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96节

  紧随其后的尼德所部八旗兵,听到这一声声枪响,立刻意识到局势的变化,立即停下了原本急迫的进攻步伐。

  尽管如此,明军并没有给清军任何喘息的机会,就在清军稍微停顿的刹那,张煌言指挥下的明军再次发动了进攻。

  这次,明军调集了数千名精锐战兵,组成了整齐的方阵,手中的长枪笔直如林,闪烁着凛冽的寒光,随着每一步的逼近,清军的压力愈加沉重。

  “快!继续压制!将敌人包围!”张煌言大声命令,眼中闪烁着果敢和冷酷。

  时机已经成熟,他必须趁机一举将清军彻底击溃,打破他们的防线。

  明军的长枪兵军阵如同一股巨浪,凶猛而不可阻挡。

  清军的阵地受到冲击,尽管他们依旧奋力抵抗,始终未能完全瓦解,但局势已逐渐不利。

  此时,清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明军巧妙地包围,进攻的惯性仍在,士气虽然还没有完全崩溃,但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伤亡。

  清军的指挥官们一时间无法判断是否应当进行撤退,战局逐渐变得扑朔迷离。

  林城德和尼德所部的八旗兵,尽管兵力尚有一千八百余人,仍然是精锐之师,且他们的训练有素,反应迅速,战力不容小觑。

  但是,即便如此,在如此强大的明军压力下,始终无法占得上风。

  战斗持续进行,但双方已经开始在血泊中拼杀,伤亡不断增加。

  更为棘手的是,明军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赶到,逐渐填补了空缺,形成了强大的兵力优势。

  相反,清军的队伍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伤亡惨重,士气开始动摇,阵线也开始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杨高此时虽然带着兵马冲到了前线,但他心中并不轻松,面对明军愈加猛烈的反攻,他深知局势的严峻。

  尽管自己尽力将两军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被完全包围,但朱慈那股坚韧不拔的气势依然如影随形,不容小觑。

  就在此时,济拜带领的清军两侧,依旧在与明军展开死斗。

  明军的步步逼近和清军的步步后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明军的快速集结,还是清军的逐渐崩解,局势的变化让每一个指挥官都感到深深的压力。

  杨高眼神中闪烁着一丝不甘,但他知道,尽管他带着兵马勇猛冲杀,但这一战的胜负,早已不在他掌控之中。

  如何保全己方的兵力,才是当前最为关键的课题。

  他猛地回头,狠狠咬牙:

  “贝勒,命令撤退!”

  在清军的军阵中,最前方的一部分士兵是林城德所率的绿营兵。

  这些士兵大多数是刚刚从营盘出战的,因长时间的行军与战斗,他们显得疲惫不堪,体力已然透支,状态低迷。

  尼德的八旗兵则被安排在阵后,承担着压阵的重任。

  原本这应该是一支能够稳固阵形、应对突发状况的精锐部队,但就在刚刚的苦战中,八旗兵们的表现也没有令林城德感到满意,尽管他亲自带领家丁冲锋陷阵,依旧无力改变战局的颓势。

  战斗逐渐加剧,林城德在拼杀了数十回合后,便开始觉察到一丝不对劲。

  眼前的局势越来越糟,他的部队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溃败的速度加快,原本能够抵挡住敌军一阵阵冲击的绿营兵,如今已经大部分溃散。

  即使尼德的八旗兵及时赶来增援,他们的支援力度也显得捉襟见肘。

  清军一方的阵形几乎完全崩溃,士兵们的士气低落,且战斗意志迅速消退。

  林城德急忙四处指挥,试图稳住阵脚,但他很快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继续指挥的战斗了。

