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93节

  朱慈静静站在战场一隅,心中却早已打定主意若情况危急,他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撤退,确保自己能顺利突围,保全性命。

  这场战斗对他来说,固然关乎明军的生死存亡,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和未来。

  明朝的疆土可以再争,但他一旦丧命,便一切皆休。

  作为一国之君,决策时的冷静与果断,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

  他的眼神迅速扫过眼前局势,虽然当前正面战场看似处于劣势,但他并不慌乱。

  朱慈深知,如果一旦敌军的攻势不见减缓,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撤到后方的安全地带,从容组织反攻。

  而现在,情况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有了精锐兵马的支援后,不仅正面战场的局势开始逆转,就连大营两侧的清军进攻也被有效遏制。

  原本占据上风的清军攻势,突然在两军接触后,出现了停滞的迹象。

  随着更多的明军援军赶到,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微妙变化,双方的兵力对比逐渐平衡,形成了焦灼的僵局。尤其是济拜的军队赶到前线,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即便杨高在两侧实施包围,明军在这股新力量的帮助下,不再是被动防守,反而有了反击的机会。

  此时,杨高的进攻节奏顿时被打乱,原本计划包围朱慈的战局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局势远没有他预想的那么顺利。

  在中军大营西侧,夜色中的黑暗突然被数十支短斧和长枪打破。

  它们如同幽灵般从暗处闪现,急速朝着王忠贞的火枪队列投射而来。

  随着几声凄厉的哀嚎,几名火枪手应声倒地,显然是被精准击中。

  紧随其后,数十支长枪枪头接踵而至,猛烈的枪火穿透了夜幕,战士如同幽灵般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火枪兵被突然袭击,几乎没有时间重新装填弹药,他们仅能依靠身后的军官命令,迅速撤退。

  撤退的命令还未完全传达,紧张的气氛中,清军的刀盾手与长枪兵便已经蜂拥而上,勇猛地向火枪队发起进攻,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拼杀。

  刀枪碰撞的声音不断响起,战场上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们手中的长枪与刀刃在闪烁的火光下显得尤为可怕,双方的战斗一时难解难分。

  杨高战斗的勇猛与果敢,极大地鼓舞了麾下的士兵。

  他们在突袭开始时,就迅速压制了明军的前沿阵地,开始逐步逼近大营。

  然而,正当清军将士信心满满地逼近大营时,王忠贞的死死抵抗却让整个战场的局势变得微妙。

  尽管清军一度占据了上风,但随着夜幕下的明军逐渐形成有效的防线,局势却开始发生转变。

  王忠贞作为明军前军的一员,在这场战斗中显得格外英勇。

  他率领着第一批冲入明军大营的清军,面对明军顽强的抵抗,他毫不畏惧,坚决冲杀。

  战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四周充斥着战马嘶鸣和刀枪交击的声音。

  王忠贞看着身旁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中愈加激愤,他知道,只有彻底击溃明军的抵抗,他们才能一举成功。

  然而,正当战斗陷入胶着之时,局势再度发生了变化。

  济拜率领着满洲八旗兵赶到了战场,并迅速分成了几支小队,开始支援正在与明军激烈交战的绿营兵。他早已通过杨高的军报掌握了战场局势,第一时间便调动了自己的兵力支援。

  此时,他身披铁甲,策马扬鞭,带领几十名亲卫闯入了明军大营。身边的亲兵们个个目光如电,随着济拜的到来,整个战局似乎瞬间有了转机。

  济拜的到来,不仅为清军带来了新的战力,也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他迅速根据战场的情况,决定将力量分散至大营两侧,各派出三支牛录兵马,强势支援正与明军作战的绿营部队。

  随着济拜的增援力量到达,明军原本逐渐恢复的反攻态势被迫再次受挫,清军的进攻势头再度得以恢复。

  朱慈在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已经做出决断。

  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整个战局将彻底失控,虽然当前局面依然复杂,但他并不慌乱,反而从容自若地开始指挥后续的反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双方的士气此起彼伏,战局仍处于胶着状态。

