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以步制骑的战术,是明军训练中的重点之一。
在经历了数十人的伤亡后,剩余的步卒部队依旧坚韧地结成方阵,阻挡了清军进一步深入的步伐,将防线成功延伸至东面战场缺口的西侧约一里之地。
尽管蒙古骑兵不敢再轻易进攻,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开始四散分布,从各个角度对东线和北线的明军骑兵进行偷袭与打击。
虽然步卒方阵成功顶住了清军的正面冲击,但侧翼的明军骑兵却在背后陷入了清军的夹击,场面变得愈加复杂。
战场局势骤然变化,明军近两万步骑兵的处境急转直下,显得极为危急。
一个原本稳固的阵型,一旦出现突破口,便很容易导致全线崩溃。
每一个防线的漏洞,都可能成为整个战局的转折点,而这一次,东线防线的突破,使得明军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困境。
局势复杂、严峻,仿佛随时会爆发出无法控制的混乱。
然而,尽管清军骑兵的进攻十分猛烈,战场上并非没有抵挡的机会。
明军的阵地虽然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攻击,但敌军的行动也因为战场的潮湿泥泞与水坑重重而受到了制约。
清军骑兵的机动性虽然依旧强大,但因沿河地带泥土松软,水坑遍布,造成了他们的行动缓慢和不畅。
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为明军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喘息机会。
第354章 决死一战
朱慈在堠台之上,眼见清军骑兵进攻的强烈姿态,心中已然做出了决断。
“玄著,立即组织剩余骑兵,以及朕的御营,去支援北岸!”他沉声命令,语气中充满了急切与果断。
眼下,整个东线战场已经被突破,北岸的防线也急需加强。
面对敌军骑兵的快速推进,朱慈不敢有一丝迟疑,一旦北岸的防线再度崩塌,明军在战场上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张煌言在接到命令后,迅速领着御营骑兵和剩余部队赶往北岸,竭力减缓清军进攻的步伐。
与此同时,朱慈亲自指挥其他部队,试图重新组织力量,修复东线防线的破口。
战场上的指挥、调度,正如一盘精密的棋局,每一招每一式都关系着全局的走向。而眼下,朱慈面临的,不仅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调整,更是对他指挥才能的巨大考验。
面对清军迅猛的进攻,朱慈的心情越发沉重,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
在他心中,虽然明军一度陷入困境,但只要能够迅速调整,寻找机会进行反击,依然有可能扭转局面。
张煌言站在堠台上,目光如炬,紧盯着眼前渐渐恶化的战局。
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变得异常复杂,所有的细微变化都指向一个结论明军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否则,整个战局将会迅速失控,甚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来人,披甲!”他低声命令道。
几名亲卫立即应声上前,迅速为张煌言披上了重甲,战甲的沉重感似乎在提醒他这场决策的非同寻常。
无论是作为一位习武文人的身份,还是作为一名指挥官的责任,这一刻的选择都显得至关重要。
张煌言深知,如今他必须亲自出马,带领精锐骑兵一搏,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兵力,更是为了保护整个辽东战局的胜利。
亲卫们迅速给他装好盔甲,张煌言没有丝毫迟疑,翻身上马,手持长剑,紧握缰绳,他眼神坚定。
他带领着身边的千名近卫骑兵,疾驰而出,目标明确前往浮桥,突破清军重重包围,为战场打开缺口。
虽然身为文人的张煌言,早已熟知战场的残酷与复杂,数次亲自挂帅出征,也积累了不少指挥经验。
然而,这次的局势与往常大不相同,眼前的敌人实力强大,且战局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张煌言深知这一点,因此才做出了带队突围的果断决策。
回想起这场战役的起因,张煌言不禁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早在战役开始时,清军的实力远超明军的预期,尤其是清军的骑兵,堪称辽东战场上的一大杀器。
多尔衮率领的大军,拥有将近万精锐骑兵,而明军虽然也有强大的步兵支撑,但在面对如此庞大的骑兵时,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
当初,张煌言和朱慈就已经预料到,清军很可能会通过浮桥和两侧山脉展开攻击,因此做出了多次战术调整。
然而,由于过分依赖步兵和火炮的支援,加之对清军战力的低估,明军的步兵部队和辎重兵马被迫停留在了渡口,导致骑兵的机动性大大受限。