  身边的家丁和绿营兵大多数要么已经倒下,要么正与明军拼死抵抗。

  即便如此,尼德依然未曾放弃,仍指挥着八旗兵们死死阻击着明军,不让他们继续推进。

  然而,局势的转折点悄然而至。

  大约经过了一刻钟,尼德敏锐地察觉到敌军的步伐加快,感到局面不容乐观。

  他开始下令撤退,但命令的发出,似乎有些迟了。

  林城德看到阵前不断有士兵溃败,且自身的绿营兵伤亡惨重,撤退的命令根本无法迅速执行。

  对于那些仍在拼命抵抗的士兵来说,撤退更像是一种无法承受的打击。

  大多数士兵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或者在与明军的生死搏斗中倒下,眼前的局面愈发难以收拾。

  在撤退的过程中,林城德最终只带走了两百余名随侍的家丁和亲卫。

  剩余的大多数绿营兵要么死于明军锋利的刀剑之下,要么依旧在艰难与敌军死拼。

  那些本应在战斗中保持冷静的士兵,已经在瞬息之间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混乱。

  明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伴随着明军的步步紧逼,清军阵地彻底沦陷。

  许多士兵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欲望,转身就想逃跑,可是,他们的逃窜换来的不是安全。

  刀剑横飞,鲜血如雨,成群结队的溃兵在背后成为明军的猎物,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战场。

  随着清军的溃败,尼德意识到,若不及时做出调整,他手下的部队恐怕就会彻底崩溃。

  他看到眼前的战场已经不再是他能够掌控的局面,心中一阵急躁,但冷静的思考却依旧占据了他的大脑。

  为了避免彻底的崩盘,他强压内心的焦虑,下令召集了四五百名八旗兵,准备在明军的猛烈冲击中尽力组织反击。

  尼德紧咬牙关,看着从南边疯狂溃逃的士兵,心中顿时涌上一股沉重的压力。

  身后,是如黑色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明军,他们带着不容忽视的气势,如同浪潮一般朝着清军阵地扑来。

  尼德深深吸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他强压下心头的恐惧,艰难地咽下喉头的苦涩,决定冒死一搏。

  “旗帜!给我举旗!”

  尼德大声命令,他紧握刀柄,猛地指挥麾下的士兵们展开反攻,带领着自己的部队与涌来的明军硬拼。

  两军相撞的刹那,战场上瞬间化作了血肉横飞的地狱。

  最前方的数十名士兵几乎是在瞬间倒下,身影一闪,便再也不见。

  寒光闪烁的长枪、短斧、砍刀肆虐,划破空气,血雨飞溅,惨叫不断,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染红。

  尽管八旗兵经过多年的训练,战力强悍,但在数量上明显不敌人数占优的明军。

  尼德的队伍拼尽全力死死挡住了明军的前进,双方陷入了僵持。

  两军的激烈碰撞没有丝毫的缓和,双方阵地不断交换,死伤也在逐渐扩大。

  在这短短的战斗中,尼德一度开始有些得意,看到自己的八旗兵稳住了局势,他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侥幸的想法。

  只要再坚持片刻,等林城德从后方收拢了残兵,局面就可以顺利撤退。

  他想着,只要能摆脱明军的追击,他们依然能够有机会反击、保全剩余的力量。

  然而,正当他心头闪过这些念头时,意外发生了。

  林城德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战场前沿,他急匆匆地从自己的阵地处回到了前线,气喘如牛,脸色苍白。

  他的出现,几乎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甚至尼德也不曾想到,林城德竟然会突然返回来。

  “埋伏……中了埋伏了……明军已经……”林城德的语气急促,喘息间话都说不清楚。

  他原本是打算撤回到盖州城的,但一走出营门,却发现四周已经被明军包围,敌人布下了精妙的埋伏。

  此时的林城德浑身是汗,眼中满是焦虑和绝望。

  尼德听到林城德的报讯,瞬间如遭雷击,他的脸色剧变,急忙捂住了林城德的嘴巴,生怕他继续说出更多的言辞,煽动起军队的恐慌和崩溃。

  如果让军心动摇,今天的败局就几乎可以确定。

  此时,整个清军阵营的士气已经摇摇欲坠,许多士兵虽然仍在作战,但已经完全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就在这片混乱的战场上,明军的猛攻依旧没有停止,他们的脚步越来越近。

