,是对的。”

  朱标道:“儿臣也知这道理,只是总盼着能早一日看见火车奔驰在大明的土地上。”

  “哈哈哈,”朱元璋朗声大笑了几声,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咱有的是时间,慢慢来。”

  朱标闻言点头,眼底却掠过一抹不易觉察的忧虑。

  他在担心自己。

  虽说经过刘宽提醒,如今他不仅卸下许多国务,比以前轻松很多,还每天早晨练习五禽戏,饮食也都尽量遵从太医嘱咐。

  可当初为联合为他检查身体的戴思恭等太医也说了。

  他身子骨先天就要比常人弱些,只因养得好,才没体现出来。

  所以,即便他注意保养,若真遭遇什么疾病,也是颇有危险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生病。

  还有些话戴思恭等人没说,可朱标对医道也略有涉猎,听了这番话,便明白,哪怕他身体保养得再好,恐怕将来也不长寿。

  如今他只希望死在爹娘之后,以尽孝道。

  然而,也正是预感自己不会长寿,朱标对根据刘宽的种种建议发展大明略有些急迫,希望能在他活着时,让大明在正确的道路上多前进几步。

  这种忧虑他隐藏的很好,因为他不想让爹娘妻儿也跟着忧虑。

  在朱标想着心事时,又听朱元璋道:“标儿,王保保的事记得保密,无论你二弟还是观音奴,都不能告知。”

  朱标点头,“儿臣明白。”

  

  太阳西沉时。

  京师外城,槐树里。

  邓氏对朱终于有了那么一丢丢的好脸色,原因是朱对她好一顿哄,又拿着这几日抗包存下的工钱去买了点好酒好肉,给她“接风洗尘”。

  邓氏对好酒好肉什么的并不在意。

  无论是做卫国公嫡长女时,还是做秦王次妃时,她什么好东西没吃过?

  她在意的是,这好酒好肉朱指明都是给她的,观音奴那个贱人一点都吃不到,只能闻味儿。

  这不,这贱人大约是被酒肉味儿弄得馋了,钻到厨房里烧锅煮粥呢。

  家里什么都没有,只能煮小米粥。

  可小米粥怎么能和朱买的好酒好肉相比?

  就在邓氏得意地品尝着京师寻常酒楼的酒肉时,小院来人了。

  却是一位来自宫中的宦官,和一队天子亲军。

  “陛下有口谕下达,朱平妻邓氏出来听旨!”

  邓氏愣了愣,才意识到说的是她。

  别看她在朱面前撒泼胡闹,却不敢对朱元璋有丝毫不敬,回过神便出来迎旨。

  朱、观音奴与邓氏作为一家人,自是也迎了出来。当然,朱脸上几乎写满了不情愿。

  “儿媳邓氏,恭听圣训。”

  邓氏并非真的不知礼,只是心中无礼罢了,此时接旨礼仪便做得似模似样。

  她此刻既忐忑又有种莫名期待她爹毕竟是卫国公,又是为大明操劳而病逝,陛下对她总有优待,这回应该也不会例外吧?

  也许这道口谕便是让她搬离此处,去原晋王府跟儿子团聚的。

  在邓氏幻想脱离苦境时,却听那宦官宣道:“皇上说:卫国公嫡女邓氏,咱念着邓愈劳苦功高、殁于国事,才故作不知你在秦王宫的胡作非为。”

  “老二诸多恶行,多少有你怂恿之故。如今他被贬为庶人,咱将你招来与他一起过苦日子,本意是教你等一起忏悔、磨炼,痛改前非。”

  “哪曾想,你不仅没有丝毫悔悟,反而变本加厉,胡搅蛮缠、撒泼耍刁,尽失国公嫡女与亲王次妃之风范。”

  “如此恶形恶状,焉能教好咱的孙子?你若再这般下去,以后便别想再见咱孙儿尚炳!”

  “钦此!”

  邓氏听完如遭雷劈。

  她万万没想到,这份口谕竟是训斥,更是以不能再见尚炳来警告她。

  “邓氏可听清楚了?”宦官问。

  邓氏回过神,疯了般喊道:“我要见陛下!我要见尚炳!”

