畦田法是把耕地修成畦田的耕作方法。
畦,是周围有高出田面的田塍(cheng),也就是田地间的土埂子,需要进行休耕。
上等美田,种一季就要休耕,不然就会土力衰竭。
下等薄田甚至要耕种一年,休耕一年,不然竭泽而渔,薄田没有了肥力,荒废几年都种不出粮食。
郭解一直在期待赵过的新耕作法,也就是从西汉的赵过开始,有了一年种两季的耕作法,不过,需要等到几十年以后。
现如今,赵过提前发明了一年两季的耕作法,等到以后举荐他去朝廷做官,耕作法只会更加的成熟。
郭解停下脚步,欣然道:“走吧,一起去新开辟的田地,详细说一说你的新耕作法。”
金城闾里附近的田地,再次进行了开荒,数名里民先是在数十亩荒地的四周,挖好了防火沟,再用豆形灯点燃了荒草,烧光了数十亩的野草。
烧过的荒地,留下的草木灰不仅能够当做肥料,还能烧死荒地的害虫。
烧地过后,三名里民牵来二牛一耦的耕犁,二牛三人开始翻土耕地,进行开荒,把荒地开辟成肥沃的田地。
“又是两千亩田地。”
郭解站在田垄的地头,看着一个个正在开荒的小黑点,心绪说不出的畅然,有种丰收过后的喜悦。
这是任何情绪都无法替代的强烈愉悦感。
华夏人果然最喜欢种田了。
赵过蹲下来,捻起一小撮开过荒的细土,放在嘴里尝了尝,脸色欣喜,像是吃到了天底下最美味的珍馐。
“好肥啊。”
赵过盯着大片开荒土地,像是盯着一块膏油,咽了咽口水说道:“这片土地开了荒,正好用来种麦,等到来年收获一仓仓的粮食。”
他迫不及待的介绍道:“我所说的新耕作法,叫做代田法,也可以称作畎quan(田间的溪流或沟渠)垄法。”
赵过顺着田垄,继续上前走几步,数名里民正在挖掘畎沟,瞧见郭解走过来,急忙放下耒耜,朝着郭解作揖。
一点也看不出亡命徒的凶恶样子。
倒是像老实巴交的农户。
赵过指着正在平整挖掘的田地,详细谈论起了代田法。
代田法就是在一亩地上开三条畎(垄沟),一畎宽一尺深一尺,畎长为一亩的长度。
畎与畎之间是垄,也宽一尺。
“代田法不用休耕的原因。”
赵过伸出穿着(xi)履的右脚,踩在田垄上:“就在于畎和垄。”
第144章 丰收
畎是一条条长沟,把田地开辟成一条凹下去的长沟,一条凸出来的垄,在长沟畎中播种五谷。
赵过站在田间的地头,撩起襦避免沾到泥土,蹲下来抓了一把畎沟中的细土,再放进嘴里尝了尝,露出满意的神情。
“真肥啊。”
赵过赞叹道:“不愧是大河沿岸的田地,土地膏腴,等到冬麦种下去,来年又是一场大丰收。”
他指着畎沟,继续说起了代田法。
畎沟中的粮种长出来青苗,就开始锄第一遍草,同时把垄上的土埋到青苗根部。
田地经过多次的锄草,等到盛夏,垄土全部堆到畎沟中。
种了粮食的畎沟变成垄。
凸垄变成了凹畎。
两者发生了异位变化,等到粟米收割,就可以在新的畎沟中播种冬麦。
这便是代田法。
郭解惊叹道:“同一亩田地,在没有施肥的情况下,却能用垄畎异位的方法,保证土地的肥力,不同休耕,也不知你的脑子是怎么长的,竟能想出这么一个绝妙的法子。”
“嘿嘿。”
赵过听到郭解的夸赞,红了脸,挠了挠平帻脑袋说道:“小民家贫,按照编户齐民的划分,是两万钱以下的贫民,就连小家都算不上,从小吃不饱饭,每到冬日休耕,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当时就想,若是不用休耕,或者常年在边塞服役就好了。”
平帻庶民前往边关戍守,对于很多吃不饱饭的贫民来说是一件好事。
烽燧有廪给。
保证戍卒可以吃饱饭。
“西峡燧附近可曾种下了茭草。”
郭解见识过了代田法,立即带着赵过坐上牛车,一起前往西峡燧:“伐茭是戍卒的重要劳作,不能粗心大意,都尉府的武吏过来巡边,积库的茭草数量不够,西峡燧的金城卒就会遭到重罚。”
茭草是养马的饲料。
伐茭是烽燧的主要工作。
茭草分为伐茭、积茭、守茭、取茭、出茭、入茭。
另外,还有伐茭簿,详细记录着每一名戍卒的伐茭数量。
赵过神色一凛,知道烽燧的伐茭有多重要,郑重的说道:“郭君放心,卫女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小民叫过去,清点积库内的茭草数量,不会有任何的纰漏。”
郭解轻轻颔首。
烽燧和种田一样,皆是受到郭解的重视。
一个烽燧除了燧长以外,一般有燧卒三四人,全是可以披甲的边关精锐,相当于有了配枪权。
一名士兵有枪和没枪完全是两回事。
一名燧卒披甲和没披甲同样是两回事。
每次设立一个烽燧,金城闾里就拥有五人的配枪权。
西峡燧位于金城西河谷地的最西端,堵住羌人顺流而下,入侵金城闾里的缺口,金城一直都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河谷地,羌人也没想到汉人占据这块土地,始终没有羌人过来。
修建完成的西峡燧,在西河谷地继续往西,突然狭小的两山山壁中间,是由红柳、芨芨草夯筑而成的一座高大烽燧,高达五丈,十米多高的烽燧厚墙,比起关东一些县的县城墙都高。
金城卒知道自身是在守卫妻儿和自家田地,从不懈怠,隔着比较远就看见一辆牛车。
烽燧高台上的燧卒呼喝了一声,燧长立即披挂了红绦扎甲,手持长矛,腰悬环首刀,紧张的跑上烽燧夯土高台,一种用来观望的土台。
“郭君?”
