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振兴方略 第292节

  他很清楚,此时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局面胶着,而若要破局,唯一的办法便是振奋军心。

  他知道,这面龙旗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将士们心中的灯塔。

  而今,他以箭矢加身的姿态亲自执旗,无异于宣告:

  “天子未曾退缩,尔等岂能退却?”

  果然,将士们的目光迅速被龙旗吸引,当他们发现那握旗之人竟是陛下时,一个个血脉贲张,眼中迸发出狂热的战意。

  “陛下就在这里,亲自看着我们厮杀,还有什么好怕的!”

  一种无形的力量迅速在阵中蔓延,众人仿佛忘却了恐惧,只想着誓死杀敌。

  朱慈趁势振声高呼,声音如雷霆般响彻整个战场:

  “众将士听令!杀鞑子一人,赏银十两;杀绿营一人,赏银五两!凡临阵后退者,格杀勿论!”

  言毕,他目光如刀般扫过阵中众人。每一个与他目光交汇的将士,都能感受到陛下那份怒火。

  他们的心中同时响起一个声音:

  “若连天子都敢以血肉之躯坚守,我辈又有何惧?!”

  盖州城南,战火早已席卷明军大营的内外,战斗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西面大营一度被清军突破,损失惨重,但张煌言亲临战场,凭借老辣的指挥调度力挽狂澜。

  他抓住林城德进攻迟缓的破绽,迅速调整兵力,布下了天罗地网。

  尽管清军来势汹汹,张煌言冷静如炬,以丰富的战场经验指挥明军将各路兵马重新纳入既定计划中。

  最终,清军虽然突破了防线,却未能脱出明军精心布下的“口袋阵”。

  张煌言稳坐中军,目光紧盯前方,指挥旗稳稳落下,他身旁的传令兵马不停蹄,将一道道命令传向各处。

  对于他来说,这不过是又一次“按部就班”的战场较量。

  张煌言深知,战场胜败往往由细节决定,而清军在黑夜中的作战显然缺乏足够的演练,与之相比,明军平日便注重夜战训练,士卒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性和行动协调性都远胜对手。

