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探马都面带古怪神色。
其中一名探马道:“启禀陛下,我等沿着那怪路前行,先是抵达玄武湖畔,随后怪路又出了外城墙往东而去。”
“我等便又出城,继续沿路探索,结果到了栖霞山北边,仍未见到这怪路的末端。”
“孙百户便命我等先回来向陛下及太子殿下禀报,他则带着剩余探马继续沿路探索。”
朱元璋皱起眉头,似乎也对此颇感意外。
他看了刘宽一眼,才问探马,“尔等这一路探索可还有其他发现?”
探马道:“我等快到栖霞山前,见有百姓在撬那怪路上的精铁、木头,便驱赶之,并令彼辈通知里长,保护那怪路。”
朱元璋点头,“尔等做的不错,先下去歇息吧。”
“是!”
待沐英送探马下楼后,朱元璋便问:“刘公子,这黑色怪路倒是和官道差不多,但另一条怪路似乎不便行走,究竟有何用处?”
刘宽原本在思考。
探马的话让他产生一个大胆的猜测,那就是与长江大桥连接的铁路可能很长,而非像公路那样只有几里长的一段。
如果是这样,恐怕便不只是长江大桥跟他一起穿越了。
而是与大桥关联的一条铁路也跟着他一起穿越了!
听朱元璋询问,他立即道:“陛下,这条路名为铁路,如果真的很长,其重要性绝不下于跨江大桥!”
“为大明未来发展大计,恳请陛下立即派人沿着铁路传旨,令地方保护铁路,使其不被无知百姓破坏!”
铁路?
重要性不下于跨江大桥?
朱元璋、朱标听了都很惊讶。
朱元璋并没急着下旨,而是道:“刘公子还是说说,这铁路究竟有何用吧。”
刘宽无奈,只能耐心讲道:“铁路是我们后世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其便利还要超过公路也就是官道行车以及水路行船。”
“因为与铁路配合的是一种名为火车的交通工具,一车可以拉数千人,或者数十万斤乃至更多的货物,沿着铁路行驶,如风驰电掣,日夜不歇。”
“比如说我们后世从北京到南京,嗯,也就是从北平到京师,坐最快的火车,只需两个多时辰即可。”
听刘宽说到这里,无论朱标还是朱元璋,都露出震惊之色。
因为刘宽所描述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们想象。
朱标忍不住质疑道:“一车拉数千人?数十万斤货物?这怎么可能?”
便是朱元璋也忍不住道:“刘公子,你可不要仗着我们不知后世之事信口胡诌。”
刘宽笑了声,道:“在后世既能建造这跨江大桥,发明我所说的火车又有何稀奇?”
“事实上,修建铁路、打造火车,要比修建跨江大桥容易得多。”
“这铁路的样子两位也看到了,所以火车并非以牛马拉动,而是靠蒸汽机、内燃机。”
听到这里,朱标不由打断道:“何为正气鸡、内然鸡?”
刘宽没有回答,而是反问:“请问殿下,何为织布机?”
“额”
朱标尴尬。
他这才明白,刘宽所言是一种机械,而非某种拉运的牲畜他就奇怪呢,鸡怎么可能拉得动数千人?除非是天上神鸡。
刘宽继续之前的话,道:“内燃机蕴含的科技比较高,我就不说了,倒是可以说下蒸汽机,你们应该能听懂。”
“铁壶烧水,水开后蒸汽掀动壶盖的现象应该见过吧?蒸汽机就是模仿此现象发明创造出来的,只不过令蒸汽力量大增而已。”
“因此,火车往往只需要头尾各一台蒸汽机,带上煤炭,让人一路烧开水,便可使给火车日夜不歇的行驶。”
“另外,火车是由两个火车头及中间的十数节乃至数十节车厢组成,每节车厢都能载不少人或是货物。”
“如此,便出现了一列火车载数千人或数十万斤货物奔驰之事。陛下、殿下可明白了?”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刘宽忍不住停下缓缓。
朱元璋、朱标都在回想记忆中铁壶中水烧开时的情景,但仍难以明悟,这般力量怎么能使刘宽口中的火车动起来。
当朱标还在苦思冥想其中道理时,朱元璋已不再纠结。
他问,“京师到北平有两千余里路,这火车真能如你所讲,仅用两个多时辰就跑到?便是飞鸟也没这般快吧?”
刘宽微微尴尬,但还是准备讲明白。
他道:“我所处的时代,确实有一种火车能跑这么快,我们称之为高铁,即高速铁路的意思。”
“普通火车虽没这么快,但也仅需四五个时辰便能跑完这段距离。”
“当然,如果是大明现在去打造火车,估计造出来的初代火车,要跑完这两千余里,可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听了刘宽的解释,朱元璋没有再怀疑真假,而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即便是需要两三日,那也极快了。”
朱标此时也放弃了思考蒸汽机的原理,跟着道:“四弟去年到北平就藩,队伍可是走了近一个月。即便是快马加鞭,日夜不歇,也需要七八日才能跑到。”
“何况,哪怕是一路上换马不换人,人也是需要歇息的,不可能一直赶路。所以,即便是骑马,也需十几日才能跑完这段路。”
刘宽听了微微一笑,道:“人坐在火车上不仅可以吃饭,还能睡觉。”
这句话让老朱、小朱对铁路与火车的向往瞬间达到顶点。
朱标忍不住催促道:“父皇,赶紧派人去传旨,令地方保护铁路吧?”
