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312节

  因此,朱慈深思熟虑之后,指挥张煌言、林昌峰等人收敛锋芒,确保战斗的持续性,但绝不让事态发展到全面开战的地步。

  他不想让战局变得无法控制,不想让清军有机会从中渔利,尤其是在这种微妙的博弈中,轻举妄动往往意味着失败。

  与此同时,朱慈眼前的局势并不单纯是战略与战术的博弈,更有着极为复杂的政治意味,他需要平衡各方的力量,确保大军的协调与稳定。

  高杰等非嫡系部队的退守,虽然表面上看似是战略上的收缩,实际上却是为后续的反击埋下伏笔。

  就像是朱慈紧握的拳头,虽然暂时收拢,但一旦时机成熟,他便可以猛然出击,以压倒性的力量打破敌人的防线。

  若多尔衮敢趁机偷袭,便会成为他出击的最佳机会,进而将敌人一举击退。

  战场如棋,在这场棋盘上,朱慈不仅仅在为眼前的战斗而布局,更是在为未来的政权与实力扩张打下伏笔。

  在这错综复杂的战局中,朱慈已经精准地抓住了机会的脉搏,他对多尔衮的判断无比清晰,且充满了自信。

  他明白,若是多尔衮敢于撤退,便意味着自己大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可以堂而皇之地追击,摘取那份属于自己的果实;

  但如果多尔衮胆敢发起偷袭,那反而意味着自己设下的陷阱已成功生效,自己以少胜多的计划,便能完美实现。

  眼下的局势,对于朱慈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辽东的战局。

  而更重要的是,他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回到南京坐镇,借此稳固自己的权力根基。

  随着大西南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他必须快速解决辽东的局面。

  而一旦回到南京,首先要做的便是稳住自己的权力,压制那些地方军头,逐步削减他们的权力,最终实现中央集权,彻底收回对帝国的控制。

  “将军,各营将士已经悉数到位了!”

  李立雄的声音在战场的喧嚣中格外响亮,他勒住战马,眼中带着几分急切的神色,朝高杰抱拳汇报道。

  此时的高杰,已被调至战场的二线,作为支援力量驻守在这里。

  高杰略显疲惫地抬手遮挡住阳光,他的神情一如既往地凝重,双眼望向前方那片布满烟尘的战场。

  “多尔衮果真没有任何动静吗?”高杰忽然开口,语气中透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疑虑。

  高杰心中其实已经有所猜测,多尔衮此时能否做出反应,成为了关键。

  若是按兵不动,便是死局;若是过快撤退,亦可能陷入朱慈设下的包围圈。

  最危险的,是他在犹豫时所陷入的心理状态这种不确定性,往往能放大敌人的危机感,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然而,作为大将的高杰并不敢贸然冒进,他知道,无论他内心如何盘算,他都必须遵循上级的命令。

  无论如何,他的权力源自朱慈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如果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那么他所拥有的一切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李立雄见高杰陷入沉思,不禁略显焦急,他迟疑了一下,开口道:

  “将军,除了西侧的两个荒村正在激烈交战以外,中线和东侧似乎都没有任何动静。”

  “难道说,清军这次真的要撤退了吗?”高杰微微皱眉,心中一阵沉吟。

第351章 多尔衮的计策

  此时,西侧的战斗确实陷入胶着,清军的进攻未能如预期般迅速突破,反而被明军顽强抵抗。

  然而,这对于朱慈来说,却未必是坏事。

  西侧越是焦灼,多尔衮的撤退速度便越可能加快而这种速度,又是极为微妙的平衡。

  因为,一旦过快,清军就可能会因急躁而犯下更大的错误,甚至是被明军乘虚而入;而如果太慢,则可能因为危机感过于迟钝,错失最佳的撤退时机。

  “这是极有可能的,西侧的战斗越是持久,说明多尔衮越是难以做出决断。”高杰终于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如果他不敢立刻撤退,说明他心中充满犹豫,面对眼前的不确定,他的危机感会逐渐放大。

