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13节

  眼看着清军的队形如同刀锋一般切向明军,紧张的气氛弥漫开来。

  这一切的布局,都是多尔衮精心策划的战术。

  扎营于此,伺机而动,为的就是今天这一战。他的目标明确一举消灭朱慈的大军,将这股可恨的明军推入清河,永远葬送在那片水域之中。

  多尔衮深知,这一战对他而言至关重要,若能成功,便意味着不但能够为之前入关的失误弥补过来,还能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再添一层厚重的保障。

  福临即使再怎么试图追究,他也能找到无数借口为自己辩解,而那位一心忠诚于皇太极的鳌拜,也早已成为他的过去式。借刀杀人的计策,让鳌拜的威胁彻底消失,从此他在皇朝中的权势将无人能及。

  多尔衮的心中暗自盘算着一切,思绪越发坚定,为了这场胜利,他选择了主动出击,而非继续撤退。他知道,一旦自己退缩,顺治必定不会轻易放过他,而这一系列的战事失败,最终都要由他来承担责任。

  于是,他决定将所有的赌注押在这次战斗上,一战定乾坤。接到命令后,东、北、西三部清军迅速整顿队伍,开始按照既定计划进行集结和部署。

  各部队明确了进攻的顺序与方向,任务也分配得井井有条,每一名将领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士兵们也将以最强的士气投入到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

  斯兰塔坐上了战马,身上的锁子甲被阳光照得闪闪发光,铠甲下的棉甲也显得异常结实。

  他的身形魁梧,面容冷峻,战斗力极为出色,但也曾在“大片岭关一战”后短暂地陷入过一阵恐慌,那时他亲眼目睹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

  但多尔衮及时出面稳住了军心,他重新振作起来,回忆起正白旗一路以来的屡屡大胜。

  士兵们在接到严令后,也不再胆怯,尤其是那些因为畏敌而逃跑的将士,在多尔衮的指责下,被当场斩杀以儆效尤。

  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斯兰塔迅速恢复了冷静,并再次激发了他身上那种久违的斗志。

  他的目光坚定,心中暗自下定决心:

  “这一次,我一定要大杀四方,多砍几个尼堪的脑袋,多赚些军功,回沈阳后,带着钱去给儿子看病。”

  在整理完装备后,他深吸了一口气,眼神中闪烁着战斗的火焰。他知道,今天的战斗不仅关乎胜负,更关乎他个人的未来若能立下赫赫战功,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地位,还能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与财富。

  随着命令的下达,斯兰塔骑上战马,带领部队加入到清军的主攻阵列中,他们的目标明确:击溃明军,为多尔衮赢得这场决定性的胜利。

  战场上,清军的集结已然完成,骑兵们在山坡上待命,队形井然。

  与此同时,在明军的阵营中,马宝和林昌峰两员久经沙场的大将,正带领着五千精锐骑兵,悄无声息地穿越浓雾,成功渡过了清河,进入了敌人阵营的腹地。

  由于大雾的掩护,他们的行动几乎无人察觉,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击即将到来的清军伏兵。

  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打乱清军的部署,更要为后续的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和机会。

第352章 骑兵决战

  此时,马宝和林昌峰心中都有一股莫名的紧张和兴奋,自从朱慈北征以来,明军的精锐部队还没有和清军的八旗兵在正面战场上进行过真正的较量。

  尽管此前经过了几次小规模的交手,但那时清军的主力并未全力投入,战斗往往以明军的轻微胜利告终。

  然而,今天的局势不同,明军即将面对的是满清的八旗骑兵,这将是一次真正的较量。

  朱慈虽然心中满怀期待,但他也清楚,这不仅仅是一场肉搏战,更是一次心理战。

  这次交锋,必定会给满清骑兵制造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们意识到,明军早已经不是他们所能轻视的对手。

  在两名大将带领的骑兵到达预定位置后,朱慈没有犹豫,立即下令命陈福和常登贵亲自带领五千骑兵开始渡河,并且以最光明正大的方式,制造出最震天撼地的声响。

  明军的这一举动,既是为了吸引清军的注意,也是为了引诱清军伏兵主动前来发起攻击。

  在朱慈的心中,这一场战争的胜负,或许不完全取决于兵力的强弱,更在于双方如何运用策略。

  清军指挥官多尔衮此时正在筹划着自己的进攻部署,他以为自己已经布下了天衣无缝的局面,打算利用战术的巧妙,轻松打败明军。

  然而,他并未意识到,隐藏在自己阵中的汉人已经对满清的统治心生不满。

  一旦局势出现转机,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甚至有可能倒戈相向,多尔衮虽有心计,却未能看透这种潜在的内外威胁。

