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28节

  商队的领头人带着一群人,他们和韦显同行,来到码头旁的一处木板房。几个身穿粗布衣服的家丁守在门口,看到商队到来,他们立刻上前打招呼。

  房门随即被打开,里面的军官走了出来,脸上带着笑容,似乎早已等候多时。那位军官目光扫过商队的成员,看到领头人时,面带微笑,立即迎了上来,打了个招呼,随即不再说废话,示意大家进城。

  韦显站在队伍的后面,心中明了,这支商队与漳州城驻军的关系,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商队能够顺利进入漳州,显然与驻守在此的将领们有着深厚的利益联系。

  而事实上,这样的商队并非唯一的走私集团,郑家的势力早已在这个区域内扎根,商队的贸易往来与郑家的军队紧密相连。

  若没有这些将领在背后支持,凭借郑军强大的海上力量,连海盗都难以存活,更别提这些依赖走私维生的商人了。尽管郑军一直宣扬要封锁海岸线,但事实却是,走私、贸易、甚至劫掠的行为一直存在于这片海域。

  而郑家的部队虽然不时加强防备,但民间的贸易与走私依旧风生水起,几乎没人能够完全制止。韦显暗自思索,这其中的缘由,恐怕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进入漳州城后,商队的领头人和那位军官一起走向城门附近的一座仓库。

  仓库周围的搬运工和商队成员显得格外悠闲,似乎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日常的活动。韦显与手下的三人被安排在仓库外等候,虽然并无什么特殊安排,但这片区域的气氛却让他感觉到一丝不安。

  周围的搬运工们似乎对于这里的情况很熟悉,大家都像是早已见惯了这些交易。他显并没有急于进入仓库,而是选择在外面等候。

  他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同时也小心地听取着附近人的闲聊,从他们零散的对话中,韦显很快察觉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动静。

  “最近,郑鸿逵似乎察觉到什么了,已经下令加强防范。”一名搬运工低声说道,脸上带着些许紧张:“听说马上会有一支郑军的增援部队过来,说是共同防范朝廷的突袭。”

  “哼,防范朝廷?还是防我们这些走私商队吧!”另一名搬运工冷笑着说道:“我听说,郑家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他那边的粮草已经开始积累了,应该很快就会有动作。”

  韦显皱了皱眉,心中一动,这些家丁和商队成员的谈话,他并不完全相信,郑森的动向一向难以捉摸,郑军的调动背后,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防备外敌。

  另一名搬运工低声说道:“听说郑家那些狗日的,早有安排,甚至有人提到,若发生战斗,咱们这些走私商队的退路恐怕都没有了。你看,这儿的防备是不是也太严密了些?”

  这番话引起了周围人的讨论,有些人甚至开始打探,是否能借机转移到广东那边,以避开可能的冲突。

  有人还提到,郑军的水师也在加紧训练,一旦爆发战斗,福建的局势必定更加紧张,商队的生意可能受到影响。

  福建的局势可能比韦显预想的更加复杂,郑军的调动显然不是单纯为了防御海盗那么简单,他必须加快进度,尽早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能在这场复杂的局势中迟疑。

第373章 漳州城之乱

  “那可不得了啊,我过琼州府的时候,看到一个口岸停了至少两百条船,还有几十艘比我们商船大好几倍的福船。

  我看要是他们来攻打漳州,你们根本守不住!”领头的跟班神色得意,嘴巴张得大大的,像是怕别人听不清楚他要说的夸张话:

  “而且现在岛上的大军恐怕有好几万,往上一看,乌压压的一片,喊声震天,靠岸的船都被震动了!”

  话音刚落,几个家丁互相对视了一眼,刚刚听到的消息让他们感到一阵寒意。眼下南方局势的复杂,让这些家丁心生忐忑,毕竟最近郑家与各朝廷的关系剑拔弩张,漳州作为南方重镇,始终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韦显站在一旁,听着这些人一会儿恭维,一会儿夸大其词,他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琼州府水师的情况,他自然了解不过一万战兵和几百条船,能有多强?怎么就被那个领班吹嘘成几千条船,几万大军了?

