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20节

  刘宽也很激动,但理智尚在。

  他笑着道:“应该算成了,但实验却要等火车跑到玄武湖边的火车站,再跑回来,才算成功。”

  朱标有些迫不及待,便道:“不如咱们骑马跟过去。”

  刘宽也担心,也想亲眼看着大明第一列火车试行成功的全过程,便道:“太子殿下、晋王殿下跟我骑马带着部分随从过去,其他几位小殿下就不要去了。”

  “啊?”

  “刘老师,我们也会骑马,让我们一起去吧。”

  “对呀,我们都会注意安全的。”

  朱檀等少年皇子闻言都露出失望神色,又恳求起来。

  刘宽、朱标却丝毫不为所动,朱则哈哈大笑一声,道:“弟弟们,就原地等着吧。”

  笑完,随刘宽等人一起骑马向玄武湖方向跑去。

  因为是第一次正式试行,再加上石灰山离玄武湖其实就几里地,所以火车速度并没有提到多快,刘宽等人驾马追了一小会儿,竟然就追上了。

  此时火车已经接近玄武湖,早已降速,便在众人目光中慢慢停下来。

  随即又是一刻多钟的等待,另一个火车头上的蒸汽机才完成启动,又带动列车往石灰山方向缓缓行去。

  众人于是又跟着跑回去,却不再像来时那么紧张、急迫了。

  路上,朱标问:“方才已是这火车的最快速度?”

  刘宽沉吟着道,“应该不是。”

  如果真是零开始打造火车,那第一代火车速度怕是相当慢,不可能提到多高。

  但大明有刘宽提供的资料支持,不仅不用走弯路,很多成熟体蒸汽列车的技术都是直接给上。

  这样一来,即便是第一列火车,其速度上限也不会太低。

  朱标听了点头,又感慨道:“即便方才就是最快速度,只要能持续运行,也很不错了不仅载得多,还不需像牛马、役夫那样消耗粮草,只需烧煤即可,足以承担给北方军队输送粮草的重任。”

  刘宽听了若有所思,问:“陛下莫非已有再次北伐的想法了?”

  刘宽记得历史上,朱元璋第四次讨伐北元,也即是消灭割据东北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是在洪武十九年、二十年期间。

  如今看来,这个时间多半是要提前了。

  想想也是,如今大明在他的帮助下,军事实力显著提高,就连经济实力也在迅速提升。

  再加上又有大航海的计划压在后面,比后世历史上早几年进行第四次北伐便成了理所当然之事。

  朱标对刘宽是很信任的,考虑到此事并非重大机密,他便点点头,“不错,若云南战事顺利,朝廷只需缓一年,便可发动第四次北伐!”

  说道“北伐”二字时,朱标声音变得罕见的铿锵有力。

  足见这位大明太子对讨灭北元之事是很坚定的。

  交谈之间,火车又降下速度,最终缓缓停在石灰山附近,车厢项目组大院的前面。

  郭天问、裘千尺各自领着工作人员,分别上前后两个火车都,以及四节车厢的车底检查了一番。

  少顷,待这些工作人员相继出来,互相交流了一番,便在列车旁爆出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随即,郭天问、裘千尺领着两个工作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来到了土坡前。

  刘宽已带着朱标、朱及一众随从回到了这里。

  郭天问、裘千尺先上前几步,一起行礼,随后裘千尺便拱着手,大声道:“启禀太子殿下、刘副郎,我大明第一次蒸汽列车试行实验已顺利完成!请指示!”

  第一更。

  今天第二更会很晚,这里说下。

第137章 后续实验,北元密报

  这种时刻,朱标便没理由再让刘宽先开口了。

  他满心满脸的喜悦,冲郭天问等人颔首,“这次蒸汽列车试行的过程,本宫全程都看了,你们做得甚好!”

  更多的便没多说。

  因为朱标虽知这次实验成功,却不知成功到了何种程度,担心说多了出错,反倒丢了面子。

  刘宽见状接过话头,道:“此次实验的成功,本官会如实禀报陛下,两个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也将会根据各自功劳,有所赏赐。”

  “此外,本官还要感谢两大项目组全体职员,不惧危险、不辞辛苦,数月如一日的辛苦研制与实验没有你们的努力,大明第一列火车不可能这么快完成第一次试行实验。”

  “接下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的实验与相关研制工作,直至能真正投入实用的火车问世。”

  “希望诸位勿要懈怠,再接再厉,争取将后续的研制工作也如这次实验般,又好又快的完成!”

  说完,刘宽拱手郑重的向郭、裘等官吏、众工匠及其他突破下的工作人员拱手,郑重一揖!

  刘宽这番话让两大项目组人数最多的工匠及杂务人员,都心生感动,只觉得过去小半年的苦和累没白受,危险也没白冒。

  至少刘宽这位负责主持“打造火车之事”的主官,是知道并记得他们功劳的。

  站在刘宽身旁的朱标等人,先是微微讶异,随后朱标、朱檀、朱椿、朱柏这几个心思灵动的,便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倒是朱、朱梓不甚在意,朱甚至觉得刘宽对这些官吏、工匠等太好了,有骄纵下属之嫌。

  刘宽说完这番话,便示意其他人去做事,只留下郭天问、裘七尺询问。

  “方才列车试行的最快速度距离其上限还有多少?”

  郭天问既然联合车厢项目组搞这个试行实验,肯定是在组内探究过如今这款蒸汽机最大功率的。

  听刘宽问,他不假思索地道:“估摸着约为其最快速度的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

  朱标露出惊喜之色。

  方才跟着回来时,他可是看到了,列车最快速度堪比马匹正常小跑,若是再快上两倍,即便不及马匹正常奔跑之速,却也不会差太多。

  若火车能稳定运行,便是耐力远胜马匹,便算是具备相当大的实用价值了!

