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这才招手,让刘宽过去将平板电脑暂时收了。
随即命宫人收拾残羹剩菜,按照观影模式重新摆放桌椅。
老朱竟趁着这机会,就拉着刘宽在御案边交谈起来。
“今晚放的电影是何名目?讲的又是什么故事?”
刘宽道:“回陛下,电影名叫《湄公河行动》,乃是一部以后世真实案例为原本改编成的犯罪动作片。”
“犯罪动作片?”
刘宽思索着道:“可以理解成为,军队与衙门捕快联合到国境之外破案,并追捕凶犯的故事。”
“当然,这案件并非寻常案件,而是涉及国家名誉、民族尊严。凶犯也非寻常凶犯,而是一个在小国颇有影响力的毒枭。”
朱元璋发现最后一个词他又理解不了,便问:“何谓毒枭?”
他只听过“盐枭”他曾经的对手张士诚、方国珍便都算是盐枭。
但毒枭他却是头回听说。
刘宽之所以挑出《湄公河行动》播放,就是为了告诉老朱一个冷门知识,提前防范某物在中国的传播。
他反问道:“陛下可知道罂粟?”
老朱摇头。
刘宽又问:“那陛下可听说过五石散?”
“这咱倒是听说过,据传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乃是汉末方士炼制的一种慢性毒药。”
“只是时人不知其毒,反而因为服用此物后可使人全身发热、兴奋敏感而以为乐,因此魏晋士人多嗜好此物。”
“直到隋唐时,药圣孙思邈言明此物纯为毒药,李唐又以律法禁止,这才禁绝吸食五石散之风。”
说到这里,朱元璋已经有所猜测,神色变得格外严肃,问:“你所说的罂粟莫非与五石散类似?”
刘宽道:“陛下一猜即中罂粟原产自南欧、天竺以及云南以南的方国,却在唐代便传入中国。”
“此植物花朵艳丽,故而最初只做观赏之用。唐宋之际,有人发现其种子可食用,且有麻醉、镇痛之效。”
“于是到了宋代,罂粟种子又被引为药物,多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疾病。”
“但是随着人们对罂粟种子的深入研究和使用,渐渐又发现了其另一种功效使人产生一种迷醉的愉快感,且能上瘾。”
“于是等到大明中期,约莫是成化年间,便有人以罂粟种子制作出了一种类似五石散的毒物,阿片。”
“到了大明晚期,更有不法商贾将之改成长乐膏、福寿膏之类具有迷惑性的名字,卖给权贵,使权贵上瘾,以谋取巨利,甚至达到控制权贵、官宦的目的。”
“后世传闻,万历皇帝便极有可能长期吸食此物。待到后面的清朝,此物更是于清立国百年后彻底泛滥。”
“因清庭管控不力,甚至有权贵与商贾、西夷合伙贩卖此物牟利,到了清国晚期,吸食阿片的百姓竟高达两千多万!”
“沿海城市中,男子更是十有六七吸食阿片因为阿片不仅容易成瘾,价格昂贵,还会在人体内积累毒素,日渐摧毁人之精神、神态,最后形如骷髅。”
“那些吸引阿片上瘾之人,为了购买阿片,倾家荡产,卖儿卖女,甚至连祖宗都卖。瘾犯了时,为了求一口鸦片跪地乞怜,狗都不如。”
说到这里,刘宽摇着头吸了口气,才接着道:“待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严令禁止种植罂粟、传播阿片,又动用军队多年打击,才勉强禁了阿片。”
“可惜随着后世科技发展,罂粟也被制作为更毒、更容易成瘾的各种毒药,改头换面,被不法之徒用以谋取暴利毒枭指的便是这些贩卖成瘾毒药的罪犯。”
朱元璋听到这里,神色已经不是一般的严肃了,而是仿佛面临陈友谅一般的大敌。
他想象着后世那清国两千万百姓吸食阿片,沿海城市男丁七成沦为此物傀儡的情景,只觉得分外骇人,不自觉地攥紧了双拳。
待听到后面新中国禁了此物,他才稍松口气。
却不曾想,罂粟竟然也因科技发展,而被制成更毒更易成瘾的毒药竟仿佛跗骨之疽般难以禁绝。
再接着,他想到那阿片极有可能就是在大明前中期现世的,顿时警惕起来。
因此,当刘宽话语告一段落,他便急问:“那阿片如今应该尚未现世吧?咱是否该直接禁了罂粟?”