  因此,即便一时失守,他们也能迅速恢复秩序,将混乱遏制在最小范围。

  东面大营的战斗则更加激烈,然而一切却在朱慈的掌控之中。

  马宝奉命坐镇此处,他谨守皇命,步步为营,早已做好“请君入瓮”的准备。

  当清军越过防线时,马宝当即指挥明军做出佯败之态,兵士们边战边退,清军果然中计,士气高涨地追击。

  然而,就在清军渐入营地核心时,马宝早已派出的赵正东与另一千总率部从营外悄然绕行,严阵以待。

  马宝立于高处,望着清军逐渐陷入包围圈,嘴角微微上扬。

  他挥手发出信号,早已埋伏的明军从四面八方冲杀而出,合围之势一气呵成。

  清军将领大惊失色,急欲调转阵型,却已是为时已晚。

  营地内的战斗随即陷入激烈的短兵相接,喊杀声如雷贯耳,明军士气大振,而清军则因失去指挥而逐渐混乱。

  此时的战场上,东西两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局势。

  西营的张煌言稳扎稳打,逐步扭转颓势;东营的马宝则紧抓时机,指挥士卒将清军围困其中,局势已经向明军倾斜。

  而在两营之间,朱慈高举龙旗,宛如一道不动的旗帜,牢牢维系着明军的士气与意志。

  龙旗之下,众将士心中燃起熊熊烈火,明军的反击正如雷霆般迅猛,不仅将清军的攻势逐渐压制,更一步步将他们引向必败的深渊。

  这一战,不仅仅是明军对清军的胜负较量,更是朱慈对将士们意志的再一次检验。

第332章 入套

  这个时候,明军的大营外侧,几乎被密密麻麻的陷阱和障碍所包围。

  早在数日前,明军便开始着手布置防线,特意在大营周围挖掘了一条近一丈宽的壕沟,壕沟深而宽,足以让任何试图突破的敌军丧失一部分机动性。

  更为致命的是,壕沟下方插满了尖锐的木枝,等待着不知情的敌人一头栽入。

  然而,真正的巧妙之处并不在这里。

  为了诱使清军进入大营,明军在壕沟上铺设了一层遮掩成千上万根木棍被精心排布,紧密相连。

  其上铺着厚重的木板,再加上一层薄土,这一切在经过半个月的踩踏之后,已经坚固得足以抵挡普通的攻击。

  清军的夜间突袭,根本没有察觉到这一层诡异的陷阱。

  正如明军所计划的那样,等到清军全力推进到营中,明军一旦完成合围,立刻撤去木板,那些隐藏在下方的木棍便会刺入敌军的腿脚,成为他们逃亡的巨大障碍。

  即便清军意识到不对,想要迅速撤退,退路早已被明军的陷阱彻底切断。

  对明军而言,这一战的目标就是全歼这支敢于夜袭的清军部队。

  然而,局势最为复杂且危险的地方,依然是位于明军大营最中心的朱慈中军大帐外。

  盖州城的正南方,黑暗的夜幕下,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

  一开始,杨高的进攻被柳生麾下数百名御营所遏制。

  尽管杨高带领的清军悍勇异常,意图突破柳生防线,然而却未能如愿。

  面对精锐的明军亲卫,杨高的几次猛冲都被坚壁清野般的防守挡住,始终未能撕开明军的阵线。

  然而,杨高显然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愈战愈勇,每一次失利都加深了他决心突破的信念。

  此刻,他的心中清楚,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尽管两百步的距离并不算遥远,但对他来说,这一步却可能决定整个战场的走向。

  无论是想通过恐吓让朱慈撤退,还是下定决心直接击杀对方,他必须用最强烈的气势一举冲破朱慈的防线。

  而在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朱慈的龙旗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目标,无论杨高还是明军士兵,都清楚地看到了这面高高飘扬的龙旗。

  它不仅是朱慈个人的象征,更是明军士气的支柱。

  只要这面旗帜倒下,或者出现任何后退的迹象,明军的士气必将瞬间崩溃,战局也会迅速倾斜。

  但局面远没有杨高想象的那般轻松,朱慈始终坚持亲自指挥,并未做出任何撤退的动作。

  柳生御营在明军的大帐前设下了精密的防线,他们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完全没有给杨高可乘之机。

  每次杨高冲锋,都被御营狠狠挡回,冲击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突破效果,反而遭遇了强烈的反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态势渐渐扭转。

  在杨高与柳生御营的对峙中,明军的三个战兵营终于恢复了作战状态,迅速投入到混战之中。

  而近两千名明军将士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沉稳反击,整个局面顿时变得错综复杂,杨高原本计划通过一次突破迅速结束战斗的计划,眼下看来已经难以实现。

  “快,立刻把这里的战况报告给济拜!”在一阵激烈的交火之后,杨高终于意识到形势不妙。

  他不得不从前线撤下,他刚一退到阵后,身边便有几名旗手快马加鞭,迅速驰来,将杨高的命令带往济拜处。

  “朱慈已经被我拖住,离营门不到三百步。”杨高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迅速下令:

  “立即告诉贝勒,只要派重兵从明军大营两侧突破,迂回包抄,朱慈绝对逃不掉!”

  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只要明军两侧的防线被突破,朱慈的中军将会被彻底包围,战斗将随之进入决定性的阶段。

  然而,他也清楚,时间已是危急,必须尽快行动,才能阻止明军做出任何反击。

  然而,他未曾想到的是,朱慈的应对早已布下了周密的防线。

  在明军大营内,朱慈并不只是单纯地依赖强硬的军事力量来应对清军的进攻,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了精密的陷阱和预设的反击计划。

  杨高话音刚落,便带着旗手快速收拢了士兵,准备再次发动猛烈攻势,从正面对朱慈施加更大的压力。

  此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厉的光芒,尽管之前在朱慈御营的强力反击下吃了大亏,但杨高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这一战,他必须拿下朱慈,给自己争取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声望无论如何,这场战斗不能再有任何退路。

