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95节

  “陛下”柳生刚开口,试图说服朱慈不要再冒险。

  然而,朱慈却不等他说完,猛然转头,目光如炬,声音震耳欲聋:

  “谁敢言退?”

  顿时,四周一片死寂。

  战场上的喊杀声、火枪声、弓箭划空的尖锐声音、兵刃碰撞的铿锵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音浪,但在朱慈的一声怒吼后,仿佛一切都凝固了。

  周围的亲卫和随行骑兵们纷纷停下脚步,谁也不敢再发出一声反对的声音。

  朱慈那一声“谁敢言退”掷地有声,气吞山河,眼中闪烁着如钢铁般的决然,他的身影在战火中愈加坚定。

  随即,他目光一扫,冷冷地说出:

  “谁怕?”

  “誓死追随陛下!誓死追随陛下!”

  随即,在高杰的带领下,身后的骑兵们齐声高喊,声音如洪流般澎湃。

  这一声声呐喊,带着无比坚定的决心和对朱慈的忠诚,如同雷霆震动大地,令整支骑兵队伍都为之一震。

  士气再次被点燃,燃起了熊熊战火。

  “杀!”朱慈猛地一声大吼,声音如雷霆般炸响,瞬间震得周围的空气都为之一滞。

  他猛地用力夹住马腹,战马如同一只脱缰的猛兽,带着无可匹敌的速度冲向前方。

  那一刻,朱慈的身影仿佛化作了整个战场的中心,带着一股惊人的气势,冲破重围。

  随着朱慈的一声令下,高杰所带领的混编骑兵中,数百匹战马几乎是同时启动,宛如黑色洪流中的一道巨浪,朝着清军阵地猛然扑去。

  马蹄震天,铁甲闪光,刀枪相交,仿佛撕裂了整个夜空。每一匹战马奔腾之时,都带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

  而此时,杨高在战场的另一端,看到这一幕时,心头猛地一颤。

  他望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明军,特别是那股声势浩大的骑兵队伍,不禁为之一惊。

  那数百骑兵的气势磅礴,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压迫感。

  刚才明军的防线看似渐渐崩溃,但此刻突然间又涌出了如此强大的力量,局势瞬间发生了剧烈变化。

  杨高心中暗自焦虑,难道一切的攻势都已经付之东流?

  明明之前清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一度占据了上风,怎会在短短片刻间,突然变得如此不利?

  那股骑兵的冲击力不可小觑,若不及时应对,恐怕会给大军带来沉重打击。

  高杰所部的援兵虽已赶到,但清军已经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各级军官反应迅速,采取了阵地防守与反击相结合的战术。

  因此,尽管明军的援兵来了,局面并未立即转为有利。

  然而,局势却在悄然发生变化,明军的反击逐渐增强,清军的进攻势头开始受到抑制。

  杨高深知,不可轻视明军的战斗力。

  虽然他对自己的精锐部队充满信心,但此时的情形已经发生了转变,击杀朱慈的计划已经变得极为困难。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明军援军,他意识到,继续与明军死拼下去只会拖延时间,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杨高低头看向济拜,他深知,自己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能赢得战斗的。

  他迅速作出决定,立刻扭头向济拜报告:

  “贝勒,明军援军来了,咱们得撤了。”

  这话一出,济拜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他心中清楚,自己此行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杀死朱慈,更是为了稳住大局,确保清军的胜利。

  然而现在,形势突然逆转,明军援兵的到来让局势愈发复杂。撤退,似乎成了最明智的选择。

  杨高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明白,范文程在出征前特别叮嘱过他,一旦战局不利,要以保存兵力为先,切忌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不智的决策。

  他虽不甘心错失此次击杀朱慈的机会,但他深知,保存实力,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重整旗鼓,重新出击。

  因此,杨高再三确认后,毅然决然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这一决定虽然让他心有不甘,但他知道,若继续硬拼下去,必然是全军覆没之局。

第335章 狗咬狗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济拜的表现与杨高显得截然不同。

  或许是因为那面在明军骑兵中央高高飘扬的“明”字大旗,或许是出于某种潜意识里的敌对情绪,济拜的情绪愈发焦虑不安。

  面对局势的变化,他并未像杨高那样果断决策,反而显得有些动摇。

  此时,见到明军骑兵越来越近,他咬紧牙关,声音里透着几分愤怒与不甘:

  “朱慈就在那里,明军主力绝不可能这么快就集结完毕,你怎能这样就退?”

  他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一丝不屑和怀疑的光芒:

  “杨高,你可是摄政王亲封的大将,难道现在就怕了?

  刚才你不是还豪气干云的吗?怎么,现在胆子小了?”

  杨高的眉头紧皱,心中感到一阵无奈。

  他原本就对济拜的拖延不耐烦,但此时面对他那充满质疑的眼神,却不得不再次劝说道:

  “贝勒,您行军打仗的本事确实远在末将之上,但现在可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啊!

  咱们已经打了这么久,完全没有必要和明军继续纠缠下去。

  若是继续下去,等到明军的援兵完全到达,我们的精锐兵马可能就得白白葬送了!”