第二更。
(昨天太累,今天就两更了)
再次祝大家国庆快乐!
晚安~
第131章 人心险恶,设六扇门
听了老朱的问题,刘宽没有立即回答。
因为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很快他心里就有了决定,道:“陛下,如今寻常百姓估计没几个知道罂粟。即便是大夫,估计也只是将其当做一种正常药物。”
“大明发现罂粟成瘾性的大夫或许有,但绝对极少。如果陛下在这种情况下,下令禁止民间种植罂粟,乃至禁止以罂粟为药材,试想将会出现何种情况?”
老朱是个聪明人,稍稍一想就明白了刘宽的意思。
“天下人本不知此物,若咱下令禁绝此物,反倒会让天下人知晓。”
“如此有心之人多半会探寻朝廷禁绝此物的原因,说不定便会让罂粟成瘾之药性为更多人知晓。”
“随即便可能有野心之辈、贪婪之辈,以此牟利。这样一来,多半会让阿片比后世历史中更早出现,乃至散播开来!”
说到这里,朱元璋深呼吸了一下,平复了心中惊悸,道:“幸亏你提醒,不然咱险些好心办了坏事!”
刘宽此时道,“微臣觉得,以我神州之文化传承,只要国家不衰弱,罂粟、阿片这类邪毒之物,即便日后出现并如后世历史一般传播开,也难以在中国盛行。”
“当然,陛下若实在担心,可以留下秘本,嘱咐大明后世皇帝小心罂粟、阿片之流。”
朱元璋点头,“你说的有道理阿片既未为世人所知,便不易大动干戈,只能嘱咐后继之君小心了。”
两人聊到这里,那边桌椅也重新摆好了。
于是朱元璋、马皇后便带着一大家子重新坐下,一起看电影。
片头过去,先是与罂粟花有点类似的一束枯萎玫瑰花,然后便是一个后世红裙女子打针并陷于迷醉的场景。
其他人看不明白,注意力反落在了女子过于清凉的衣着上。
重阳那日放的《人在途》虽然也有后世女子,但里面最清凉的穿着也不及这红裙女子其两条胳膊、大片胸脯都在外面,对老朱一家子而言,实在有点晃眼。
好在镜头很快过去。
一个嗓音沧桑的男子声出现。
“滥药问题就好像一场瘟疫,不断在我国扩散,荼毒生灵。”
“毒榀,金三角代名词,这个位于泰国、缅甸、老挝的三不管地带,一直是犯罪和毒犯的天堂。”
“随着新型毒榀兴起,降低了制毒门槛,更加巩固了金三角毒榀王国的地位。”
“湄公河,全长4180公里,是我国和东南亚经贸的重要纽带,也是金三角毒榀流入我国的黄金航道,人称南方‘鬼门关’!”
听了开场白,朱标、朱等人才对这部电影内容有了一点猜测。
当然,他们没听刘宽之前和老朱的讲话,也只能猜测到一丁点而已。
接下来,随着剧情展开,后世中国的冰山一角以及东南亚某国风貌便一幕幕展现出来。
于是众人注意力便都集中到了电影上
看到电影中的我国警察,年少的皇子、皇女们都觉得,其虽不着盔甲,挺拔站立、并列行走的身影却显得比明军更为威武,有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强大气势。
老朱则暗自揣测。
按刘宽之前的说法,这些应该是捕快。可在他看来,却分明是一个个比大明将士还要精锐不少的军人。
随着剧情展开,湄公河案爆发,国家开始行动,老朱、朱标、马皇后几人又不禁感慨其电影中后世官员的干练来。
‘仅仅两日就做出了决定,并有了大概计划,且派出了执行之人哪怕后世因手机通讯便捷,这官员也称得上雷厉风行啊,必是干吏!’