第336章 愈演愈烈

  随着明军的反攻正式开始,在半个时辰之内,战场风云变幻,原本占尽上风的清军,如同翻覆的棋局,瞬间陷入了混乱。

  眼看着敌人那如潮水般的进攻浪潮涌来,清军的阵线开始崩溃,士兵们的士气如同被猛兽撕裂的猎物,瞬间土崩瓦解。

  战场上的将领们还没反应过来,便发现大势已去,整个局面似乎在一刹那间就发生了剧变。

  但在这一切的变化中,朱慈、张煌言、马宝等一众明军高层并不急于做出反应。

  虽然局势剧烈变化,但他们的心情反而愈加轻松,眼中的光芒愈加坚定。

  经过了数周的筹备和演练,所有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清军那支傲慢自大的精锐部队终于送上了战场。

  而且,敌人的兵力远不及他们的两倍之多,明军怎会错过这样的大好时机?

  朱慈骑在战马之上,嘴角不禁露出一抹得意的微笑,虽然他依旧紧紧握着龙旗,但周围已经换上了亲卫的旗帜。

  那枚箭矢依旧牢牢地钉在他的胸前,尽管箭矢已经让不少士兵投来异样的目光,但朱慈却丝毫不为所动。

  此时,他心中只想着如何一举击溃眼前的敌军,夺取这场即将到来的胜利。

  就在他得意地注视着眼前战局的发展时,明军的战旗如潮水般从各个大营内外升起,摇曳的旗帜在暗夜中熠熠生辉。

  随着命令下达,明军阵中士兵的气势愈加旺盛,久违的反攻之力终于得以释放。

  此时,东、南、北三面的清军已经陷入了重重包围,连中军大营也未能幸免。

  明军付出了不少代价,但此刻他们心中明白,眼前这场战斗,必定是他们的胜利。

  朱慈稍微收敛了笑意,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他知道,若今晚能够将这三支清军精锐一举歼灭,接下来整个战局的胜负将彻底改变。

  更重要的是,除非多尔衮能够迅速从辽中调来大军增援,否则盖州城一个月内必定能轻松攻下。

  那时,不仅是清军的精锐将被歼灭,整个战局也将向明军倾斜,势如破竹,攻下更多战略重地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明军的各个部队已经在朱慈的指挥下开始渐渐完成合围。

  无论是西面的张煌言中军的兵力,还是东面马宝所部的骑兵支援,都已经在战场上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每一支明军部队都精准地切入敌军的弱点,迅速建立起防线,几乎没有给清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清军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开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士气低落,连最为精锐的部队也出现了明显的动摇。

  与此同时,林昌峰和高杰所部的战报也在不断传来。

  林昌峰的部队已经顺利突破了朱慈中军大帐所在的位置,开始对清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

  与此同时,高杰的部队也在从背后形成夹击,彻底改变了战场的态势。

  济拜的阻击虽然一度组织了防线,但在如此强大火力的反扑下,已经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崩溃。

  就在局势愈发紧张之时,西面大营也没有停下推进的步伐,张煌言率领的一万余兵马,外加常青山所部的支援部队,已经完全切入了清军的侧翼。

  东面则是马宝的兵力,与李本深的部队联手,形成了夹击之势,持续给清军带来巨大的压力。

  原本李本深还有些因嫉妒马宝的仕途而心生不满,想着坐看对方和清军作战,待敌疲惫之后再出手。

  但当朱慈下达加急命令时,他明白自己的位置,既然已经被召集,自己就不能再有任何迟疑。

  按照明军高层的战略部署,三个骑兵营已经悄无声息地绕到了清军大营的外围。

  近七千名骑兵已经提前撤走了营盘外围的木板,准备趁着敌人不备,强势突入。

  只要清军被逼出营盘,他们将在营外的壕沟中再度遭遇强烈的消耗,而明军骑兵营则会在适当时机发起猛烈冲锋,给敌军致命一击,确保胜利。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清军的情况愈发不妙。

首节上一节296/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