燧长是轵县游侠儿,瞧见出现在烽燧附近那张的样貌,神色一松,赶紧下去迎接:“快快打开燧门,让郭解的牛车进来。”
金城卒听到是郭解来了,全是一脸的喜色,只留下一个人在高台戍守,其他金城卒全部下去迎接。
“善。”
郭解点头道:“你等没有松懈,本吏甚慰,记住,西峡燧关乎着西河马场和金城闾里的安危,切记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心思。”
燧长带着几名金城卒,郑重拱手:“唯!”
郭解走进西峡燧,虽然只是一座五人的烽燧,但占地却不小。
有灶房、仓房,还有堆放积薪和甲兵的库房,西汉的武库充沛,只是一个东海郡的各种甲兵,就是以百万计数。
西峡燧虽然是最基本的烽燧,数里设置一个,但这个五人小燧也有数十件甲兵:甲5,戈3,矛3,戟1,剑5,刀5,弩5,弓2,另外还有弩矢500枚,箭300枚。
郭解看着满满一库房的各种甲兵,说不出的欣喜,还有一种丰收过后的满足感。
这种丰收的喜悦很强烈。
不枉他费尽心思,争取到了一座烽燧。
郭解站在五兵库的门口,看着满满当当一屋子的各种刀、戟、弩等等甲兵,还有一捆捆堆放在库房内的弩矢、羽箭。
他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
“廪给全部足额发放了吧。”
郭解深知,收买军心最有效的手段是关心士兵的吃喝,这也是某人找到资本家要来大量牛肉发给士兵的原因。
士兵们平时根本吃不起肉,每逢过年去老丈人家,才会买上一块牛肉当成重礼送给老丈人。
某人掌权以后,士兵们从过去的天天吃豆芽菜,变成把牛肉当成自助餐吃,吃到撑,吃到吐。
士兵们怎能不忠诚。
郭解看过了五兵库的甲兵,转头就去了存放廪给粮食的仓房。
燧长赶忙说道:“郭君放心,小吏每个月都会去领取廪给,一粒粮食不少,全部记录在月言簿。”
烽燧廪给分为三类。
菽麦类、稻类、禾黍类。
由于廪给发放的是原粮,也就是没有脱壳的谷物,每个烽燧还会配备有石磨、木舂。
粟、小麦、大麦都是每人每天两斤左右,如果有剧烈劳动,还有额外的加食配给,每人多分一斤的粮食。
如果是长期的剧烈劳动,加食更多,西峡燧的燧卒上个月修建烽燧,每人每个月多领了两石六斗的麦食,已经是很高的廪给了。
郭解看着堆满仓房的粮食,不停的点头:“你们全是都射的佼佼者,燧长更是都射的第一名,除了郡官寺每个月发放的粮食,在烽燧戍守还会成为金城郭氏的传舍宾客,每个月还有一份宾客的廪给,用来养家。”
都射相当于全军大比武。
西峡燧的燧卒领着双薪,引来金城卒的争抢,就用了一个公平的办法挑选燧卒。
所有人一起大比武的都射。
燧长是上次都射的第一名,其余四名燧卒分别是第二到第五名,虽说还有不少金城卒不服气,认为自己没有发挥好,却认可选拔的方式很公平。
燧长和几名燧卒对视了一眼,满脸欣喜,又有几分自得。
他们领着烽燧廪给和宾客廪给,一共两份廪给,已经算是金城闾里最富足的几人了。
家中的妻还没生出儿子,不少人踏进家门,给还在肚子中的儿子说亲。
燧长和燧卒们过去是一群饥一顿饱一顿的游侠儿,说的好听带个侠,其实就是四处游荡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流民。
他们从来没想过会有今天这般的好日子,有房、有妻、有子,还有一份稳定的双廪给。
只要踏实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在豪强遍地的乡里,踏实肯干最不值钱,越是老实越是被人欺负。
唯独在金城闾里,只要老老实实做事就能有房、有妻、有田,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燧长和燧卒们看着金城河谷地这片土地,眼中充满了极大的热忱,握紧了刀兵,誓死也要守护这片土地。
燧长和燧卒们看向郭解的眼神,更是充斥着敢为郭君赴死的坚定。
这一切的好日子全是郭解赐予。
郭君的恩情还不完!
“木舂换成踏碓。”
郭解注意到燧长、燧卒们轻生重死的眼神,笑了笑说道:“往后,凡是金城闾里把控的烽燧,木舂全部换成踏碓。”
臼是各个烽燧必备的工具,采用木杵手舂的方式把原粮加工成脱壳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