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14节

  对于满清军队而言,身披重甲的死兵在军中并不属于旗丁,而是地位稍高于包衣阿哈的战士。

  在满清的军事体系中,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战斗力,往往被视作“废物”。

  因此,若这些死兵在战场上没有及时死亡,而是有机会逃脱,他们便会成为敌人的拖累,扰乱清军阵型,影响进攻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巴牙喇作为清军的核心战力,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废兵斩杀,以确保战线的完整性。

  就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清军的局势并不如多尔衮所预想的那般顺利。

  数百名死兵并未能够突破明军的防线,反而被迅速清除。

  而明军骑兵的反击则更加猛烈,出乎清军将领的意料,洛尔和巴哈思的应变速度十分迅捷,立即调集了精锐的巴牙喇战士们试图稳住阵线,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虽然他们成功地保持了防线的稳定,但局势却已经陷入了僵持。

  原本计划中的突袭,如今变成了明军的反突袭,清军的进攻节奏被打乱,阵型未能及时调整。

  即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两军的兵力此刻已经在狭窄的战场上混战成一团,形势急转直下。

  随着战斗愈发激烈,近两万士兵在混战中逐渐交织在一起,前进、后退、攻防交替。

  骑兵们紧密配合,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清军骑兵一度试图突破明军的防线,但刚一突破,便被对方的反击所驱逐。

  明军的骑兵不仅表现出强大的攻击力,也在每次的反击中展现出惊人的耐性和韧性。

  后撤的清军骑兵刚刚转身,明军便立即发动反攻,反扑的速度几乎没有给清军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

  每当一名清军阵亡,明军便会迅速填补上空缺,前进的步伐毫不迟疑。

  这是一场几乎没有停歇的战斗,每一名士兵都拼尽全力,刀剑不离手,战马不曾停下。

  在这场混乱的厮杀中,前方的旗帜一片片倒下,代表着一方阵营的崩溃和瓦解;而每当旗帜倒下的瞬间,阵线便会出现短暂的空缺。

  可随即,新的旗帜便会在空中飘扬。

  两军的阵线交错,犬牙交错的战斗几乎让整个战场变成了一个大锅,热血沸腾,血肉横飞。

  战斗依旧没有结束,双方的骑兵如同两股互相激烈碰撞的洪流,彼此间拼尽全力,鲜血染红了战场的每一寸土地。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满清八旗军无疑是最为强悍的军事力量之一,尤其在骑兵方面,其兵力和战斗力都占据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353章 强渡

  如今,满清的力军还拥有一万余骑兵,而在东部,另一支精锐骑兵队伍也有三千余骑。

  两支骑兵军团各自占据着战略要地,阵型严谨,兵力配置合理,作战能力更是令人忌惮。

  即便明军对其发动了反突袭,然而由于明军浮桥的运力有限,兵马处于严重劣势,因此双方交战后并未取得明显的战果,战局依然胶着。

  马宝和林昌峰分别指挥的这数千明军骑兵,虽然是精锐中的精锐,战力不容小觑,但面对清军同样悍勇强悍的骑兵,他们的优势并没有显现。

  尤其是在辽阔的平野之上,地势开阔,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使得清军的兵力优势更加显著。

  反突袭的效果并不理想,明军前锋的战斗力受到很大限制,始终未能突破清军防线。

  马宝亲自指挥着三千骑兵,接连发起多次冲击,但依旧未能突破清军的防御阵型。

  每一次冲锋,虽然看似气吞万里,但都被清军稳固的阵线挡下。

  更糟糕的是,清军的箭雨如同狂风骤雨般密集,威力惊人的破甲箭从四面八方射来,让明军的骑兵损失惨重。

  即便是身披双甲的精锐骑兵,也在这猛烈的箭雨下无法幸免。

  然而,尽管如此,马宝并没有立即后撤。

  明军骑兵持续的冲击让北面的清军暂时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未能快速调整阵型进行反击。

  这为马宝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使得他能够将更多的部队集中在一起,防止被清军反击时分割包围。