  他见这些人谈得愈发离谱,心中不禁冷笑:若这些人真信了这些话,恐怕漳州的防线早已崩塌。

  而且,按他所知,明军在南方的力量,远不如他们所说的那样雄厚,甚至在漳州附近并没有多少强有力的驻军,若真打起来,绝不可能是他们想的这样轻松。

  至于这个领头的人,之所以如此夸大其词,并非为了什么真正的情报,更多的是想借此增强自己在这些家丁面前的威望,让这些人觉得他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或者,至少在这次行动中,能够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

  毕竟,韦显知道的,这些海盗们虽然身手了得,但眼前的机遇大多都依赖于他们如何在漳州与郑藩之间的复杂博弈中站稳脚跟。

  不一会儿,仓库里的货物卸完了,领头的那人与将领谈好了事情,面带微笑走了出来。他一挥手,示意韦显和其他搬运工一起进入仓库,开始卸货物。

  韦显心中明了,这只是表面上的事,他这次来漳州,是要亲自摸清漳州的防务和郑家的动向,了解他是否有备战的准备。

  当前锦衣卫在南方的布局仍然不足,之前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北方,福建分支的成立时间还很短,许多事情还来不及布置,尤其是在郑家控制的漳州地区,他们并未深入渗透,连个固定的据点都没有。

  眼下,他只能依靠自己过往积累的关系网和金钱,才能在这片混乱的区域里有所作为。货物卸完后,领头的那人又开始忙活起来,他没有丝毫停歇,立刻将几个跟班支使去监工,而他自己则带着韦显等人进城。

  韦显看着他一路昂首阔步,腰间挂着那个刚才从将领手中得来的腰牌,显得气吞万里,俨然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一路上,他的眼睛不时扫视四周,注意到很多民夫正忙碌着搬运守城的物资,偶尔还有几队士兵匆忙行进。

  漳州城内虽然依旧繁忙热闹,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仿佛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什么意外的冲突。漳州城现在的局势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尤其是在郑家和朝廷各方的角力下,谁都无法预料接下来会迎来怎样的风暴。

  走着走着,领头的带着他们来到了一家杂货铺,这家铺子看起来并不起眼,门面破旧,里面堆满了各种杂七杂八的货物,看起来毫无章法,甚至有些混乱。

  这是海盗在漳州的一个据点,专门用来接收和交换情报的地方。而这些海盗与郑家有着某种暧昧的合作关系,他们不完全是为了抢劫和扩展势力,更多的是充当中间人,提供情报,协助一部分人的私下交易。

  领头的那人与店主交换了几句,便领着韦显进入了店内,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店主看了看他们的样子,眉头微皱,但随即点头示意,不久后便有一名年轻人端上来茶水,轻声退了下去。

  韦显没有急着开口,而是观察四周,像这样的情报据点,平日里都是最容易泄露消息的地方,周围看似安静,实则暗藏玄机。领头的那人不慌不忙地喝了口茶,开口说道:

  “这次来漳州,别说我没告诉你,局势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郑家与朝廷的关系紧张,我们这些人,既不属于任何一方,又不得不参与其中。你要清楚,漳州的防线并不像外界传言那样脆弱,毕竟郑家的人早就埋下了不少暗子。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情报,还是得靠自己去摸索。”

  韦显点了点头,心中已经做出了决策,漳州的局势复杂多变,自己既要小心应对,避免暴露身份,又要快速掌握有用的信息,为后续的行动做好充分准备。

  “大哥,你们就暂时在这里住下吧,有什么需要尽管和掌柜说,我们可得好好招待你。你是我们首领的贵客,别和我们客气。”

  领班一走进门,见到韦显的身影,态度立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恭敬了许多。他并不知韦显的真实身份,只知道这位是首领的贵客,心中自然不敢怠慢,语气中带着几分恭顺。

  韦显微微点了点头,淡淡说道:“你去做你的事吧,别管我们。我们只有四个人,尽量不被人发现。”

  他的话语不急不缓,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冷静与威严。那个领班连忙躬身:

  “大哥放心,没问题的。我们这些做这行的,哪怕是多一个人少一个人也不会引起怀疑的,大家都习惯了。”

  领班退下后,韦显便带着手下的人开始安置下来。他并不急于行动,他清楚,眼下的漳州局势已经暗流涌动,任何急功近利的举动都可能暴露他们的行踪。

  他让手下轮流值哨,另一些人则趁机休息。此时的漳州局势,早已进入了风雨欲来的时刻。

  城内的不少人,已开始着手反郑军的准备工作,准备借助外力摆脱郑鸿逵的控制,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和支持。

  漳州府,作为粤闽交界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其西,北部为高山盆岭,东南部则是广阔的海域,天然屏障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战略要地,水系发达,肥沃的土地和密集的人口,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商贸繁荣的重镇。

  漳州府不仅是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更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沿海的众多良港和岛屿,更是商人往返的中转站和补给点。

  然而,正是这片富饶的土地,也成了盗匪和海盗的滋生地。在这里,地方治安一度形同虚。盗匪横行,山贼海盗肆虐。

  漳州的地方治理颇为困难,当地的宗族势力又深植民间,各地的高墙大寨和隐蔽的山寨成了人们自保的手段,官府多次试图整治,然而一直未能有效遏制盗匪的肆虐。

  漳州的局势复杂,朝廷对于这里的治理亦显得力不从心,福建的动荡也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

