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高闻言,只能无奈地闭口,但他并未退下,而是稍稍拉了拉缰绳,保持在济拜的右后侧不远的位置。
虽然无法继续指挥战斗,但他依然在暗中注意着战场局势,准备随时出手保护济度。
与此同时,战场的厮杀愈发激烈,济拜身边的亲兵迅速将战线推向明军中营,每向前一步,明军便逐渐暴露出更多破绽。
他看着前方混乱的战局,心中隐隐生出一丝兴奋,当即挥动马鞭,高声呼喊:
“朱慈不过如此!传我军令全军压上,夺取中营,活捉朱慈!”
随着他的命令,清军士气大振,声势如潮,步步逼近中军营地。
而济拜的眼中,则隐隐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杨高压抑着心头翻涌的怒意,目光紧锁在济度身上,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咄咄逼人的力量:
“贝勒,末将是摄政王亲封的将军,难道贝勒大人对末将的能力还心存疑虑吗?”
此言一出,济拜的手僵在马缰上,眼中闪过一丝犹疑,他硬生生地勒住马蹄,回头冷冷地盯着杨高。
杨高搬出多尔衮的名号,这就不再是单纯的争执,而成了政治上的较量。
济拜当然明白,他可以随意忽视杨高的意见,却不能无视多尔衮的威严。
更何况,在朝堂上,他本就处境微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思忖片刻后,济拜换上了一副不咸不淡的笑容,拱手道:
“杨将军多虑了,本贝勒岂能不信你?既然如此,就由你我联手,一同擒拿那明帝朱慈,岂不更显威名?”
话虽平和,语气里却掺杂着一丝隐忍的不甘。
他深知,今晚的战局,不容许任何差错,而杨高既然搬出了多尔衮,就成了无法绕开的棋子。
杨高嘴角微微上扬,未再多言,直接一夹马腹,策马冲锋。
他虽心有不爽,却也只能带着一众亲卫紧随其后,眼下,他不单是要亲临前线,更要确保这场击杀或俘获朱慈的军事行动不出任何纰漏。
唯有如此,他才能在这场军功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两人指挥的加入,清军士气骤然高涨。
伴随着震天的喊杀声,清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中军两翼的明军将士已经被清军步步紧逼,防线被压缩到中军大帐前不远处。
火枪发射的“劈啪”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刺鼻气息,明军营帐一个接一个被掀翻,火光将夜色映得如同白昼。
两翼的明军虽然被压制,但并未彻底溃散,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勉力支撑,在火枪队和御营的掩护下缓缓后撤。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若非战意坚韧,早已成为一盘散沙。
然而,即便如此,明军的退势仍不可逆转,士卒的体力在长时间的激战中渐渐耗尽,队形也愈发散乱。
一旦退无可退,便只能死战到底。
而在后阵的高地上,朱慈的身影犹如定海神针般矗立于混乱的战场之中。
他手执指挥大旗,双眼直视前方,不曾有丝毫动摇。
火光映照在他的面庞上,显得冷峻而从容,他耳畔充斥着连绵不绝的枪声和士兵的喊杀,却丝毫不为所动。
此刻,他的思绪清晰如镜。
“再拖一刻,再拖一刻……”他在心中默念,目光扫过逐渐逼近的清军,又看向身旁护卫的亲兵。
他的神情中没有恐惧,只有沉稳和坚毅,他挥动手中的旗帜,命令阵地上的将士有序后撤,同时调整火枪队的防线,掩护主力转移。
方才,林昌峰和高杰两部的信使已分别传来捷报。
根据情报,这两路援军正按照计划迅速向此地逼近,只需再拖延片刻,便可将这股突袭的清军彻底引入预设的包围圈中。
届时,整个大营将化作吞噬敌军的死亡陷阱。
朱慈深吸一口气,目光越发冷冽,他早已不是那个只懂书卷之道的皇室子弟。
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他深谙战场的规则:战机稍纵即逝,唯有沉着冷静才能化危为机。
第334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场战斗,是两支强军对峙,双方的士兵都经过精细的训练,纪律严明,战斗意志坚如铁石。