  与此同时,那几个塘马也毫不迟疑,立刻策马出营,急速奔向前线,将最新的军情送往济拜营地。

  每一分信息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任何一线希望都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转折点。

  杨高心头掠过一阵冷笑:被朱慈的御营击退之后,他就明白单靠自己之力,根本无法迅速打开局面。

  然而,他清楚地知道,朱慈并没有像其他敌军指挥官那样,趁机丢下队伍逃命。

  朱慈依然坚守在阵中,继续带领部队与清军作战,这种不屈不挠的姿态让杨高看到了一线希望只要能够擒获朱慈,甚至杀掉他,局面便能彻底扭转。

  “机会就在眼前!”杨高暗自咬牙,此刻,他顾不得其它,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急忙派人去联系济拜,要求其速速出兵支援。如果能够将朱慈一举擒杀,那么无论谁在后方立下功劳,自己都能从中受益何况这是一场关乎个人荣升的关键战役。

  杨高可不是那种容易被唬住的人,他早已经看透了范文程的用心,虽然在范文程面前,他常常装出一副忠诚心切的模样,实际上他只关心自己能否通过这场战斗获得升迁。

  范文程的承诺,他并不完全信任,毕竟人心难测,权力的游戏中,谁能保证每次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若是能够成功擒杀朱慈,击败明军,那么范文程和济拜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

  在众目睽睽之下,谁敢轻易与他争功?

  至于济拜,杨高虽然表面上要巴结他,但心中却早已有了盘算。

  如果济拜真如范文程所说,仗着身份压制他,最后在关键时刻拒绝让他上阵,那他必定会搬出范文程来做后盾。

  毕竟,范文程亲口答应过,击杀朱慈的功劳就算不让他立功,至少也要保证他的利益至于最后的结果,至少得给他一些条件和保证。

  毕竟,在这种局势下,谁能真正掌控战场,谁就能主宰未来。

  杨高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算计与欲望,他知道,只有立下赫赫战功,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未来。

  毕竟,作为一个多年前便已抬旗的汉人大将,杨高也不是一无所有。

  然而,时间不等人,杨高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他立即收拢手下的几百名士兵,再次亲自带队发起冲锋。

  这一次,他不再留有任何退路,必须一举摧毁敌人的阵地,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功勋。

  在另一边,朱慈此刻已然完全沉浸在战局的思考之中,尽管胸前的箭矢让他疼痛难忍,但这种痛楚却未能削弱他对战局的敏锐洞察。

  此时,他已经对当前的战斗态势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

  除了正面抗敌的杨高外,他还注意到了两翼的防守形势。

  四百多名亲卫军,几乎被他分配到了两翼的关键防线上,以确保敌军的进攻不会从其他方向渗透过来。

  朱慈清楚,正面虽然有杨高带领的大军冲击,但两翼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若在此时发生任何漏洞,敌军可能一举突破,陷入更加困境的他和明军部队,势必会遭遇灭顶之灾。

  因此,他不断调整兵力部署,将更多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两翼防守的关键阵地,同时也加紧指挥御营与清军展开激烈的接触。

  每一步指挥都必须小心谨慎,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让局势急转直下。

  他在阵中亲自执旗的举动,不止是为了激励士气。

  他只有亲自上阵,才能真正激发出士兵们的忠诚与勇气,才能让每一位将士在冲锋陷阵时,看到一个不退缩的帝王。

  而此刻,他的心头更加明确了一个目标:决不能让杨高有机会击败自己。

  无论如何,他必须坚守,直到最后一刻,绝不允许敌人突破大营,甚至夺取龙旗!

  杨高带领士兵再次冲上前线,身后跟着的是他精心挑选的几百名战士,尽管此时的局势对他们来说并不乐观,但杨高依然信心满满。

  他知道,只要能够突破朱慈的防线,杀掉那位年轻的皇帝,明军的士气必定会受到致命打击,整个战局便会瞬间发生逆转。

  而朱慈则依然坚守在阵中,带领御营奋力与清军对抗,每一个命令都精准而果断。

首节上一节292/340下一节尾节目录