  此时,朱慈心中也有着与多尔衮相似的预判,但他深知,时间越拖得长,满清的胜算就越小。

  如今,清军的士气已经有些动摇,而满清大军的补给线也因为战事的持续而逐渐变得薄弱。

  长此以往,满清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境。而此刻,正是明军反击的最佳时机。

  就在陈福和常登贵带领五千骑兵顺利渡过河流,准备稳扎稳打时,马宝和林昌峰也在浓雾中逐步推进,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忽然,二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轰鸣声,这种声音如同闷雷般响彻天际。

  马宝略一沉吟,便意识到,这便是清军大军开始行动的标志。

  他与林昌峰对视一眼,两人几乎同时明白了,这正是明军预料中的局面清军伏兵果然在四天前派出的支援部队中藏匿,准备在此刻进行三面包抄,半渡而击。

  马宝深知,清军的这一战术虽然隐藏得极为巧妙,但多尔衮毕竟低估了明军的反侦察能力和警觉性。

  为了避免暴露行踪,清军虽然派出伏兵,却也不得不从较远的地方开始包抄,避免提前暴露自己的意图。

  可尽管如此,马宝和林昌峰这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凭借着多年的战斗经验,仍能在瞬间判断出敌军的大致动向。

  “那声音,应该是清军的骑兵大规模出动。”林昌峰微微皱眉,低声说道。

  马宝点了点头,声音沉稳:

  “这至少得有两三万匹马!如果算上他们的步兵和炮兵,恐怕这支伏兵的规模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林昌峰的眼中闪过一丝警觉:

  “不对,我们走得太近了,如果鞑子真的是三面包抄,那么这支伏兵恐怕并不只是想将我们困死在这片雾中,而是有意将我们引入一个圈套。”

  马宝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是时候行动了。我们不能继续等下去,既然清军已经有所动作,明军的反击时机已经到了。

  我们必须在清军尚未完全包围之前,突破他们的防线,打乱他们的部署。”

  两人心中已有了决断,马宝迅速调动手下的三千骑兵,迅速分兵布阵,准备在敌军包围之前迅速突围。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朱慈的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若能成功击溃清军的伏兵,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反攻,那么明军必将迎来一场历史性的胜利。

  与此同时,在清军阵营中,指挥官多尔衮也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峻性。

  他原本以为自己的陷阱已经准备得妥当,但当明军的反击行动开始逐步展开时,他才发现自己处在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多尔衮此刻才意识到,虽然他占据了兵力优势,但在这种复杂的战场局势下,任何一步错误的判断都可能导致彻底的失败。

  在今天的清河沿岸,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仿佛一层厚重的白幕笼罩着大地。

  马宝和林昌峰两员大将各自负责着不同的防守方向,马宝负责北面,林昌峰则带领骑兵防守东面。

  由于雾气的遮蔽,二人彼此之间的视线几乎完全被切断,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那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来推测清军大致的进逼方位和距离。

  此时的战场气氛格外紧张,每一秒钟都可能决定着未来的局势。

  在这片朦胧的天地间,马宝和林昌峰都清楚,虽然视野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方也能轻松穿越这片雾海。

  两人沉默片刻,随即心照不宣地做出了相同的决定。几乎是同一时间,两人同时下令,骑兵开始行动。

  “出发!”马宝声音冷峻,战马的蹄声顿时回荡开来,骑兵们迅速策马奔向北方的敌军阵地。

  与此同时,林昌峰也发出了指令,东面的骑兵迅速向前推进。

  两队骑兵的速度不断加快,逐渐拉开距离,前锋骑兵带头突进,后续骑兵紧随其后,犹如两条盘旋的巨龙在浓雾中游走。

  浓雾似乎越来越浓,天色模糊,能见度低至一里左右。

  两军的骑兵几乎没有看到对方,周围弥漫的雾气中,只有马蹄声震天。

  突然,浓雾中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几名身披双甲、手持重斧的清军骑兵从雾气中快速穿出。

