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1节

  如刘宽所描述的后世中国一般,铁路可达四极八方。

  那样的话,朝廷对地方、边疆的掌控力必然更强,无论内忧还是外患,都更容易解决。

  大明国祚必然也因此延长。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刚才还在询问科技、工业,转眼就换了个这么具体的问题。

  想了想,他如实答道:“我并不会造火车,但初代火车不算特别难造,其中涉及的科技、发明我都大概了解。”

  “若是我留在大明,陛下肯许我征用各方面所需的人手,给予钱粮物料的保证,我倒是可以尝试做此事。”

  刘宽想的是,如果他回不到后世,只能留在大明,一开始最好不要当类似于“工部尚书”这种职位太高、管事太多的大官。

  因为这样很容易招人嫉妒,甚至陷入朝堂、官场的争斗中,进而限制住了他的手脚。

  倒不如先去做一件具体的事。

  组建自己的团队,“发明创造”大明第一辆火车,便是很好的选择。

  另外,刘宽觉得,与其费尽口舌地劝朱元璋及大明各方势力发展科技、工业,倒不如先让他们见识科技、工业带来的好处。

  既然有一条现成的铁路跟着他一起穿越了,他只需造出火车,尽快让这条铁路投入使用,便可达成“劝说”目的。

  朱元璋原本只是那么一问,并不认为刘宽就会造火车。

  毕竟之前刘宽都说了,他在后世还是个处在学习阶段的读书人。

  听刘宽说能造出来,他既意外又惊喜,不由笑道:“好,那咱就封你为我大明的工部尚书!”

  刘宽有点无语,心道,老朱这封官也太随意了,工部尚书说给就给。

  但他也清楚,才废除了宰相和中书省的朱元璋,在大明很多事情上确实可以做到一言而决。

  可惜这并不符合他的计划。

  他当即拱手,道:“陛下如果真想让我为大明效力,便让我踏实做事。”

  “工部尚书官职太高、管的事太多,我并无相关经验,冒然任此职,恐怕不仅做不好,反而会招人嫉妒,陷入官场争斗之中,进而耽误了做事。”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元璋觉得有道理,对刘宽心智、品性也高看了些,露出欣赏之色。

  他点了点头,问:“那你想做个什么官?”

  刘宽沉吟了下,道:“不如先封我做个七八品的小官?只需专管打造火车之事就好。”

  朱元璋摇头,“听你所言,打造火车必然涉及多方面人手与钱粮物资之调用。你若官职太低,怕是难以服众。”

  “这样,咱于工部新设科技司,封你为科技司员外郎,如何?”

  刘宽虽然看过一些历史类的明朝背景网络小说,对大明官职有些了解,却记不太清楚。

  他于是问:“请问陛下,这员外郎官居几品?在科技司又属于几把手?”

  几把手这个词朱元璋头回听到,但一下就明白了其意思。

  他笑道,“员外郎为从五品,在科技司属于三把手上面还有个尚书、郎中。”

  刘宽听了诧异,疑惑道:“科技司单独有个尚书?”

  朱元璋道:“之前唐宋等朝代六部都只有一个尚书,但咱觉得一个尚书管不来那么多事,且独管一部容易滋生腐败。”

  “所以,几年前咱便改了官制,另各部各司各有一个尚书、郎中,再另配员外郎、主事数人。”

  “当然,六部各司并非都有尚书在任,毕竟能当尚书的人才太少了,便是现在各部的尚书,都有一小半咱看不过眼。”

  说到这里,朱元璋摇了摇头,明显对某些尚书能力或品性不满。

  刘宽则一时呆住。

  他没想到洪武朝官制竟是这样的。

  然后他便隐约明白,建文帝登基后为什么会更改洪武时的官制,向复古发展了只能说这爷孙俩想法都挺有意思。

  随后,刘宽便觉得当这个工部科技司三把手正合他心意,既不显眼,也有足够的权力。

  至于上面还有尚书、郎中压着,刘宽觉得不是问题只要老朱没昏了头,就不会故意找给他捣蛋的人,多半会找两个能帮他应付官场之事的好上司。

  念及此处,刘宽便拱手道:“既如此,微臣领命。”

  朱元璋见状,笑着道:“刘公子如今既当了咱的臣子,便算是大明人,难道还不肯向咱行跪拜之礼?”

  听此,刘宽犹豫起来。

  他知道在大明臣民跪拜皇帝是很正常的事,但他才穿越过来,身上还穿着现代人的衣服,一时真难拐过这个弯儿。

  就在刘宽有点后悔当这个工部员外郎时,朱元璋哈哈地笑出声,道:“莫要纠结了,咱是跟你开玩笑呢,咱大明其实也没多少跪礼。”

  “你既是后世来人,又愿为大明效力,咱便许你在大朝会、祭祀这等重大场合外有免跪之权。如何?”

  刘宽听了松口气,躬身作揖,“谢陛下!”

  【新书真的很需要追读支持,请读者朋友们将书页翻完,拜谢啦!】

  因为发书日期没选好,拖了好几天才签约。

  好在终于该状态了,希望排行榜尽快显示排名。

  今天的第二更提前送到。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求评论!