在混战的那一刻,阵型的保持、队列的轮换、前后军的交替掩护与撤退,这一切几乎无懈可击。
就算偶尔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也不过是瞬间便被对方迅速掩盖和调整,双方谁也没有太多的破绽可攻。
即便有时出现了些许松懈,但也难以被察觉,敌人更无法迅速组织有效的反击。
换句话说,清军与明军的对抗,已不再是单纯的战术较量,而是比拼着各自军队的韧性和持久力。
双方都拥有极强的组织度和坚定的战斗意志,在如此漫长且消耗极大的对决中,谁的血槽更厚,谁的耐力更强,谁便能在最终的胜利者之列。
明军在初期的失误并非不可原谅,毕竟他们早已有备,尽管战局一度对清军有利,明军依然稳住了阵脚,迅速调整了战术。
相对而言,清军虽然一度占据了优势,但内部的龃龉与将领之间的分歧,始终使得清军的配合显得不够默契。
这种情况在没有火炮压制和更强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使得清军在前进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结果,这场意外爆发的夜战,越打越成了兵力的比拼谁能在消耗中坚持到最后,谁便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的关键时刻,朱慈显然看出了敌我双方的真正差距。
朱慈早在清军发起猛烈攻击时就意识到,单靠一方的强攻很难迅速分出胜负,尤其是双方实力相当且战术都较为精妙的情况下。
他明白,战斗的成败最终将取决于谁能坚持到最后,既然清军各部之间存在着协调上的不畅,那明军就有足够的机会在短时间内阻滞住敌军的推进。
而这正是朱慈做出决定的时刻:他必须为自己和大营的主力争取更多的时间。
他指挥亲卫军拼死抵抗,奋力阻挡清军的前进,他深知这时的任务并非简单的防守,而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援兵争取一线生机。
无论如何,他不能让这股强悍的清军轻易突破,尤其是当清军的两翼开始形成包围圈的时候,朱慈的战略便愈发明确一切的目的都是引导敌军深入,最终以逸待劳,趁机一举歼灭。
而此时,朱慈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撤退的事宜了,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敌军,更是全军的生死存亡。
他不再考虑是否能全身而退,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清军引入伏击圈。
他并不是缺乏撤退的能力,但此时的他,心中已有了更明确的决心:不退,绝不退!
朱慈目光如炬,死死盯着战场上逐渐逼近的清军,心中已有了成算。
此时,他周围的亲卫军和剩余的明军将士虽然伤亡惨重,但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紧紧依托阵地,依靠着朱慈的旗帜和号令,逐步构建起新的防线。
朱慈知道,自己的退路早已被切断,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与将士们并肩作战,带领他们一起等待援军的到来。
而此时,已经完成包围部署的林昌峰和高杰,带领着明军的主力重新集结,逐渐逼近战场核心。
随着他们的到来,清军的压力愈加沉重,而朱慈正是依托这一时机,指挥亲卫军与普通战兵进行持续的抵抗。
他不仅仅是为了争取时间,更是要给清军造成最大程度的心理打击让他们在追击的过程中,感受到极大的挫败感。
夜幕笼罩着战场,浓重的硝烟弥漫在空气中,朱慈依旧手持那面高高飘扬的皇旗,虽身处危局,却仿佛没有丝毫动摇。
明军残存的不到两千士兵,身陷困境,边缘地带已然被清军逐步压缩,然而这支部队似乎仍然顽强地在逆境中坚守。
尽管明军的士气早已跌至谷底,朱慈的存在,像是一根坚硬的脊梁,让整支队伍始终没有崩溃。
即使退入了后方,皇旗依旧矗立,象征着他作为帝王的威严,虽然连连后撤,却始终未曾丧失一分尊贵与决然。
随着济拜指挥的八旗兵涌入战场,清军的进攻力度骤然加剧,明军的防线逐渐瓦解,敌军的步伐越来越近。