  在济拜的增援下,明军虽受压,但并未完全陷入绝境,关键时刻,反击的机会随时可以到来。

第333章 争功

  “你,快去把杨高找来。”济拜跨入战场时,眼前的局势依旧混乱不堪,他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战场,指着一个绿营军官命令道。

  周围的战斗声与嘈杂声让他一时难以分辨敌友,只见四处火光闪烁,硝烟弥漫。

  那个绿营军官被命令后,没有丝毫迟疑,立刻朝着杨高的旗帜方向急步而去。

  济拜并没有立即带领八旗兵猛攻,而是冷静地观察局势,他知道,这场战斗的成败在于细节,尤其是要摸清敌人的底细。

  之前在城下发生的那一系列混战中,八旗兵虽然展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但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尤其是在与明军的接触中,不仅消耗了大量兵力,还有一部分兵力被明军的坚强抵抗所打散。

  若非盖州城已经被围,局势愈发危急,加上清廷内部缺少得力的将领,指挥体系的紊乱,使得这些年轻的将领在众多压力下不得不作出快速且果断的决定。

  对于济拜来说,他的晋升并非偶然,虽然年纪尚轻,但他在这场混乱的战局中显得格外沉着冷静。

  事实上,若没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压力,济拜也许不会如此急于采取行动。

  毕竟,初登战场的八旗兵已经损失了一部分士气,而此时再出战,若无明确的把握,任何盲目的进攻都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然而,在面对如此的挑战时,济拜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站在了最前沿。

  他与尼德等人有着相同的战略眼光,清楚地知道,绿营兵必须先行出击,消耗掉明军的部分力量,才能为八旗兵的加入铺平道路。

  这一切都需要冷静的观察和耐心,直到确认敌方的防线有了松动的迹象,才能决定最后的进攻时机。

  原本,济拜并没有计划那么早就投入主力部队,他原本设想的是由杨高率先发起攻击,全面摸清明军的态势后,再决定是否出动八旗兵。

  然而,战局的发展却让他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

  当杨高送来急报,称朱慈已在大营内时,济拜立刻做出决定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他深知,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的机会,或许就再也没有机会接近朱慈。

  于是,济拜毫不犹豫地率领八旗兵赶到战场。

  此时的清军,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上风。

  随着八旗兵的加入,清军的士气高涨,反观明军,尽管在夜战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随着两侧的防线逐渐被突破,他们也开始表现出不小的动摇。

  明军的阵线开始不稳定,部分士兵甚至出现了溃败的情形,若不是御营的严密监督,维持了大军的纪律性,明军的防线很可能已经彻底崩溃。

  然而,局势依然错综复杂,清军的攻击并没有轻松取得决定性胜利。

  即便如此,济拜并未急于推进,而是保持了充分的警惕。

  此时的明军已经有了明显的溃败迹象,但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清军的士气仍然难以一蹴而就地打垮敌人。

  明军虽然面临着强大的压力,但在战场上,士兵们的反抗并未完全消失,每一次反扑都显得异常凶猛,敌人并没有如他们所愿那样轻易崩溃。

  若没有增援及时到达,济拜意识到,明军的防线最终会被突破。

  “明军的防线正在后撤,我们的推进力度越来越大,但若不加快节奏,战场将陷入僵持,”济拜心中清楚,虽然局面有了些许突破,但敌军顽强的抵抗仍然让他感到不安。

  四周的枪声与喊杀声不绝于耳,明军的防线在清军的不断攻势下,已经开始出现裂痕,尤其是在两侧受到夹击的情况下,他们的抵抗力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明军士兵被迫后退。

  面对强大的敌军,明军的士气已经逐渐低落,然而,关键的时刻,清军也未能完全摧毁敌人。

  此时,济拜感受到一种迫切的危机若不迅速作出决定,这场战斗的胜利也将变得难以把握。

  此刻的战场,已是危机四伏,局势瞬息万变,任何一个不慎的决定,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但济拜并没有慌乱,他始终相信,强悍的八旗兵能在关键时刻反败为胜。