  杨高清楚地知道,今天的这场战斗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甚至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他之前已经多次亲自冲锋陷阵,几乎死里逃生,若继续拼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他心中对撤退的决心愈加坚定。

  然而,济拜显然并没有那么容易认输,眼见着眼前这块肉已经离自己远去,他的内心愈加焦虑和不甘,甚至开始患得患失。

  他开始抱有一丝侥幸心理,认为若此时撤退,实在是太过丢脸,不仅会让刚刚的努力付诸东流,还会让自己背负上失败的污点。

  于是,他咬牙道:

  “若是就这么被朱慈击退,那这半月的努力岂不是都白费了?就算明军的援军来了,我们也不能这么轻易撤退!

  若真这样,咱们的名声岂不全毁了?”

  杨高的心情已经到了极点,几乎想要暴怒出来,但他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情绪失控绝不是明智的选择。

  他强忍住内心的愤怒,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尽管此刻他很想对济拜的固执表示不满,但作为一名老将,他知道此时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

  “贝勒,”杨高深吸一口气,声音虽然平静,但已带着几分迫切:

  “夜袭的目的已经达成,朱慈受此惊吓,必定会移营。你看,明军现在的阵形已经开始松动,若是我们再不撤回城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你若坚持不撤,我们的兵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的结局恐怕是全军覆没。”

  他语气中的焦虑不言而喻,杨高清楚,如果再继续硬拼下去,必定会将自己和手下的士兵都送入死地。

  眼下的敌人明军兵力重新集结,势头强劲,而他们的优势已不再。

  明军即将组织起有效反攻,若再不撤退,不仅会白白损失掉更多的士兵,甚至连逃回城中的机会都可能错过。

  然而,济拜却依然没有做出决断,他看着眼前渐渐逼近的明军,心中那份不甘和焦躁变得愈发强烈。

  战场上的硝烟和喊杀声仿佛变得更加刺耳,他不想就这样败北,甚至有些想要赌上一把,认为只要坚持住,局势或许还能逆转。

  “撤退?”济拜的声音几乎带着一丝疯狂:

  “若我们现在撤回城中,岂不是让朱慈看到我们畏惧他的实力?若明军援兵已经到达,这样仓皇撤退,我们岂不是会给他们留下口实,彻底丧失先机?”

  杨高听得心中一阵冷笑,但他强行抑制住了情绪,尽力让自己的声音更加沉稳:

  “贝勒,撤退并不意味着畏惧,而是为了保存实力。战场上胜负乃是瞬息万变,不是所有的敌人都能一击击败。

  我们若能保全实力,未来会有更多机会去迎接挑战。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脸面,而是如何带着这支精锐之师全身而退。”

  杨高此言一出,济拜终于略微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

  然而,他的内心依然充满着不甘和犹豫,仿佛失去了判断力般徘徊不定。

  就在此时,一个急促的声音打破了他们的僵局:

  “报……贝勒!”

  两个急促策马而来的清军旗帜兵迅速赶到,带来了急报:

  “大营周围发现大队明军兵马,数目不详。”

  济拜和杨高两人听到命令的瞬间,顿时都愣住了,彼此的眼神交汇中充满了惊讶和不解。

  显然,他们没有预料到局面会如此急转直下。

  “杨高,你带领你的兵马,在前方顶住朱慈的反攻,千万不要让明军突破这里!”

  济拜的声音冷冷地响起,目光紧紧盯住杨高,神情中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命令感:

  “且战且退,拖住他们!本贝勒要亲自带兵去清理两侧的明军,确保我们的退路畅通!”

  听到这话,杨高心中一阵震动,但他很快便强压下了内心的不满和疑虑。

  明军的反攻来得如此迅猛,几乎是一个个不合时宜的打击,直接把清军压制在了包围的边缘。

  更糟糕的是,朱慈这位明帝似乎并没有任何撤退的意思,反而愈战愈勇,显示出极强的指挥才能和坚韧的决心。

  若按照济拜的命令,他此行恐怕只能是作出牺牲,拖延明军的反扑,最终也许会是无功而返。

  然而,作为一个忠诚的将领,杨高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顾虑这些。

  他知道自己不能有半点迟疑,面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他必须听从命令,执行任务。

  “是。”

  杨高深吸一口气,迅速拱手答应,旋即双腿一夹,身形如飞箭般弹跃上马,马蹄在泥土中激起一阵阵沉闷的响声。

  那面旗帜随即迎风展开,“杨”字赫然插在战马前方,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剑,直指敌阵。

  骑兵队伍随之重新整装,紧随其后,朝着前线驰去。

  战场上硝烟弥漫,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成百上千的骑兵挥动马鞭,开始了与明军的激烈碰撞。

  与此同时,济拜面色凝重,眼中闪烁着冷酷的决断。

  他知道,只有迅速控制两侧的局势,才能给正面前线争取到时间,避免陷入彻底的包围。

  他立刻下令收拢兵力,将主力集中,准备实施反击,在明军的攻势越发猛烈之时,任何一丝的迟疑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战场的另一侧,明军西营的阵地上,喊杀声震天。

  明军火枪兵整齐列阵,带着沉重的步伐和无比严谨的队形,瞄准了前方的清军阵地。

  一阵猛烈的枪声猛然响起,火药的烟雾瞬间弥漫开来,数十名清军士兵应声倒下,鲜血染红了战场。

  林城德所部的绿营兵在刚才与清军的栅栏争夺战中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损失了大约三百余人,而现在,他们的兵力仅剩下不到八百。

  面对明军火枪兵的猛烈火力,他们刚刚形成的攻势顿时停滞。

首节上一节295/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