当电影画面转到境外,彭于晏所饰演的暗探在茶山与来办差的警察门内接触,瞧见那些被毒枭剁了手脚的百姓,顿时不少嫔妃、皇女惊呼出声。
朱标则直摇头,“毒枭真是残忍,为控制百姓竟行此酷烈手段。”
朱元璋道:“既是凶犯,你难道还指望他们仁善?别说毒枭,当年咱以行僧身份走四方时,曾见识过一些恶丐。”
“彼辈为博取他人同情,对拐来的孩童行采生折割手段,使孩童断手断脚,甚至制成坛中人,用以牟利。”
“这世道之酷烈,人心之险恶,绝不止前些年咱让你去民间看到的那一丁点。”
稍微提醒了几句,朱元璋就不谈了。
因为电影中又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有意思剧情,却是一条叫做“哮天”的狗随警察们一起办案,表现得相当聪明、听话。
接着剧情节奏变快,一幕幕我国警察在境外与犯罪团伙斗智斗勇的情景让老朱等人都不禁悬着性,下意识紧张起来。
当播放到其中一些凶险的打斗场面,女子及年少的皇子更是忍不住连连小声惊呼。
就这样,长达两个小时的《湄公河行动》似乎没多久就到了尾声
“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案终于水落石出我们的这次境外抓捕行动,不但替十三条人命沉冤昭雪,更彰显了我国捍卫国土、保卫国民的决心。”
“现代中国在世界经贸繁盛,国民遍布全球,要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当电影在警察高刚平实叙述中结束,平板电脑上画面静止,老朱等人才挪开了目光。
朱元璋叹道,“这部电影当然让人感慨不已,也有许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走,我们去那边聊。”
这次老朱只点了朱标、朱还有朱雄英,其他皇子、皇孙却是没叫。
不过他也没跑去偏殿,而是坐回龙椅上。
刘宽几人跟过来只能站着。
屁股挨着椅子,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问:“这电影中去抓捕国外凶犯的当真是后世捕快,而非类似天子亲军般的精锐将士。”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竟会这么怀疑,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他解释道:“陛下,微臣之前虽用捕快类比后世警察,可两者并不一样。”
“即便陛下听从了微臣的建议,在地方衙门设立警房,将巡捕列入朝廷经制吏之列,其地位与后世警察相比仍低了一截。”
“后世正式警察都是可以慢慢升职为官员的,便是成为一部尚书也未必不可能。”
“多数普通警察只负责处理民间纠纷等普通案子,却也有特警、武警,负责与电影那样手持火器、帮凶众多的犯罪团伙战斗。”
“他们可以说是另一种军队,其中精锐的实力,在个人素质上其实并不输于军中精锐多少,主要是装备上有些差别,平日里训练方向有所不同。”
“军中精锐以完成突袭、捣毁敌人重要据点,乃至深入敌营斩杀敌方将领为主。”
“武警却是以解救被凶犯挟持的人质,或如电影中将案犯活捉以便查案为主。”
听了这些,朱元璋又问:“你的意思是电影中这种精锐捕快在后世也并不多?”
刘宽道:“不能说不多吧,但在警察队伍中的比例确实较少。”
朱元璋这才稍稍释然。
他就说嘛,后世捕快要都如电影中这么厉害,那也太强了。
随即又觉得,等大明日后钱粮更充足些,也该注意加强捕快的训练,争取也弄出一支如电影中这么精干的特殊捕快队伍出来。
这样一来,若是出现什么关乎国家大事、朝局稳定的大案、要案,便可迅速破案,不给野心之辈任何动摇大明江山的机会。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问:“刘宽,你说我大明可否训练出这么一支精锐的捕快队伍专破大案、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