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吏! 第125节

  每一烽燧配有灶台,釜,甑,

  马蹄灶用来烹饭的同时,还在冬日用于取暖。

  烽燧的饭食,是利用釜或甑,将脱壳后的粟米煮制成饭或粥。

  又在饭上浇上菜羹或盐豉等调味酱料,也就是羹浇饭。

  “每个月的盐是三升。”

  燧长提起烽燧的好日子,满脸止不住的喜色:“另外还有自制豆豉、大酱、姜、芥。”

  郭解点了点头,看见灶房附近开辟了十二块菜畦,分别种着韭、葵、葱等菜蔬。

  按照官寺的规定,菜畦也就是菜地的标准是十二畦田,如果超过这一标准也要‘勿减’,烽燧的菜畦不低于十二畦田的独立菜园,可以供给韭、葵、葱三种蔬菜。

  另外,烽燧除了自种蔬菜,还有发放菜钱,每燧二百一十六钱。

  以及肉钱七十钱,可以买十余斤肉,只能让全燧的燧卒尝一尝荤腥。

  郭解嘱咐道:“每个月多给傅籍在金城闾里的戍卒一醢,记住,这个常例只能用在金城闾里的里民身上。”

  醢是用鱼和肉做成的肉酱。

  金城闾里依靠着大河,收获的鱼很多,养的猪还没成群,暂时多给一鱼、肉做的酱。

  等到养的猪多了,就能把醢换成猪肉。

  不过,前提是这人傅籍在了金城闾里。

  燧长、燧卒们激动了。

  不是一。

  是每人一,省着点吃,足够吃大半个月了。

  三天中有两天吃肉,这是燧长和燧卒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燧长、燧卒们穿着红绦扎甲,直接跪在了夯土地面,重重的磕头。

  “这是作甚。”

  郭解急忙把烽燧的燧卒们扶起来:“你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乡党中的乡党,快快起来,本吏怎能接受兄弟的跪拜。”

  他在金城闾里所有人眼中,已经不是人了,变成了社公一样的鬼神。

  燧长、燧卒们注视着郭解转身离开的背影,誓死守住西峡燧,不让任何一名羌人进入金城河谷地。

  十月,金城闾里的第一次丰收,要趣纳禾稼,毋或在野!收获的粟米去壳晾晒,放在廪仓中贮存。

  郭解换上一身崭新的皂衣,皂色帻,穿着一双白革履,迈步走向一望无际的七千亩良田,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金城里民。

  他站在畎垄地头,转过去脸庞,看一眼身后密密麻麻的里民,心绪说不出的激荡。

  金城闾里从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拔地而起一座占地很广的闾里。

  野草遍地的土地上,种植出了一片片沉甸甸的金黄色粟米。

  秋风吹来,掀起一层层金色麦浪般的粟米波浪。

  人数稀少的里民增加到四百多人,穿着没有补丁的麻布襦和襦裙,站在郭解的身后,神色激动的望着他。

  义妁穿着一件细葛襦裙,梳着迎春髻,抱着长子郭秦站在旁边,一双美眸,望向身边的郭解,眼中全是崇拜。

  “秦儿。”

  义妁眼中全是小星星:“这片田地全是你父,给你置办的家业,你要快快长大,将来帮着你父稳固后方,把大汉的丝绸卖到你父说的欧罗巴,成为第一个踏上欧罗巴的汉人。”

  卫君孺的肚子越来越大,一身戎装,换成了一件宽大的细葛襦裙,站在郭解的另一侧。

  她摸着隆起的肚子,英气十足的脸容,多出几分温柔:“咱们这一房的家业不在田亩之间,在兵戈之间!更在你父说的西海!早晚有一天,母给你父打下西海,养着你父,整日躺在家中享乐就行,不必再去长安奔波。”

  “呼”

  郭解深吸一口气,拿着刈钩,也就是镰刀,按耐住激荡的心绪,割下了第一把粟米。

  他拿着割下来的粟米秸秆,转过身去,看向了身后拿着一把把镰刀的金城里民。

  “收粟喽!”