  他观察着战场的局势,迅速指挥着手下的兵力,调整阵型,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关键战斗。

  他知道,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找到突破口,最终带领清军拿下这场关键的战斗。

  战斗愈发激烈,明军的防线越来越薄弱,而清军的攻势越来越猛。

  两军的战斗越来越接近高潮,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渐倾斜向清军一方。

  然而,济拜心知肚明,胜利的最终获得,不仅仅依赖于兵力和进攻,更是依赖于指挥官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应变。

  随着战斗的深入,济拜越来越清楚,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兵力的多少,更多的是指挥官在瞬息之间做出的决策这正是他此行的真正挑战。

  “贝勒,明军已呈败象!请速加兵力,加紧攻势!若是等朱慈的援兵赶到,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便将白白错过了!”

  杨高策马飞驰而来,面色焦急,满头大汗,语气中透着不容耽搁的迫切。

  相较于杨高的紧张,济拜显得镇定从容。

  他缓缓收缰勒马,目光扫过前方的战局,语气平静而低沉:

  “朱慈身边还有多少兵力,这点可探明了?”

  与朱慈交战次数不多的济度,并未因对方的名声而感到畏惧。

  他年轻气盛,虽非鲁莽之辈,但初生牛犊的胆气和对于胜利的信心使他暂时按兵不动,显得格外冷静。

  杨高连忙拱手答道:

  “绝不超过三百。末将亲眼所见,那朱慈已将亲卫尽数散入两翼,试图阻挡我军的攻势。

  如今贝勒率精锐前来援助,明军已然不支,败退不过是时间问题。”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战局对我军极为有利,但若不速战速决,只怕夜长梦多!”

  正面战场空间狭窄,清军虽然拥有兵力优势,但在这样的地形下难以展开兵锋。

  朱慈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索性将御营派至两翼,企图以精锐力量牵制清军。

  但他显然低估了清军的攻击强度,即便是御营上阵,也难以稳住局势。

  济拜微微颔首,脸上的淡然之色不减。

  他抬起手,指向前方的战场,语气中多了一分不容置疑的果断:

  “传令下去!按本贝勒先前的指令行事。速战速决,务必在两翼的明军援兵赶来之前,生擒朱慈!”

  这句话出口时,他眼中已闪过一丝锋芒。

  显然,他并非漫不经心,而是在等待杨高的汇报确认之前,便已经布下全盘计划。

  几个军官闻令,齐齐应声,随即各自率领麾下兵马,迅速投入战斗。

  见此,杨高松了口气,转身欲返战场,打算率领部下继续冲杀。

  然而,就在此时,济拜抬起马鞭,横在杨高的去路前,朗声说道:

  “杨将军辛苦了!接下来的战斗,本贝勒将亲自指挥。你带兵作战已久,是时候歇息片刻了。”

  杨高听罢,心中一凛。他看得出济拜话中虽带笑意,却暗含拒绝与命令的意味。

  他微微躬身,语气却更显坚定:

  “贝勒大人,范学士有令,末将需时刻护卫贝勒左右,此为职责所在,还请贝勒明鉴。”

  杨高这一句话,说得滴水不漏,搬出了范文程的名头,既表明了忠诚,也暗示了自己无法擅离的理由。

  济拜听罢,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但随即展颜一笑,显然早已料到杨高会用此法挡住自己的命令。

  他策马向前,口中却陡然厉声喝道:

  “战场之上,一切皆听本贝勒号令!范学士的吩咐,自当战后回营再议,岂能坏了军令?”

  济拜的语调铿锵有力,丝毫不给杨高再争辩的余地。显然,他既不想让人干扰自己的指挥权,也希望借此彰显他身为贝勒的威严。

首节上一节293/3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