  若是我们能够再施加压力,便能迫使他尽早做出选择。

  若他决定撤退,那也正是我们的大好时机,趁他未完全脱离包围圈之前,便可一举打垮他。”

  李立雄点了点头,但仍然带着几分疑虑:

  “但如果他等到主力部队的到来,再加上两侧的支援力量,岂不是……”

  高杰转过身,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深邃的眼神让李立雄不由得愣了一下。

  “你觉得他会冒险等待主力的到来吗?

  如果他选择等待,他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命运。

  多尔衮虽然聪明,但并非无懈可击。等到他意识到危机已经无法化解时,反而是我们发起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

  就在两人交谈间,高杰突然眼睛一亮,注意到东面的山岗上,远远飘来一面皇旗。

  这面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迎风展开,分外显眼。

  高杰的目光瞬间定格,他微微偏头看去,脸上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抹复杂的表情。

  “那是……陛下的旗帜?”李立雄不禁低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惊讶与钦佩。

  “嗯,看来皇上已经做出了决定。”高杰沉声道,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他突然意识到,朱慈并没有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只是依赖着军令和局势的变化,而是在背后暗中操盘,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这时,李立雄终于压抑不住心中的疑惑,开口道:

  “末将听说军中有些传言,不知道该不该说?”

  他顿了顿,见高杰没有反应,还是继续说道:

  “听说……有一些将领开始对我们的行动产生怀疑,认为陛下过于激进,贸然行动可能会让清军从容撤退,甚至给我们造成不小的损失。”

  高杰微微皱眉,似乎对这个话题并不感兴趣,但转念一想,他明白,正是这种传言,让他更加确信自己所做的决策是正确的。

  事实上,军中的这些传言,反映的正是敌人对朱慈所采取策略的恐惧,只要敌人感受到疑虑,便是他们动摇的开始。

  “不必担心这些传言,李将军。”高杰的话语坚定有力:“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支持陛下的决策。不论前方如何变动,我们必须站在最稳固的一边,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胜算。”

  李立雄默默点头,心中的疑虑稍微放下,但他仍然能感受到,眼前的局势比想象中的更加复杂。

  “什么事?说!”高杰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警觉。

  他一向沉稳冷静,对于部下的汇报总是保持高度关注,任何不寻常的动静都会引起他的警觉。

  李立雄得令,迅速侧身靠近高杰,压低声音说道:

  “末将今早听到南京那边有人说,陛下正在筹划重新安排云贵、两广、福建等地的官员!”

  说完这句话,李立雄眼神复杂,似乎在等待高杰的反应。

  “此事当真?”高杰听罢,眉头紧锁,心中顿时闪过一丝警觉。

  他知道,这件事若属实,意味着局势的变化将超出他们的预料。

  南京,作为大明的首都之一,素来不缺管理官员,但这些地方的政治安排事关重大,尤其是在当前这场乱世之中。

  高杰深知,云贵、两广、福建这些省份不仅是抵御海盗和郑家势力,土司的前线,更有许多敏感的力量在暗中角逐。

  若陛下亲自插手并调整这些地方的官员,势必会对现有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这些省份必须得是陛下的亲信,或者是由他亲自主持的科考,亲自授予官职,否则根本不可能重用。”高杰低声自语。

  他的心中已经隐约明了,朱慈此举并非简单的政务调整,而是对付郑家和土司的前兆。

  若这些地方的官员能与郑家和土司有任何勾结,势必会加剧局势的复杂化,而朱慈绝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此举……或许是为了将郑家彻底排除在外。”高杰沉思片刻,语气坚定:“陛下必定要对付郑家,所有的局势变化,正是为了这一点。”

  他一边思索,一边对李立雄点了点头:

  “你继续保持关注,随时汇报情况。”