  赵过站在旁边,等到郭解割下来第一把粟米,立即高声呼喊了起来。

  赵过的心绪也是很激荡,数千亩田地全是他带着金城里民耕种出了粮食。

  终于开始收获了。

  数百名里民早就等不及了,激动的脸色通红,拿起镰刀冲向大片的田地,收割长出沉甸甸粟穗的土地。

  这片沉寂了数千年的土地。

  终于开始焕发生机。

第145章 三个巨变

  建元二年(前139年)三月,班春已过,天气和暖,开始种植三月种杭稻、禾、苎麻、大豆,西北还是下了一场大雪.

  渭水上游的两岸,白茫茫一大片,覆盖了一层积雪,桑树抽发出的嫩黄新芽,点缀了银白,田野间时不时出现几名平帻庶民,拿着耒耜,冒着寒风也要上地耕耘,就连左、右内史的各县也下了一场雪,长安一带的里聚,一片冷肃。

  邮亭置所之间的驰道,依旧是车来人往。

  长安以西五十里的驰道上,一辆牛拉的封闭衣车正在朝着长安行驶,坐在车驾屏泥上的车夫,嘴里呼出白气,时不时抓出一把粟米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细麻绛袍挂着一个铜带钩,刻着‘长毋相忘’四字。

  郭解扯了扯身上的皂衣,看着时不时摸向铜带钩的莽通,露出了一丝笑意。

  在他离开金城闾里以前,卫君孺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为郭灌娘,养在了西河马场。

  莽通也娶了一位贤惠的细君,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细君在他离开以前怀有身孕。

  郭解瞧了一眼莽通,挪开视线,目光落在了义纵提前回到长安,派人送来了三封信牍,说起了长安发生的三件大事。

  “长安的军队改制了。”

  郭解拆开第一封信牍的漆封,仔细查看信牍的内容:“今上改革军队,开始集权了,避免长安的守军发生反叛。”