然而,朱慈的步伐却似乎愈发坚定,即便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持,他依旧以自己的王旗为中心,坚定地向前推进。
若是旁观者,只怕会以为他在面对死亡也不曾退缩,正如一座矗立在风暴中的孤岛,孤独却不容撼动。
“陛下,援兵即将抵达,末将劝您随我撤至安全之地。”
柳生目光焦虑,紧握旗杆,几步追上朱慈,一边后退,一边恳切劝道:
“陛下之勇,天下皆知,但刀剑无眼,这里实在太过危险。若是陛下再被敌军流箭射中,受了伤,末将真是罪该万死。”
朱慈没有回应,只是紧握王旗,步伐依然坚定。
柳生看着他那几乎毫不动摇的身影,心中更添焦虑,他知道此刻的局势已经相当危急,任何一次不慎,都可能改变整个战局。
可是他知道,劝说朱慈退去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
眼看着清军一步步逼近,明军的后防几乎已经是空无一人,这支几乎被完全包围的部队,何时能摆脱困境,柳生心中也充满了疑问和不安。
然而,就在这时,后方渐渐传来了密集的脚步声和马蹄声,越来越近。
朱慈顿时心头一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知晓援军终于赶到了,立刻,他的神情便由那份沉稳转为更加刚毅。
他看向柳生,目光变得如钢铁般冷冽:
“柳生,你再敢多说一句废话,朕明日便让你回南直隶,去过你的太平千户!
此时此刻,局势如此,朕怎能在此时弃战?你若再敢废话,休怪朕心狠手辣!”
朱慈的怒喝如雷贯耳,柳生愣了愣,不敢再言语。
他能感受到朱慈身上那股铁血的气息,是一个帝王的气度,此时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死而战,而是为了更深远的东西。
与此同时,朱慈的目光也扫过了眼前一队队已经开始跃马冲杀的战兵,士兵们不再畏惧敌军的压迫,反而变得愈发凶猛。
朱慈的心情也随之高涨,他早已不仅仅是在为了这场战斗而拼命,而是为了自己能否稳坐帝位,能否成为一位真正的天命所归的帝王。
这一战,对于他而言,不仅关乎生死,更关乎未来的权威和威信。
若不能展示出足够的强硬与果断,他如何在这动荡的时局中稳固自己的江山?
若没有血与火的洗礼,又如何赢得那些心怀异志者的尊重与效忠?
“末将姗姗来迟,救援不力,恳请陛下治罪。”就在这时,高杰策马赶到,迅速穿过战场的混乱,借着那高高飘扬的皇旗,终于找到了朱慈的身影。
他策马而至,翻身下马,行礼如仪,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却又不失那份从容。
朱慈听到这话,深深看了一眼高杰,随即扬起嘴角:
“好,来得正是时候!”
他知道,援兵的到来意味着明军将能扭转战局的时机已经到来。
此时,他再也没有迟疑,猛地推开柳生,带着一股果断的力量,迅速跃身而起,借着旗杆的支撑,他一个翻身便上了高杰的坐骑。
随即,他高高举起那面象征着自己帝王之尊的王旗,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战场上,情势瞬息万变。
柳生的亲卫骑兵紧随其后,见状,立刻毫不犹豫地聚拢成一道坚实的屏障,牢牢挡住了朱慈的面前。
他们紧握长刀,目光如钢,眼中闪烁着誓死捍卫陛下的决心,尽力为朱慈遮蔽来自四面八方的箭矢和袭击。
眼前的局势愈加紧迫,身后就是千军万马的明军,而前方则是如狼似虎的清军,战斗气氛愈加压迫,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更猛烈的冲突。
高杰站在马上,目光如利剑般锐利,感受到了明军突然加强的攻势。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跃上了另一匹战马,猛地抽出腰间的长刀,刀光寒冷如冰,举向空中,随即大喊一声:
“杀!”
他挥刀指向前方,命令着自己所率领的骑兵紧随其后,冲杀向敌军阵地。
柳生本能地想要阻止朱慈的前进,他心知此时并非出击的最佳时机,眼前的局势复杂而危险,撤退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作为陛下的御营副统领,他深知自己的责任,竭力保护朱慈的生命是他此刻最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