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26节

  与此同时,郑芝龙这位郑军的资深将领,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他对李过派系内阁的做法颇为反感。特别是当他听闻李过一派的内阁大臣竟然公开贬低郑森,郑鸿逵的战功时,更是让他怒火中烧,他心生一计,打算去上谏,亲自为郑森讨个公道。

  当然,最终郑芝龙并未付诸行动,这一切都归功于郑鸿逵的劝解。

  郑鸿逵性格沉稳、圆滑,最擅长的是放下个人恩怨,平衡各方利益,甚至在表面上展现出一副“居功自傲”的姿态,心中却早已下定决心。

  面对郑芝龙的怒火,郑鸿逵劝他不要轻举妄动,并提醒他保持冷静,虽然郑芝龙心中难平,但在郑鸿逵的劝解下,最终还是打算先按兵不动。

  然而,郑军余部的将领们并不像郑芝龙那样易于安抚,他们在明朝廷下忍辱负重多年,心中积压着对“海寇”的羞辱,一直无法释怀。

  在这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李过显然意识到了其中的微妙与危险。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高桂英的府邸,商讨朝中的事务。

  清晨,李过早早起床,带着亲卫直奔高桂英的府邸。朱慈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对大顺军余部的宽容与善意,尤其对李过的支持,他不仅在战时全力支持李过,甚至在战后特意为高桂英修建了一座奢华的五进府邸。

  而高桂英作为一位曾深受尊重的女将,也并没有过多的野心,她并不渴求权力,在许多重大决策上,她总能站在明朝廷一方。

  然而,尽管如此,李过深知朝中的局势依旧复杂多变,任何一丝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大局。刚到高桂英的府邸,他便撞上了高一功,两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互相点了点头,随即便一同向府内走去。

  李过心中微微有些疑惑,既然是高桂英召唤,定有急事要商议,难免让他心生一些不安,问过高一功后,他得知对方也是接到了高桂英的密信。尽管大顺军的余部在许多方面都有些分裂,但高桂英与李过、高一功之间的默契与信任,从未改变过。

  当李过和高一功走进院内时,刚好看到高桂英正在练剑,剑锋如虹,动作潇洒。听到脚步声,她回头一看,立刻收起了手中的长剑,露出了一个亲切的笑容:“你们来了。”

  李过快步上前,满怀关切地开口问道:“夫人突然召集我和高将军来,是有什么急事?”

  高桂英点了点头,招手示意两人进屋坐下,之后也不绕什么弯子,直入主题:“朱慈打算把咱们大顺军拆开,李过你一部分,高一功一部分,还有其他人也分成不同的部分。”

  她的语气平静,但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作为大顺军的核心人物之一,高桂英从来没有轻易对外透露自己的想法,此时她的这番话显然透露出某种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听到这话,李过不由得一怔,心头顿时升起一股紧张的情绪。大顺军能够维持现在的局面,靠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团结与配合,若真如高桂英所说,朝廷想要分裂这支队伍,显然是朱慈的试探与打压,意图削弱他们之间的力量。

  “夫人是听到了什么消息?”高一功忽然站了起来,拱手问道。

  作为大顺军的二把手,也是高桂英的亲弟弟,高一功身处局中,对朝中事务的敏感度一向极高。

  “嗯。”高桂英点了点头,神情依旧从容,似乎一切尽在掌握:“除了那份封赏的奏折,还有一份奏折,是关于朝中军中各大臣和将军的安排委任的。据我所知,这些委任都是经过朱慈亲自审阅过的。”

  她的话语中透露着一丝冷静与决断,显然她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局面的准备。

  听到这番话,李过顿时变得更加警觉,他并非担心奏折内容的具体安排,而是朱慈是否会借助这些新的安排,进一步打压大顺军余部的力量。

  他心头闪过一丝急迫,这不仅仅是关于封赏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大顺军未来走向的深刻变化。李过站了起来,语气中透出几分焦虑:“那封奏折到底怎么说?是不是有什么新变动?”

  高桂英微微一笑,轻轻摆了摆手:“放心,李过,大军的指挥权朱慈还是给你保留了。至于兵额多少,这个暂时还不清楚,但我估计,应该不低于两万。”

  李过听后,虽然略感宽慰,但依然隐约察觉到局势中的某些不安定因素。

  她顿了顿,又看向有些失落的高一功,语气轻松地道:“倒是要恭喜一功了,据说朱慈要把户部尚书的位置给你。”

  高桂英一边说着,一边微笑着打趣,显然是在安抚高一功心中的失落与疑虑,高一功微微抬起的眉毛和眼中一闪而过喜色。

  李过侧头看向高一功,见他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心中顿时有了几分明了,高桂英如此说话,显然是在暗示一种新的权力安排。

  “夫人。”李过低声道,目光落在高桂英的脸上,语气变得沉稳起来:“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份奏折中的变化?