  高杰的语气平淡,但话语中却透露出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严,李立雄微微一愣,立刻应声退出,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复杂。

  高杰没有立刻下令,而是转身打马离开,他绕过二线本部的营地,巡视了一圈。

  此时,营地内外依旧保持着相对平静的局面,然而高杰心中的波澜却远远没有平息。

  他心中清楚,朱慈的动作一旦落实,必将涉及更深远的战略安排。

  作为一名历经沙场的指挥官,他深知,局势的每一次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尤其是涉及张献忠的动向,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一切并不是孤立的,他的眼神愈发坚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他必须在这一关键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

  当他回到指挥帐篷时,李立雄早已等候在旁,见到高杰归来,便立即上前报告:

  “报告大人,刚刚收到消息,清军已经开始集结兵力,似乎有大规模的行动准备。”

  高杰点点头,目光依旧冷峻:“看来,局势变得愈发复杂了。”

  与此同时,荒村一战的硝烟渐渐散去,经过几日的短暂休整,双方在此次交锋中并未谁占尽优势。

  明清双方虽然各有胜负,但双方士气依旧处于胶着状态。

  对于多尔衮来说,这种情况显然无法满足他急于扭转战局的心情,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多尔衮深知,正面硬碰硬的决战并非他所希望的,他需要的是策略,需要的是更具威胁的隐蔽行动。

  为了彻底打破僵局,他决定采取一种出奇制胜的方式假装撤退,诱使明军深入,然后再进行一次猛然反击,打一场突如其来的伏击战。

  为了这一目的,他亲自策马站在清河东面的一侧山岗上,远远望去,眼前的明军大营依然白茫茫一片,死寂无声。

  没有塘马来报,心中的不安愈发加剧,然而,正当他准备放弃并返回时,远处忽然传来了马蹄声。

  “两名塘马!”多尔衮的心中猛地一跳,立刻竖起耳朵,焦急地等候着消息。

  片刻后,两名塘马骑士飞奔而至,在看到多尔衮的中军大旗后,迅速下马,跑向了他。

  随即,他们将塘报交给了多尔衮的亲兵。

  多尔衮拿到塘报的瞬间,打开一看,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原本悬着的心终于松了下来。

  塘报上所写的消息令他如释重负明军的主力终于开始向北方撤退,而他预期的伏击时机也终于到来了。

  “传令洛尔、巴哈思,塔吉克,尼堪的大军已准备就绪,命令他们即刻发兵!”多尔衮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眼中闪过一丝战意。

  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不仅是一次反击,更是一次足以改变战局的关键行动。

  随即,他命令已经在清河东面藏匿的近五千满蒙骑兵准备迎战,这些骑兵借助山岗和灌木丛的掩护,已经潜伏了四天,随时准备发起猛攻。

  随着他的命令发出,清军的大军开始行动,准备迎接这场决定命运的战斗。

  在这个平缓的低矮山坡上,战场的气氛逐渐凝重起来,四周弥漫着硝烟和紧张的气息。

  尽管山坡本身并不高,但它的地形却为骑兵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优势。

  骑兵们能够迅速集结,依托这片平缓的斜坡,以极高的速度从上而下冲击,仿佛一股滔天巨浪,势不可挡。

  无论是斜坡的地形,还是骑兵们的冲击力,都注定了明军前方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这片山坡上的骑兵分成了几支部队,分别从不同的方向逼近明军,这些清军骑兵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经过精心部署,形成了多点包围的格局。

  五千名精锐前军骑兵迅速朝着东侧和北侧展开,他们将与其他骑兵配合,从两面夹击明军的渡河先锋。

  与此同时,西面五千骑兵则趁着明军前锋被纠缠住时,从明军的后侧发起猛烈攻击。

  如此三面夹击,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明军的士气必将彻底崩溃,阵脚无法稳住,必定会在这一战中被摧毁殆尽。

首节上一节312/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