  宦官道:“看来邓氏你已悉听,奴婢会将你之言语如实禀报皇上。”

  说完施了个礼,离去。

  邓氏一屁股坐倒在有些泥泞的小院中,不再嚎啕,却仿佛丢了魂儿般。

  

  

  元宵节方过,大明朝廷在朱元璋的掌控下,便又有了不少大动作。

  第一件大事是正式设立云南布政使司!

  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元明暂代左右布政使,梳理云南政务。

  这一时空,虽然明军提前一个月取得白石河大捷,可后续取云南的过程却与历史上没太大差别。

  先是惊吓得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遁逃罗佐山,却不再是自缢而亡,而是被进山追剿的明军以虎蹲炮轰杀。

  据说死相相当恐怖,很不体面。

  这位在元末乱世也算一条伪龙,却落得如此收场,便连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都唏嘘了下。

  先是云南元军主力一战葬送,元梁王又被轰死。再接着,元梁王之右丞实卜所领剩余元军再次大败于赤水河,云南的其他残元势力便开始了投降比赛。

  最初有人倾力与明军一战,不敌方降。

  接着便有人待明军来攻城,献城而降。

  随后乌蒙、乌萨、东川、芒部、建昌等诸蛮部,听闻明军接连大胜元军,皆为之震惧,遂望风而降。

  甚至明军尚在百里之外,中间隔了一两个州府,便有蛮部遣使、携带元庭赐给的印信来找傅友德、沐英、蓝玉率领的大军投降。

  似乎是生怕投降慢了,被明军列为攻打目标,又或者被周围已经降了大明的蛮部攻打。

  于是,自十一月上旬明军入云南,到十二月上旬,前后才一个月有余,明军便拿下了四分之三的云南,仅剩段氏还占据着滇西。

  这里面真正的大仗只有三场,一是白石河大败元军主力,二是破曲靖,三则是赤水河之战彻底断绝元军希望。

  剩余的战斗虽也不少,却不值一提。

  当云南的捷报一个个传来后,老朱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按照老早想好的,向傅友德、沐英、蓝玉所率领的大军发去了一道道圣旨,指导明军的下一步动作。

  比如善待投降的诸蛮部,但需保持警惕,小心对方搞下毒之类的小动作。

  又比如,军中有不适应云南水土气候而患病的将士,每卫可允百人返还原卫所。

  接着,提醒傅友等人,当尽早将抓到的元军主要将领及其家属,还有投降的蛮部使者,尽快送来京师。

  再接着,又告知主将历朝历代在西南的得失,并总结其经验,说当学诸葛武侯,收蛮部豪杰为獠将,与诸蛮通商,得其金银牛马为军用。

  当然,最重要的旨意还是设立云南都指挥使司以及下属众卫所。

  至于在成立云南布政使司之前的一道旨意,则是让傅友德等大将做好准备,灭段氏,取大理!

  第二件大事则是设立大明海军都督府!

  现有的大明各部水师皆划归海军都督府管辖,隶属于内河水师司。

  此外,将建立北洋、东海、南海三支水师,大营分别设在登州、宁波、广州。

  另在京师设立大明宝船厂,专司研制海船、战舰。

  在朝在野的有识之士,得知这些消息,立马意识到,朱元璋如前元一般,将目光投向了海洋。

  一时之间,自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第三件大事则是确定了科举乡试时间,以及较为具体的考试范围。

  乡试时间如历史上一般,定在了八月上旬。

  至于考试范围去年朝廷虽然公布“儒学占必考三分之二,数学占必考三分之一”这个消息,却并没有说具体考哪些书。

  儒学经典众多,前人著作浩如烟海便不说了;即便是数学著作,当时流传的也不少。

  朝廷若不说明考哪些,考生怎么针对性的学习?

  因此相关消息一公布,便引起了各地读书人的注意及议论。

  儒学跟历史上差不多,以四书五经为主,却又增添了史家、法家的好几本经典著作。

  至于数学,则是将以《九章算术》等几本在明初还算有些名气的数学著作都列了出来。

  知此消息,顿时很多平民出身、天资也一般的读书人哀嚎不已,甚至其中的一些人还对老朱产生了怨言

  正月十八。

  月升楼。

  这是一座名字典雅,消费却相对实惠的茶楼。

首节上一节12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