  无论如何,这一战,对于明军来说,能拖住清军的脚步,便是一种成功。

  与此同时,在东面,林昌峰指挥的约两千骑兵也陷入了艰难的战斗。

  面对清军利用山岗地形,借助战象所带来的冲势,林昌峰的骑兵只能勉力支撑。

  由于敌军人数的绝对优势,明军骑兵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法有效突破清军的防线。

  此时,林昌峰已无法再主动进攻,只能拼尽全力维持阵型,努力抵挡清军的突破。

  事实上,马宝和林昌峰心里都十分清楚,平原之上,面对如此庞大的清军骑兵,他们的兵力劣势让他们根本不可能取胜。

  即使是以明军的精锐部队,也很难在这种几乎平等的力量对比下占据上风。

  要知道,满清八旗军的骑兵无论在装备还是训练上,都极为出色,远非他们想象中的脆弱。

  然而,明军的将领并未因此丧失信心,马宝和林昌峰其实都在等待,等待着陈福和常登贵所率领的援军赶到。

  这两万多骑兵一旦汇聚,便能够从两翼夹击清军,形成合围之势,通过消耗战的方式,逐步削弱清军的力量,最终迫使多尔衮撤兵。

  但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

  正当马宝和林昌峰暗自等待援军时,形势却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变化。

  在北面的战场上,清军骑兵已不再单纯地与明军对抗。

  赛格的指挥下,清军骑兵突破了明军的几次冲击后,迅速展开了战略调整。

  赛格通过精准的指挥,调动了更多的兵力,试图利用明军的疲软和地势的优势进行反攻。

  尽管明军仍在勉力抗争,但由于两支明军主力未能及时汇合,整个战局开始朝着对清军有利的方向倾斜。

  与此同时,东面,洛尔所率领的数千骑兵在经过几轮周旋后,终于绕过了北面的两道山岗,顺利进入了东侧的山岗西麓。

  此时的洛尔,军心已定,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

  在这片即将展开的战场上,他的目标极为明确冲垮明军的渡江部队,为清军取得战略上的决定性优势。

  当洛尔的五千骑兵如黑压压的铁流出现在战场上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敌军虽人数稍多,但在清军骑兵的威压下,整个东侧的战局迅速发生了变化。

  明军的撤退速度加快,原本企图在此建立防线的计划也随之瓦解。

  此刻的战局已经变得愈加扑朔迷离,清军虽然表面上占据了上风,但明军依旧在拼尽全力拖延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

  马宝和林昌峰的坚持,也许正是明军最终反败为胜的关键。

  可是,面对如潮般的清军骑兵,尤其是洛尔的新军加入,明军是否能够顶住压力,重新找回战斗的主动权,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战斗,依旧在酣血之中进行。

  战场上,清廷的蒙古八旗兵,作为最后的王牌之一,正在悄然集结。

  尽管蒙古八旗的列阵能力与满州八旗相较稍逊一筹,但他们在野外作战、游击战术、以及袭扰敌军阵地方面,堪称独步一时。

  相比起大规模的正面冲突,他们更擅长的是灵活机动、快速穿插,突破敌人防线的薄弱处,扰乱敌军的阵型,并制造混乱。

  这一支骑兵,犹如灵活的野兽,总是能够在敌人的薄弱环节上撕开一道口子,给予致命一击。

  此刻,在战场的东面,随着一声长长的海螺号响彻云霄,一支由上千蒙古骑兵组成的精锐部队,已经开始了它们的集结。

  在固山额真指挥下,这支骑兵如潮水般浩浩荡荡地冲向前线,骑兵的马蹄声震耳欲聋,在清晨的空气中迸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然而,站在清河西岸堠台之上的朱慈,凝视着这一切,心头却不曾产生一丝动摇。

  虽然清军的骑兵气势汹汹,但眼前的战况却依旧悬而未决,局势变得愈发复杂。

  他的目光越过东岸,定睛看去,只见陈福所部的骑兵已经整装完毕,战马齐齐排列,成了庞大的铁流,渐渐推进,准备迎击蒙古骑兵的冲击。

  随着陈福率领五千精骑进入东面战场,紧接着常登贵的三千骑兵也驰援到位,原本开始收缩的明军阵线迅速恢复,双方再次陷入了焦灼的对峙之中。

  朱慈微微松了口气,尽管敌军的攻击极为猛烈,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暂时的平衡并不代表最终的胜负。

  毕竟,个人的勇武在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面前几乎微不足道,只要一方的阵型出现松动,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军崩溃的风险。

  因此,双方都没有贸然发动大规模进攻,反而小心翼翼地维持阵型,避免给对方可乘之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对抗逐渐趋于僵持。