  城中的不少人,尽管开始了反郑军的布局,但受限于郑鸿逵的掌控,他在朱慈发起攻势之前,尚不敢公然举旗。

  夜幕渐渐降临,韦显站在楼顶,望着漳州城的灯火,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俯瞰下方的街道和建筑群。

  漳州城内的楼宇密集,街道宽阔繁华,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富商或官员的府邸显得格外显眼。城市的中央,士兵们在街道上巡逻,保持着极高的戒备。那些商贩早已被盘问一番,被勒索一顿,匆匆离去。

  随着夜色的深入,巡逻的士兵数量愈发增多,带着兵器的人影在街头巷尾不断穿梭。酒楼和客栈在这时早已关闭大门,街道上的喧嚣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气氛。

  那些白日里鲜有出现的民夫,此时也纷纷涌向城外,前往山外挖掘沟壑,构筑防御工事。在这座城市里,黄家的势力虽然占据了南面的几个据点,但北方依旧被郑家的军队牢牢把控。

  郑鸿逵心腹中的郑军总兵张胜,驻扎在漳州北面一带,从北面威胁着漳州的城防。

  而东边的郑家人,则是一直忠于郑森,试图借助这股力量威胁漳州,确保漳州不被郑鸿逵的势力所侵占。

  因此,郑芝龙的手下,儿子郑森虽然有意反抗叔叔郑鸿逵,但在朱慈的军事压力下,他并不敢轻举妄动,任何一个不慎的举动都可能导致局势的失控。

  这里面的故事,可一点都不简单。要知道原本历史上,郑家人自己的明争暗斗,也十分激烈。

  站在楼顶,韦显的思绪飞快流转,漳州的复杂局势并不只是简单的地方势力的斗争,更是整个东南局势的缩影。

  今晚,他已然察觉到漳州城内的异常动静,事情已经接近了一个临界点,他必须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好准备。

  韦显如今在漳州城的一个隐秘住所内,凝神观察着四周的情况,脑海里不断回想之前收到的各种情报,心头的焦虑一刻也未曾放松。

  他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十分危险,一方面是因为这座城池所处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所肩负的责任。

  作为锦衣卫的首脑,东南沿海的一切情报都要经过他的审查,然后汇报到南京,直接呈送到周世显面前。任何一丝差错,都可能影响到大局,特别是漳州这一重要的战略节点。

  而漳州,向来是平定福建战事中的关键所在,如果朝廷的水师和里应外合的福建各部,未能成功拿下这座城池,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南方战局的走向。

  换言之,若不能控制漳州,将很有可能导致朱慈的福建收复计划受阻。

  而一旦整个南方的局势陷入混乱,后果将不堪设想。

  韦显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桌子上的地图上,自从进入漳州以来,局势就一直紧张而复杂。

  郑鸿逵的反正之心,已经在许多迹象中显露无疑,漳州城外,戒备森严,内部似乎也有着不少暗流涌动。

  然而,尽管情况看似可控,但身处其中的他仍旧感到压力重重。

  几经波折,他最终决定亲自过来,这一趟本不需要他亲自出马,但他心中始终不安,担心若依赖他人,或许会错失重要的线索。他宁可自己亲自掌握局势,也不愿意因为一丝疏忽而让局面走向失控。

  夜色降临,四周逐渐安静下来。韦显依然没有放松警惕,他安排了手下轮班值夜,时刻关注着冯双礼及其部队的动向。

  虽然并没有察觉到太大的异常,不过,他仍然不敢完全放松,继续密切观察城内的动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夜渐深,韦显刚躺下不久,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模糊的动静,像是远处传来的急促脚步声。他的心脏骤然一紧,立刻从床上弹起,迅速穿好衣物。

  果然,没过多久,他的手下就匆匆进来,低声报告:“掌柜,外面似乎有些不对劲,杂货铺的掌柜和伙计们也没什么反应,但我们看见院子外的火光越来越强,可能出事了。”

  韦显迅速走出房间,心情愈加沉重,他抬头透过窗外看去,发现远处西北方向的天空中,已经闪烁着点点火光。周围的街道也开始变得喧嚣起来,隐约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喊杀声。

  他的心头一凛,赶紧指示手下搬来梯子,带着几个人爬上楼顶一探究竟。站在屋顶上,韦显望向城中的混乱景象,月色下,他看见街道上有人举着火把,成群的士兵开始四处奔走,阵阵喊杀声此起彼伏。