  朱慈的意图是什么?他究竟想通过这种方式做什么?”

  他心知肚明,面对当前局势,单靠一纸封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高桂英抬头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一种难以捉摸的光芒:

  “我并不完全明白朱慈的用意,但他不可能仅仅因为封赏和权力安排就轻易放手。如果真如我所料,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削弱我们大顺军的凝聚力,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松散,从而更好地掌控局势。我们必须小心应对,团结所有有能力的将领,确保大顺军的核心力量不受损。”

  听到这里,李过心中一紧,高桂英所说的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论。眼下的局势,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在朱慈的压迫下,大顺军余部的将领们若不能团结一心,必定会陷入内耗。

  高一功听完高桂英的话后,心中不由得一震,猛然意识到局势可能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便赶紧拱手抱拳,语气中带着一丝慌乱与疑虑:“夫人,这个臣不知!”

  高桂英见状,突然笑了笑,声音轻松带着几分玩笑道:“哈哈哈,一功,这怎么了?听说你在大军中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朱慈看起来也是爱才惜才之人,怎么会不知呢?况且,按照辈分,你可是他叔叔辈的人,既然他让你去做这个内政大臣,你就去吧,没什么好犹豫的。”

  高一功低下头,面色微沉道:“夫人……我其实是想留在军中,继续为老兄弟们出力。”

  高桂英的眼中闪过一丝深邃,她轻轻点了点头:“一功放心去吧,朝中正需要你这样的人。记住,朱慈任命你为尚书,不是因为你是高一功,而是因为你代表的是大顺的高一功。你不仅仅是为他效力,更是为了老兄弟们未来的安稳,明白吗?”

  这番话让高一功心中一震,他知道,高桂英所说的不只是话语中的道理,更是一种警示他的身份不仅是个人的,而是代表着一个更大的力量。

  他缓缓抬起头,看向高桂英的眼睛,语气坚定:“夫人,我明白了。我一定不负重托,为老兄弟尽心尽力。”

  高桂英微微一笑,回头看向高一功:“朱慈的确是一个有大志之人,但他也非常清楚,身为皇帝,必须时刻控制住自己手下的将领和军队。如今他已经打算削弱那些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也就是说,这个安排看似是对你们的信任,但实际背后,却可能是一个更加深远的战略意图。”

  高一功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道:“夫人,您觉得他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我们这些将领的势力吗?”

  高桂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眼神复杂地望着远方,低声道:“朱慈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不会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股势力威胁到他的统治。”

  李过此时站在一旁,沉默听着他们之间的对话,他深知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眼中的疑虑也渐渐浮现出来。片刻之后,他低声道:

  “朱慈这样提拔我们大顺的将军,是不是意味着他有意利用我们来对付郑家?毕竟,郑家如今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若没有外力的牵制,恐怕他也不会甘心服从。”

  高桂英听了,不禁微微一笑:“你想的没错,李过。朱慈心中确实有这个打算,他想借助我们大顺的力量来牵制郑森。毕竟,郑家在福建的影响力太大了,如果不加以控制,恐怕难以维持朝廷的统一性。”

  李过眉头一挑:“那他为何又不怕我们掌握了兵权后,可能不听命令?”

  高桂英淡然一笑:“朱慈的雄心壮志啊,说白了,他将你们置于一个棋盘中,用权力和利益来控制你们。”

  李过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但依然心生疑虑:“他这样做,能保证我们这些兵权之人不会反叛吗?”

  高桂英转身看向两位大将,眼中透出一股复杂的情感:“朱慈并不全然信任我们,他更信任自己手中的政权。他知道,朝中所有的将领和重臣,都是有自己的利益和野心的,唯有控制住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

  李过深深吸了一口气,忽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我们现在究竟该如何行动?朱慈如此安排,我们难道只能接受吗?”