  刘宽却不觉得意外。

  他给的是多种蒸汽机资料,郭天问等人哪怕造不出后世的成熟型蒸汽机,造的也绝不是初代版,能有这个速度并不稀奇。

  不过大明火车开头就能有这个速度,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因此他也露出了笑容。

  他随即又问:“接下来要做的是列车稳定性以及不断增加里程的实验吧?”

  郭天问点头,“是。”

  “这一阶段的试验大概需要多久?”

  郭天问道:“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

  如今的蒸汽列车没有后世火车、高铁那么复杂和危险,有这么长的时间试验稳定性,也足够了后面完全可以在使用中解决后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改进蒸汽机及列车。

  没必要非等到火车完善到一个极高的层次再投入使用那需要的时间会很久。

  况且,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方法。

  大明这第一款蒸汽列车究竟有多少问题,唯有在使用中才能尽数显露出来。

  想到这里,刘宽便点点头道:“回头以你为主、裘主事为辅,写一份该阶段的实验计划书呈到司里。”

  “需着重写清楚,各次里程实验需要用到的铁路长度及选址。如此,司里才好上奏朝廷,让军队及地方官民进行配合。”

  郭天问应道:“下官明白了。”

  接下来,刘宽又与裘千尺交流了几个关于列车车厢、地盘、车轮的问题,这才结束谈话。

  随后,他便无视了朱标等人看向火车时那跃跃欲试的眼神,道:“太子殿下,实验已经看完,我们这便离开吧?无故留在这里,反倒耽误他们做事。”

  朱标试探着问:“火车既已停下,咱们就不能上去看看?”

  刘宽摇头,“锅炉都还没息,上去观看未免有点危险。除了车头,便只剩车厢,在外面就能看个清楚,又何必上车看呢?”

  朱标觉得刘宽未免太小心了些。

  却也没有执意上火车,略微遗憾地叹了声,便带着几位皇子一起回紫禁城。

  至于刘宽,则是要回司里跟苏铨沟通一些事。

  

  朱标回到了紫禁城,让朱檀等皇子散了,便径直来到奉先殿,见朱元璋。

  “你又去看老二了?”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处理着奏本,头也不抬地问。

  朱标想起两次被朱误会,不禁道:“此事父皇不是早就知道了吗?不然儿臣如何出得宫城?”

  朱元璋抬头,若有所思地看了朱标一眼,道:“咱就算派人看着你,也不可能时时将你的事向咱汇报。”

  朱标心中莫名生出的那点子针对朱元璋的气,稍稍冒头便没了。

  他一叹道:“我带着几位弟弟去后,恰好瞧见邓氏在追打观音奴,二弟则夹在中间受难”

  朱元璋听朱标将朱那儿见到的事细细说了,不禁摇头冷哼,“这个邓氏,既不良善,又不知礼,简直就是个泼妇!”

  “那观音奴虽是咱当年为了招降王保保才许配给老二的,哪怕后来招降之事没成,她也是老二的正妃。”

  “邓氏作为次妃,不礼敬她便罢了,还撺掇老二将其软禁,险些饿死。”

  “老二被贬为庶人,咱送她们一起去陪老二过苦日子,就是想让老二看看,谁才是能与他共患难的良人。如今应是能瞧出来了吧?”

  朱标想到朱劝邓氏的场面,不禁摇了摇头,道:“我瞧着二弟对那邓氏感情颇深,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得了的。”

  “况且观音奴是王保保之妹不说,又无子,邓氏却诞有尚炳。只怕邓氏再怎么作妖,二弟就算心意有所转变,也不会拿她怎样。”

  “反倒是观音奴,如今要与邓氏朝夕相处,哪怕一直忍让,怕是时间久了也会出意外。”

  后面的话朱标没说今日刚到邓氏就追着观音奴打,焉知日后不会棍打,甚至上菜刀、沸水之类的?

  朱元璋听得皱眉,思量了一会儿,才凝声道:“不久前,光明卫从北元传回绝密情报那王保保极可能并未死于哈剌那海之衙庭,而是被秘密囚禁在某处。”

  “什么?”朱标听了露出满脸震惊之色。

  此前,王保保作为北元抵抗明军的中流砥柱,官至中书省太师,在北元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因为王保保是元军将领中屈指可数为朱元璋欣赏之人,这才想出让朱娶观音奴,以拉拢王保保并将之招降。

  即便不成,元帝也会对王保保的忠诚更加怀疑。

  事实上,自洪武四年到洪武十年之间,王保保对朱元璋的招揽一直都是毫不搭理。至于观音奴这个嫡亲妹妹,更是好像被他忘了一般。

  然而待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遣使元庭,忽然得到消息:王保保人没了,说是意外死于一个叫哈剌那海的地方。

  王保保正当壮年,又能征善战,身边更有牙兵护卫,哪儿那么容易出意外?

  朱元璋对此自是不信的,因此这几年来一直让潜伏北元的探子秘密打探其消息。

  不过王保保去世的消息到底传到了大明,人人欢庆因为大明第二次北伐失败,王保保的存在是一大原因。

  观音奴原本就不受朱喜欢,待王保保身死的消息传来,其存在的政治意义骤降,自然更受朱慢待。

  朱标虽能接触大明、北元诸多秘辛,但几年都没王保保消息,他便认为此人确实死了。

首节上一节120/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