更为致命的是,在战斗的初期,明军没有及时增援骑兵部队,这使得清军的骑兵在前期的交锋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打得明军措手不及。
“若是没有及时控制住局势,整个军队的战力都将遭到重创。”张煌言暗暗咬牙,心中明白,一旦清军突破了明军阵线,辽东战局很可能会迅速崩溃。
那时,不仅仅是两万精锐步兵的损失,整个明军的主力将面临被围歼的风险,甚至可能彻底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与此同时,远处的朱慈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张煌言的行动,他心中依然对张煌言充满了信任。
张煌言身为大明的忠臣,不仅仅在文治方面有过杰出的贡献,在军事上的决策和胆略也让他屡次化解了困境。
朱慈看着他挥动长鞭,带领御营骑兵迅速冲向前线,不禁心中一震。那一千名亲卫,精挑细选,个个身手不凡,他们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
此刻,虽然是护卫张煌言冲锋陷阵,但其使命始终未变他们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保卫朱慈的安危。若非朱慈下令,他们不可能如此行动。
在这支御营队伍的掩护下,张煌言如同一道利剑,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奋力向前。
在浮桥渡口,他们与东岸的步兵配合密切,开始指挥数千名步卒作战,以便给后续的骑兵渡河争取时间。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清军的骑兵步步紧逼,眼看着浮桥即将成为决定性战斗的关键时刻,张煌言心头一动。
他在瞬间做出了决策,指挥亲卫队员们紧密配合步兵部队,在渡口周围布下严密的防线。
他并不急于立即冲锋,而是巧妙地选择了时机,等待着最有利的突破机会。
他深知,只有稳住阵脚,打出一波有效的反击,才能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而此刻,清军虽然已经在逐步突破明军防线,但仍旧未能完全攻破。
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军还拥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要张煌言能够带领部队稳住阵脚,等待主力的增援。
那一千多名蒙古八旗骑兵,如同一股狂风骤雨般扑入了明军阵线。
尽管面对有序结阵的步兵,骑兵一时无法突破,但每当遇到散兵或未准备好的大西军步卒时,骑兵便毫不犹豫地挥舞长枪,凭借着强大的机动性和压倒性的冲击力,瞬间将这些步卒撕裂。
战马飞奔、铁蹄碾压,明军的血肉之躯在骑兵的冲击下毫无抵抗之力,成群的明军步卒,在这片辽阔的战场上几乎没有反抗的机会。
原本,朱慈指挥的军队计划稳步推进,但这一突如其来的骑兵冲击,打乱了整个部署。
派遣至军阵内侧的步兵,原本是为了稳固阵型,避免敌军的攻击,却未曾料到,在渡口的浮桥上刚刚下船,还未能按照原定的战术布置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却意外成为了清军骑兵突破的障碍。
这些新上岸的步兵一时间成了“肉墙“,无法反击,完全无法适应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
就算是再精锐的步兵,在面对清军骑兵的猛烈冲击时,也无法抵挡得住骑兵的优势。
明军虽然勇猛,但在这场不对称的战斗中,步兵与骑兵的较量早已注定了结果。
骑兵拥有更高的机动性和更强的冲击力,步兵仅凭数量优势,根本无法与之对抗。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即便是战术再周密的安排,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这一刻,张煌言站在马背上,凝视着自己麾下的士兵们奋力抵抗清军骑兵的冲击。
虽然他的部队已被压得有些力不从心,但那些勇敢的步兵依旧在用血肉之躯拼死抵抗,他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死死阻挡着清军的前进。
然而,随着清军骑兵的冲入,局势愈发严峻,张煌言的步卒死伤惨重,人数已经突破千人。
尽管如此,明军依然顽强地阻滞着清军骑兵的推进,直到陈福亲自带领骑兵赶到东面战场。
此时,战场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
清河东岸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东侧那道南北走向的山岗以西,近七里之远,东西跨度接近九里的辽阔战场上,陈福与马宝正带领近万明军与清军激烈交战。
与此同时,林昌峰与常登贵也各自率领兵力近五千的部队与清军交战,整个战局异常复杂,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根本没有办法抽出兵力支援其他战线。