  高桂英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思片刻后,才缓缓开口:“今天召集你们来,并非只是为了这些话,我有其他事情要与你们商量。朱慈的野心,虽然可怕,但他也有自己的困境。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这一点,然后做出最明智的决定。无论未来如何,保持清醒才是最重要的。”

第370章 整训

  李过和高一功相视一眼,心中都有了不同的打算。

  此时的局势,犹如一盘深邃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风险,而他们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大顺那些老兄弟们的命运。

  高桂英深深地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忧虑,眼下的局势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可控范围。朝中的权力斗争、军中的派系争斗,都已深刻地影响到了李过与高一功,他们肩负着大顺老兄弟们最后一丝血脉的延续,她不得不为他们的未来担心。

  “先帝仙去已经快四年了。”她低声说道,语气沉重:“我知道,大顺如今已非昔日可比之国,咱们如今寄人篱下,若不团结一致,分裂只会加速败亡。无论如何,‘分则败,合则胜’这句话,永远是对的。”

  她的眼神投向坐在一旁的两位将领,眼中带着一丝迫切的希望:“大顺如今的余部,实际上已经所剩无几。你们两个手中掌握着最后的力量,若不能齐心协力,恐怕连这最后一线生机都无法保住。你们千万不要像郑森那样,不知大局,到最后连自己都害了。”

  她顿了顿,显得有些忧虑:“大顺的这点血脉,若不能保全,恐怕早晚会被吞噬掉,特别是如今外部的压力越来越大。郑芝龙虽然手握大军,但他心存异志,野心勃勃,他的力量不容小觑,必须要提防。”

  说到这里,高桂英的语气突然加重:“所以,无论郑芝龙提出什么条件,千万不能被离间,更不能卷入他们的争斗。你们也不要和皇上扯上任何关系,朱慈早有打算,谁与他过于亲近,最终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当然.”她话音一顿,目光坚决:“最重要的,是你们两人要精诚合作。在朝中扎下根基,自己强大,才能在关键时刻掌握主动。尤其是李过,你要时常和一功商量,切勿莽撞行事。”

  李过听着她的话,默默点头,虽然知道这些道理,但还是感到一丝沉重。

  高桂英接着说道:“朱慈既然让我们保留大军,并且让一功担任内政大臣,就不可能只是简单地削弱我们。无论如何,他需要我们支持他的决定,配合他的行动。我们就继续听命行事,稳扎稳打,认准局势,务实前行。”

  高一功重重点头,拱手说道:“臣明白。”

  李过也同样抱拳道:“臣明白。”

  高桂英看了两人一眼,见他们都无异议,心中的一块石头稍微落地。她知道,李过和高一功的性格都是稳重的,虽然心中也有所顾虑,但他们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立场。

  对他们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更高的权力,而是确保大顺余部能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存活下来,稳步生长,而要做到这一点,也绝非易事。

  与此同时,南京城北,明军神武营的驻地,李铁正满脸疲惫地走进营房。

  “嘭!”一声,他重重地倒在了床上,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几天来,赵正东接到命令,给士兵们加大了训练量,原本精锐的部队,如今也逐渐显现出了疲态。尤其是那些新兵,常常在训练中跌倒,喘着气走不动道。

  但即便是老兵们,连连抱怨训练强度过大,甚至忍不住私下里批评指挥官,称这些新命令如同“逼命”的魔咒。

  吃过晚饭后,所有士兵都被允许在校场上自由活动,增强体能与武艺。但有一条铁律,那就是绝对不能离开营地,一旦被发现,轻则处罚,重则严惩。

  大部分士兵疲惫不堪,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他们都急于抓紧时间休息,早早地回到营房,甚至在同袍们之间低声咒骂那些被派去巡逻的军法队成员。一些已经筋疲力尽的士兵,只希望第二天能够稍微轻松一点,能够安稳地度过一夜,明早再听到军号响起。

  然而,虽然士兵们感到身心俱疲,朱慈却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

  随着福建局势逐渐紧张,他不得不加快了部署步伐,原本他打算给自己的大军一些喘息的时间,休养生息,但郑家的动向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

  郑芝龙的心思越来越明显,他似乎准备在死前称帝,这让朱慈感到极大的压力。而郑森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声势浩大,但他毕竟掌握着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一旦他有了帝王之志,必定会成为不可忽视的威胁。

  为了防止局势进一步失控,朱慈不得不加强对郑军的监控,并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应对可能爆发的任何变局。

  朱慈很清楚,只有严密的军队管理和强大的战斗力,才能确保新朝的稳固与未来的胜利。

  为了进一步加强军队的纪律性与作战效率,他亲自巡视了大军多次,每到一地,他都会严厉要求军队保持严格的作息制度,并再次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军营内,诸如赌博、酗酒等腐化行为,一直是他无法容忍的顽疾,尽管他多次发出禁令,依旧难以杜绝这些隐患,军中不乏敢于藐视军法的将士。

  面对这一局面,朱慈不得不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措施派出了专门的军法队,每日都在全军范围内展开检查,彻底整治这些顽疾。