  大汉的军队分为长安的京畿诸军、郡县诸侯国的地方军队、边防部队。

  京畿诸军分为三军:郎中令统领的天子郎官,也就是站在宫殿内的殿卫军。

  卫尉统领的宫军,也就是驻守宫城城墙和城门的军队,被称为南军。

  最后是中尉统领的京畿卫戍部队,被称为北军。

  南、北两军全是都射选拔的精锐,一起拱卫京畿的治安,又因隶属的系统不同,避免了合兵反叛。

  天子刘彻为了集权,也为了长安的政局稳定,在南北军制度上重新整编了京畿诸军。

  第一,缩小了南军的人数,扩大了近身郎官的人数,天子近身的郎官大大增加。

  第二,削弱北军中尉过大的权力,去除中尉兼管左右内史的军权,同时在北军派遣了监北军使者,控制北军调发权。

  第三,南军和北军的兵源,来自六郡良家子,士卒的来源不同,两支军队相互掣肘,避免威胁天子的统治。

  郭解知道军队改制是个机会,三军的底层武吏很多人后来凭借军功,获封列侯,这一回的军队改制,是仅次于汉高祖刘邦开国,大批封侯的机遇。

  他很快想到了苏建,已经收了苏建的两个儿子做门生,可以想办法举荐苏建去宫军,最好是去郎中令也就是后来的光禄勋做个郎官。

  郭解拿出第二封信牍,看到了举荐苏建做郎官的机会。

  第二封信牍的内容是卫子夫受宠。

  平阳公主因为皇后陈阿娇无子,专门招收了十几个良家女子,准备献给天子,天子到霸上祭祀,回来时路过平阳公主家,便进去看望长姐。

  平阳公主把让良家女子出来,供天子挑选,结果一个也没有挑中,平阳公主又传出一班歌姬,为天子歌舞,天子一眼看中了卫子夫。

  没过多久,卫青被任命为太中大夫,这是九卿之一郎中令下属的官吏,仅次于中大夫(光禄勋的光禄大夫),相当于天子身边的军事副参谋长。

  卫广同样是得到了重用,任命为旅贲令,负责统领天子出行时的旅贲卫士。

  郭解打开第三封信牍,只是看了一眼,手掌一抖,差点把信牍扔出去,心中产生掉头回去的想法。

  建元二年,开始徙于茂陵,把大汉各个郡县的豪强迁到茂陵邑,汉武帝时期大规模迁徙豪强贵族的政策开始了。

  郭解心中冒出一丝焦躁,沉声道:“尽快赶回长安,去找卫广磋商豪强迁入茂陵这件事,直接去卫广居住的闾里,等到这件事解决了,再去右内史的官寺。”

  他从金城赶回来的原因,赵禹任命了右内史,张汤任命了郡都尉。

  右内史是太守,掌管一郡的政事,都尉掌管一郡的军事。

  赵禹留给了郭解一个郡曹,需要尽快赶回长安,趁着赵禹刚刚提拔右内史,优先参与分红。

  不然,来晚了只剩下一些权力排名垫底的郡曹。

  谁料,郭解抵达长安一带没多久,就知道了一个噩耗,天子刘彻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豪强公侯前往茂陵邑。

  这次迁徙的目光,除了各个郡县疯狂兼并土地的豪强公侯,还有郭解这种豪侠,也就是地方上的黑恶势力头子。

  全要徙于茂陵!

  “不在闾里?”

  郭解在闾里的门口下车,步行走向卫广居住的小第室,卫氏兄弟已经搬离普通的闾里,居住在长安两千石以上官吏居住的小第室。

  更让郭解焦躁不安的是,嘉夫人把他请进了客室,却没见到卫广。

  “呸!”

  义纵吐了一口唾沫,鄙夷道:“本吏看卫广就是一个小人,背信弃义,当初姊婿比嫌弃他是个骑奴,带着他一起富贵,如今卫广发达了,却躲起来不见人。”

  虫皇柔、安国少季、苏建三人也是一脸鄙夷,为卫广的人品感到了不耻。

  羞与为伍!

  “你!”

  嘉夫人气的涨红了玉脸:“夫君不是你说的那种人,他听闻徙于茂陵的名籍上有郭君的名字,立即赶往了茂陵邑,想要拦下来这件事。”

  郭解的脸色一白。

  他苦笑道:“废了这么多的功夫,果然还是没躲过徙于茂陵的下场。”

  徙于茂陵不是的简单搬家,还会把豪侠、豪强、公侯的过往从内到外调查一遍,有罪的问罪,无罪的搬迁。

  郭解身上背负的累累血债太多了。

  经不住查。

  “不必心急。”

  虫皇柔的柳眉一挑:“先去一趟茂陵邑,找到卫广,他如今是外戚,卫氏还是极为受宠的外戚,看他如何解决这件事。”

  郭解轻轻颔首。

  为今之计,只能先去茂陵邑找到卫广了。

  汉朝的每位天子登基都会开始修建陵墓,依山而建,外面围着一圈城墙。

  天子陵墓的城墙外面,是公卿列侯的陪葬墓,以及各种陪葬坑,这些陪葬的墓、坑外面又会围绕一圈城墙。

  各个郡县迁徙过来的豪强公侯,就住在第二道城墙的城南,就是大汉的陵邑制度。

  郭解前往茂陵邑的一路上,心绪颇为紧张,不是担心卫广富贵了就会相忘,而是担心卫广拦不住轵县郭解跟着一起徙于茂陵。

  卫广的地位清贵,担任了天子身边的警卫一把手,可谓是把天子的安危交托在他手中。

首节上一节125/19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