朱元璋道:“地方官府并无兵权,如何保护铁路?你去传旨,让沿路卫所组建专门的铁路护卫队,将此事视作军令去做。”
“另外,在地方官府宣告不得破坏铁路后,若还有刁民损毁铁路,抓到后”
说到这里朱元璋顿了下,本想说抓到后斩首示众的,可念及后世人也觉得他刑狱太过,便改口道:“罚没家财,流放三千里!”
朱标觉得这刑罚还是有些重,但想到铁路的重要性,便没开口劝,应了声是,便下楼去传旨。
刘宽也觉得朱元璋定的刑罚很重,但他也明白,大明不是后世。
要想保护铁路不被破坏,必须重罚,才能吓阻住贪婪枉法之徒。
朱元璋等不及朱标回来,便又问:“刘公子,你觉得穿越到咱大明的这条铁路会有多长?起于何处,又终于何处?”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11章 科技与工业的力量!
刘宽道:“我穿越过来时就在桥上,然后就被陛下带来了这里,不曾去铁路两端,哪里知道它有多长?”
朱元璋沉吟着道,“这铁路既与跨江大桥相连,刘公子应该知其首尾原本各在何处吧?”
刘宽不禁目光古怪地看了朱元璋一眼。
心道:老朱,你好贪啊,居然想要与长江大桥相连的整条铁路!
这话他当然不会说出来。
他道:“后世铁路极多,可谓四通八达,向西可至西域、中亚、西亚乃至更西边的欧洲,向东则可达如今的野人女真部。”
“向北则可至北冰洋,向南则达琼州岛,便是乌斯藏那样的高原绝地,都修通了铁路。”
“可以说,后世铁路要比大明如今的官道都长许多倍。而与这座长江大桥相连的铁路也有好几条,可通往各处,我如何能猜到其首尾在哪里?”
朱元璋听出刘宽话语中有炫耀后世铁路四通八达的意思,但仍感到惊讶。
大明如今官道其实不少,但大多数都是承自之前各个朝代的。
有的官道甚至承自秦朝时的直道。
大明开国这些年,实际修筑的官道相当少。
即便如此,每次修筑官道,征发地方民夫,仍会弄得百姓哀怨。
因此,朱元璋实在难以想象后世如何能将铁路修到四极八方。
那铁路他出城时就去看过,上面除了石子、木料,还有上好的精铁。
若真如刘宽所讲,这后世单是修建铁路所用的精铁,恐怕都是一个极其骇人的数字!
念及此处,朱元璋便直问:“修建铁路需要不少精铁吧?后世竟有如此多的精铁?”
刘宽笑道,“后世修建铁路用的确实都是钢材,铁路上的那种则称为铁轨、钢轨。而后世之所以能大修铁路,自然是因为钢铁的产量大大提升。”
“事实上,在后世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因为钢铁不止可以用来修筑铁路,铸造兵器,还能用于国家各个方面。”
朱元璋皱眉,“生产如此多的钢铁、修建如此多的铁路,岂不劳民伤财?”
“哈哈哈,”刘宽忍不住笑出了声,见朱元璋露出诧异之色,他才收住,道:“这就是陛下眼光被时代局限了如果以大明如今的工业水平,想要大炼钢铁、大修铁路,确实会劳民伤财。”
“但是,后世科技发达、工业力量强大,无论是炼钢铁还是修铁路,大多都用机械,嗯,类似蒸汽机那种机械。”
“虽然也会用到不少人,但都是雇佣国家给予他们工钱,靠这份工钱,工人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
“如此,不论是大炼钢铁,还是大修铁路,不仅不会劳民伤财,反而让百姓得到赚钱养家的机会,让百姓变得富裕。”
朱元璋依旧皱眉,质疑道:“如你所说,朝廷岂不是要拿出许多钱粮养那些工人?后世朝廷竟有这般富裕?”
刘宽道:“后世国家自然远比此时富裕,至于原因,还是我刚才所说的那八个字科技发达,工业强大。”
“这里面的道理说起来我怕是一天一夜也说不完,眼下只能告诉陛下,若想大明强大,也需要发展科技和工业。”
“何谓‘科技’,又何谓‘工业’?”朱元璋追问。
“额”
刘宽想要解说,却发现他记不住曾在网上度娘过的标准答案。让他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一时又概括不出来。
他想了想后,道:“如发明蒸汽机,然后以蒸汽机为核心发明出了火车、铁路,令交通运输比以前大为方便,这便是科技。”
“至于工业,如大明生产钢铁的铁场,属于冶炼工业;如纺织作坊则属于轻工业;如制造兵刃甲胄火铳的作坊,则称之为军工业。”
“其实大明这些场坊,称之为工业绝对是大大高估了,勉强能算个工业雏形。因为这些场坊的生产效率太低,而真正的工业,生产效率极高。”
“以钢铁生产为例,大明眼下便是十年、几十年生产的钢铁加起来,也未必有后世中国一天生产的钢铁多!”
“大明还属于农耕国家,后世中国则属于工业国家,而拥有强大生产能力便是工业国家的一大特征!”
虽然刘宽是信口而言,说得并不好,但朱元璋还是听得一脸震惊。
回过神,他想质疑刘宽故意夸大后世所谓的工业之力,却又觉得刘宽没这么做的必要。
于是他张了张口,终究没将质疑的话说出来。
不过,听了刘宽这番话,朱元璋也算明白过来,不论是科技、工业,还是后世的其他事情,都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反正他铁了心要将刘宽留在大明,为他所用,相关的事大可以后慢慢询问。
眼下还是问些实际的事比较好。
念及此处,朱元璋便问:“刘公子可会打造那火车?”
朱元璋想的是,既然这跨江大桥和铁路一起穿越到大明了。只要能有火车,这段铁路他就能用上。
若真的好用,日后大明也可以发展科技、工业,将铁路修建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