  经过了十几天的强力打击,那些曾经胆大妄为、肆意妄为的军官士兵,终于开始收敛,军中的纪律终于开始有了些许起色,大家不敢再轻视军法。尤其是那些擅自饮酒、赌博的军官,经过几次军法队的亲自上门,纷纷收敛了心思。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央军的这次军纪整顿只是一个试点。

  辽东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整个大军的整改还远未全面铺开,想要统一全军的编制,补给,乃至武器装备,必然需要时间和系统的调整。

  目前,朱慈只能从自己掌控的中央军开始逐步推行。在他看来,军纪和军力的提升必须从细节抓起,尤其是那些积弊深重的陋习,不能容忍其继续滋生。

  朱慈严令所有军官和士兵不得赌博、饮酒、克扣军饷,扰民霸市等一切影响军队形象的行为。对于这些问题,他从未手软。

  尽管中央明军整体的军纪较好,训练也已逐渐规范,但其中依然有少数将士,在长期的战争中养成了不良习惯。

  这些陋习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凝聚力和作战效率,也破坏了军队的形象,朱慈深知,若不尽早解决,这些隐患日后必定会成为他朝中无法忽视的毒瘤。

  “军法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最高长官便是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陈福。除了军法队,朱慈还特意设置了“督察局”,并亲自任命了李邦华担任其司长,张煌言专门负责打击军中及官员的腐败行为。

  而张煌言实际主导的“督察局”不仅对军中上下进行严密的监察,还对官员和民间的腐败行为进行打击,所有这些措施,都是朱慈用来巩固自己个人权威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种纵深的整治,朱慈希望能够清除一切不利于国家和军队稳定的潜在风险,最终为整个新朝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天清晨,李铁正在营地休息,看到赵东突然走了进来,便开口问道:“把总,咱们什么时候会被派去修水利啊?”

  “快了,估计十几天后吧,”赵东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继续说道:“听说常将军已经开始安排补给了。”

  李铁点了点头,心里隐隐有些期待,对于军中的这些繁杂事务,他早已习以为常,修水利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赵东继续补充道:“你们可别以为修水利是轻松活,比训练还累得很,军纪还更严。你们知道我在山东的时候,曾亲眼看见过有人偷酒喝,结果被打了三十军棍。”

  李铁眉头一挑,显然知道修水利虽然是一项体力活,但若是失去了对军纪的约束,那必定会影响到士气与战斗力。

  而军纪的严厉,恰恰是维系军队稳定的核心所在。

  军中如是,整个大军的调整与整顿也是如此,只要能够建立起一套严格、有效的管理体系,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便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那还不如在军营里训练呢!”旁边一个新兵低声抱怨道,声音中透着不满和疲惫:“又不一定是回我老家,去帮别人修房子,到时候还不一定有在军营里吃得好,睡得好,白受这罪干什么?”

  他话音未落,眼中闪过一丝对这次任务的不耐与无奈。身边的另一个新兵闻言,立即点头表示赞同:

  “是啊,咱们现在在这训练,虽然辛苦,但最起码有保证,不像外面那样,这么多不确定。要是跑去别人家里干活,万一吃不好睡不好,岂不是得不偿失?我宁愿继续在军营里呆着,至少还能有个保障。”

  他这样一说,周围的人纷纷点头,眼里充满了对未来任务的疑虑和对现状的不满。

  听着这些话,赵东无奈地摇了摇头,赶紧插话打断道:“行了行了,你们都别抱怨了。陛下搞这个军法队,肯定有他的道理,不会错的。”

  他的语气带着些许的严肃与坚定:“一会儿被巡营检查的军法队听到你们这么说,可就有你们好受的了。”

  他看了看身边几个有些心不在焉的士兵,提醒他们注意言行。军法队,作为整个军队的纪律保障力量,地位特殊,独立于战兵体系之外。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必须遵守严格的军纪,否则一旦被军法队察觉,后果不堪设想。

  军法队的指挥层次异常严密,从千总到以下的所有军官,甚至包括普通士兵,一旦触犯军规,就会立即被缉拿,丝毫不留情面。

  即便是军中的资深人物,赵东这样的老兵,也不敢轻易得罪军法队,而军法队的铁面无私,是军队能保持高度纪律性的重要保障。

  他虽然爱护自己的手下,关心士兵的生活,但作为一名出色的军官,他深知军队的纪律必须严格执行。尤其是在军纪和训练改革方面,赵正东十分支持。

  即便如此,他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支持这种改革,毕竟,过度的支持可能会影响到士兵的心态,使得他们不再听从指挥。

  在这一系列军法的背后,隐藏着军队的整体战略与目标,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与纪律管理,才能让这支军队具备足够的战斗力,抵御外敌。

首节上一节326/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