  紧随其后,是数十名相同装束的清军,杀气腾腾,锐不可当。

  马宝和林昌峰敏锐地察觉到了敌人的动向,心中早有准备。

  “敌人已到,速发号令!”马宝目光如鹰,果断下令。

  清军骑兵意气风发,殊不知,迎接他们的将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埋伏。

  随着指挥号令的下达,北面数百名明军骑兵迅速启动,像一道流星般从雾中窜出。与

  此同时,马宝和林昌峰两人合力指挥,数千明军骑兵如狂风般冲向那些已经显得混乱的清军阵营。

  强劲的骑兵冲击让战场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紧张,雾气像是受到了惊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消散,战场上的视野渐渐明朗。

  “杀!”马宝咆哮着,率领骑兵如潮水般向敌阵压去。

  骑兵们手持长矛,借着马匹冲锋的力量,锐利的矛尖如同风暴中的闪电,瞬间将前方的清军骑兵挑落在地。

  在这种势如破竹的攻势下,许多清兵根本来不及反应,便被矛尖刺穿盔甲,直刺入身体,鲜血喷洒而出。

  某些不幸的清军骑兵,甚至在被长矛刺中的瞬间,便如断线的风筝般跌落马背,轰然倒地。

  而那些不幸被挑翻的清军,根本没有机会挣扎紧随其后,明军骑兵的战马轮番践踏而过,犹如巨轮碾压过田野,瞬间将他们的身体践踏成了泥浆。

  “快!快!加速前进!”

  马宝的声音带着命令的怒火,骑兵们一个个全力加速,将对方逼入绝境。

  清军的骑兵即使试图反抗,但在这数千骑兵的压倒性冲击下,根本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然而,赛格的野心并未止步,尽管战场上的局势迅速倾斜,他仍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

  此时,他带着三千精锐护军,已经脱离了主力部队,继续深入追击。

  赛格自信满满,认为此时明军已经是风中残烛,再没有反抗之力,他心中的胜利几乎已成定局。

  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追击后,赛格终于到达了大片岭关外围。

  这里,正是常登贵的阵地所在。

  赛格看着远处的明军帅旗,心中生出一丝不安,却依旧决定冒险一搏,他命令部队加速前进,准备再度发动进攻。

  然而,出乎赛格意料的是,他迎接的并不是一片软弱的明军,而是强悍的抵抗。

  常登贵亲自指挥的一千名骑兵,迎面而上,与赛格的五百护军撞在了一起。

  常登贵的骑兵依靠兵力优势和个人的勇武,在短短的时间内便三进三出,连斩五名清军,击退了赛格的进攻。

  “这……这怎么可能!”赛格震惊地看着眼前被击退的骑兵,心中掀起滔天的怒浪。

  然而,事已至此,他已经无法再挽回败局。

  伴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马蹄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如同雷霆万钧,在广袤的平原上回响。

  明军骑兵早已整装待发,以紧密的骑兵方阵悍然冲向伏击地点,原本隐藏在隐蔽位置的清军主力瞬间暴露在了敌人锋利的视线下。

  骑兵方阵如同一堵钢铁洪流,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那些本就因战争疲惫不堪、溃不成军的清军死兵们,正在马背上勉强保持阵形,试图做出最后的挣扎。

  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骑兵潮,他们几乎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

  随着骑兵队伍推进,清军的死兵们在瞬间便被淹没,如同被海浪吞噬的沙粒,瞬间化为血肉横飞的残骸。

  马蹄声如雷鸣般回荡在空中,战马的蹄铁重重踏在地面上,震得大地发出轰响。

  明军骑兵的长枪和重斧挥舞开来,犹如猛虎下山,直取清军残兵的要害。

  每一记劈砍都精准无比,血花四溅,战场上充斥着惨叫声与刀剑碰撞的声音。

  那些没有阵型、没有组织的清军死兵,就这样成了明军无情屠戮的对象,几乎在瞬间就被斩杀殆尽。

  那些侥幸逃脱的清军死兵,尽管控制住了失控的战马,艰难地从战场中逃生,但他们的命运也并未好到哪里去。

  那些从战场上逃脱的废兵,还没来得及回到清军的后方,就被负责督战的清军巴牙喇直接斩杀。

首节上一节313/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