  从火光照射的地方可以看到,漳州城内的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街道两旁的民宅被焚烧,火光映照着士兵们挥舞的兵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和危险的气息。

  “这是什么情况?”韦显心中疑惑,虽然距离较远,且听不到具体的动静,但他已经意识到,这场突如其来的骚乱绝非偶然。漳州城外虽然松懈,但城内的警戒却十分严密,哪怕有一丝动静也不可能不被察觉。

  而如今,城内的混乱显然不是突发事件,至少有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局势,开始做出反应。

第374章 内外交困

  在火光的照耀下,韦显很快确认了自己的猜测,局势已经变得不容忽视,漳州城内似乎有某些军队或势力正在做出反叛的举动。

  这一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郑鸿逵的反正之心密切相关,可来的却非常不是时候。

  “他娘的,这些该死的海寇,怎么会这样?”韦显几乎咬牙切齿。

  他深知,这场乱局的背后,必然涉及到了郑鸿逵的某些决策或者行动。更让他焦虑的是,如果郑鸿逵在这一刻选择背弃,漳州一旦陷入更大的混乱,整个南方战局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掌柜,我们怎么办?要不要找机会撤?”一个手下看着下方街道上的火光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焦急。

  韦显神色阴沉,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虽然撤退是一种选择,但如果在此时撤离,可能会错过唯一的机会,甚至可能永远无法掌握主导权。

  他站在屋顶,凝视着远处混乱的景象,目光如电,迅速扫视着周围,分析着眼前的情形。虽说城内的骚乱刚刚爆发,但这些骚动未必能撼动漳州的根基。

  “这点人闹不出什么动静来,估计很快就会被扑灭了。”韦显低声说道,心中显然已做了应对的打算。在吩咐手下继续观察局势后,他则滑着梯子下到了院子里,准备继续做好下一步的安排。

  果然,如韦显所料,骚乱不到半个时辰就被平息了。街道上的喧嚣逐渐消散,紧接着,就有城内的士兵开始沿街高喊,宣告这场骚乱不过是闯入城中的一伙假扮商队的毛贼,经过大军的迅速剿灭后,局势已经恢复平静。

  然而,韦显的眉头依旧没有松开,他知道这一切远非如此简单。漳州的局势不仅仅是外敌的威胁,内部的矛盾也同样激烈,尤其是郑鸿逵的动向,始终让他感到不安。

  正在这时,杂货铺的当家的也从睡梦中醒了过来,看到韦显依旧在院中,便立刻向他走了过来。这位当家的身在漳州城多年,对于城内更深层次的动静,有着直接的接触。

  韦显便毫不客气,直接要求他去打听更为具体的消息:“你去打听一下,不要回避任何问题,尤其是冯双礼那边的情况。”

  当家的虽然心中有些犹豫,但也知道韦显的身份特殊,若不竭尽所能满足,岂能避免招来麻烦。他立刻应允,带着银钱和一些厚礼,便急匆匆地出去了。

  韦显内心依旧忐忑不安,漳州的情况复杂,一旦郑鸿逵背叛或做出不利举动,这座城池的局势就会变得无比危险,甚至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漳州作为福建平定战役的关键点,任何突发的变故都可能导致大明南方战局的动荡,甚至影响整个大明的命运。

  因此,韦显必须随时准备应对最坏的局面。

  不久,院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掌柜的再次匆匆回到了屋内,面色凝重。

  “掌柜的,消息怎么样?”韦显见状,立刻问道。

  掌柜的的脸色略显苍白,眼中闪过一丝惊恐,显然所获的消息不太乐观。

  “这次,估计是出了大事了。”掌柜的低声道,声音带着几分颤抖:

  “听说是有一队士兵,三四十个人,他们趁着夜间值守的机会,准备逃出城去,结果被人告发了。现在,张将军的儿子已经带兵剿灭了这伙叛军。这种事情,不只是乱民能做的,肯定有更大的内情,城内的气氛,已经越来越不对劲了。”

  韦显听罢,心中暗自松了口气,郑鸿逵的部下能够如此果断、迅速地镇压叛乱,足以证明他对漳州城的掌控力非同一般。而且,在四面敌对的情况下,郑鸿逵能保持如此高效的指挥和控制,无疑说明他已经做好了周密的准备,甚至可能提前布置好了应急方案。

  对于韦显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欣慰的信号。不过,韦显的心情并未因此得到完全的放松,他清楚地知道,表面的安定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已解决。

  韦显快速问道:“还有其他的消息吗?现在外面是什么情况?”

  那个掌柜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中带着一丝叹息道:

首节上一节328/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