第12章 定期体检,设医学院

  刘宽才谢完,朱标便登上楼来。

  “父皇,让地方卫所组建铁路护卫队之事儿臣已经吩咐下去。另外,母后让人来传话,问父皇是否要多备一人的午宴。”

  朱元璋与马皇后夫妻多年,一听这话,便领悟到,马皇后多半是得知了“跨江大桥与桥上怪人”之事。

  便提醒他可以设宴招待人家如此既不失待客之道,也能视以亲近。

  他哈哈一笑道,“刘公子自六百年后来,咱是该设宴款待。你速去让人回复,就说按家宴准备。”

  朱标见朱元璋待刘宽如此亲近,也很高兴,点点头便又下楼去传话了。

  刘宽却是才记起,方才忘了说马皇后的事。

  后世有不少喜欢明史的人认为,朱元璋是一柄锋利无匹的宝刀,马皇后则是唯一能容纳这把宝刀的刀鞘。

  故而马皇后一死,这柄宝刀不仅伤人,也伤己,最终伤了大明。

  刘宽则认为,有马皇后在,朱元璋应该会收着些脾气,好相处些。

  于是,等朱标上来,刘宽便郑重其事地道:“还有一事方才忘了告知陛下与殿下。”

  朱元璋此时心情很不错,笑着问:“何事?”

  刘宽道:“根据后世历史记载,马皇后将病逝于洪武十五年八月份。”

  刘宽这简单的一句话,让老朱、小朱再次有种如遭晴天霹雳之感,一时脑袋都空了。

  马皇后比朱元璋小四岁,若在明年去世,那便是五十整,虚岁五十一,说起来并不算早逝。

  但也称不上高寿。

  最主要的是,如今马皇后人还好好的,虽贵为皇后,却仍每日亲自操办朱元璋的膳食,众皇子皇孙的衣食也都亲自过问,可谓无微不至。

  所以,父子俩根本就没有马皇后突然离世的心理准备!

  朱标先回过神来,急问:“我母后是患上哪种疾病去世的?”

  刘宽叹道,“此事史书也不曾记载,又或者记载了,却遗失与战火之中。”

  朱元璋忽然杀气腾腾地道:“这些史官都该杀!如此重要之事,要么不记载,要么便是保护不力至于史料遗失,要他们有何用?!”

  刘宽、朱标感受到朱元璋的惊天杀意,都吓了一跳。

  朱标劝道,“父皇,如今事情尚未发生,也不知缘由,如何能怪罪于史官?咱们眼下最需要想的,是如何应对此事,好不让母后在明年病逝。”

  刘宽则道:“陛下,如今距离后世史载的马皇后病逝之事发生尚有一年,只要做好准备,还是有很大可能改变此事的。”

  朱元璋深吸了口气,稍稍收敛杀意,问:“刘公子对此事有何建议?”

  刘宽对这事早有想法,闻言道:“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事情有三件。”

  “其一,嘱咐皇后娘娘注意照顾身体,这种注意涉及日常饮食、起居。因为后世人认为,一些疾病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便埋下了祸根,不得不防。”

  “其二,让太医定期为娘娘检查身体预防疾病,要比病发了再去治疗容易很多。”

  “尤其是一些疾病,在刚开始时病人根本没感觉,待症状显现,已然难治。”

  “因此,在后世,上到国家领导人,下至稍微富裕的百姓,都会定期体检,无病安心,有病治疗,早治早好。”

  “其三,在京师建立医学院,召集天下名医汇聚于此。”

  “一则让他们交流医术,促进医学发展;二则可方便明年皇孙、皇后病发时,及时请诸多名医会诊。”

  大明不是后世,交通不是靠双腿,就是靠车马,从稍微远一些的地方到京师(南京),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两个月之久。

  而有些病症是耽搁不得的,或者初期能治好,拖得久了便治不好了。

  对于急症病人来讲,名医在本地还是在千里之外,完全是生死两个概念。

  所以刘宽才提出了第三条建议。

  除此之外,他也是想借机让大明尽快拥有一家医学院,让医学尽快发展起来。

  便于百姓治病的话且不说,倘若他真的回不去后世,只能留在大明,以后生命保障就得交给大明的大夫们。

  他并没有看不起明代大夫医术的意思,但此时的医学水平、医疗条件乃至医药方面,跟后世真的完全没法比。

  很多后世的小病,在此时可能会要人命。

  刘宽可不想穿越到明朝没几年,便因得了个感冒就一命呜呼了。

  话说后世似乎有人推测,马皇后跟朱标都是得感冒死的?

  这说明古代感冒死亡率不低啊,且不分贵贱,运气不好的话,有钱有势也治不好!

  念及此处,刘宽越发觉得,应该将发展大明医学当做第一等重要之事去做。

  听了刘宽的话,朱标道:“刘公子所说前两点倒是好办,但第三条刘公子可知如今大明太医院有多少名医?”

  刘宽还真不知道这事,便问:“多少?”

  朱标道,“即便算上院使、院判,也只有六位名医而已。事实上,院判、院使只因追随我父皇较早,受到信重因而得职,二人只能衬得上一县之名医。”

  “倒是四位御医,皆是我父皇开国后从各方征召而来,为一府乃至一行省之名医,个个医术惊人。”

  刘宽听了惊讶,没想到洪武时期大明太医院的名医这么少,名副其实的才四个。

  他觉得,这虽不能说是朱雄英、马皇后、朱标相继病死的主要原因,但肯定占有一定因素。

  他不明白的是,向来注重自家人(或者说护短)的朱元璋,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

  朱标接着道:“几年前,有人上书说太医院的名医太少,有失皇家体面,请我父皇多征召名医聚于京师。”

  “随后便有御史进谏,说天下各地名医有数,若将地方名医聚于京师,地方百姓患疑难重病将求治无门,此不仁也。”

  “我父皇认为这御史说的对,于是便驳回了先前那人的建议,故如今太医院只有四位名医。”

  “因此,若如刘公子所说,聚集天下名医于京师,地方百姓怕是求医无门,民间也会非议我皇室自私不仁啊。”

首节上一节1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