  即便是陈福亲自指挥,在面对同样规模的清军时,他也无计可施,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双方阵线紧张对峙,虽然时不时有小股部队被派出试图寻找突破口,但都未能如愿,战局陷入了僵局,似乎谁也无法轻易破局。

  然而,朱慈也深知,这场战斗的真正考验并非单纯的阵地防守,而是两军指挥官的智慧与决断。

  正如多尔衮所准备的那样,他不信单纯依赖两面夹击和骑兵冲锋就能轻易取得胜利,反而预留了后手五千精锐兵力,准备从北面沿河突入,以求在关键时刻打破僵局。

  多尔衮的战略思维颇为深远,尽管当前的局面双方暂时平稳,难以打破,但清军在北岸和东岸的两面夹击下,明军的局势将无法持续太久。

  更重要的是,明军的防线并非铁板一块,河流的存在虽然使得明军难以一鼓作气全面推进,但也给了清军突击的机会。

  如果明军的东线和北线同时遭遇不利局面,那么在局部战场上打破明军阵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此时,五千骑兵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只要这些骑兵能够突破明军的防线,穿插至敌军后方,那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清军骑兵一旦突入,凭借其速度与机动性,定能在敌人步兵阵中掀起一场屠杀。

  与此同时,清军还可以利用这一突破点,将明军步兵推入东线和北线交错的战场中,制造混乱,打乱敌军的阵型,为清军后续的追击提供有利条件。

  对于多尔衮而言,这场战斗的胜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骑兵冲锋能决定的事情,他早就为可能出现的僵持局面做好了充分准备。

  五千精锐骑兵就是他破局的筹码,等到适当时机一举爆发,便可一举摧毁敌人的防线,歼灭明军的核心骑兵,甚至可能顺带消灭大批步卒,收获战果。

  然而,这一切的关键,依然取决于时机的把握。

  朱慈看着对方已经开始策马冲击,心中涌起一阵焦虑,他知道,自己与清军的对决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战场上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选择,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胜负。

  此时,战场上的一切都在迅速变化,战局随之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事情似乎果真如多尔衮所预料的那样:朱慈等人虽然早已猜到清军会从西面和北面发动袭击,但他们的预判最终还是未能完全应对局势的变化。

  明军虽然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但一直依赖着骑兵的灵活性与防线的坚固,然而他们并未料到的却是清军对地形的巧妙利用。

  尤其是在林昌峰与常登贵两位指挥官的配合下,早已被北面战场的洛尔所巧妙引导,致使本应牢固的防线出现了不小的漏洞。

  本应坚守的沿河地带,宽阔的三四百步几乎成了防御的死角,而这一切,无声无息地被清军捕捉并加以利用。

  经过精心布置,清军一千多骑蒙古骑兵轻装上阵,凭借速度优势,毫不迟疑地朝着明军东面防线的薄弱点发起冲锋。

  朱慈与张煌言等人虽然很快察觉到战场的异常,但局势的变化来得太过迅猛,甚至连他们反应的时间都显得如此短暂。

  就在他们还未完全组织起反击力量时,清军骑兵已经突破了明军东面沿河的防线,并成功打开了一个缺口。

  朱慈站在堠台之上,眉头紧锁,目光透过远处的战场,清楚地看到那一千多骑蒙古骑兵如一股黑色的潮水般迅速涌入东线防线的后侧,显得既迅捷又猛烈。

  此时,他心中的焦虑愈发强烈,因为他亲眼看到那上百骑已经成功突破,突破点带来的冲击使得刚刚派往北岸东面战场巩固阵线的一千余步卒队伍陷入了困境。

  当清军骑兵猛烈一冲,明军步卒当即受到攻击,血流成河,死伤惨重,士兵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这便是战场上的死亡裂缝……”朱慈心中一沉。

  若非这个缺口的规模尚且较小,清军骑兵未能彻底穿越,局势恐怕会更为险峻,甚至可能完全失控。

  毕竟,防线一旦被突破,意味着整支军队的支撑点被摧毁,一旦彻底溃散,将会是一场灾难性的败局。

  然而,明军虽损失惨重,仍凭借着长期训练与作战经验,迅速调整步卒阵型,努力在失去阵地后稳住残兵。

首节上一节314/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