马宝与林昌峰的部队,虽在与清军的遭遇战中屡次发动反突袭,但由于兵力的劣势,反突袭的效果极为有限。
直至陈福与常登贵的部队加入战场,明军才勉强将局势拖入平衡。
但即便如此,双方的战斗依旧陷入了胶着状态,局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若是这种相持态势能够持续下去,等到步兵战兵、火器营渡河并构筑防线,再加上民夫渡河扎营,明军或许能够有效阻止清军的进一步推进。
朱慈原本的战略意图也几乎能够实现,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就在战局相持的关键时刻,清军另一支五千人的部队,悄然绕过了东侧山岗的南麓,沿着清河河岸向东线突破。
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原本的战术平衡。
清军的这一突破,使得明军在东面面临着新的威胁,原本稳定的阵线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清军能够顺利突破东线,明军的两翼将被敌军夹击,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战局随时可能恶化,整个防线一发不可收拾。
而这一变化,恰恰是张煌言决定冒险出击的关键所在。
面对即将崩溃的局势,他深知明军的骑兵部队仍在西岸后侧,能够最快集结并形成战斗力前往北岸支援的,便只有这一支精锐的亲卫队了。
此时,其他部队的行动受限,而这支亲卫队的战力强大,足以在短时间内对清军形成威胁,拖延敌军的推进,争取到更多的时间,甚至为后续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张煌言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亲卫队必须立刻行动。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反击,更关乎整个战局的走向,若能够及时组织起反击,或许还能扭转乾坤。
然而,若不能顺利拖住清军,局势的失控将不可避免,明军可能会因此陷入彻底的崩溃。
此时,张煌言的心中无比清楚,自己的行动背后不仅仅是为了防守,更是在为朱慈的战略布局争取宝贵的时间。
尽管局势严峻,但张煌言依然坚信,凭借着这支亲卫队的精锐作战能力,以及明军的战斗意志,至少能够为明军争取到一次机会,给战场带来一线生机。
当前的战局已经发展到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看似明军与清军之间势均力敌,但实则在深层次的较量中,清军的处境异常严峻。
明军虽然奋勇抵抗,仍能维持一定的战斗力,而清军则显得愈发吃力。
最为致命的,是清军失去了容错的余地。
对于清军而言,这场战斗关系到他们在辽中的根基,若败,意味着不仅这两万余精锐部队将被彻底摧毁,连带着辽中地区的防线也将一同崩溃。
那时,若想再组织起如此规模的阻击,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无法实现。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张煌言肩负的责任异常沉重。
作为这支军队的统帅,他明白,若不能迅速扭转局势,带领部队取得胜利,那么不光是他自己,连带整个明军的前景都会陷入深深的泥沼。
而清军的强大压力使得局面愈发复杂,张煌言必须要在这一刻,肩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带领手下的军队奋勇抗击,彻底击退清军,将辽中从清军的铁蹄下夺回。
否则,明朝的局势将会愈加艰难,甚至可能彻底丧失这片曾经的领土。
战场上,蒙八旗骑兵的猛烈攻势一度逼得明军节节后退,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战,清军终于出现了破绽。
随着赛格军的骑兵猛冲前进,蒙八旗的攻击随即停了下来,而后面的两千余骑兵也未能成功突破,通路被及时堵住。
这一瞬间,战场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清军的猛烈攻势终于被遏制,战场上的平衡开始倾向明军一方。
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明军士兵的表现尤为突出。
一些反应敏捷、悍勇善战的步兵,抓住了清军阵型稍微松动的机会,迅速集结,发起了猛烈的反击。
随着长枪闪烁着寒光,他们猛地朝着清军骑兵发起了刺击。
骑兵胯下的战马受惊,剧烈挣扎,使得骑兵们根本无法再迅速反应和防御。
尤其是那些蒙八旗骑兵,轻装上阵,身上只是简单的棉甲,在明军步兵的反击下根本没有抵挡之力。
明军的长枪尖锐无比,几乎是轻松刺入他们脆弱的防御,几乎在一瞬间便让这些骑兵倒下,发出痛苦的哀嚎。
第355章 河边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